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售價:NT$
149.0
《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教育文集版)
》
售價:NT$
230.0
《
数据驱动法律
》
售價:NT$
390.0
《
对话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馆长
》
售價:NT$
995.0
《
揭秘立体翻翻书--我们的国宝
》
售價:NT$
490.0
《
清代贡院史
》
售價:NT$
800.0
《
光焰摇曳——变革与守望的梁启超
》
售價:NT$
440.0
《
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壹卷李伯重文集:江南水乡,经济兴衰,一本书带你穿越历史的迷雾)
》
售價:NT$
480.0
|
內容簡介: |
本书阐述了一个长期的环境系统的演变过程,交叉分析了地区、区域、跨国界的生态化趋势。减轻因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而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是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作者提出,为解决当今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好地认识历史上人们是如何引起、理解和应对环境发生的改变的,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全书探索了中国重要的海洋渔场——舟山海洋区域内社会与环境间的互动,时间从19世纪间这些岛屿出现移民潮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区域中商业价值的鱼类濒临灭绝为止。
|
關於作者: |
穆盛博(Micah S. Muscolino),男,1977年生,美国加利福尼亚人。研究方向是近代中国环境史。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历任加州圣玛丽学院助理教授、乔治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现任英国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兼默顿学院导师。
|
目錄:
|
导论
章清朝晚期的移民、市场和海洋生活
海洋环境
迁移的渔场增长
海边集市
本章小结
第二章社会组织与渔业规范,1800—1911
渔帮
地方宗教和资源管理制度
渔业公所
渔业公所和地方秩序的维护
海盗的生态状况和地方安全
移民、军事化和资源竞争
精英关系网和争端调解:奉化渔民和辛亥革命
本章小结
第三章开发海洋:扩张与改革,1904—1929
20世纪早期舟山捕鱼业
经济整合的动力
冲突和调解
张謇和近代渔业管理的开端
民国早期的现代渔业管理
合理调整渔业组织
民国时期的渔业立法,1922—1929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中日渔权纠纷,1924—1931
近代中国银行和舟山捕鱼业
渔业扩张的生态维度
向嵊泗列岛一带的渔场扩张
中国东海的日本机械化渔场
中日渔场冲突,1925—1927
国际法中有关领海的阐述
护渔和财政收入
国民政府渔业行政机构的演变
南京十年,1927—1937中日捕鱼纠纷
环境后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乌贼网捕笼捕之争
乌贼的生态情况
嵊泗列岛与江苏方面的渔业管理计划
乌贼笼捕
渔场管理中出现的是与非
为鱼而战
乌贼纠纷诉诸法律
渔业政策科学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渔业战争:浙江江苏边界冲突,1935—1945
江苏商业税
嵊泗列岛中的行政管理
护渔和渔费
宁波渔业警察
20世纪30年代中期环境的改变
省际竞争渔业税
划界争端
正视有效的开发
中日战争期间的舟山渔场
本章小结
后记政策的连续与中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无数渔船一港收,
渔灯点点漾中流,
九天星斗三更落,
照遍珊瑚海上洲。
——刘梦兰《衢港渔灯》
创作于19世纪30年代的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引人遐想的舟山群岛夜景图。舟山群岛是江浙两省海岸边的一系列岛屿,它们构成了中国重要的海洋渔场。这首诗生动地捕捉到渔船在海港驻舶时呈现的静谧景象。渔火从灯笼中透出,波光荡漾,点亮黑夜。在未来的一个半世纪里,波涛下将会产生怎样的巨变,现时它丝毫也没有从朦胧的景象中向外透出半点端倪。
当今的中国正面临着环境问题,从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地退化到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挑战同样反映在海洋环境领域:海洋污染和滥捕滥捞已经损害了中国的渔业资源。如同其他环境问题一样,中国渔业资源的枯竭与全球生态变迁交织在一起。近年来,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使得全世界的渔业资源陷入危机。一些研究者因此预测:除非有步骤地采取措施停止滥捕滥捞、控制污染及保护海洋栖息地,否则所有的海洋鱼类和海洋物种都将在2048年灭绝。
地球上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所有的环境问题一样,源于过去自然环境的改变。为解决当今的挑战,人们需要更好地认识历史上人们是如何引起、理解和应对环境发生的改变的。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本研究探索了舟山海洋区域内社会与环境间的互动。时间从19世纪间这些岛屿出现移民潮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区域中商业价值的鱼类濒临灭绝为止。舟山渔场的历史由此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环境变化过程,跨度从清代(1644—1911)、民国(1911—1949),到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舟山海洋区域的历史研究是次从环境史角度对中国渔业进行的研究。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复杂繁多的内陆湖泊水道,因此长期以来渔业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于中国东南部的百姓而言,特别是对于舟山群岛沿岸的百姓而言,鱼类和其他水产品提供了丰富的膳食蛋白,亦可作为收入来源。已有的研究极大地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的人地互动历史的认知,但是人类与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的互动在此之前一直没有得到研究。可能因为长久以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海洋能够脱离人类史而存在,这种情况同样也适用于环境史。为了全面地了解世界海洋生态系统的现状,就像W.杰弗里·博尔斯特(W.Jeffrey Bolster)提醒我们的那样,我们需要知道人类对海洋产生影响的时间有多久,过度开发的警告何时首次出现,人类有哪些成见和政策使这些影响成为可能。而对舟山渔场的历史研究探索了这些未知领域,考察了中国东海沿岸海洋环境的历史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等。
我们将目光投向海洋,强调生态的变化跨越了国与国的界线。鱼类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在它们的生命周期内总是经常性地作远距离洄游,穿越多个政治实体所声称主权的水域。鱼类的洄游习性决定了分析单一渔场不能脱离大规模的环境变迁。所以,虽然本书研究的重点具体集中于舟山群岛的海洋环境,但是这些研究在分析地方、区域和跨国界的生态趋势时,还必须将研究建立在已有的中国环境史文献的基础之上。
至于年代分期,大多数学者对中国环境史的研究集中于清朝时期或1949年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然而,与清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同时出现(生态)演化趋势的还有中华民国时期的变化发展,这一时期舟山的海洋环境同样遭到了巨大的冲击。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现在将这段时期看作一个经济增长、中国与世界扩大联系、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与中国近期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类似,这些现代化的转变也对中国的海陆景观造成了影响。将民国时期写入中国环境史的文献之中,使其有可能参与到生态变化过程之中,连接之前的晚清时期和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现在看来很明显,舟山渔场的压力形成于清朝,但是更大的压力肇始于民国时期。开发加剧了生态的改变,可以预料的趋势在民国时期变得更为明朗。就像舟山渔业史所证明的那样,环境变化的力量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传统的政治史分期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