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NT$
395.0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NT$
475.0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NT$
1190.0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NT$
440.0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NT$
340.0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NT$
240.0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NT$
240.0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NT$
640.0
|
內容簡介: |
扬州自唐宋以来,因交通便利,故成为经济繁荣之都市。顺治初年,徽医迁徙到扬州的很多,经过多年发展,慢慢形成了地方流派特色。如“林”字门外科、“谦”字门儿科、“庭”字门咽喉科等都在扬州以其特有的方式进行传承。而其中以“谦”字门儿科人才多。“谦”字门创始人为清代道光年间名医陈里谦,传到到刘颂谦,为第七代。刘颂谦本名刘延龄。本书为刘延龄50多年来的验案精选和点评,及少量医论医话。验案以儿科、妇科为主,包括内科和杂病等。其中有特色的医案为不孕不育、皮肤病、肝病和肾病的验案。
|
關於作者: |
刘延龄,1936年生,男,名老中医,主任中医师,1963年开始执业,从医已经50余年,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造诣和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内,儿,妇科,于经方,时方均能灵活运用。早年曾师从于扬州名医吴克谦、蒋颂南先生,得其真传。师从吴克谦老先生八年,尽得其传,深受老师喜欢,得吴老“堪继吾宗”之评价。刘老熟谙中医经典著作,熟背《黄帝内经》等经典,常读儿科古籍如《幼幼集成》、内科医案如《清代八大名医》《古今医案》《古今医案按》等。
|
內容試閱:
|
许序
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室邱浩小同道,研习《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等中医经典,学以致用,曾随我抄方多年。一日,手捧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刘延龄(颂谦)老大夫脉案处方若干,请序于余,谓余曰:“吾儿时患病,回故乡扬州休养,祖父镜如公带我至刘延龄(颂谦)老大夫诊所及家中,请其方药调治,遂病痊。祖父民国年间时常参加扬州文人雅士诗文集会,多次聆听广陵琴派一代宗师刘少椿先生操演古琴,刘延龄(颂谦)老大夫即刘少椿先生之子。我父单字讳民,一生酷爱扬州文化,吾学习中医后,受父亲影响,收集故乡扬州中医资料,得识《扬州名医录》作者、著名扬州文化学者顾一平先生,经顾老提供线索,时隔三十三年(1985—2018年)后,找到刘延龄(颂谦)老大夫。再见刘老,为其中医经典如数家珍、历代中医名家经验运用自如,辨证准、用药精、配伍巧、剂量平、疗效高所折服,同时深深感佩其数十年淡泊名利,在基层一心救治患者的医德。乃组织北京中医药大学热爱中医之学子,录入并校正刘老医案,提供刘老进一步整理,以便传之于后世。此举,一则报答刘延龄(颂谦)老大夫当年中医治病之恩,一则作为对家祖父镜如公、家父单字讳民先生之怀念。今刘老带领其弟子们整理医案完毕,即将付梓,为传承故乡扬州中医略尽绵薄之力,故此登门恳请先生赐序。”
余听其言,乃阅刘延龄(颂谦)大夫医案,果如其言,刘大夫脉案简洁明快,主证突出,旁及兼证,主次有序,舌脉详明,处方配伍严谨,用药精练准确,剂量平和,折中名医经验,圆融各家理路。我虽未亲眼见其实际疗效,但就原始医案记录、参阅其他介绍材料,可知疗效不虚。我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家乡阜宁随苏北名医崔省三恩师学医,从事中医临床七十余年,内外妇儿各科患者均曾诊治。独立应诊实践中,临证风格改变,提倡张仲景经方,对中医妇科研习、诊治较多。我曾经说过:“辨证论治乃中医之特色,丢掉了它,也就不称其为一个真正的中医。”主张中医理论源《内》《难》,热病、杂病法仲景,温病宗吴瑭,博采各大医家之长,为我所用。衷中参西,中医宏观辨证,参考西医微观诊病,做到“知己知彼”不误诊。用药“稳准狠”,少而精,直达病所,效专力宏,配伍严格遵循君臣佐使。“治病必求其本”“用药如用兵”,中医治病也要讲究战略战术,分清诊治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主证)、次要矛盾(兼证),进一步辨明主证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从而或正治或反治,整体调节,统筹治疗。刘延龄(颂谦)大夫是真正的中医临床家,临证大原则往往与我不谋而合,故此感到亲切,有信心给予肯定。
我的中医师承是江苏淮扬地区“兴化医派”:赵双湖(名术堂,清嘉、道间人,原籍高邮州,迁居兴化县)→赵小湖(名春普,清同治年间人称“淮扬九仙”)→赵海仙(名履鳌,晚清生活行医于兴化县)→崔省三(名希曾,清末生于淮安府阜宁县)→许润三(原名富之,民国生于淮扬道阜宁县,今隶属盐城市)。刘延龄(颂谦)大夫的师承是“扬州幼科谦字门”(邱浩提供):陈里谦→刘佩谦→闵德谦→杨佑谦→吴克谦、蒋颂南→刘延龄(颂谦)。苏北盐城与扬州连壤,明清时期,高邮州、兴化县均属扬州府,因此,我与刘延龄(颂谦)大夫同属淮扬地区广义上“扬州医派”。我于1956年考入南京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医科师资班学习,1957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从事教学,旋即在该校附属东直门医院临床带教,1984年进入中日友好医院,至今仍在临床一线服务患者。我离开家乡盐城专区阜宁县将近七十年了,赴京后,主要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今天,应扬州邱浩小同道之邀,为扬州医派之幼科“谦”字门新作《刘延龄医案》一书题序,也算是为推动家乡中医传承,做一点中医人力所能及的工作吧。
是为序。
顾序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在卫生系统工作,80年代调至政协从事文史工作。为追怀、纪念在卫生系统工作的日子,弘扬祖国传统医学,90年代我编写出版了《扬州名医录》。
在编写过程中,我查阅了历朝历代的扬州府县志及相关档案,采访了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中医名家,其中就包括刘延龄医师。
采访刘延龄十分方便,也十分顺利。一是当时我和他同住弥陀巷(扬州城一条古巷),他住巷之中,我住巷之尾,相距不足200米,可谓早不见晚见的街坊近邻,采访他免去了腿脚之劳。二是他父亲少椿先生和我岳父高治平先生,同是广陵古琴名家孙绍陶的高足,二人私谊极深,亲如兄弟,常相往来,切磋琴艺。采访他无拘无束,犹如拉家常。
刘延龄,字若愚,是一位谦谦君子,处事待人,和颜悦色,令人尊敬。他的名字含延年益寿、吉祥喜庆之意。他从小颖悟过人,博闻强记,过目成诵;在父亲的督导下,练出一手好书法,正楷行草均擅长;少年拜拳师徐文全学习武术三年,参加比赛演练查拳,曾获扬州市名、江苏省第二名,可从不张扬炫耀,取“若愚”为字,正反映了他大智若愚、谦虚为人的高尚品德。
刘延龄读书立志,要做一名忧病者之忧、乐病者之乐的良医;但由于家庭困难,上不起医学院校,只得走拜师学徒之路。在他父亲的引领下,刘延龄拜师扬州医派“谦”字门儿科名家吴克谦(扬州冶春后社成员)学医;在吴下,兼从蒋颂南(儿科、内科均擅长)学习《内经》等中医理论。吴、蒋两位名家不仅医术精湛、医理通达、医德高尚,而且诗词、古文功底深厚。经过8年的从师学习和自我钻研,刘延龄于1963年出道执业。出师之际,他遵循扬州医派起医名的规矩,从业师吴老名字中继承“谦”字,从恩师蒋老名字中取“颂”字,给自己起“颂谦”为医名,以不忘师恩。
执业后,他先后工作于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扬州市城北医院、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扬州市中医院。其间又向扬州妇科“曾”字门名家王效曾学习中医妇科。曾应扬州医学院之聘讲授《中医儿科学》,为南京医学院函授大专班讲授《伤寒论》。
刘延龄以擅治小儿危急重症见长,从医五十余载,挽救无数患儿生命,名扬大江南北,深受病家赞誉。他兼治内妇科疑难杂症,善于经方、时方辨证化裁,药专力宏,配伍灵活,疗效卓著。他说:为医与为学、为艺一个道理,应立足师承所学,勤求古训,以海纳百川之胸怀,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辨证施治,方可收到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之功效。他与同门发表在《江苏中医》杂志上的《小儿温病高热神昏发痉的临床治验》一文,深受同行的推崇。
退休后,刘延龄不忘学医初心,牢记为民使命,耄耋之年,仍坚持到社区诊所坐堂问诊,把脉处方。他说:“生命不息,为民不止。”如今,他儿子接他的班,可谓子承父业。孙子正就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继承祖业。一门三代,以医传世,成为佳话。
北京中医药大学扬州籍中医邱浩同志,童年患病,经刘延龄治愈,后立志学医,为弘扬传统医学,使之薪火相传,发起整理刘延龄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今由刘延龄带弟子整理刘延龄书稿,将付梓与读者见面,这是丰富“扬州医派”学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可喜加贺。是为序。
顾一平二二一年烟花三月于扬州
沈序
中医药在扬州有悠久的历史,具有开创意义的宋代许叔微医案著作《伤寒九十论》、近代陈邦贤医史著作《中国医学史》等,都出自扬州医家之手。晚清民国以至当今,扬州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名医,并终形成了当今扬州中医八大门派:“臣”字门儿科、“然”字门内科、“曾”字门妇科、“谦”字门儿科、“年”字门外科、“春”字门伤科、“庭”字门喉科、“山”字门推拿。其中“谦”字门儿科创始人为清代陈里谦,代表人物有郑汝谦、吴克谦等。
我院资深老中医刘延龄(医名颂谦)大夫,是扬州“谦”字门儿科嫡派传人,吴克谦先生大弟子。刘老大夫从吴克谦老先生学医八年,尽得其传,深受赞赏,得吴老“堪继吾宗”之评价。刘老大夫1963年开始执业,至今从医已近六十年,擅长中医儿、妇、内科,于经方、时方均能辨证施治、灵活运用。其医名在患者中有口皆碑,早已享誉淮扬。
现在,刘老(颂谦)大夫弟子将老先生数十年间医案收集筛选,精心整理,分门别类,结集出版,这是我扬州中医界一件大喜事。一者,扬州中医八大门派文字资料传世不多,此次“谦”字门儿科刘老医案的出版,进一步充实了扬州中医八大门派的著作。二者,刘老学验俱丰,尤擅儿科危急重证,活人无算,其临证心法,或可借助医案启迪后辈、造福后世。
大作方成,我有幸先睹为快,寥寄数语,以表敬意。
扬州市中医医院沈雨春二〇二一年五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