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作者的成名之作,荣获第三届(2003年度)胡绳奖。其写作是出于对”失范现象”之命运的”关怀”,是一份研究性纲领,其写作在各种思想和各种思想风格之间来回跳跃和游移,不限于某种特定的或既定的说法,对研究社会失范现象的人士以及对社会学感兴趣的人士都会大有裨益。
|
內容簡介: |
如果说社会学这个传统的许多重要概念,如整合、团结、功能、分化等,都不免浓厚的社会救治的味道的话,那么有一个概念可能是个例外,这就是失范。涂尔干简明地揭示了这个概念对于社会学家的悖谬:失范意味着“社会在个体身上的不充分在场”和“社会的缺席”。作者对于社会学理论不能面对困境的这一根本的“困境”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选择从“失范”概念入手来重构社会学面对“社会的缺席”,甚至“断裂”时刻的理论可能性。本书荣获第三届(2003年度)胡绳奖。
|
關於作者: |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渠敬东教授,长江学者,当代杰出的中青年社会学家。199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
目錄:
|
前言
导言:苏格拉底的“罪”及其他
1 失范理论综述
1.1 涂尔干的失范理论
1.1-1 社会作为集体意识
1.1-2 正常与反常
1.1-3 决定论与个体主义
1.1-4 总结与批判
1.2 默顿的失范理论
1.2-1 结构及其功能
1.2-2 偏差行为的类型学
1.2-3 anomie与anomia
1.2-4 总结与批判
1.3 当代失范理论
1.3-1 失范的心理学理论
1.3-2 失范与异化
1.3-3 anomie与atomie
2 意义的缺席
2.1 行动及意义悬置
2.1-1 行动的构成与意义解释
2.1-2 意义的跳跃与悬置
2.2 时间、意义与焦虑
2.2-1 时间意识的构成
2.2-2 烦,作为生存结构
2.2-3 日常性与时间性
2.2-4 焦虑的意义
3 关系的断裂
3.1 “他我”的关系意涵
3.1-1 “我一你关系”及其缺陷
3.1-2 主体间性的裂痕
3.1-3 关系的悖论
3.2 失范作为一种实践逻辑
3.2-1 理想类型的匿名性和具体性
3.2-2 失范的构成作用
3.3 权力关系与反抗关系
3.3-1 权力关系作为“关系的关系”
3.3-2 常规化与失范
3.3-3 权力与反抗
附:海德格尔与福柯
4 制度的变迁
4.1 制度与范式
4.1-1 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
4.1-2 吉登斯:另一种解决方案
4.1-3 失范与范式变迁
附:有关硬核和保护带的一个案例
4.2 类比与分类
4.2-1 回到涂尔干
4.2-2 分类图式与生活逻辑
4.3 失范与制度变迁:一种拟议的综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
內容試閱:
|
这本书,是我年轻时候的习作,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成的。那时候,虽说是想做成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文章,却也带着一个年轻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观感和思考。如今,人到中年,更多些的生活经验让我体会到,一个人和他的时代是多么贴近,一个人会怎样卷入到所有生活中来,无论他的感受是好是坏。年轻的时候,人是一个激情的动物,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他要尽可能把所有读到的书和所有想到的事都一股脑儿地说出来……可当真正的生活开始后,他逐渐发觉,恐怕连自己也难说得清楚;在那么大的历史流变以及现实无休止的纠缠中,个别的人着实是不足为道的,时代的辙印瞬间就会遮掩掉一个人的形骸。不过,这样的心境倒有一个好处,会让人平和下来,朴素一些,想一想生活中能够思考到、经验到的真实问题。
一直以来,有个基本的判断是没有变的:今天仍与二十年前一样,人们依然广泛地处于失范的状态之中。这种体验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愈加深刻、焦灼;甚至对于当下西方世界的认识,也同样有了这样的感受,似乎更为猛烈的激荡和剧变还未到来。
在政治和经济体制构成的双重压力下,在沉渣泛起的意见世界中,不安和无措成为了人们感受性的存在基调。从历史的处境看,这样的基调其实并不陌生,伴随着每一次深刻的历史转型,西方人在希腊悲喜剧时期、罗马中后期、近代早期或者是大革命后的时代里,都经历过相似的痛苦,我们之所以能对那些伟大作家怀有一种感同身受般的亲切感,多半是生身情境使然。我们自己的历史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的感受就从未中断过,甚至愈加切肤。依恋感、归属感和敬畏感的消失,是一切失范之根源。不过,也正像黑格尔说的,快乐意识和苦恼意识也会相互转化;失范终究不是结局,而是一种破局的痛苦契机……
失范是所有变迁时代的“阴影”,却也逼迫着处于这个时代的人勇敢面对。从经验的角度去理解,所谓规范,就是应对着现实的世界,人们内心中所存在的确定的东西,人们因此而有了有限性,知道去敬畏那些无法超越的存在;人们因此而有了归属感,不只因自己存在而存在,而是努力成为他所属的共同体的存在;人们因此而有了依恋,现实中才能建立彼此相依的社会纽带。可是,“求变”、“求新”,是现代人的底色,从自我出发企图去构建整个世界,这条道路从一开始就注定充满艰辛,往往落得自我分裂的下场。不过,由此出发的现代性,也开辟出人类前所未有的纷繁景象,人们在多重的选择中去寻找确定的东西,如同新一次的奥德修斯之旅。
今天,古往今来的所有要素似乎都交织在一起,在繁复变换的实在世界中,规范成了的难题。且不说中国受了西方和日本的冲击,一百多年来苦苦寻觅文明重生的道路;在全球化的时代里,西方的世界如今混杂着多少异质性的东西,对抗着自己。
这种情形下,返回规范问题,就意味着返回一切问题:首先,要对当下的现实世界得以运转的来龙去脉和结构机制有通盘的认识,社会科学的意义即在此。其次,要对当下世界以及曾经的历史之关联有合理的解释,从而找到与每一次历史变迁的契合点,及其经验的价值,这是历史学作为总体学科的意义所在。还有一层,即规范的实质,乃是一种文明在所有历史流变中永久存续的机理,它虽始终处于调适中,却能永远保持它的底色,这是规范存在的根基,也是思想的终动力。所以说,在失范的处境中去寻求人们赖以和解的确定性的规范,必须从经验、历史和理论三个向度出发,将有关社会政治的研究与文明历史的研究汇通起来。当然,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完成这样的工作。
很庆幸多年来自己还依然在这样的路径里思考这些问题,但自己也很明白,这样的工作靠个人是无法坚持的。一个人每一步的成长和思考,都需要滋养和修剪。本书初版的时候,曾向诸多老师和朋友们表达过感谢之情,趁再版之机,再次向帮助和支持我的老师和朋友们表示感谢!李汉林教授、苏国勋教授、折晓叶教授,是我的恩师,教我为学为人为事,费了很多心血。2016年成立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有幸与邓小南教授共事,虽仅有半年,却觉得又有了一位内心敬仰的导师。三年前,能来北京大学工作,是一生的光荣,感谢谢立中、杨善华、王汉生、刘世定、张静、王铭铭、周飞舟、刘爱玉等诸位教授的帮助,社会学系是好的学术归宿。如今,王汉生老师已不在了,却总能想起老师的笑容。感谢一直在一起的那么多的朋友,无论是以前李猛主持的福柯小组,还是与朋友和学生们一起读书的黑格尔小组,都是自己生活的保护和思考的基础。倘若没有老师、朋友和学生们在身边,真的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后,还要感谢商务印书馆的朋友们,多年的合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我会一直珍惜!
本书除了个别字句,没有做太多的改动。年轻时候的想法,虽不成熟,也是自己本来的镜子。很怀念那个时候。
实际上,烦之所以为烦,同样是时间性和日常性相互交织的结果,倘若我们以此出发,就会避开单纯的道德评判和知识社会学立场,来审视失范的存在论根源。
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理解的时间性问题。如上所述,理解就是对此在的可能性方向的捕捉和筹划,是此在潜在的存在方式。因此,理解对此在之可能性的“知”,并不是已经揭示过了的某些事实,而是对其处身其中的可能性的领悟,这些可能性是以将来的形式来呈现意义的。然而我们看到,在日常世界里,尽管此在作为烦在本质上先行于自己,但在世的存在却通常从它所烦忙的东西那里来理解自己,换句话说,在日常事务的纠缠中,非本真的理解总是把目光停留在那些垂手可得的或无法逃脱的东西上,并且通过这些东西来筹划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非本真的将来具有了在世的期望成分,孕育在此在之潜在可能性中的将来,被孕育在烦忙在世中的期望替代掉了,预期(不妨对照一下现象学的解释)和等待被纳入到了筹划之中,本真的将来被当前化了(参见本章2.1节的讨论)。
实际上,本真的将来和非本真的将来之间始终呈现为一种紧张状态。一方面,在此在本己的理解和筹划中,其潜在的可能性或意义是以将来的样式“到来”的,所有曾在和当前都以将来作为存在的首要意义;另一方面,在日常烦忙活动中,将来却被划归到现实的情境之内,以期望这种当前化的样式到来;尽管我们通常把期望理解成为未来的向度,但就其在世的意义而言,期望恰恰以现在的形式遮蔽了本真的将来,并与周遭世界相互照面,与此同时,原来那种以将来作为自身导向的曾在也被遗忘掉了。在这个意义上,“正如预期只有基于期望才是可能的,记忆也只有基于遗忘才是可能的,而不是相反”(Heidegger1962:389)。两种将来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在世的存在在对日常世界的理解中,把自己本真的可能性遮蔽起来,这样,意义的筹划在烦的时间性构架里,使以当前为特征的日常意义与以将来为特征的存在意义呈现为胶着状态,记忆与遗忘共同到场了,失范在时间性层面上也有了题中之义。
然而,对于存在者而言,其现身的时间性却有另外一种样式。我们已经谈到过,所谓现身状态就是情绪把此在带到它的被抛状态之前,被抛状态并不属于自我意识或自我认识的层面,它一直源始地展开着。如果说理解原本奠基在将来之中,那么现身则可以说是原本在曾在状态中到时的。尽管情绪被看成是一种流变的体验,在时间中持续而过,但对存在论而言,情绪却有其特殊的时间性建构:情绪就是“带回到……”,带回到“它存在着,而且不得不存在”的被抛状态面前,它并不是刚才(亦可对照现象学的“刚才”概念)产生出来的曾在状态,而是被抛状态所公开出来的样式。就拿“怕”来说吧,怕总是在可怕的东西面前害怕,也就是说,从非本真的时间性出发,怕实际上是此在所烦忙的手头事物的逼近和临近。在时间意义上,怕与其自身的关系始终呈现出一种将来的样式,它在“即将来临”的意义上包含着期望的成分。然而,这种期望与理解所包含着的将来有所不同,它总是让那些可怕的东西回到它实际烦忙着的潜在中来,换言之,它总是以曾在的形式期望着可怕的东西到来,使“在……面前害怕”具有了“因……害怕”的含义。
海德格尔认为,怕的时间性意义是由一种自身遗忘构建起来的,它始终纠缠于周遭世界和手头事物,从而使原本开放的被抛状态封闭起来,使存在者在惧怕着的烦忙活动中陷入了迷乱状态。这种遗忘,不仅是对自身切近的可能性的遗忘,也是对存在意义的遗忘,推其根本,是因为它将在世的所有可能性都纷呈眼前,丢弃了自身的曾在状态,或者借助属于曾在的当前和将来(期望)的样式将曾在(被抛的可能性)遮蔽掉。因此,“怕的时间性是一种期待着当前化的遗忘”(Heidegger1962:392)。在这个意义上,那些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状态也有其生存论的意义,正如Beatles唱的那样,“Let it be,let it be.”,把自己放任于被抛状态。尽管这种放任是以遗忘为基础的日常情绪,但它却揭示了非本真曾在状态的意义所在。因此,意义在这里再次变成了两面鬼,存在者或者放任自流地将本真的存在意义遗忘掉,或者心惊胆战地将它拾起来。
后,再让我们来看看沉沦的时间性。我们对沉沦的分析是从闲谈、好奇和模棱两可开始的。尽管闲谈和好奇具有“说”和“看”的性质,但这种“说”和“看”仅仅是为了“说说”和“看看”而已,闲谈和好奇只是把现成事物摆在当前,并没有去“投入理解”。沉沦总是想与所有的手头事物亲身会面,但这种会面还需要一个前提:必须通过当前来使存在者亲身在场( Heidegger 1962:397-399;1996:13ff.)。在这个意义上,闲谈和好奇完全是以非本真的方式来具有将来样式的,它们所期望的并不是此在潜在的可能性,或者说,它们只是把这种可能性当作现实的东西来欲求,存在的意义完全变成了当前化的意义。也正是在这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说”和“看”中,存在者从来不持留在期望之中,而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以“跳开”的方式不断使自己当前化,即便它有所期望,也总是瞬间地逃脱掉。闲谈和好奇只是“满足”,而不是存在意义上的“充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