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由组织部、科技部、财政部、宣传部牵头,20个部门联合参与制定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列出了132个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点,其中的第9点是:“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由此可见,“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理论属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范畴,我们都应该学习和掌握。
|
內容簡介: |
阴阳理论是与五行理论体系相伴的另一个理论体系,人们习惯将二者统称为阴阳五行。阴阳理论与五行理论几乎出现于同一个历史时期,但肯定不是同一个理论体系。相比五行理论,阴阳理论的起源相对清晰一些。古人将二者融合之后形成了一个“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其覆盖的应用领域和应用的深度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本书根据作者自身实践的总结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根据中药材的药味,对365味中药材分别赋予了五行属性;二是对如何确定中医处方中每一味中药材的剂量给出了观点。本书也提出了与阴阳五行理论有关的几个悬而未决的疑题:五行理论的起源、五行属性分类的依据、阴阳理论的起源、五行(金、木、水、火、土)与数字的对应关系到底以哪一套规则为准,等等。
|
關於作者: |
周德元先生,1947年出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1年获得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从事信息技术领域的软件开发、系统架构设计、网络技术应用等工作三十余年。目前担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高级顾问、中国投资协会理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客座教授、珠海市信息协会秘书长等职务。曾参加多个和省部级科技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体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出版《命理天机》《易源易法》《宜居道理》《名至实归》《珠宝不是玩意儿》等若干部国学理论研究作品。
|
目錄:
|
章 神秘的数字七和五 / 001
一、神秘的“七” / 002
二、神秘的“五” / 003
第二章 五行起源 / 009
第三章 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 / 015
一、金木水火土各自的属性 / 017
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 018
第四章 五行理论基础知识 / 025
一、五行与天干、地支、生肖和方位的关系 / 026
二、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属性 / 030
三、六十甲子和六十纳音 / 032
四、五行的旺相休囚死状态 / 034
五、五行在四季中的旺衰变化 / 038
六、五行理论与古代炼丹术 / 039
七、五行理论与太阳系五大行星 / 040
八、五行理论与日常生活 / 041
第五章 五行与传统文化其他领域和元素的关系 / 045
一、五行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 / 046
二、五行与古代星象学 / 047
三、五行与数字的关系 / 049
四、五行与五音的对应关系 / 053
五、五行与汉字的对应关系 / 055
六、五行属性与五味、食物的对应关系 / 060
七、五行与五色、五方和五德的对应关系 / 063
八、五行理论与宗教的关系 / 069
第六章 阴阳理论 / 073
一、阴阳说的起源 / 074
二、阴阳理论的哲学内涵 / 078
三、阴和阳的相互关系 / 079
四、阴阳的类象 / 081
五、中医领域中的阴阳 / 084
第七章 阴阳五行的融合和应用 / 091
一、阴阳和五行融合的由来 / 092
二、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 093
三、阴阳五行的应用 / 094
第八章 阴阳五行理论在养生和中医领域的应用 / 115
一、阴阳五行理论与养生 / 116
二、五行导引术 / 127
第九章 阴阳五行理论与五运六气学说 / 129
一、什么是五运六气 / 130
二、五运六气学说的运用 / 135
第十章 常用中药材五行属性的探讨 / 139
一、古代关于中药材的五行属性的论述 / 142
二、常用中药材的五行属性 / 144
第十一章 阴阳五行理论与药材剂量的确定 / 185
后 记 / 192
|
內容試閱:
|
前言
在笔者的《中国神秘文化的辨析和省悟》丛书完成后,笔者已经封笔 不再写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了。但是,笔者心中始终有一个关于阴阳五 行理论的情结。随着对传统文化接触得更多和更深入,笔者发现在传统文 化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阴阳五行理论体系。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理 论支柱就是阴阳五行理论。传统文化中大部分领域:中医、中药、风水(堪舆)、 武术、命理、易学、星象、婚嫁、姓名学……都需要用到阴阳五行理论中金、 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和阴阳消长平衡的规则。如果没有阴阳五行理论, 上述这些领域无法立足,甚至不会出现。
由此可见,阴阳五行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五行” 这个词以及它包括的金、木、水、火、土五个概念,无论在中国的古代和现代, 几乎人人皆知。但是,笔者查阅了诸多历史典籍,始终没有搞清楚两个问题:
,Who ?即,是谁个提出了“五行”和“阴阳”这两个概念, 直至创立五行理论和阴阳理论?
第二,Why ?即,为什么将宇宙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象?
笔者的母校北京大学教会了我许多思维方法和知识,其中重要的一 个思维方法就是凡事都应该问一个“为什么”(Why)。因此笔者在三十 多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历程中一直遵循着这个治学的原则。可惜笔者始终没 有彻底搞清楚五行理论和阴阳理论的起源和将万物分类的原因,这成了萦 绕在笔者心头的一个纠结。但是笔者始终没有放弃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这 就是笔者动笔写此书的原因。其一是整理和总结笔者对阴阳五行理论的粗 浅的了解,其二是希望诸多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们能提供关于阴阳五行理 论的真知灼见,将阴阳五行理论的研究继续深入下去。因为笔者毕竟只是 一个半路出家的业余研究者,需要得到科班出身的传统文化学者们的指导和交流。
阴阳理论是与五行理论体系相伴的另一个理论体系,人们习惯将二者统 称为阴阳五行。阴阳理论与五行理论几乎出现于同一个历史时期,但肯定不是同一个理论体系。相比五行理论,阴阳理论的起源相对清晰一些。古人将二者融合之后形成了一个“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其覆盖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深度得到了发展和提升。这正是本书专门讨论了阴阳理论的原因。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涉及的“阴阳”概念与社会上带有迷信色彩 的阴阳和鬼神概念完全不同,务必不能混淆。2016 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是由科技部、财政部、中央宣传部牵头,中央组织 部等 20个部门参加制定的。一共有 132个科学素质基准点,其中的第九点是: “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 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由此可见,“阴 阳五行、天人合一”等理论属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范畴,不是什么封 建迷信。而是行正道的知识,我们都应该学习和掌握。前几年有那么几位 反特异功能斗士猛烈批判社会上所谓的特异功能无可厚非,但是把打击对 象扩大到阴阳五行就过头了。实际上这些斗士根本没有弄懂阴阳五行是什 么,就对自己不懂的东西胡乱批判,这属于典型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现象。
阴阳五行理论渗透到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而且是这些领域的主要 理论支柱之一。笔者的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对这些领域逐一研究。近 十余年间,笔者对自己的定位是:年纪大了、疾病多了,于是自己治病了。 基于这个原因,笔者开始自学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与阴阳五行、易经密切相关的另一个瑰宝:中医。笔者发现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领域的应用非常 值得深入研究。例如,中医理论中认为人体的经络和五脏六腑都具有阴阳 五行属性,关于这一点,应该已经没有人再怀疑。还有人将“天人合一” 的思维和“子午流注”规则结合起来,形成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个分支叫做“时间医学”。
可惜的是,中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士主要关注于中药材自身的属性和药效,而对于中药材的五行属性研究几乎空白。其实,古人对于中药材的五行属性是有过论述的,例如,商代名相伊尹所著的一部典籍《汤液经法》; 又如,在敦煌遗书中发现的《辅行诀》(南朝时期的医学家陶弘景著)等, 这些医书中都包含了中药材的五行属性的内容。可惜的是,后来的多部药书中却见不到这些内容。本书试图重提并分析被后世忽视了的中药材五行属性,希望能对拓宽和深化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领域的应用有所裨益。笔者通过为自己养生和治病的实践可以证明中药材的五行属性确实有实用价值。所以,本书的后面列出了常用中药材的五行属性表。
笔者没有否定西医的想法,但也反对社会上始终存在的否定中医 的思潮。如果没有中医,炎黄子孙不可能繁衍生息数千年,直至成为世界 上人口大国。历史上有些学者(例如胡适等人)对中医的否定是有失 偏颇的,现在有些所谓的学者对中医的否定,甚至叫嚷要取缔中医的说法 更是站不住脚的。笔者认为,理性地看待中西医关系势在必行,中医和西 医“一个都不能少”。可喜的是,普及中医的知识已经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 据说我国今后的小学教材中会纳入中医的一些基础知识。
中医多年来的萎缩,既有外部原因,也有自身内部的原因。
外部原因之一是,学习中医的生源质量欠佳。现在社会上高考的尖子 生在选择专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计算机类、航天航空类、微电子类、生物 工程类、法律类、金融类、经营管理类等等热门专业,能考上一本分数线 的考生基本上不会选择中医专业。即使选择学医的考生大多数也是优先选 择西医类专业。
外部原因之二是,中医目前的教育体系不合理,比如“中医基础理论” 这门课程采用上大课的方式授课,导致学生不可能学到中医的真功夫。中 医诊断的“望闻问切”中的“切”是指号脉(也称为“把脉”),它必须 采用师傅带徒弟“手把手”的方式传授脉象知识,目前中医类院校和专业 采用上大课的方式无法教会学生号脉的真本事。
内部原因之一是,在中国古代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句古话: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于是师傅教徒弟时留一手,徒弟教徒孙时再留一 手……其结果是一代不如一代。民间还有“传媳不传女”等等说法。中医 界也深受其影响,于是出现了“秘方”“秘技”等等只能世代相传,不能 对外公开。对于这种现象,正面的理解可以说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负面 的影响是限制了中医药的发扬光大。
内部原因之二是,中医历来不是一个开放性学科,在学术上的开放性 不如西医。例如,中医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学派,有些学派的门户之见很重, 很难形成将多个学派整合、聚集的规模效应。
笔者很喜欢学习研究中医药,但是不会回避中医药多年来存在的弊端。“知不足然后知足”,只有意识到不足和短板,中医药才有可能不断地发 扬光大和提高。当然,笔者毕竟不是科班出身的职业中医,只是一个“票友”, 上述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本书的主题是讨论阴阳五行理论,却说了这么多关于中医药的话题, 主要是因为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领域的渗透深,应用广泛,所以特别 重要,也为本书讨论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药领域的作用作一个铺垫,并作 为本书列出的常用中药材的五行属性表和药材剂量表的引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