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可持续包装概论
1.1 可持续发展
1.1.1 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想及行动历程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明确提出于当代,但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朴素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也由来已久,在古中国、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等文明古国都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例如,《周礼》中有记载关于对山、林、鸟、兽等实行充分保护的措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易经》中则提出了天地间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张限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保持适当的规模,以维持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平衡。19世纪,美国博物学家乔治·珀金斯·马什(George Perkins Marsh)所著《人与自然》(Man and Nature)详细地描绘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表达对于森林保护、物种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的重视。此书对今日美国及世界很多国家的森林、物种等资源保护管理具有深远影响。从这些历史资料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社会尚未形成关于国家应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想,但东、西方各国学者所强调的观点中已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等涉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雏形。
19世纪中页,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人类社会逐步迈入工业社会时代,各种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而人类的活动范围业因此快速扩张到了全球的几乎所有地区,甚至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而延伸到地球内部、外层空间等;可以说,随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导致了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速度加快,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发展至今日,资源和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威胁全人类生存发展的热点问题。当今社会大规模、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改变了自然界的生态结构导致生态失衡,而这种生态失衡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和方向,人类的生存发展乃至生命安全不断受到威胁。随着自然生态失衡导致的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人们开始关注和思考人类工业发展导致的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运而生,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通过大量的事实阐述工业生产引起的环境污染对地球各种生命包括人类自身的危害,指出人类工业技术革命背后连带的生态破坏后果,提出了人类应当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该书的问世给全人类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发出“人们将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的呐喊。这是一本较早地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们对“发展观念”有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的重要著作。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提出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同保护及改善环境相协调的观点,进一步引起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此后,国际上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政策和计划不断得以确立和实施。中国政府代表团首次出席了这次会议,开启了国家发展与环境治理并行的历程,作为里程碑载入史册。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再次强调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其大纲中提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图1-1),此报告首次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对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图1-1 《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
1989年,由UNEP主持的“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发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声明中专门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定义,指出可持续发展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a.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b.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c.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d.在发展政策和计划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随后,1991年,IUCN、UNEP和WWF三个国际机构针对当前环境与发展危机共同提出了一份报告:《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Protect the Earth: Sustainable Survival Strategy),其中重点阐述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人类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新的道德观念,二是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该报告指出,必须通过环保措施将人类的开发自然活动控制在地球的承受能力之内,同时通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人都能度过长久、健康和令人满足的一生,并强调人类文明正处于危险之中?呼吁全人类行动起来,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战略。报告共提出了132项行动建议,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的具体行动,做到尊重和关心所有生命,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提高生活质量,特别强调落实到人类个体的态度和个人行为及社区普及,人人都能够关心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此后,世界各国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国际公约相继问世,也标志着人类开始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观”逐渐成为全世界各国政府谋求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共识。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02个国家首脑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签署了5个重要文件,讨论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发表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有153个国家及欧洲共同体正式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次会议达成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行动纲领”的共识,是全球环保行动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成员,在全球环保行动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1994年,中国率先在国际上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图1-2)。我国作为全球人口数量的国家,生态环境先天脆弱,人均资源相对短缺,同时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如此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并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行动,对我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全人类做出重要贡献。1997年9月12—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正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图1-2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联合国地球峰会——世界可持续发展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这是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时隔10年之后的又一次环保盛会。这次更大规模的世界首脑会议(“Rio 10”)评估了1992年会议以来全球环境保护行动的进展和问题。2012年6月,即《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签署20周年,联合国再次召开可持续发展大会首脑峰会(“Rio 20”),大会发布了“我们憧憬的未来”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要制定一套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并纳入“2015年后的联合国发展议程”。
作为2012年“Rio 20”峰会精神的重要行动,2014年12月联合国发布了关于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报告——《2030年享有尊严之路:消除贫穷、改变所有人的生活、保护地球》(The Road to Dignity by 2030:Ending Poverty, Transforming All lives and Protecting the Planet)。该报告为随后15年人类社会发展绘制了一幅蓝图,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普遍性、变革性的议程,其中涉及“尊严、人、繁荣、地球、公正、伙伴关系”等关键词,从6个层面体现17项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
作为全球环保行动的重要成果,2015年2月12日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与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发布了一份重要报告:《以科学的视角审视可持续发展目标》(Review of Target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e Science Perspective),该报告对2014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17项目标及其169个子目标进行了独立评估。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在全球达成共识,伴随着各种气候和环境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频发,世界各国政府及民众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核心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切实措施不断实践和推进“可持续发展”道路取得初步成效。在当代,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全球资源和能源紧缺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生态失衡越趋严重已成为制约着人类进一步发展的难题,环境问题也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危害人类生命与地球生态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1.1.2 可持续发展定义
从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引发的有关发展观念的全球讨论开始,到2015年国际科学理事会关于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的评估,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已经有了基本共识,然而要精确地给“可持续发展”下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不同的机构和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角度不同。
WCED经过长期研究,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论著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定义包括两个重要理念:一是“需要”理念,即首先是满足人类发展的基本需要;二是“限制”理念,即技术开发和社会活动过程应该同时对环境资源满足眼前及将来需要的能力进行评估并合理限制。
IUCN、UNEP和WWF在《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UNCED在《里约宣言》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的生活的生产成果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后代在发展机会和环境资源方面的需要。”
此外,随着可持续发展行动实践的不断发展,各国学者也纷纷提出了各自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如1993?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Pearce D. W.)和沃福德(Warford J. J.)在其著作《世界无末日》(World without end: economic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中以经济学逻辑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我国学者叶文虎、栾胜基等则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者龚建华认为,可持续发展包含了人类所有的物质和精神领域,是个综合概念,应从三个不同层次(高、中和低)来理解其内涵。从高层次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共同协调进化,实现人和自然的共同繁荣,着重关注人类和整个大自然的关系;从中层次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着眼于平衡地球和人类的关系;从低层次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个领域的协调发展,重点在于平衡区域间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各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方向基本一致:即普遍认为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认定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综合多种因素、多个领域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海洋、土地、森林、淡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使当代及子孙后代均能永续地发展。
1.1.3 可持续发展内涵与原则
根据现代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终极目标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地区之间、当代与后代之间的永续发展,其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它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它的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必须是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要发展,人类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的受益者;而“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终目标,只有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变化呈现单调增加趋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少趋势(弱可持续性发展)。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载体,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至关重要;在其生产活动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其推广至其供应商、代理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是整个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
1.1.3.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普及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其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期、持续性发展的能力,而确保环境安全、生态平衡与稳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和保障条件,以避免社会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因此要求社会各界全方位的变革与协调,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经济的可持续性:要求经济体(主要是企业)能够连续地提供产品和服务,使内债和外债控制在可以管理的范围以内,并同时避免出现不利于工业和农业生产的不可逆的结构性失衡,保障经济发展持续繁荣。
②环境的可持续性:要求保持稳定的自然资源基础,避免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坚持维护健康的生态系统和提高环境的净化功能,确保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程度控制在人类投资所产生的替代作用的范围之内,维护生态平衡和和生态循环再生能力。
③社会的可持续性:通过资源分配和机遇分配的均衡、建立医疗和教育保障体系、实现性别平等、推进政治公开性及公众参与性等各类机制来保证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