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华博士
金陵协和神学院神学学士,新加坡三一神学院圣经翻译与诠释硕士,英国杜伦大学神学研究硕士及哲学博士,现为都柏林三一大学圣经研究中心研究员。著作有《从身体语言看保罗的十字架信息》(Paul’s Message of the Cross as Body Language),2008年在德国图宾根 Mohr Siebeck出版。
祖籍安徽蚌埠,现居爱尔兰都柏林,大部分时间从事独立研究工作。曾两次荣获耶路撒冷奥尔布赖特考古研究所的考古研究奖学金,并多次往返耶路撒冷进行学术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圣经学、神学、古典修辞学、圣经考古学、死海古卷等。
內容試閱:
施文华博士在新加坡三一神学院读圣经学硕士的时候,我有幸成为她的老师之一。她于 2008 年获得圣经学重镇英国杜伦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的哲学博士学位,研究的焦点是保罗书信中的十字架神学(Theology of the Cross)。她应该是中国大陆位获得英国重点大学新约研究博士学位的女学者。在她获得学位的同一年,她的博士论文在德国杜宾根的著名出版社 Mohr Siebeck 出版,书名是 Paul’s Message of the Cross as Body Language(WUNT II 254; Tübingen: Mohr Siebeck, 2008)。中文译作《从身体语言看保罗的十字架信息》。
保罗书信一般性和综合性的英文和德文著作不胜枚举。相关的中文著作和保罗书信个别的注释也不少。可是,像施博士这样从历史与文学的视角来探讨和评述保罗书信的专著却不多见。这不是一部神学的(theological)著作,它的特点和贡献也不在于它的原创性(originality),而是在于它给一般大专学生、教牧人士和普通读者们所提供的丰富资料,而这些资料在中国大陆尤其缺少。书中所引用的那些参考书的资料,大部分是作者自己在书写过程中取其要义的概要与评述。这些参考书的原作者,都是当代研究保罗书信的著名专家学者,例如 J. M. G. Barclay, C. K. Barrett, D. A. Carson, A. Deissmann, J. D. G. Dunn, J. Elliott, M. I. Finley, M. Hengel, R. F. Hock, R. A. Horsley, D. G. Horrell, E. A. Judge, R. P. Martin, J. B. Malina, W. A. Meeks, E. P. Sanders, T. B. Savage, G. Theissen, B. W. Winter, N. T. Wright,等等。每一位作者对自己采用的参考资料都是选择性的(selective)。施博士自然也不会例外。一位公正和客观的作者,除了尊重所引用的资料以及原作者的论说之外,也必然会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结论。施博士可说是已经做到了这点。
对一般读者而言,比较陌生的,可能是保罗书信当代研究的方向与成果以及历史—社会研究(historical-social studies)对认识保罗书信的背景和内容的重要意义。从这部著作中,读者将不难发现保罗所处的世纪希腊罗马社会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包括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宗教、哲学、道德、伦理、价值观和时尚等。保罗自己的文化、宗教和教育背景等也不简单。他可说是一位“跨文化”(cross-cultural)的人物。这里所指的,当然是希伯来—犹太文化(Hebrew-Jewish culture)与希腊—罗马文化(Greco-Roman culture)。作者也因此用了不少篇幅来评述保罗的生平。又因为保罗的著作是以“书信”(英文 epistle 或 letter,拉丁文 epistola,希腊文 epistolē)的形式出现,古代书信,作为很特殊的一类文学(literature),包括它的形式(form)和风格(style)等,也就成了重要的研究与探讨课题。它也因此占了本著作的不少篇幅。在保罗那个时代以及它前后的希腊—罗马社会(Greco-Roman society),修辞学(英文 rhetoric,拉丁文 rhetorica,希腊文 rhētorikē)是男人完整教育和操练的核心。是的,那是一个完全以男性为中心和主导的社会。这不但是保罗自己的部分教育背景,修辞学的修养和运用,也在保罗的书信,尤其是在《罗马书》《哥林多前后书》和《加拉太书》,明显地体现出来。可是,对保罗而言,希腊—罗马的修辞学只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以及文学的体裁和风格而已。耶稣基督的福音内容及其传播,才是他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
这部著作也明显不是一本圣经注释,它因此只给保罗的各卷书信一个基本的介绍而已。它的重心,是保罗书信的历史与文学。就当前中国学术界的情况而言,这部著作的面世也可说是来得很“合时”。广义的“基督教研究”(Christian studies)在当代中国学界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国内有诸多专家学者在这个领域投入和参与,并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我个人深感敬佩和欣慰。可是,由于新中国自 1949 年成立以来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发展,广义的基督教研究很明显是偏重在“哲学”(philosophy)和“神学”(theology)这两个方面。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年来,国内认真参与和推动基督教研究的,迄今还是以哲学出身的学者为主。圣经学的研究,就相对比较弱了。这个情况近年来虽然有一些令人鼓舞的改变,但主要还是在旧约圣经的研究和出版方面,例如好些中青年学者掌握了希伯来文。与此相比,新约圣经的研究和成果,就显得比较弱了。这个弱势当然也包括学者在希腊文这方面的掌握能力, 以及他们对新约历史和文学等领域的研究。希望施博士这部新作能够给国内的青年学者一些鼓励和启发。
一部著作的价值,并不限于它本身的内容以及它给一些问题提供的答案,也在于它留下来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给读者留下了机会和空间去作更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本书那些“冗长” 的注脚(footnotes),很明显是比一般的著作多而且详细,目的是要给读者提供更多的资料和线索,去作进一步的阅读和考究。这一点对中国大陆的读者们应该是比较有价值和意义的,因为这些外文书籍在国内很不容易获得。注脚有不少是用英文和其他外文写的。这自然会带来阅读的困难。可是,对有志于学的读者来说,这些阅读的困难本身也就是一个正面的启发和挑战。出生于中国,并且曾经在那里受过教育的作者施文华博士,对那样的启发和挑战,肯定有亲身的体验和经历。
作者后还在“附录”中写了一篇“死海古卷简介”,帮助读者更多认识耶稣和保罗那个时代犹太教的多元性和复杂的背景。死海古卷(The Dead Sea Scrolls,简称 DSS)被公认是 20世纪重要的文物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