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在中国,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是不打不成器”,迷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可是,用“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却并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即使从表面上看有效,那也是暂时的,孩子的内心并不服气,甚至反感。父母也会因为打孩子的行为而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每个孩子的本性中部存在着“善”和“恶”的两面。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唤醒并激发他(她)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抑制和消除人性中“恶”的一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完全是灰色阴暗的,还应该有美丽灿烂的阳光。 ◆批评之所以为一门艺术,在于它并非只要满足某些既定的条件即可得到某种确定的结果,而更多地取决于一些微妙的、甚至难以言传的感应和领悟,要特别注重批评对象、时机、场合和方式的选择。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批评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教育变得事半功倍。
|
內容簡介: |
《方法对了,孩子并不抵触批评》结合家庭教育的大量实例,通过深入浅出的事例分析、亲切的谈话方式,通俗易懂地阐明了如何做个会表扬和批评的家长。赏识教育不能一味地表扬或者批评,家长在教育中要懂得如何批评孩子:如何批评孩子才能使孩子愿意接受,如何批评孩子能让孩子不失面子;如何批评才能使孩子既不自卑,又能及时纠正错误。本书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及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他们得以快乐地成长。
|
關於作者: |
作者:李世强,内蒙古人。自由撰稿人、旅行作家、80后新锐作者。曾创办原创类型小说网站。做过图书编辑,做互联网营销策划多年。热爱文学、历史、旅游。并对职场、心理学、企业管类类书籍有较深了解和个人独特见解。 作者:柴一兵:资深编辑、自由撰稿人,曾在多家出版社从事家教类、健康类图书的策划编辑工作。致力于青少年心灵成长及家庭教育,曾出版多部家教类著作。
|
目錄:
|
一章 好父母绝不会打骂孩子
不要总盯住孩子的缺点不放
莫用别人的孩子打击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叛逆源自父母过多的责备
挖苦只会让孩子气馁
好孩子绝不是“打”出来的
过度斥责只会让孩子丧失信心
爱插嘴的孩子并非坏孩子
父母的唠叨让孩子更加厌烦
用鼓励增加孩子的积极性
第二章 好父母懂得掌握批评孩子的诀窍
谁都要自尊,批评莫当别人面
教育孩子绝不能恐吓
批评并非单纯的责备
调皮的孩子如何管
批评过重要勇于向孩子道歉
有些“错误”源于孩子“不知道”
第三章 好父母有些话绝不会对孩子说
我的脸都让你丢尽了
父母过高的期望易压垮孩子的肩膀
“你到底能做好什么”
“等会儿再说,没看我现在很忙吗”
孩子的负担源于父母过度的唠叨
怎么才考这么点分
第四章 好父母从不把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好父母要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
别把你的情绪带
给孩子
莫让你的焦虑影响了孩子
当妈的决不可太强势
别让脏话成为教育孩子的语言
不要揠苗助长
别把你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第五章 好父母懂得教育孩子先从自身做起
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父母说谎,孩子如何诚实
发牢骚时请远离孩子
对孩子要做到信守承诺
引导孩子做一个懂得分享的人
为孩子做出孝敬的楷模
第六章 好父母不会因为分数而批评孩子
分数并非孩子人生的全部
莫以成绩论“英雄”
分数不等于素质
莫让家教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不要盲目制造天才
投资得多成绩不一定高
会学习,更要会休息
分数重要,健康更加重要
第七章 好父母在品德教育上绝不手软
让孩子拥有善良的美德
爱心让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
诚信乃孩子立身之本
激励孩子勇敢面对一切
勤奋的孩子才能敲开成功的大门
耐心是磨练坚强意志之根
在批评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第八章 好父母绝不会助长孩子的坏习惯
坏习惯不能放纵
孩子的妒火要及时浇灭
摆脱自卑,迎接灿烂阳光
固执的孩子更需耐心开导
疏通孩子的火爆脾气
冷漠是孩子交际的障碍
不要轻易给子女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
第九章 好父母从不压迫孩子学习
逼孩子学习不如培养学习兴趣
家长陪读解决不了孩子的课业
有些事该管,有些事要放
玩耍当中也有知识可学
不要只顾施肥而忘了浇水
教育孩子需要“量体裁衣”
第十章 好父母懂批评更懂包容
一味地斥责只会增加恐惧
哪个孩子没有一点瑕疵
顶嘴并非是对父母的不敬
给孩子一个申辩的权利
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苛责
|
內容試閱:
|
好孩子绝不是“打”出来的 在中国,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迷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可现实,用“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却并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在很多父母看来,打骂的教育方法“行之有效”,这只是暂时的,孩子表面上听话了,但实际上内心并不认同。久而久之,父母的威信反而会在孩子心中荡然无存。 不知道家长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挨打歌”: 首次挨打战兢兢,两次挨打哭不停, 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 千次挨打功夫到,我自酣然对你笑。 虽然这只是一首打油诗,却真实反映了孩子挨打后的心态。内中之意,请诸位家长慢慢思考吧。一般来说,家长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对孩子施行体罚,多一两次就够了,多了反而没有效果。一旦体罚成了家常便饭,孩子就会对此满不在乎,体罚也就失去了效果。 有位家长打了自己五岁的孩子后,孩子对他说:“欺负小孩算什么本事!”那位家长后来回忆说:“孩子因为我打他而看不起我,当时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在孩子眼中,打他其实就是欺负他、压迫他,使他产生以大欺小的观念,更加无法起到教育效果。 孩子天生就具有自主权和受保护权,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打孩子。打孩子会使孩子受到身心的双重伤害。而一个被伤了自尊的人内心会是悲观的。孩子经常挨家长打,很可能会变得孤僻,不喜欢和人接触。孩子经常挨家长打,还会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一种错误的观念,他们会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暴力,久而久之,孩子也变成了滥用暴力的人,所以说,这样的教育方式根本不能让孩子在本质上认识错误。 李彬有两个儿子。李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而粗暴,就是一个字——“打”。 长子上初二之前学习成绩非常好,还是班长。但尽管如此,李彬依然对长子拳打脚踢。初二时,长子偷偷跑到游戏厅玩到很晚,李彬知道后大发雷霆,整整打了他半个多小时,还不许他进屋。孩子没有办法只好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了几个月,后来加入了一个盗窃团伙,事发后被抓了起来。 次子因为哥哥的事非常痛恨爸爸,几次和妈妈商量干脆杀了爸爸,不然一家都不得安宁。妈妈只好天天劝说孩子别做傻事。而李彬一点没有吸取教训,反而认为是打得不够,对次子更是狠心,粗暴得令人发指。 孩子整天战战兢兢的,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一次,李彬参加完家长会后,对孩子又是一顿拳打脚踢。次子压抑已久的怒火爆发了,他发了疯似的冲向父亲,照着父亲的脸拼命打,打得父亲满脸是血。疯狂的他又到厨房拎起菜刀回到房间,眼睛红红地看着父亲。这时母亲突然跪了下来,死死抱着他,他怕伤到母亲才放下了菜刀……此时的李彬惊呆了,瘫坐在地上,后悔莫及。 孩子不仅因为“打”给自己带来肉体上的痛苦,还会产生心理上的扭曲,打孩子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胆小、孤僻、撒谎、暴力等毛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那些不良行为不会因为打骂而被根除,只会让这些错误愈演愈烈,长期处于打骂下的孩子会更加巧妙地掩饰自己的错误。孩子每次受到家长的打骂,他不会用诚实和负责来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而是暗下决心下次要加倍小心不让家长发现。 孩子因为犯错就遭到家长的毒打,打完孩子之后家长又会感觉内疚,向孩子道歉,这样做,不但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的不良情绪越加严重。 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父母总觉得打孩子收效大,是因为孩子在被打的时候大多表现出一种害怕的神情,有时嘴里还经常喊着“我再也不敢了”、“我一定改正错误”、“妈妈我错了”等话语。其实,孩子未必是发自内心说这些话的,有时仅仅是出于保护自己的下意识行为。 凯凯是个8岁的男孩,父母都是大学教授,爷爷奶奶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凯凯从小随爷爷奶奶、姑姑生活,他们宠着凯凯,事事都顺着他。凯凯3岁后随父母生活在大学校园。父亲对他以暴力管教居多。到了入学的年龄,他还是不能正常和别人交往,常常表现出性格中暴力的一面,平常都以自己为轴心。班上的同学没有一个愿意和他接近的,因为所有的小朋友都被他欺负过。 老师问凯凯:“你为什么掐小朋友呀?” 他理直气壮地回答:“我爸爸生气时就掐我。” 老师和凯凯的妈妈交流他在校的种种表现,他妈妈说,凯凯的爸爸脾气粗暴,孩子有一点做得不对,他爸爸对他不是踢就是掐,也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 凯凯在三年级时写了这样一段心里话: 有一次,我在外面玩得兴起,就忘记告诉爸爸我晚点儿回家的事。回到家后,爸爸就对我拳脚相向,嘴里还训斥着我:“打断你的腿,看你还有没有下次!”我想,我下次不这样了还不行吗?于是我赶紧和爸爸说:“没有下次了,下次我再也不敢了。”不说还好,说完这句话之后,爸爸又踹了我两脚。我真想对他说:“爸爸,你下手这么重,你忍心吗?”别认为孩子小就没有自尊心。对于孩子来说,打骂是身心上的双重伤害,尤其是对心灵上的伤害尤为严重。儿童生性爱模仿,他们幼年中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学习、品德、健康、卫生、安全、礼貌、交往、兴趣、情感、劳动、消费等方面都受到父母的深刻影响。 父母的言行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的形成就和父母有关。 大多数情况下,家长打完孩子还会反问孩子:“你知道因为什么打你吗?”孩子通常只会一脸茫然:“不知道。”其实,当孩子犯错时,应该正确、清楚地告诉孩子错在哪里,让孩子改正。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庭成员也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不理睬他。一旦孩子停止错误行为,则立刻给予表扬。此外家长还要耐心等待,平静倾听孩子的难处。 对孩子要有耐心,能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父母不要表现得那么暴躁,要表现出自己坚定有力的那一面。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对孩子一味斥责,与此同时还要倾听孩子的观点。 我们应该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听之任之吗?当然不是,问题是如何把惩罚和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方式合理结合。只骂孩子不打孩子,也不是一种可取的办法。父母在气头上,骂孩子大多口无遮拦,想起什么骂什么,什么话狠就骂什么,因此常常会骂孩子一些侮辱性的语言,这样虽然不会给孩子造成肉体上的痛苦,但对孩子的心灵伤害极大,会严重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莫用别人的孩子打击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在生活中肯定都听父母说过这样的话:“你看那谁谁谁家的孩子……看那别人家的孩子……”每个孩子可能都被这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别人家孩子”搞得头晕脑涨。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不是别人的“影子”。要让孩子把自己的个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父母应该避免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优劣。 生活中,多数父母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其中比得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他们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在比较中看到差距,然后努力学习,提高成绩。但这却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严重的还会使孩子变得自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