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大历史跌宕沉浮的背景之下,小人物努力在时代夹缝中寻找出路、摆脱困境。长安大华纺织厂的成长与发展是西安工业历史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一群普通人求生存的梦想,更承载着一个民族通过实业救国的抱负与雄心。冰冷的机器虽不能言,但国恨家仇让实业家热血难凉,让平民百姓也未敢忘忧国。 作者是80后的“西安土著”,站在新时代反观西安城市曾经经历过的饥荒、战乱、政变,将思辨、传承与情感寄托在小说每一个鲜活的人物身上,让远去的故事并不陌生也不干涩。其中还融入了许多地方特色的文化内容,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
內容簡介: |
《大华》是一部纺织工业题材长篇历史小说。故事通过纱厂童工李三命的视角,审视八十年前的西安,用故事串接起西安城市的历史大事件,再现了长安大华纺织厂的辉煌发展与曲折历程,展现了国难之中民族企业顽强生存的艰辛与执着。这是一本可以引领年轻群体重新认识西安风骨,重新寻找西安印记,重新感受西安温度的情怀之作。
|
關於作者: |
徐静,媒体人。1986年出生于西安。2008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现就职于华商传媒集团下属单位华商网。18岁出版长篇小说《京华绝唱》。多年的媒体从业经历,让她开始关注自己生长生活的城市历史,以及历史背景下的普通人的命运。用“80后”的视角,将厚重的历史变得亲切而温暖,引领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关注西安历史。
|
目錄:
|
章 001
第二章 020
第三章 041
第四章 066
第五章 087
第六章 110
第七章 129
第八章 144
第九章 161
第十章 177
第十一章 199
第十二章 215
第十三章 224
第十四章 240
后 记 244
附录 长安大华纺织厂大事记 247
|
內容試閱:
|
序
按照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的讲法:公元1935年,为民国二十四年,论干支则为乙亥,猪年。这一年固然有些事情值得记述,但是与此前此后中国发生的事件相比,实在算得上平淡的一年。这一年的年末,虽然中国共产党抵达陕北并有转折性的洛川会议召开,但在当时,都还算不上特别重大的事件。越明年,才有西安事变发生,再后一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1935年往前,西安有陇海铁路开通,有关中霍乱流行,这些,都是陕西近代史上的大事件。
1935年,在这不算惊奇的一年,西安建了一座纺织厂——大兴二厂,后来更名为长安大华纺织厂,也常被叫成大华纺织厂。这在编年体的历史事件中,几乎排不上队。一战之后,中国有过一个短暂的经济复兴,上海已经有远东现代大都市的模样。在遥远的西部,在西安,建一座纺织厂,已经不算大事。
但长安大华纺织厂的建立,确实又是陕西的大事件。因为此后长安大华纺织厂快速发展,成为西北的纺织企业,又因和蒋氏家族关联,在历次的政治动荡中备受关注,也备受牵连。棉纺织业虽然是所谓轻工业,但实际上又有不可承受之重。现代以来,西北的所谓工业,除了国防,便是棉纺和面粉,足见西北民生之艰。1949年后,从咸阳到西安、到渭南,国棉、陕棉,一厂、二厂若干厂,遍布关中。陕西著名的小说《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喜欢的女主人公改霞,就准备去棉纺厂。梁生宝和改霞在庄稼地里分手,不会表达的农业爱情,只在心里发芽蔓延,只有羞涩不会表达,如同植物之间的交流,只能靠阳光照晒轻风吹拂,无法自己从这个地头越过那个田畔,留下诸多遗憾。当然像大华纱厂一样,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陕西众多的棉纺厂渐次衰落,在经历激动人心的历史之后,变成工业废墟,变成商业景观,棉纺厂涌动的自行车流和白帽子女工,包括好多改霞,都变成一代人的工业记忆。
《大华》的作者徐静是我的同事,她少年时代就开始写小说、出版小说,没有想到的是,她要围绕大华纱厂,整理故纸,收拾想象,写一部工厂史。她依赖的历史文献其实十分有限,西安北郊大华旧址提供的民国故事物是人非,现在恢复得更多的是文化革命和机器波普的商业混合体。徐静的小说交叉着历史和现实,虚构着现在和回忆,书中充满纠结和不安。我大概能感受到,作者既苦恼于历史的粗疏和匆忙,又遗憾于自己对这部小说感情上的准备不足:大华纱厂的历史大量遗失,“文革”期间企业被破坏得厉害,个人、企业深刻介入国家的命运,人和工厂都变成一个符号,历史记录单调整齐、粗糙简陋,留给作者想象的空间太狭窄了。直到读完小说,我都在分辨这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部纪实
文学。
小说的主人公李三命,少年时代从乡下逃难进城,为求一顿饱饭辗转流离。在旧时的西安城东北角,他看着一个书香门第的旧家族败落,在废墟中变为一个工厂。自己又介入工厂的生产,亲眼看见这个工厂在战火中被轰炸。徐静从工厂的兴废中看到底层人的生存艰难,看到农业传统向现代工业文明不情愿地转向,看到家国命运的动荡无奈。小说中的人物来得匆忙走得仓促,来得没理由走得没道理,工厂建得冲动毁得迅速。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拆毁,都在重建,战争、饥荒、革命,人的命运被时代裹挟,一直在躁动。一切似乎都在折腾,都在动荡,安静地做一个人,或者建一个工厂,都是艰难的。
感谢徐静,这部小说让我回忆了好多关于棉花和棉纺厂的故事,有棉花有棉田有工厂,这种阅读充满时间的陈旧感和温暖,也算是匆匆忙忙的都市生活中对自己的一次回望。
王朝阳
2021年2月30日于西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