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內容簡介: |
《潮汕英歌舞研究》是一部以潮汕自然环境、社会变迁、生产生活形态、文化传统为背景,整体性、多角度研究英歌舞蹈起源、进化、演变、艺术形态、传承保护等方面的专著。全书共七章,内容涉及潮汕英歌舞的起源、发展历程,英歌舞的对比与赏析,代表性英歌队的比较研究等,有助于促进对“潮汕英歌舞”这一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
|
目錄:
|
序一 英歌缘 1
序二 中国男性舞蹈史诗 5
英歌舞概述 9
章 他从远古走来 13
一、初始源头:潮汕原始舞蹈 16
二、存续土壤:多神重祭之风 30
三、承上启下:道教 42
四、生长营养:优秀传统文化 46
五、进化方式:渐变和嬗变 60
第二章 众说纷纭辨起源 63
一、水浒说 66
二、傩起源说 69
三、明代起源说 71
四、汉剧传入说 73
五、练武说 75
C O N T E N T S 目录
潮汕英歌舞研究-定稿.indd 1 2022/1/7 15:05:04
2 潮汕英歌舞研究
六、综合说 76
七、山东传入说 78
第三章 五彩缤纷赏秧歌 87
一、河北秧歌 90
(一)昌黎地秧歌 90
(二)井陉拉花 92
(三)沧州南皮落子 94
二、东北秧歌和陕北秧歌 96
(一)东北秧歌 96
(二)陕北秧歌 99
(三)东北秧歌和陕北秧歌比较 102
三、南方秧歌 103
(一)安徽花鼓灯 104
(二)云南花灯 110
(三)秀山花灯 114
(四)常德花鼓戏 117
第四章 英歌舞生平 121
一、发展阶段划分 123
(一)孕育、幼稚阶段:明代之前 123
(二)青少年阶段:明代 126
(三)青壮年阶段:清代至民国 132
(四)凤凰浴火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 142
二、建国后的成就 145
(一)抢救性的保护硕果累累 145
(二)传承性的保护方兴未艾 146
潮汕英歌舞研究-定稿.indd 2 2022/1/7 15:05:04
目录3
(三)校园传承稳步推进 147
(四)社会传承如火如荼 152
(五)创新传承亮点纷呈 154
(六)舞台英歌百花争妍 156
三、女子英歌开启新模式 162
四、草根与现代的对话——英歌舞撞上城市化和互联网 168
五、英歌舞年谱 171
第五章 人物形象和艺术语言(以潮阳后溪英歌为例) 179
一、人物形象分析 182
(一)头槌和二槌——秦明和关胜 182
(二)司鼓——宋江 184
(三)群槌 185
二、双槌打法描述 189
(一)单一横向动律(横槌)时期——1990 年之前 189
(二)融入垂直动律(直槌)时期——1990 年之后 190
(三)横直槌动律成熟时期——2000 年之后 191
三、英歌音乐节奏的特点 192
(一)中板英歌节奏型的传承——1994 年之前 192
(二)快板英歌节奏型的融入——1994 年之后 193
(三)中快板英歌节奏型的成熟——2000 年之后 199
第六章 服饰、妆容、道具、构图(以潮阳后溪英歌为例) 203
一、服饰 206
(一)服装的色彩 206
(二)服装的款式 208
二、妆容 210
潮汕英歌舞研究-定稿.indd 3 2022/1/7 15:05:04
4 潮汕英歌舞研究
三、道具 217
(一)英歌槌 217
(二)布蛇 218
(三)手鼓 220
(四)蒲扇 220
四、构图类型 221
(一)传统基本构图 221
(二)发展创新构图 225
第七章 英歌队的比较 227
一、潮阳文化街道岭东英歌队 232
二、普宁泥沟英歌队 235
三、普宁南山英歌队 237
四、潮阳后溪英歌队 243
五、四支英歌队的比较 244
后记 249
附录:作者公开发表关于潮汕英歌舞的论文 259
共时的艺术形态——以后溪英歌舞蹈文化现象为例 262
民间舞蹈艺术的嬗变——以后溪英歌舞蹈为例 271
英歌舞起 潮风习习 279
她从远古走来——从潮汕原始舞蹈到潮汕英歌舞探析 285
神女应无恙——潮汕英歌舞之原始舞蹈元素赏析 292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潮汕英歌舞与潮剧比较赏析 295
|
內容試閱:
|
序一
英歌缘
——序吴绚婷《潮汕英歌舞研究》
潘志涛
我认识吴绚婷,足足二十年了,那时她还只是一位热爱舞蹈的小朋友,尔后她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本科,然后又考上了我的硕士研究生,为了舞蹈之梦,她整整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了十三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了家乡汕头,投身中国舞的教学、表演和研究,开启她的舞蹈生涯。作为北京舞蹈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我一直关注着她,七八年间,她已经成长为一位十分专业的舞蹈工作者,有了不少的成果。一周前,当我看完厚厚的《潮汕英歌舞研究》书稿后,我的感觉是惊喜和震撼。
我与英歌舞结缘,已经近半个世纪了。四十六年前,我首次到潮汕采风英歌舞。汕头群众文化馆的青年舞蹈工作者潘壮勇先生负责接待我,当时接待条件比较差,潘壮勇费尽了心思,甚至“利用职权”,用一卷电影票到附近的渔村去换来了可以接待我三天的墨鱼丸。我至今还记得那墨鱼丸的美味,还记得潘壮勇暖心的照顾,可惜潘壮勇先生英年早逝。当时还有一位叫庄里竹的同志,他对潮汕英歌舞了如指掌,是一位非常热情、非常投入的学者,我在潮汕学习英歌舞得到他的帮助,可惜后来与他失去联系,曾经试图找他,但没能找到。当初领我了解英歌舞、学习英歌舞的人,有的已逝去,有的失去联系,但英歌舞却是久久萦绕在我心间,从未离开,永远抹不去!四十六年前的采风还去过普宁南山大队,老乡偷偷地在村后的山坡教我英歌舞套路,并郑重地告诉我,英歌舞是非常好的民间舞蹈艺术,不是“四旧”,是劳动人民、无产阶级的舞蹈。老乡还背去半麻袋潮州柑,让我口渴时可以品尝、解渴,他告诉我,这个地方盛产潮州柑,但在农业学大寨中,柑树几乎都给砍光了,种柑的山坡地修成了梯田种粮食;淳朴的老乡让我设法向北京的领导提意见,他们这地方不适合修梯田种粮食,适合种潮州柑,可惜我无能力完成他的重托。也许因为与英歌舞联系在一起,四十六年过去了,我仍十分清晰地记得老乡与我交流的情景,仍十分想念潮州柑的甜美。
第二年,“四人帮”倒台了,我请动了我的领导、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教研室马力学老师,一起又去潮汕看英歌舞。当看到十几支队伍在打谷场尽情地跳着英歌舞,庆祝打倒“四人帮”时,马力学老师被英歌舞的独特魅力和人民大众的朴素情感感动得流下眼泪。此后,北京舞蹈学院和广东舞蹈学校的鲍忠棠、杨美琦、肖永森等老师多次到潮汕采风英歌舞,探讨着英歌舞教学和教材建设事宜,并整理、创编出部分教材。我担任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主任时,整理采风英歌舞的资料,创作了一个男子群舞作品《喝功夫茶的人》,但由于诸多原因,没在内地公演,十分可惜,后来我应香港舞蹈团之邀到香港指导创作,就将《喝功夫茶的人》这个充满男性阳刚魅力的英歌群舞教授给他们,在香港舞蹈界引起轰动。1988 年举办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桃李杯”舞蹈比赛时,我们专门邀请了潮阳英歌队全套人马108 位队员赴京参加开幕式表演,演出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前面的广场举行,全国舞蹈界精英荟萃,都被英歌舞磅礴的气势所震撼、征服,英歌舞成为第二届“桃李杯”比赛期间的热门话题。
四十六年前,我从北京到潮汕学习英歌舞,探索英歌舞的教学和传承,四十六年后,我的学生吴绚婷在自己的家乡研究英歌舞,不仅发表了多篇关于英歌舞的论文,而且著书立说,写成英歌舞的专著,这样的薪火相传,让我感到惊喜!看完书稿,书的内容让我感到震撼!吴绚婷的这部专著非常全面,非常深入,研究了英歌舞的过去,描述了英歌舞的现在,甚至对英歌舞的未来,也有了期待和期盼。她对英歌舞的起源、道教在英歌舞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非常有见地的观点,为英歌舞研究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使以往研究中一些难以合理解释的问题迎刃而解。她对以往关于英歌舞起源的诸多说法一一作了辨析,很有勇气,也很见功力,让人茅塞顿开。她把潮汕英歌舞与全国著名的秧歌舞蹈作了比较,让舞蹈自己说话,从侧面证明了英歌舞的潮汕本土文化属性,对读者了解英歌舞,了解中国民间舞提供新的视角。尤其难得的是,她大胆运用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新成果以及地方志、文学诗歌、神话、传说等资料,坚持唯物史观,通过认真论证、印证和验证,描绘了十分清晰丰满的英歌舞前世今生的形象。还有,她为英歌舞整理了年谱,这是民间舞蹈研究中从未见过的,对后人研究英歌舞非常有用。我从事舞蹈工作半个多世纪了,《潮汕英歌舞研究》是我看到的为详尽、创新思路的英歌舞专著,是一部非常严肃,非常深入的学术著作,对其他民间舞蹈的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我一直希望,广东的民间舞蹈的教学和创作,能够有更好的岭南特色身体文化呈现,但目前广东身体文化的表述,很少能够体现出岭南文化身体特征。广东传统民间舞蹈中,英歌舞和钱鼓舞是大家熟悉的。钱鼓舞的发展和应用较之英歌舞的发展和应用要更健康些,更普遍些,较为贴切地反映广东民间舞蹈的传统风格。而英歌舞蹈的创作,我看到一些作品,借英歌舞或潮汕文化之名,实则走向一个非潮汕文化的怪圈,尤其是一些现代舞的创作,对英歌舞做了断章取义、随心所欲的取舍,不得英歌舞要领、真谛,让我对英歌舞的未来产生隐隐的担忧。吴绚婷老师在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担任着基层舞蹈专业领导工作,写出了《潮汕英歌舞研究》这部专著,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英歌舞朝着健康、深入甚至普及的道路上的前行。吴绚婷当了我很多年的学生,我们有了很多年的师生情谊,但是今天反过来我要感谢吴绚婷老师,吴绚婷老师给了我信心,给了我激励,给了我这样的一个年过古稀的老者莫大的安慰!我坚信青出于蓝胜于蓝。英歌舞教材和教法的探索,可以弥补目前舞蹈院校普遍存在男班教材比女班教材弱、南方舞蹈教材比北方舞蹈教材弱的问题;我这代人,没能实现英歌舞成为北京舞蹈学院和广东舞蹈学校的常设课程,也没有形成全面的英歌舞教材和教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寄希望于年轻一代。希望吴绚婷老师能够继续专注专业,不懈努力,把岭南特色身体文化的英歌舞传承好,发扬好。也希望更多的青年俊彦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奋勇前进,创造中华文化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2021 年3 月
序二
中国男性舞蹈史诗
——序吴绚婷《潮汕英歌舞研究》
郭小东
这本《潮汕英歌舞研究》,出于潮汕舞者吴绚婷之手,颇有几分意外。近年来,潮汕年轻人,不分学否,对潮汕本土旧文化的好古,似乎有兴趣隆起的迹象。好古复归的文风与旧时拾遗,在坊间渐成风气。抖音上各种潮汕方言小品,或扬播美食,或插科斗哏,不亦乐乎,似乎还很受欢迎。其中蕴含着的,是浊世清流的一份明智,一缕凉风,一些隔世的消息。
但是,真正把潮汕文化当学问来做,深入某一领域,某一专项专题去经营,建树,论老一辈真功夫者,翘楚者如陈春声、林伦伦、黄挺诸君,尚少见于年青的学问家。吴绚婷以其专业的实践,予英歌舞追根溯源,并对之源流路径相与比较,进行专项的研究,此乃十分鼓舞。
吴绚婷以青年学者的理论学养,以舞者的艺术实践,编织南北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展开对英歌舞的个案研究。这种由多元文化艺术构成的整体格局,给潮汕民间文化研究,带来一种新生的气象,至少,通过英歌舞的研究,潮汕文化研究中的旧学问,将会有新转折,旧文明或有新伦理。
潮汕文化研究,历来是一份潮汕老学究们的专利,“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差不多就是一座元老院。成员都是些有旧文化造诣的离退休官员文员(潮汕旧时的官员,大多有本土文化学识与情怀),他们的慎审与老气横秋(一个好词),很适合潮汕文明史和祠堂文化的风格。固守僵持的潮汕文明,与气定神闲却活力十足的民间市井,两者的深刻矛盾与完美结合,是潮汕人的本质特性。这也是潮汕文化向来深藏不露,秘而不宣的因缘所在。它的特别,就是早已安居,何屑思危?故无特别可言。生性温雅的潮汕,却收纳并完好地保存了有三四百年历史、以彪悍激烈反叛为主题的英歌舞。这种文化现象,指向的问题非常值得深思:温雅的潮汕女人,是如何培基出浪险有致的潮汕男人,及其代代相传悍勇有致的英歌舞!这里,要略插一笔,即明清官募潮人士兵一事。孙中山在《军人精神教育》中说:“满清咸丰时代,英法联军因鸦片事件与中国构衅,英国即招中国广东潮州人为兵,号称潮勇者,使之攻大沽,天津,北京(一个事实而已)。”潮勇骁战,举世闻名,这与英歌舞的精神感召是有关联的。潮汕人的战斗精神,也不可小视。英歌舞在潮阳,曾数度盛行女子英歌,也为一证。
作者的专业精神,令英歌舞——中国惟一的男性舞蹈史诗,从民间草野走出,而登堂入室。以舞蹈史诗的姿态,还生它大雅大俗的本质。这种收纳与提升,无论深广几许,都是几代潮学学者的心愿与努力,在这本书上的集中体现。一种久已有之的期许,与英歌舞深入社会人心的程度,是并行不悖的。此前专家学者的论文或专著,和这本书一起,共同奠基了潮汕英歌舞的学术资源和知识谱系。
作者且以潮汕女性的目光,来检视彪悍野性,反叛精神十足的中国男性舞蹈,本身就视角非常,自有一种特别的研习目光;又从专业舞者的实践,来反观反证男性舞蹈史诗的传奇,形体构造的传奇,性别及反串的传奇,脸谱(傩)群舞与故事的传奇,等等。将英歌舞的历史文化流变及传承,包括作为男性舞蹈史诗的生成,编撰的艺术过程,与作为广场舞,行为艺术的工艺制造,作系统性研究。这是英歌舞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包含其中的非遗工艺。它们正式大方地被摆上艺术研究的前台,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选题。它的创新性,正在于英歌舞本身所涵容的古旧却有无限新延展的内在力量。只要能够准确指出复归的时代意义,复古就是创新。这与耳熟能详的“复兴中华文化”是处于同一意义层的。
一方面是题旨的独特性。英歌舞区别于中国所有大型的娱乐性,仪式性,以及庆典式的广场舞蹈,比如以庆典为主题的北方秧歌。英歌舞更像是一场彰显正义,渴诉民望,挑战权势的民间战争序曲。它形意直白,但是蕴含沉厚,想象繁多。直白之处是,它铺排的是故事,一个官逼民反,替天行道的故事。满满的民间情绪,鲜明的,义无返顾的揭竿起义。它的蕴含之处,是隐曲同时充满着张扬,诙谐,无处诉说的委屈,弱者委屈的瞬间爆发。被欺凌,被损害,同时绝不偷生,奴才苟且的弱者,卑微者的反抗。上述两方面所构成的主题图式,集中凸现在领舞的竟是一个以丑角装扮、绰号鼓上蚤时迁的人物设置上,这是底层民众的英雄诉求。
所有流传于局限地域,却影响广泛的民间艺术,都需要在理论上做出收纳与梳理,以期非遗传承。潮汕的民间艺术,其传承传人代代不绝,有良好的流变序列。这种良好良性的文化过程,靠什么东西来撑持,来发展?
不要漠视潮汕的祠堂存在,它们是潮汕乡村的灵魂,而英歌舞,营老爷,营连标等等庙会的仪式,始终是祠堂权威的外化及民间发动,两者相互牵连,并互为主干,不可或缺。大潮汕非常特别的地理状况,五山环固,三江向海,自生自为,世代匡守。民风文脉沿固几千年,其乡土风习,种性民情,诸多为别地所无所见,风景这边独好。
由东晋隆安建郡跪羊,其文心民品,代代相传,自成密约密码,故求神拜佛,老爷保贺,几成民间宗教。又其奇技巧艺,奇门遁甲,遍及庙堂市井,陋村柴门,惊为天人。潮汕天时地利,万物繁衍滋蘖,社会活计自然逼仄。然潮人竞相进取,而致百业精奇,耕田如绣花。
上有韩愈,祭鳄方遒;下有逢甲,《说潮》翘楚,上下千年,道尽潮汕之精粹精辟。北方出秧歌,逾南荒而为英歌舞。且北渐无形,惟存潮汕。潮汕英歌舞,就其艺术本质而言,是为源远流长。布置格局严整,叙事集中明确,主题清晰宏大,话语呈现固定,参演人数众多,以几十上百计,且配置潮汕大锣鼓,自然气势磅礴。
中国历来少见艺术史诗巨制,但英歌舞却是中国惟一的男性舞蹈史诗,且保守于以民风温雅著称的潮汕,缘何?其中有潮汕文明不为驭者知的密码密约。自古潮勇骁于国中,喜英歌舞者,潮勇也!
是为序。
2021 年3 月
他从远古走来
英歌舞历史悠久,又充满新鲜活力。它从哪里来?如何来?不少专家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已经有多种起源说:水浒说,秧歌说,练武说,英雄说,山东传入说,莆田传入说,汉剧传入说,傩起源说等,众说纷纭,雾里看花。
英歌舞作为民间艺术,其起源、发展及演变缺乏文字记载。笔者将挖掘、运用相关文字资料,围绕潮汕先民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事件、特有文化现象等,紧扣英歌舞的独特性,遵循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多方论证,反复印证,力求清晰地描述英歌舞起源、发展、演变的进程。
笔者认为,潮汕英歌舞起源于古代潮人的生产生活,是潮汕原始舞蹈融合、吸收众多优秀文化元素,历经千年,不断演变形成的。
一
初始源头:潮汕原始舞蹈
宋元之前,潮州所辖三县均无县志,州府一级曾有志书的纂修;据传宋元之前潮州文人别集有12 种,但都没有流传下来。明朝之前,潮汕有限的志书、文献对本地居民尤其是原住民百越很少涉及,正如二十世纪学贯中西大学者萧公权在《中国乡村——论十九世纪的帝制控制》一书中指出,“帝制中国的乡村居民绝大多数目不识丁。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所作所为通常不会引起那些能读会写的知识分子的注意,因而大部分未被记录下来”,因此,反映明朝之前潮汕居民的生活状态尤其是精神生活状态方面文献资料的缺乏成为研究潮汕民间文化的瓶颈。目前所能查到,用文字记录潮汕英歌舞的人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吴震方。吴震方是浙江石门县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 年)二甲名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陕西道监察御史等职。吴震方曾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游历潮州,在他的著作《岭南杂记》中,记录了他在潮州游历的所见所闻,其中记录:
“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与京师无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