新書推薦:
《
中国近现代武术思想史研究
》
售價:NT$
500.0
《
废奴
》
售價:NT$
350.0
《
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重启春光
》
售價:NT$
214.0
《
“玉”见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华文明(追寻玉出山河的前世今生,饱览中国万年玉文化的史诗画卷)
》
售價:NT$
690.0
《
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面部填充术
》
售價:NT$
990.0
|
編輯推薦: |
这本书以教材式的明晰风格,全面考察了西方的《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就连不懂军事的人也能看懂并从中深得启发。强烈推荐广大读者火线补课,以便更深理解当前的俄罗斯-乌克兰冲突。
|
內容簡介: |
本书堪称优秀的《战争论》导读。作者由克劳塞维茨其人和他的生平入手,探究了他创作不朽名著《战争论》的军事和思想背景,系统呈现他关于战争与政治的核心思想。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策的工具、关于“战争”、关于战争中的摩擦与迷雾等观念,以及他思考战争的范式,在今天现代战争已然演变为超现代战争的现实之下仍然有效,尤其能启发我们思考当前俄乌冲突所引发的欧洲和全球危机。
|
關於作者: |
休?史密斯(Hugh Smith):在澳大利亚担任军官学员教官三十多年;澳大利亚国防研究中心创会理事;国防科学院、南威尔士大学、大学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等多家研究机构研究员;与人合编《太平洋制海权》,并独立编有《战略家》一书。
|
目錄:
|
目录
中译本前言(刘小枫) 1
致谢 1
序言 1
章 克劳塞维茨的生平和性格
这两节简要描述克劳塞维茨的生平、性格和主要作品。
1军人
2学者
第二章 拿破仑时代的战争
这两节分析克劳塞维茨所在时代的战争和军事变革。
3论 战 争
4论 军 队
第三章 《战争论》
这两节分析《战争论》写作的思想背景和主要结构。
5《战争论》的思想起源
6《战争论》
第四章 战争的层次
这四节讨论克劳塞维茨眼中战争的不同层次。他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的和人的活动,包含四个层次。
7作为战斗的战争
8作为竞赛的战争
9作为政策工具的战争
10纯粹战争和现实战争
第五章 战略
这三节分析克劳塞维茨所理解的战役,概括了战略的本质、战略的动力学以及成功领帅所需的品质。
11战略的本质
12攻防作战
13指挥
第六章 理论与实践
这两节分析克劳塞维茨对战略理论和实践的思考。
14理论
15实践
第七章 政治处境
这三节分析克劳塞维茨如何理解战争的政治背景:国内政治、对外政策的本质和国际政治。
16政治和国家
17对外政策
18国际政治
第八章《战争论》的现实意义
这五节结合1831年克劳塞维茨去世后战争的种种发展,并结合种种认为战争已经过时的论点,来审视克劳塞维茨思想的意义。
19从克劳塞维茨去世至1945年
20超现代战争
21反现代战争
22 1945年之后的现代战争
23永别了,克劳塞维茨?
参考书目
索引
|
內容試閱:
|
中译本前言(节选)
克劳塞维茨:神话与实际
刘小枫
时下流行“牛津通识课程”,克劳塞维茨(1780—1831)的《战争论》赫然在列,这让业内人士多少有些意外。毕竟,有幸入选这门课程近两百项主题的历史名人并不多。
不过,考虑到课程设计者意在巩固自由民主意识形态的教育阵地,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据说“美军带有严重倾向性地解读”《战争论》,从而“得出了一个完美的、具有民主倾向的克劳塞维茨”。可是,若说克劳塞维茨“既是缺乏想象力的普鲁士军官,也是打破普鲁士旧思想的浪漫主义英雄”,就明显自相矛盾了。谁要是稍微了解现代西方思想史,都知道浪漫主义英雄不可能缺乏想象力。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在军事思想史上具有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以至于他的名字“因这部书获得了近乎神话的色彩”。这与此书一再地引发争议并不抵牾——“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虚实》),战争的性质同样如此,“由于产生战争的动机和因素的本性不同,战争必然各不相同”。随着战争的形态和性质不断变化,军事家对《战争论》的评价时起时落并非不可理解。“越战之后,克劳塞维茨在美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复兴,似乎获得了大师级思想家的地位。《战争论》使许多理论家认识到美国在东南亚惨败的原因,也认识到了未来获胜的条件,但在近,克劳塞维茨几乎丧失了合法性。”
其实,即便战争形态延伸到了太空领域,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学说仍然没有丧失合法性。“当今世界研究克劳塞维茨的学者”已经将其观点应用于太空战,似乎若要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战争,人们还得从克劳塞维茨那里吸取历史的实践经验。
当然,《战争论》养育了数代德国军事人才,甚至普通军官也“不断引用克劳塞维茨”,但德国军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战败了也是历史事实。对德国的军事思想史家来说,究竟是“克劳塞维茨在过去两个世纪里对德国军队战略的影响显然被高估了”,抑或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唤醒了德国人思想中‘真正的克劳塞维茨’”,迄今仍争议不断,虽然人们必须承认,《战争论》“至少为21世纪的德国和英美的战略理念奠定了基础,规定了界限”。
《战争论》得以进入“牛津通识课程”,恐怕并不是因为其中的作战指导原则有多么不同凡响。20世纪的英国著名军事学家李德?哈特(1895—1970)有“20世纪的克劳塞维茨”之称,这对他来说不啻历史的讽刺。因为在他看来,正是由于恪守克劳塞维茨的教条,德国军队才在两次大战中遭遇惨败。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哲学“变成了普鲁士人的‘马赛进行曲’”,既让人“血流沸腾”又“令心灵中毒”,因为它把会战视为“真正的战争行动”,让战争艺术“变成了大规模屠杀的机器”。
克劳塞维茨有幸成为“牛津通识课程”的主题,多半是为了让如今有人文教养的公民了解“军事与政治的联系”——据说,这种联系乃是克劳塞维茨从战场回到学院后“思考的起点和核心”。倘若如此,人们就需要问,《战争论》真的有助于今天的我们更好地从政治视角理解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战争吗?如果答案难以确定,克劳塞维茨因这部书而获得的历史声誉就确乎具有“近乎神话的色彩”。
克劳塞维茨范式
克劳塞维茨提出了一种范式,一种思考战争的方式:战争虽然是人类社会所固有,并且其中充满激情和运气,但可以使它适应人类的目的。好的做法是将战争控制在国家手中,使其在军队之间进行,此即现代战争的概念。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会付出生命和财富的代价,但可以带来两个主要的益处。首先,这样做限制了针对平民和社会秩序的暴力。战斗应该限制在战场上的军队之间,这是个原则问题,尽管实践上战斗很容易蔓延到平民领域。其次,这样做提供了一种解决国家间纠纷的方式,或者至少使冲突双方暂时性地共同接受某个终结果。关于什么构成了战斗和战役的成功,以及这对胜负双方各自意味着什么,双方有着某种一致想法。
放弃克劳塞维茨范式的后果在反现代战争中显而易见。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民族解放还是恐怖主义的背景下,暴力就在平民社会当中,也关乎平民社会,而不再是军人的专属事务。反现代战争不是政府代表人民使用的政策工具,而更多是使所有武装或非武装社会元素都来介入的暴力活动。相较工具性,暴力此时更多的是地方性。卷入其中的人往往为了暴力而暴力,并不是为了它能够达到什么现实目的。此外,大多数反现代战争都长期持续,结果悬而不绝。它缺乏像会战那样的“航路点”(waypoints),使敌对行动可以在此之后按协议停止。除了敌对方的身体毁灭或心力耗尽之外,不存在任何标志结束的协定。决定性的手段是种族灭绝和大屠杀。这类战争若有尽头,那通常是随着社会在连年战乱中变得疲惫不堪而逐渐平息;要么,战争就在较低的水平上持续,以至于很少被外面的世界注意到。
当然,现代战争也有其缺陷。克劳塞维茨承认,激情和机会将长存,领导人可能会出于个人野心而开战,将领们可能会凌驾于政策之上。像任何政策工具一样,战争可能以非理性或不称职的方式被滥用。风险可能遭到误判,代价和利益可能算错,对手可能被低估。人不止一次在未考虑后一步的情况下就迈出了战争的步。政治领袖(以及如今的公众舆论)可能对战争提出无法保证的要求,比如不流血的胜利。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认识到的那样,现代战争也不一定具有决定性意义,从长期来看,战争不能解决政治问题。要各国以理性的方式对待战争,将其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根本无法保证。
现代战争还有一个缺点,克劳塞维茨曾指出过,但他并未预见到终结果。若说战争作为解决纷争的手段承载着重要意义,那就会鼓励参与者不遗余力并不择手段地去战斗。在克劳塞维茨的时代,现代战争开始越来越多地动员社会以获得人力;在他的时代之后,则是动员科学和工业提供越来越具有毁灭性的武器。加利认为,这种对战争的竞争式理解在某种重要的意义上已经失控:“几千年来,这种文化已经灌输给人一种信念,即只要是为了保护并促进人民的利益,那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太远而政府无权去毁灭的;更糟糕的是,人们甚至相信政府有义务这样做。”
到20世纪下半叶,战争以它的超现代形式表明,它有潜力对远在战场之外的世界,甚至整个社会、整个星球实施毁灭。
然而,克劳塞维茨对理性的信赖仍然可以说是回应现实的方式。超现代战争的巨大危险使政府认识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能作为积极的政策工具。即使是单纯或愤世嫉俗的人,也能看出避免使用这类武器才合乎理性。常规战争的代价和风险显然很高,也许会越来越高。尽管那些反对诉诸武力的规范非常之弱,但各国都会计算利益得失,这使他们避免了另一场全球战争,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避免了较小规模的战争。发动战争的大都未取得成功,或在成功之后又失败了。事实上,反现代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了1945年以来国家之间的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被谨慎小心地用作一种政策工具的现代战争虽然不能促成好的结局,却避免了坏的情形。
另外一些时代、另外一些社会可能将战争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仪式性活动,一种武士的消遣,一种个人之间的宿怨,甚或是一种持久的社会制度。任何战争范式都没有对错。这只是一个人类集体性地“选择”如何解读战争的问题。克劳塞维茨基于国家及其理性地追求国家利益的能力,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战争解释,它尽管并非无可争议,却成了理解欧洲和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战争的主导范式。同样,任何未来的理解范式都将反映当时流行的思想、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潮流。克劳塞维茨式的经典范式能否长期保持其卓越地位尚不可知,也不能知。像克劳塞维茨一样,我们必须将这个问题“留给哲学家们”去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