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独一无二——诞生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

書城自編碼: 372857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陈丹燕
國際書號(ISBN): 9787539573281
出版社: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5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NT$ 1326.0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NT$ 806.0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NT$ 806.0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NT$ 500.0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NT$ 347.0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NT$ 398.0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NT$ 653.0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NT$ 39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45
《 好书纷纷入眼来 》
+

NT$ 309
《 四个春天(同名电影获first青年电影展大使赵薇、黄渤、周冬雨、章宇感动推荐) 》
+

NT$ 414
《 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
+

NT$ 449
《 今宵欢乐多 》
+

NT$ 379
《 人间好玩(“八旬”蔡澜的人生智慧书) 》
+

NT$ 278
《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 》
編輯推薦: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城市独生子女群体与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面积形成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对独生子女看法的变迁之间深刻关联的实证性著作。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为中国的有关独生子女问题的人类学研究拓展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新视角。
內容簡介:
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实行的三十多年过程中,独生子女在童年和青春岁月里经历着什么,长大以后的他们又成为什么样的人……作者将不同的独生子女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所经历的不同故事记录在册,而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 也成为社会学家的重要话题,他们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详尽的研究与分析,书中都将一一呈现。
關於作者:
陈丹燕,作家,中国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塞尔维亚旅游局中国形象大使。她的上海非虚构作品是长期的畅销书。她的青少年作品是中国青少年基础读物。她的旅行文学作品曾获得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特殊贡献奖等。
目錄
部 1990年-1997年:独生子女宣言
前言
1990年—1997年,独生子女
宣言 /002

我是属于爸爸妈妈的孩子 /007
1.自己的小床 /008
2.父亲的红色日记本 /013
3.妈妈的脚 /018
4.任重而道远 /022
5.机会在母亲不在的地方 /027
6.我永远也够不到爸爸的手 /031
7.梦想是我的 /036
8.这一代的父母和孩子 /042
9.责任 /044
10.世界上孤独的孩子 /048
11.我那孤臣孽子般的孤独 /054
12.我面对着冲突的理想 /056
第二章
我想有一个知心朋友 /060
1.协议相处 /061
2.我应该怎样跟别人交流 /066
3.公平原则 /069
4.难道我麻木不仁吗 /074
5.自私从形容词变成了动词 /078
6.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080
7.独生孩子很难做朋友 /085
8.孤僻 /089
9.我爱自己 /094
10.我要选择信任 /099
第三章
什么是爱情 /103
1.什么叫男朋友 /104
2.要不要靠近 /108
3.爱上了偶像 /113
4.全家投入的初恋 /119
5.我爱莫扎特 /125
第四章
我的宣言 /130
1.我脆弱,我笨拙,可我纯洁 /131
2.我总是和自己的心思对立着 /136
3.我是乱麻 /139
4.我总是猜测生活的目的 /144
5.我不虚伪 /148
6.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152
7.我丢失了宝贵的东西 /155
8.我在势利中成熟 /160
第五章
重逢 /164

第二部 2008年-2010年:赤子来了
前言
1996年—2008年,漫长的曙光 /186
1.哀悼日 /192
2.一个志愿者的成长史 /201
3.不甘心 /219
4.冲动 /242
5.大象 /256
6.2008:凌薇与降建新 /285
7.突破 /308
8.小白菜的笑容 /316
9.吴志雄的多巴胺 /358

第三部 2016年-2020年:独生子女的时代解码者
前言
中国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简史 /424

1995年,推想 /428
1.关于独生子女:陈丹燕与上海青少年问题研究所所长苏颂兴的讨论 /429
2.关于时代:陈丹燕与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曹锦清副教授的讨论 /440
3.关于女生:陈丹燕与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妇女问题专家陈惠芬的讨论 /446
4.关于一代新人:陈丹燕与上海大学文学院史学博士朱学勤的讨论 /450
第二章
2020年:与时代和解 /455
1.2018年至2020年,与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胡湛的讨论:关于独生子女对自己这一代人与自己所处时代的理解 /456
2.胡湛的故事 /465
3.FYRST调查项目成员陈斌斌的故事 /486
4.FYRST调查项目成员高隽的故事 /498
5.2020年,关于中国终改变计划生育政策:胡湛教授的推想 /507

鸣谢 /510
內容試閱

《独一无二——诞生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凿穿文学和现实的秘道
徐锦江

丹燕老师邀请我为她撰写的口述体文学《独一无二——诞生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一书作序,实在是一件犯难的事,因为我对独生子女问题没有一般的关注,更谈不上专业的研究。做一件让自己勉为其难的事情且不说愉快,也并不十分容易。我是抱着先做一个丹燕老师的粉丝,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读者的心态开始写序之旅的,想不到,看过丹燕老师的书之后,我欣喜地发现,不仅很容易就进入了,而且非常愉快。其实真要说不容易,世界上哪有容易的事,丹燕老师连续跟踪记录25年,写下将近40万亲切而意味深长的文字,如果不是出于一种作家的敏感和使命感,又谈何容易。
阅读本书有两个维度,一是把它作为一个记录社会现象的非虚构文学来欣赏,二是把它作为一个社会学的描述样本来研究。
新闻和历史是一对宝货。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一点,至少史量才先生所崇尚的“史家办报”做到了,今天许多人研究上海历史都将当时《申报》的新闻报道作为重要依据。丹燕老师的作品也是从新闻采集开始的,写作源起在电台主持一档名叫“十二种颜色的彩虹”的青春节目。她从一千多封珍藏下来的信中再精选了两百封信和上百个有效地址,做了几十个补充采访,完成了部分杰作,可视为“独一无二”一代的前史。第二部分则从2008年中国志愿者元年的定义出发,通过对一批成年后,参与汶川地震、秘鲁地震、世博会、新冠疫情几个重要事件节点的80后志愿者故事的叙述,来完成“独一无二”一代的后史。文本的优势无异在文学性上,丹燕老师用她作为作家的特殊才华,通过活泼的人物描写、感人的故事叙述、细微的心理捕捉和灵动洗练的文字,撰写了《独一无二——诞生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的生动文本,作为一个弥补,丹燕老师又通过每章前言,以及第三部分与学者的讨论兼80后青年学者的访谈来对“独一无二”现象进行研究性解读,就此完成社会学意义上的诠释,进入到宏观框架的历史视野。

在1996年次准备成书时,对当事学者的讨论,丹燕老师就已经在文中明确表示,她期待的是当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独生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在这代人中诞生的社会学家,人口学家,心理学家,如何研究和表述自己这一代人带来的社会意义。为此她经过二十多年的等待,在2021年终成书时,这个愿望已经得以实现。她陆续采访了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学者,获得了他们的成长故事,以及他们对八十年代的中国独生子女的专业研究成果。到这时,独生子女到成长过程才得以完整体现。

《独一无二——诞生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应归入类似于口述实录(本书是信述方式)的“非虚构”文体。因此我们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口述实录的历史。
1948年,曾经做过新闻记者的艾伦·内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个口述历史档案馆,被认为是现代口述新闻与历史研究结合的标志性事件。口述历史“萌生于美国史学界,渐次浸染到全球的史学、新闻和文学领域。”“中国的口述实录产生发展的过程,大致上可以说它肇始于文学领域,普及于新闻领域,发达于历史领域。口述实录写作与常规写作的不同在于作者放弃了叙述的权力。多数口述实录作品都呈现‘众声集纳’或‘碎片集纳’的状态,在众多声音的协同互补之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再现真实世界的广阔与复杂, 展现本真的民生。”①在新闻领域,口述实录往往被归入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专访类别,是记者通过对人物的采访,由口述者讲述个人亲身经历的新闻事实、表达个人观点,并终以人称的形式见诸媒体的新闻体裁。有从业者归纳出“四个性”的评判标准:一是选择人物的典型性,二是保证事件的真实性,三是把握好历史的代表性,四是挖掘文章的故事性。从哲学的层面来说: “口述历史所彰显出来的力量,是人类得以在精神领域不断发展的力量,体现了人类对于历史本真及自然王国的向往与追求。口述历史既是一个理解—认识路径,同时更是一种叙述—阐释手段。”②回到现实的层面,优秀的口述作品一定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与责任。但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都只是一种观察事物的立场或路径,其更大的使命和态度,在于能不能进入当下时代的现场,能不能和现实密切互动,并关联历史,回应历史的拷问。
在文学评论界,学者很早就尝试用“非虚构文学”概念来涵盖报告文学、纪实小说、口述实录体等文体,其较虚构文学的特殊价值在于作者作为参与者或旁观者的“在场性”;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发生的“真实性”。③这种对于现实感和真实性的拯救,使其迅速吸引大量读者。非虚构文学借助社会学方法来反映现实,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力量,但也由此引发了争议。有学者认为:“社会学介入非虚构文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这是好事,但是好事过了头可能也有问题。非虚构文学写作者不是要通过写人去寻找社会意义,或者是寻找标本的意义、典型的意义和新闻的意义,这是社会学写作的任务,非虚构文学关注人有另外的使命,这种关注可能不是以明显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但对人的命运,对人的存在,必须有关注。”非虚构文学应该“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一件非常文学的工作,也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非虚构书写作品中应该有多个声音、多种观点,它们之间是一种对话的、辩驳的,甚至相互消解的存在,终,时代的或事件内部的复杂性被呈现出来。④我想,这些要求,在丹燕老师的文本里都基本做到了,因此,我们有理由确认《独一无二——诞生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的优秀性。学术界的独生子女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教育学、医学、心理学、体育学五个学科,而丹燕老师的书作为一个亲切而感性的文本,无疑又增加了文学方式的关注。硬邦邦的数据在丹燕老师的笔下变成了活生生的形象。它文学性的光芒并没有被社会学的思考所掩蔽,而毋宁说对社会学的文学式访问增加了作品的厚度和张力。与“独一无二”的时代相反,我们今天的时代,单一性正被解构成漫天繁星,文体也必然会不断地飘移和异轨,任何单一的文体都很难完足地表现这个丰润的时代,我们必须用更立体、更融会贯通的方式来表现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也是当下创意写作和研究兴起的原因。
让我们再从社会学研究的维度来看看《独一无二——诞生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一个数字和两个时间立马让我精神抖擞起来。这实在是一个影响了中国社会且会持续发生影响的现象,且自己的下一代也位列其中。
从1979年中国诞生批佩戴着特定计划生育政策标记的特殊人口——“独生子女”,到2015年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结束,全国已有 0—44 岁的独生子女人口 2 亿左右。36年的时间其实已经超越了中国传统界定的30年为一世的概念。
一位学者曾经概括道: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这个世界人口多的国家发生了两件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一是改革开放,二是人口控制。20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已使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人口控制也有效地降低了中国人口的增长率,减缓了人口急剧膨胀的速度。正是在这样两种背景中,产生和成长起来了一代新人——独生子女。这一代特定人口的成长、发展以及一切与他们有关的现象和问题也一直为整个中国社会所关注。当一代独生子女逐渐成长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新公民时,回顾我国独生子女研究所走过的道路,分析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状况,探讨与这一代人的成长有关的新的问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⑤
这一代人的影响起码在两代人。社会学家已经罗列出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对一代独生子女的关注焦点主要是他们的心理特征、教育方式、社会化过程、大学表现、婚恋生育、社会适应等,而对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关注焦点则主要是他们的生育意愿、居住方式、养老保障以及“失独”问题等。在这一巨变的时代中同时生活着的两代人的生命历程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出生于改革开放之际又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一代独生子女; 二是在改革开放时代中生育、养育独生子女的一代父母。如果说,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这40 年,是一代独生子女人口从他们的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直到走向中年期一步步成长和发展的 40 年的话,那么,这 40 年同时也是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从他们人生的青年期开始,经过中年期,直到走向老年期的 40 年。⑥
正如专家所分析的,研究“独一无二”的意义在于:首先,代独生子女的特殊性不仅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政策推行后所出生的代人,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代人,亲历了中国40年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变,并和国家一起被揉进全球化兴起及至今天又回潮的全过程。泛化来讲,大时代变迁的关注焦点集中在成年独生子女及其相关现象上,比如批独生子女的婚姻角色、亲子关系、夫妻权利,等等。尽管目前进入婚姻的仅仅是批独生子女,其比重在全部独生子女中只是相对少的一部分,但研究者意识到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在大量更年轻的独生子女身上。因而,这种提前研究可以较好地指导社会提高认识,做好相应的准备。
  其次是将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放到研究的议事日程中。虽然目前独生子女的父母基本上都还没有进入老年,但他们的养老问题是从30年前独生子女刚刚产生时就已经存在和决定了。对于有着深厚家庭养老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这一问题的研究无法回避。
第三是突出地探讨与独生子女现象密切相关的生育政策问题。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实施了三十余年,国家提出这一政策时的“一代人”方案,目前在时间上已经到期。独生子女政策存在哪些风险?我国的生育政策又该如何调整?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无疑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独一无二——诞生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中有许多新鲜有趣的观点。比如:多子女一代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大多是“志大才疏”,而独生子女一代则多是“才大志疏”;比如:有些独生女孩会说,我追求的是“两情相悦”而不是“精准扶贫”;比如: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作比较(基于80后研究),包括事业成就、社会适应、个性特点、智力发展、社交能力、亲子关系六个方面,发现没有大的差别;比如:放开二胎以后,我们不仅要关注“多养”的问题,更要关注“善养”的问题;再比如:曾经给80后贴上“小皇帝”“自私”“冷漠”的标签,但随着80后志愿者登上历史舞台,又反转为自信满满赞誉有加的正面形象和光明象征。学者提醒:既要防止“本代自恋症”,又要防止“逐代阿谀症”。我也因此想到前不久出现的“奔腾吧,后浪”的网络澎湃。写序之时,正好看到哔哩哔哩网站举办的2020—2021跨年晚会,UP、跨界、混搭、出圈,高科技、二次元,人工智能、时尚炫酷,完全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有人说:技术有进步,文化是没有进步的,只能说这是一个在文化意义上不同于过去的新时代。也因此,我寄希望于丹燕老师有时间能再续上她关于90后和00后独生子女的口述记录,使这份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文学记录更具有完整的历史价值。相比较作为传统尾声的80后,他们是真正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全球化、文明阳光、物质富足、少年留学、国际视野、游戏动漫、创意产业、知识经济、民族主义、中国崛起、互联网信息时代。同样是计划生育的产物,但他们的眼界、知识、财富,独立、自由、“佛丧宅”、开放多元、追求与众不同的价值观,恐怕是他们的80后哥哥姐姐们所无法比拟的,或许,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更值得作为“独一无二”一代的标本,担当“独一无二”的大名。再说这一代独生子女和上一代非独生子女没有很大差别,恐怕我不会同意。当然,这也可能不在于独不独生,而在于我们面临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发生,谁都能体会到整个人类对未来的迷惘和不确定感。
任何研究都有一个从混沌无知到静态清晰,再到动态变化、开放多元的过程,正像我写这篇序。
《独一无二——诞生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洞见到了中国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而且用“非虚构”的方式凿穿了文学和现实的秘道,通向一个开放的未来。

1.自己的小床
我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上大学对我来说,不光是爸爸妈妈脸上有光的问题,当然这也是很主要的一点。我是我们家里的个大学生,我们家从前的人一直是工人,所以我们全家就指望我上大学,我也算光宗耀祖了。上大学对我来说,还给了我一个从家里搬出来的机会。
并不是因为上了大学,我看不起我的家了,而是我爸爸妈妈对我太好,好到我觉得自己在家里是一只寄生虫。
我爸爸太宠爱我,家里随便什么事,都不要我做。我们家住在老式的上海房子里,房间在楼上,灶间在楼下。有时候我妈妈在下面烧水,水开了,她一时走不开,就叫我下去冲开水。妈妈在下面一叫,在上面的爸爸本来从来不去冲开水的,可是那时候他会从他坐的地方一下子跳起来,说:“我来了,我来了。”就马上跑下去冲水,然后拿上来。
有时候我实在想做点什么事——这是很正常的,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坐在那里看书的,做做家务也是有意思的事——所以有时候我也应得很起劲。不过还没等我站起来,我爸爸就过来把我按回到椅子里,说:“你不要去不要去,我会去的。”爸爸怕开水烫到我,他以为我是白痴,十八岁的人连开水都拿不来。
我妈妈要是叫爸爸干点什么小事,一般都比较难。爸爸是家里的大王,他得干大事。冲开水这件事,对他来说太小了,太不刺激了。妈妈要是在下面叫他,叫一百声他也不动。所以妈妈后来也知道了,要是她想让爸爸做什么事,她就叫我,只要叫一声,
爸爸就会跳起来去做。
我就是这么长大的,像一只没手没脚的虫子,只要在书里面爬爬就好了。可是我是一个人啊,而且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手脚麻利的人,可以做许多事情,就是他们不让我做,把我给浪费了。我可不能被浪费啊!
我学的是商科,这不光是为将来可以从事一份热门职业,也是我的兴趣。我觉得我喜欢做一个商人,很精明强干。我得好好地锻炼自己。
开学不久,就到了圣诞节,学校里的学生活动中心批发来了许多圣诞气球,让大家去勤工俭学。我觉得这也是一次学习做生意的机会,当然也好玩,还可以挣钱。我是次自己挣钱,新鲜得要命,所以就用爸爸给的零花钱付了押金,买了一百个。
我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同意的,所以好几天以前就先吹风了,说我们同学都去教学实习,商科的人要去卖东西。那时,我爸爸说小姑娘卖东西有什么好,可是也没有太反对,他们不是太懂学校里的事,怕我比不上别人的学习。后来挨到后一天,学校把气球发给我们了,我不得不把它们拿回家。好了,他们这才知道我原来是要站在马路上卖气球,爸爸马上就跳起来。
当然是不让去。
我说钱已经付了,不去也要去。
在小事情上,我常常可以对他撒撒娇,可是这种大事情,说什么也没有用的,从小我就知道。但是现在我已经是大学生了,我得做我要做的事。
爸爸一会说小姑娘去卖东西,会碰到流氓的;一会说我这样不会做事的人,一定是一个气球也卖不掉的;一会又说要陪我去。爸爸的钱不多,要是工资高的话,我想他马上会把我的一箱子气球都买下来。
我守着从学校批发来的气球,说:“这是学校老师说好了的,随便你怎样,我一定要去。”
这样争了很久,我马上就要泄气了。我觉得自己的手和脚正在往里面缩,只好又变回虫子去了。
这时候爸爸突然泄了气,同意让我去了。他对我妈妈说,让她去,她吃了亏,就知道了。
我知道他好我吃点小亏,下次不敢不听他的话。可是我想,我一定要做得特别的好,让他们没有话说。那天我真的对所有的人都笑,让他们来买我箱子里的气球,我卖掉了所有的气球,也没有找错钱。
爸爸说我是瞎猫撞到了死老鼠而已。
这就是我的爸爸,他永远有理。而在他的眼睛里,我永远是无能的,要他在身边照顾着,我自己只有考试考一百分的功能。他一点也不知道,这是我们同学里面看不起的,将来也一定不会有出息的一种人,是我不要做的那种人。
而我,就是要证明我不是这种人。
从那以后,我越来越想好好地锻炼自己。我发现自己可以做许多事,我自己做着的事也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理想。个学期,我没有住校,因为爸爸妈妈不放心我。我开始争取住校。
我对他们说,学校里功课忙啊,竞争激烈啊,我要赶不上了啊,同学都修晚上的课。我要先吓吓他们,他们怕我功课不好。其实也是这样,上了大学以后,是为自己的将来在学了,一般大家都真正开始用功起来,住在学校里,有更多的时间学习。
也许,在家里住了二十年以后,心里厌倦了。
也是天天和爸爸妈妈磨啊磨啊,每天吃完晚饭以后,一家人对着剩菜脏碗,讨论我有什么必要住在学校里。磨到后,大家都快烦死了,爸爸同意了,妈妈也同意了,附加条件是:有任何事情,马上打电话回家,在外面碰到事情回到家不许隐瞒。这个过程很烦很烦,一直到我马上就要搬到学校住的后几天,妈妈还问我,是不是可以改主意。
我说,这是不可能的。
我这才有了自己的一张小床,每天自己去打热水,自己洗碗,自己管自己。
有时候在学校里我想到爸爸妈妈,觉得自己是那样的爱他们,真想为他们做些什么,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可是从此以后的每个周末,我总是很不高兴。
爸爸妈妈在我住校以后,一个星期只买一次菜,就是我回家的那一天,他们会很早就去买。买的东西全是我喜欢吃的,鱼啊,虾啊的,很贵的菜。然后他们俩下午就开始烧,烧一桌子的菜,等我回家。到吃晚饭的时候,他们一边一个,坐在我两边,看着我吃,把好的东西,比如鱼肚子上没刺的肉,挑到我碗里来。然后,等我回学校去了,他们就每天吃那一大桌子剩菜,等我下一次回家。
我很恨这样的晚餐。有时候他们把鱼肚子夹到我碗里来,我就把它夹回去,让他们吃掉。可是他们又会夹回来。有时候我生气了,我摔筷子,说,我不吃了。爸爸妈妈才会把它吃下去。可是我看得出来,他们虽然吃了,心里却不高兴,因为不是我把好的东西吃到肚子里去。
我一点也不喜欢家里的好东西都给我一个人吃,好像我是一个完全不顾自己父母的不孝的孩子,我要他们吃下去。和他们一样,我看到他们把好东西吃下去了,心里也会很高兴。可是这好像也变成了家庭中的战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