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NT$
349.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售價:NT$
340.0
《
思考的框架3 巴菲特芒格马斯克推崇的思维方式 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 沙恩·帕里什 著
》
售價:NT$
295.0
《
森林疗法:拥抱大自然、获得幸福的季节性方法
》
售價:NT$
340.0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NT$
349.0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編輯推薦:
名家推荐
本书的重要贡献之一,即在透过共情与参与式的研究,纪录了上海工人新村中的社区女性日常生活,考察与分析在城市化变迁的过程中,妇女们的日常生活、困境,以及她们面对与解决困难的方法,让我们了解到平凡的上海基层妇女、不平凡的遭遇与困境的克服。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郭良文
三位研究者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研究方式,口述史、观察法、深度访谈;并且把新村女性作为参与者邀请到研究中来,她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头脑去想,自己的笔去写,自己的相机去捕捉,用日记写作和照片日记,通过参与者沟通法,使得自己成为研究的主体。而我们的三位研究者在研究中不断地冲破壁垒,试探界限,反思自己,用理性去思考,用情感去联结,使用了“心连心”、“互助互动”的“情感调研”方式。
——上海大学教授 计迎春
回想当初为什么会参加这个项目?因为想了解曾经作为荣耀象征的工人新村,现在怎么样了?入住在工人新村的被居委会定义为“贫困”的妇女过得怎么样?贫穷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词语,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经济指标,是一种生活状态。那么对于那些妇女又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的研究团队均为女性,研究对象也为女性。当女性书
內容簡介:
《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妇女日常生活》是“城市化、性别与南半球——改造知识网络研究项目上海团队(GenUrb)”的项目研究成果,包括对上海工人新村的六位女性、三对基层母女的口述历史访谈,以及为期四周线上线下混合进行的日记工作坊,通过参与式田野观察,探讨社会主义建设下的城市发展与家庭社区视角的性别议题。
關於作者:
叶子婷(Penn Tsz Ting Ip),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化分析研究院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系助理教授,加拿大SSHRC“城市化,性别与南半球──改造知识网络(GenUrb)”研究项目成员,以及上海研究团队联合领导。研究方向包括移民研究、城市研究、性别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全球化理论、情感理论等,相关研究发表于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Global Media and China等学术期刊。
章羽,复旦大学社科学院博士,复旦大学社会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后,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性别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市妇女学学会理事,密歇根大学性别与妇女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关注议题包括三线建设中的妇女、城市化发展中的社区妇女,曾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课题一项。
刘希,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哲学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研究系中国文学助理教授。研究方向包括性别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女性主义文艺理论等,相关研究发表于《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妇女研究论丛》等学术期刊,并著有《“话语”内外:百年中国文学中的性别再现和主体塑造》。
目錄 :
第一章 介绍: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
第二章 工人新村妇女口述简史:她们的生命历程
第三章 工人新村妇女日记
第四章 女性谱系下的母女关系
第五章 家庭与社区抗疫:以基层妇女为中心
第六章 研究人员与受访者互动的田野经历
第七章 总结:上海工人新村里的平凡故事
內容試閱 :
序一:
共情与参与式研究,纪录平凡中的不平凡
郭良文(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海上凡花》一书的付梓, 代表了一个重要研究成果的诞生。通常在台面上、光鲜亮丽的成功社会人士被记录得多,而在小角落生活的一般老百姓被关注得少, 这些人的生活点滴与曲折故事,往往在繁忙的都会中被主流世界所遗忘。而这些人当中, 位居底层的妇女更是弱势中的弱势,她们的生活经验与故事,少见于学术研究、媒体报导或其他信息之中。本书的重要贡献之一, 即在透过共情与参与式的研究,纪录了上海工人新村中的社区女性日常生活,考察与分析在城市化变迁的过程中,妇女们的日常生活、困境,以及她们面对与解决困难的方法,让我们了解到平凡的上海基层妇女、不平凡的遭遇与困境的克服。
另一个贡献, 在于本书所应用的多样态质性研究方法。为了能够真正了解基层妇女的内心生活世界,以及坚毅不拔的行为表现,书中描述了家庭关系、子女教育、户口、健康,以及生活点滴与攻略, 呈现父权体制下的冲突、家暴、苦楚、磨难,以及各种人生风雨。本书作者们以平等与共情的态度,以深度访谈、口述历史访谈、工作坊、日记回顾以及参与者沟通(参与式传播)等方法, 特别是通过三组母女六人的生命历程回顾的创新手法,落实“互动互助”和“心连心”的“主体间性”,达到研究者与参与者感同身受、情感一体的状态。书中“研究人员与受访者互动的田野经历”展现这些透过情感理论所产生的做法与心得, 为质化研究方法树立了一个新的典范——学者的反思、情感世界的融入与共鸣。
本书的研究发现也相当有价值,除了呈现出上海工人新村、刻骨铭心的女性家庭与生活样态之外,更在理论上探讨性别关系在家庭结构中的呈现,及其与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社会阶层结构、城市与地域以及社区关系网络扶持的关联性。本书通过新冠疫情案例的研究指出, 通过“社会再生产”进行“社会共同体”的营造,“基层家庭中女性的彼此支持和强大的联结,是对巨大的社会压力的一种抵抗,也是她们能动性的体现”。本书将这些妇女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转换为“困境中妇女的勇敢、坚韧和乐观精神所绽放的光芒”的研究发现,这种求真求实,为生活困难的基层妇女们“发声”的研究,论述精彩、理论与实践的意涵兼备,足以作为研究城市基层女性的良好榜样。
序二
在工人新村里“互动互助”
计迎春(上海大学教授)
四年中,三个居住在上海和苏州的中产知识女性,先后离开自己写作的那一个房间,走进上海工人新村里的一间间老“公房”,那里承载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荣和梦想,那里住着一些平凡的上海女性,她们平凡犹如申城遍地可见的白玉兰,美丽、坚韧,饱经沧桑却又默默守护在这个城市繁忙的路边、里弄的角落。她们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婆婆、妈妈、姐姐,是失独的母亲、外嫁的媳妇、逃离包办婚姻的勇敢女性、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奉献余热的癌症康复者、躲进小屋的尼特(NEET)一族……这是她们和她们的故事,在这里她们和她们相遇,这是研究者和研究参与者共同书写的上海工人新村基层女性的生命历程和生活日记,在这里一本纪实和研究并重的新型学术创作出现了。
叶子婷博士作为“上海工人新村基层妇女”研究负责人,在2017年开始了一个探究上海市工人新村基层女性生活的项目。这个项目隶属于加拿大约克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Linda Peake教授领导的一个关于南半球城市化进程中女性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该研究由一个四十余人的跨国团队承担,主要关注南半球的八个城市:上海、德里、孟买、乔治城、开罗、科恰班巴、伊巴丹和拉姆安拉。当然,上海的基层女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女性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是一座更为巨大的全球化城市,现代化的速度更为迅猛;同时,在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和这些上海女性的生命历程里,深深地铭刻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烙印。
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在叶博士的带领下,上海团队对当地某工人新村的二十位女性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十三位女性进行了口述史访谈,并有三对基层母女进行了深度口述史访谈。2020年的5月,因疫情无法回国的叶博士邀请章羽博士加入研究团队,以线上方式为工人新村的研究参与女性们举办历时一个月的“写作工作坊”,由这些女性自己执笔记述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邻里相助、居委会互动等。得知叶、章两位博士计划将日记编印成册,作为礼物送给她们,工人新村的阿姨和姐姐们震惊了,她们的眼睛倏地亮了。她们无法抑制的感情,穿透了阻隔重洋的屏幕,也击中了两位博士的内心。一个更为革命性的想法产生了,那就是为新村的女性们出一本书。2020年夏天,叶博士和章博士找到一直关注基层女性的刘希博士,几位生产知识的女性一拍即合。三位老师连同学生助理徐洁同学,四个知识女性、六位新村居民,也是本书的海上凡花,由此开启充满了欢笑和泪水、心连心、互助互动的学术生活之路。
大概一个月前,三位老师先后和我提起写序言的事情。巧的是,我自己的一位学生也深度参与过这个互助互动的学术研究,名字也在书里出现,还向我提及研究团队为新村女性举办的艺术展览。忙完期末论文批改和两个线上线下的学术会议,上完开学课,我终于坐下来,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读完了全书。冬夜冷白的灯光,透过历史泛黄的纸背,女主人公们就如大地上一星一点的平凡花朵,从上海的社会主义工人新村的小单间里,鲜活地走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荣与梦想,改革开放初期的激情和澎湃,世纪之交的迷茫和挣扎,时至今日的一地鸡毛,历历在目。然而这些平凡的海上之花,她们在自己困顿的世界里努力生存,默默承受,为下一代点燃希望的种子,为邻里传递温暖的力量。在她们匮乏的物质世界里,她们慷慨地展示何谓生活的智慧、何谓生存的坚韧、何谓生命的价值。
要展示这样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研究者的客观、冷静和片段式的访谈显然力有不逮。可喜的是,三位研究者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研究方式,口述史、观察法、深度访谈;并且把新村女性作为参与者邀请到研究中来,她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头脑去想,自己的笔去写,自己的相机去捕捉,用日记写作和照片日记,通过参与者沟通法,使得自己成为研究的主体。而我们的三位研究者在研究中不断地冲破壁垒,试探界限,反思自己,用理性去思考,用情感去联结,使用了“心连心”、“互助互动”的“情感调研”方式。在四年的研究过程中,她们还及时回馈参与者,她们创建了一个研究者和参与者共享的节日,“文化活动日”,还贴心地把研究者笔下的“文化工作坊”改成了新村参与者嘴里的“文化活动日”。一字之差,却联结了情感,连起了心和心,体现了“情感调研”的真谛所在。正如参加“文化活动日”的新村T婆婆所说,“这是我五年里开心的日子”。
研究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研究。突破界限,反思界限,修正界限。
做研究做这样子,蛮好。
2021年12月2日于上海西郊
第四章
本章将聚焦当代社会基层家庭中现实的母女关系变化,并以国际大都会上海的现代化发展为背景。本章通过工人新村三对母女六个人的生命历程回顾,思考当消费主义(Consumerism)给中产母亲带来“母职焦虑”时,上海工人新村中基层贫困家庭中的母女关系是什么样的?我们所考察的家庭的居住环境都是一个狭小的空间——工人新村的家中的一间房。三位母亲都很坚毅且顽强地面对生活的艰难,母女在经历共同的生命体验之后呈现出不同的路径:逃离、留守、陪伴、顺从。我们的研究发现经济改革后,巨大的城市变迁和阶层分化给基层家庭里的母女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基层社群母女之间的沟通和扶持,她们在抵御社会压力过程中巨大的能动性是她们对抗异化关系的重要力量。本章也通过女儿的叙事回溯母女的故事,努力在她们的讲述中找到母女情感和生命的谱系联结,探求女性话语表达中的日常生活经验及深层的个体欲望和精神诉求,以及母女关系变化的背后更大的城市现代化发展图景的变迁。
第六章
很多妇女把日记写作认真对待,好像做“作业”一样,让她们有重返校园的感觉。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是双向和互动的,因为不只是妇女们在学习如何记下她们的生活和日常(许多时候她们会笑着说,很久没有写日记),研究人员也在和妇女们一起学习和成长,在妇女们身上学到了坚毅不放弃的精神,也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美好的大小事情。利用日记的文字和照片,妇女们与研究人员进行了情感互动,好几次研究人员被阿姨妈妈们的分享与经历弄得感动落泪,也有一起开怀大笑的场景。“互动互助”的质性研究方法,除了可以提供很好的创意空间,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情感宣泄空间。因为妇女们面对的困难,很多时候无法宣泄,在工作坊的互动环境下,我们很荣幸能够当困难妇女的树洞,让她们畅所欲言,和她们交心交流。
第七章
全球大城市中产居民区普遍充满了个体主义,每家每户讲求的是私隐性、独立性的居住建筑设计,空间的应用更讲求距离感与间隔的重要性。这种城市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变得疏离,在亚洲的大城市如东京、首尔、中国香港等地亦可以发现这种居民区(Residential area)的“冷漠无情”的社会现象,邻里之间互相不认识更不会联系,小区的管理依靠付费服务如上海的物业管理方案。在这座大城市中,本书研究团队观察到在21世纪我国大力发展城市化的大趋势下,上海的工人新村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1950年代时建立的社会主义精神与理念。当动农村城市化进程,当年借鉴农村生活模式兴建的工人新村,或许可以抵抗城市化所推动的“冷漠”与“距离”,为当今的城市发展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