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編輯推薦: |
夏鼐是著名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本书在《夏鼐纪念集》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有关师友、学生、家人回忆夏鼐的文章,以多种视角讲述了这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考古界大师的学术成就,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介绍了夏鼐亲自参与和指导的中国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内容生动感人,可读性较强,从中可以看出夏鼐为学为人的魅力,是研究夏鼐的重要基础材料。
|
內容簡介: |
作为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大师、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夏鼐先生主持国家考古研究机构三十余年,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界的引路人和掌舵者,为推进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学识渊博,视野广阔,治学谨严,对学术研究的许多领域都有开拓性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本书编者王世民长期跟随夏鼐先生,近年来致力于编选夏鼐日记、文集,对夏鼐研究富有经验。夏鼐去世后,曾有一些纪念文集出版,但多以研究性文章为主,本书的编选突出夏鼐生平及其交往,朋友、同事、学生、家人从各种角度回忆和先生的往来,写得富有感情,生动展现了先生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
關於作者: |
王世民,1935年出生于江苏徐州。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6年9月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参加过汉长安城的发掘。1995年8月退休后,主要致力于《夏鼐文集》《夏鼐日记》的编辑整理。著有《商周铜器与考古学史论集》《夏鼐传稿》等。
|
目錄:
|
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引航掌舵——考古学家夏鼐的学术人生 王世民
悼念旷世的考古历史学家夏鼐 徐贤修
哀思阵阵 ——纪念夏鼐逝世一周年(外一篇) 王祥第
永怀亡友夏鼐院士 汪远涵
夏鼐同志关怀温州文物琐记 潘国存
悼念夏鼐公 阎文儒
平生风义兼师友——悼夏鼐同志 袁翰青
忆田野考古工作中的夏鼐同志 王仲殊
永远怀念向达先生和夏鼐先生 邹 衡
忆夏鼐先生对我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关怀与指导 安金槐
夏鼐老师与定陵发掘 赵其昌
忆夏鼐先生对湖北文物考古工作的关怀 谭维四
无私才能献身 楼宇栋
追忆和夏鼐先生相处的日子 赵 铨
忆夏作铭师 杨 泓
缅怀尊敬的夏鼐先生 郑振香
难忘的往事——纪念夏鼐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黄展岳
永远怀念敬爱的夏所长 仇士华 蔡莲珍
华罗庚、夏鼐两同志回想记 刘大年
夏鼐先生的一封复信——纪念夏鼐先生逝世十周年 李仰松
夏鼐先生教我读书与写作 陈朱鹤
难忘“业余考古”的岁月——追忆夏鼐、苏秉琦二先生 刘凤翥
点燃文物复原的火花——怀念夏鼐先生 白荣金
永远怀念尊敬的夏鼐所长 孙秉根
仰之弥高 德音不瑕——缅怀夏鼐先生 卢兆荫
夏鼐——诲人不倦的导师 任式楠
忆夏鼐先生在马王堆汉墓发掘工作中 侯 良
深情怀念夏鼐教授——教我从事古尸科研的启蒙老师 彭隆祥
夏鼐与湖南文物普查 吴铭生
夏鼐先生的三封书信——纪念夏鼐先生逝世十周年 罗宗真
夏鼐先生与广州文物工作二三事 麦英豪
谨以此书纪念亡友夏鼐教授 陈正祥
聆听教诲沁心脾——记夏所长两次视察偃师商城发掘现场 赵芝荃 徐殿魁
我心中的夏鼐先生 刘庆柱
忆夏鼐先生二三事 郭大顺
我所知道的夏鼐先生 徐苹芳
记张家坡出土的西周璇玑——怀念夏鼐先生 张长寿
随夏鼐所长一九七八年和一九八〇年两次出访 张长寿
永远的怀念——写于夏鼐先生百年诞辰之时 叶小燕
怀念夏鼐先生对图书分类工作的关怀 叶常青
学界泰斗——怀念夏鼐先生 周笃生
重读夏鼐先生鉴定洛阳出土东罗马金币的信 赵振华
忆夏鼐同志为文物工作题词 王建中
求实、踏实、朴实—— 纪念夏鼐同志 吴德铎
书夏鼐先生讲演集后 冈崎敬
悼念夏鼐先生 三上次男
悼念夏鼐氏 末永雅雄
忆夏鼐先生二三事 李汝宽
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李秀君
我们的父母亲 夏素琴 夏正暄 夏正楷 夏正炎
编后 王世民
|
內容試閱:
|
夏鼐先生去世后,曾出版《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文集》《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考古学研究(一)——纪念向达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夏鼐先生诞辰八十周年》《考古:纪念夏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夏鼐先生纪念文集:纪念夏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考古学家夏鼐·影像辑》等多种书刊以示纪念,其中以夏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出版的几本体量较大,这些书刊为认识与研究夏鼐先生的生平与成就及其考古思想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几本纪念书刊收录的文章多以研究性文章为主,所以温州文史研究馆策划推出这套“温州学人印象丛书”时,希望我编选一本突出夏鼐先生生平及其交往的纪念文集。
根据这一宗旨,我们在《夏鼐先生纪念文集》的基础上编选了这本新的纪念集。《夏鼐先生纪念文集》里的文章,原有近六十篇,只选了三十篇。新增了二十二篇文章,一部分是夏鼐先生去世后,他的温州老朋友写的怀念文章,如王祥第、汪远涵、陈正祥、潘国存、周笃生、叶常青等,一部分是他在北京的同事和学生写的怀念文章,如刘大年、张长寿、刘凤翥、孙秉根等,还有一部分是各地后辈写的,如郭大顺、王建中、赵振华等,这些文章富有情感,讲述了很多细节,让人进一步感受到夏鼐先生的人格魅力。这些新增的文章散落在各类报刊,在收集过程中得到温州方韶毅先生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全书现有五十来篇文章,基本按所回忆内容的时间排序,外国友人和家属纪念文章随后。开始由方韶毅拟目和通读,后又经王世民重读、定稿。
六十多年前,我次获知崇敬的夏鼐先生大名,次亲耳聆听夏先生的教诲。那是一九五二年考取北京大学历史系并选定考古专业之后,在《历史教学》杂志的新中国成立三周年专号上,阅读到先生的文章《三年来我国考古学方面的成就》。随后,因高校院系调整,北大推迟至十一月末报到,夏先生的考古学通论则直到一九五三年一月五日才开课。记得那天下午,全系几个年级的一百多名同学齐集文史楼一〇八阶级教室听课,先生头戴皱褶布帽、身穿灰布短祅,讲课方言重、声音低,加以板书字迹轻淡,多数同学听不懂,遂由一位青年教师负责做笔记和整理,经先生审视后印发讲义。后来讲到考古技术部分,改为上午讲课下午实习。先生曾在未名湖边手把手教我们平面测量,坐在草地上解答疑难问题。一九五六年我由北大毕业到考古研究所后,有六七年时间在学术秘书室工作。先生在三间平房的东端,我们则在西端,后来也有机会经常接触。回想起来,在先生身边学习、工作长达三十余年。音容笑貌,宛如昨日。
夏鼐先生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九日突然与世长辞以后,二十多年来我全力投入编辑《夏鼐文集》,整理《夏鼐日记》及其他资料,深感他在世时自己虽然直接接触多年,但对于他的生平所知有限,也很肤浅。通过编选这本纪念集,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先生的人格魅力。为使读者更好地认识先生对新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卓越贡献,特将拙作《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引航掌舵——考古学家夏鼐的学术人生》置于卷前。
王世民
哀思阵阵——纪念夏鼐逝世一周年(外一篇)
王祥第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夏鼐逝世已经一周年了。他的轶事颇多,今不及书,简略叙述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以纪念这位已故的乡亲。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〇年,夏鼐在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读书。他读文科,而数理化的成绩也是满分的。对有些课外书,他则录抄精华成册。光华大学有些外国名流学者来演讲,高中生夏鼐次次去听讲,他能记录下英文笔记,这是大学部学生也少有人能做到的。
夏鼐智力如常人,照他自己的话来讲,不论干什么,只要专心加恒心,自然入脑筋,不易忘记。夏鼐也不是整天在读书,嬉时他专心嬉,读时用心读,他还是高中部三级跳远的选手呢。因为平时持之有恒,所以在大小考试前,他不温习,而居然科科得满分。在高中部,他是著名的高才生。
进了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校内名教授多,他如饥如渴地学习,进展更快了。吴晗和他同级同读历史系,也佩服他学习精神和治学态度的。
夏鼐留英期间,是著名的留学生,是其严谨永恒精神所使然。他得了博士学位回国后,老朋友间有戏呼之为夏博士者,他面红耳赤,要求人不要开玩笑。依他来说,得到博士学位,不过是向学术进军的初步。秉此精神,他步步攀上学术的高峰,成为我国荣获外国国家院士称号多的人。我国考古学上的文化分期,近人以夏鼐的论断为宗,尊之为我国考古学的奠基人。
本文原载《温州日报》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二日。
故友夏鼐记事
温籍国际考古学权威、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夏鼐逝世迄今已届二周年。
这里只就过去日常所接触到的,而外人所较少知道的事,追述一二,以寄悼念之情。
夏鼐怎么会走上考古专业的道路?
一九三四年七月,夏鼐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后转读研究生。是年秋,清华公告招收留美公费生十三名,其中考古学和欧洲近代史各一名。夏鼐拟报考欧洲近代史。
这时,比夏鼐早一年毕业留校历史系当助教的杨绍震来找夏鼐,杨说对欧洲近代史这门考试我已准备一年时间了,你若也报考欧洲近代史,那我必将落第了。所以我来要求你去报考考古学的。夏鼐开始说自己对考古学只读过一学年,所知有限。杨说你只要稍稍涉猎一下就济事了,你是必然考取的。夏鼐同意了杨的要求报考考古学了。
榜示后,夏和杨都录取。在录取的十三人中,夏鼐的考分居首位。杨可谓有知己知彼之明。杨后来在台湾当教授,今尚健在。由于杨绍震偶然的要求,竟使夏鼐走上考古学的道路。
夏鼐敢于接受杨绍震的要求,改为报考考古学,无非因为学得踏实,有信心考取之故。他曾说过真才实学是立身之本这句话。他对有兴趣的课题,博览群书,手抄笔录与此有关材料,汇订成册。叶适是宋代温州学者,与高中课程毫不相涉。可夏鼐仍在课余时在图书馆抄有关材料。在清华大学读书更精心,阅中译本总对照原文来阅。读古籍则师承了已故大师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精读法,广采有关资料在自己书本的字里行间,密密麻麻注上蝇头小字或加校勘,日积月累,书本几无空隙处。元代温州人周达观著的《真腊风土记》约一万字,而夏的注校字数却远远超过之,还贴上附页。一九七九年,他出版了十二万字的《真腊风土记校注》,超过原书字数十倍,人称精辟之作。
夏鼐为学精神略举如上,以纪念他的逝世两周年,同时也希望温州能再出现像夏鼐这样名震世界的学术伟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