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 本书从多个学科、多个视角、多个维度来思考中国电影与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带着青年学者特有的学术敏锐性,深入研究的思路、方法、观点都给人以很好的启示,预示着中国电影学术研究新的前景。
* 本书的相关研究成果代表的正是新锐学者寻找中国电影中所凝聚的独特的中华文化价值观、思维模式和民族特色的尝试,这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一种总结,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对中国电影前进道路、发展前景的认知。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2020年北京电影学院主办的“中国电影学新锐学者论坛”的论文成果汇集而成,共收录受邀参会学者的文章26篇,分为“中国诗画艺术与中国电影”“中国小说艺术与中国电影”“中国艺术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价值传承”“中国艺术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创新发展”4个部分。新锐学者从多个学科、多个视角、多个维度来思考中国电影与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带着青年学者特有的学术敏锐性,深入研究的思路、方法、观点都给人以很好的启示,预示着中国电影学术研究新的前景。本书的出版旨在展示当代青年学者的学术成果,吸引更多新锐学者参与到建构中国电影自身民族特色理论话语的学术实践中,为推动中国电影理论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
關於作者: |
王海洲,电影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图书馆馆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艺术方向首席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学术专长为中国电影研究,对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电影有系统的研究。撰写和主编的学术专著有《想象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110 年(1905—2015)》《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城市 历史 身份:香港电影研究》等。其中,《想象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研究》荣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届“学会奖”著作类二等奖、第十届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著作奖、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中国电影110年(1905—2015)》荣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学会奖”著作类一等奖、中国文联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著作类)。
|
目錄:
|
中国诗画艺术与中国电影
以诗写影:诗词与早期中国电影(1897—1937) 李频
德理与情韵之间——中国电影诗学的古典审美意蕴 王方兵 姜勇
“电影隐秀”说 谢群
浅析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中山水美学形态的重构与延伸 李云平
中国艺术电影叙述视听外聚焦实践与古代书画虚实传统 丁晋
风景画意:点景人物作为当代文艺片的构图美学 李笑颖
探究中国电影对仕女画美学的继承与超越 朱梦秋
中国小说艺术与中国电影
有意味的反讽:中国当代电影中的说书人叙事 刘勇
从文学遗产到当代神话:论“封神”故事的影视改编 梁君健 许岚枫
“罪”登堂,“侠”入室——冲霄楼与中国内地犯罪片叙事空间风格 章文哲
跨媒介流通的艺术诉求——比较视野下张爱玲文学资源的影像呈现 刘洋
通俗小说《金粉世家》的可改编性及影视改编特征研究 李婕
汲取?映照?问道:武侠小说与武侠电影 刘春
“女性等待”:中国古代文学“候人兮猗”母题的电影书写 左亚男
中国艺术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价值传承
光影:与“有趣之文字”的合作和共谋——以 1937 年以前的中国电影为中心 史力竹
时代的理路与观众的桥接:现代性视野下文明戏与早期中国民族电影的发生 张秀文
复刻?对照?写意:中国电影对戏曲艺术的取镜之道 余燕莉
戏曲电影中舞台假定性的呈现与变奏 龚玉娇
中国公路电影中的游记文学传统 宋振华
《大鱼海棠》的时间表述范式溯源——兼论庄子的时间美学 路广宇
中国艺术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创新发展
另一种写实:梅兰芳在电影《木兰从军》中的跨媒介表现 蒋含韵
论中国电影的“间性”审美观念 熊文醉雄
“空气”的消失与复归——以《小城之春》重拍反思中国电影理论的当代性建构 侯东晓
“静穆”与“奇观”:当代中国武侠电影的视觉范式 张乃午
布景、音景与女性——论李翰祥“倾国倾城”系列电影中的片厂美学 张伟
彩旦脸谱中的“痣”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究 李顺
|
內容試閱:
|
序言
王海洲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票房数据逐年增高,电影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作实践,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中国电影理论建构的孱弱现实与史诗般的创作实践突破极不对称,深受西方理论影响的学术范式并未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电影的现实问题。当前,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正经历着“民族化”、“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学术转型,这与中国的现实发展方向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中国电影研究如何把握好这样的历史大趋势,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发掘理论智慧、创作资源,正是当前学者、创作者绕不过去、迫在眉睫、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北京电影学院在中国电影研究方面推出了诸多富有成效的举措,积极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聚焦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建构,有计划地筹办系列学术活动。曾组织召开了多次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中国艺术传统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2018年6月)、“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研究”学术论坛(2018年10月)、“电影学理论大师课:汤姆?甘宁系列讲座”(2019年11月)等。除此之外,北京电影学院主办了十五次“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系列讲座,也开设了以此为主题的公共课程,力求把北京电影学院的学术资源变成公共学术资源,让更多的学者、学子能够参与、受益,培养新一代学者的学术视野,助益中国电影研究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这些学术活动不同程度地引领当下中国电影研究的方向,就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为中国电影学术进步与学科体系建设贡献了一定的力量。
青年是学术研究的未来。近几年,北京电影学院积极为海内外青年学者搭建各种学术交流平台,以引导新锐学者开拓电影研究的新方向。本文集正是2020年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的“中国电影学新锐学者论坛”的研究成果。该论坛创办的初衷在于启发新锐学者立足中国文化传统与民族艺术文脉,返本开新,深化“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的相关研究,探索中国艺术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价值传承与创新发展,在开放的视野下探索和发现中国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美学文化特质的电影学派,以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自2019年首届论坛召开之后,“中国电影学新锐学者论坛”继续为海内外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2020年恰逢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0周年,来自海内外的青年学者纷纷踊跃投稿。自2019年12月发布征稿启事以来,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海内外50余所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的论文100余篇。经严格评审,进入复审的文章有53篇,终入围论坛正式发言的论文为26篇。受疫情影响,本届论坛共邀请到了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的共22位青年学者出席线下会议,另有4位青年学者通过视频方式发表了学术观点。本文集即受邀学者于论坛后修改完善的文章成果,共分为“中国诗画艺术与中国电影”“中国小说艺术与中国电影”“中国艺术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价值传承”“中国艺术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创新发展”4个部分。新锐学者从多个学科、多个视角、多个维度来思考中国电影与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带着青年学者特有的学术敏锐性,深入研究的思路、方法、观点都给人以很好的启示,预示着中国电影学术研究新的前景。
“中国电影学新锐学者论坛”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常年举办的学术活动之一,受到了更多青年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议题与成果已表明中国电影新锐学术力量的“中国立场”与“本土自觉”。因此,我们将该书命名为《中国电影研究》,希望以文集出版的方式展示当代新锐学者的学术成果,并以此吸引更多新锐学者参与建构中国电影自身民族特色理论话语的学术实践。同时,我们也可喜地看到多位新锐学者的学术观点获得了业界专家的肯定,这对于他们个人的学术成长也十分有利。人才培养与理论研究都是有效促进电影事业健康发展的路径,这也正是举办“中国电影学新锐学者论坛”以及出版本文集的意义。
*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本文集的相关研究成果代表的正是新锐学者寻找中国电影中所凝聚的独特的中华文化价值观、思维模式和民族特色的尝试,这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一种总结,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对中国电影前进道路、发展前景的认知。推动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引导广大电影创作者充分发掘独具中华美学特色的文化艺术传统资源,助力当代中国电影转型,是电影学界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追求。我们也希望能与更多的同道中人,尤其是青年新锐学者一起努力,为推动中国电影理论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