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郭大刀》一书详细记述了人民作家郭澄清“为农民写作,为时代放歌”的光辉一生。郭澄清先生为创作、为生活、为理想、为人民奔波了大半生,与百姓共同经历磨难,并于苦难中寻求自我突破,用无畏和热爱抒写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壮阔篇章,创作出了《大刀记》《决斗》等一系列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的文学作品。本书力图程度地贴近、还原那段燃情岁月的时代质感,以精准而细致的笔触向读者还原郭澄清先生真实的一面。
|
關於作者: |
尚启元,1990年生于山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剧、导演。担任多家杂志专栏作家,多次获文学艺术大奖,出版作品《大门户》《芙蓉街》《帝国宝藏》《但愿,时光如初见》等。
|
內容試閱:
|
从郭澄清到郭大刀 尚启元
我始终认为,如果中国小说界缺少了郭澄清先生,一定会是重大的损失。
郭澄清先生的经典之作,无疑是长篇小说《大刀记》。当然,他之所以被人亲切地称为“郭大刀”,也是因为这部《大刀记》。这部长篇小说与《苦菜花》《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相提并论,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红色经典的代表作。其实,在1970 年,郭澄清就已经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大刀记》,197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了部的内部征求意见,但书稿未获通过,出版因此搁置。后来经过出版社争取,文人好友的热情帮忙,郭澄清对文稿进行大幅度修改,三卷集《大刀记》才于1975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发行。
不平凡的出版之路,注定了《大刀记》的不平凡。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未删改本再版《大刀记》两部三卷本;2019 年,《大刀记》入选“新中国70 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21 年,《大刀记》入选“百年百部红旗谱”系列,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大刀记》入选“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在初中时,就读完了《大刀记》。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其故事情节如数家珍。后来因工作原因,我认识了郭澄清之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授郭洪志。在无数个日夜,我们俩聊起郭澄清的文学作品,从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再从小说到诗歌,畅谈甚欢。郭澄清作品从艺术特色到语言风格依旧闪烁着迷人的魅力,在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学作家。我与郭洪志先生年龄相差三十多岁,但丝毫没有代沟。
2018 年,借着一次去山东宁津出差的机会,我特地去看了郭澄清纪念馆。站在纪念馆门前,望着王蒙先生为纪念馆题写的牌匾名,仿佛眼前浮现出了郭澄清笔下的鲁北平原图景。
《大刀记》作为一部长篇小说,郭澄清对它的创作、出版付出了颇多心血。小说一经出版,就被接连改编成评书、戏剧、连环画册等艺术形式,一时间《大刀记》家喻户晓。1975年,《大刀记》的广播剧上线后,在全国迅速产生了轰动的效应,那时,每台收音机前都会围坐着人群,收音机音量开到,人们屏住呼吸,生怕漏掉一句话,可谓是“家家收听《大刀记》,人人称颂梁永生”。
1977 年,电影《大刀记》上映,2015 年,《大刀记》被改编成电视剧。
2020 年,我撰写了一篇随笔《麦田守望者》刊登在《济南日报》上,我写道:读完郭澄清的作品,我突然想起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者》。画中,农妇在收割过的田间捡拾散落的麦穗。三个农妇神态疲惫,头顶着盛夏的烈日,在被骄阳炙烤着的大地上寻找散落的麦穗,辛劳的汗水浸透了粗布衣衫。我总感觉郭澄清就像画中的拾穗者,守望着鲁北平原这片广阔的麦田,亲吻炙热的土地,用心感受农民的生活,抚摸家乡的一草一木。
2019 年 12 月,“郭澄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会议期间,由我担任导演和编剧拍摄了纪录片《人民作家郭澄清》,影片制作完成后,相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平台、齐鲁网、山东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平台、德州电视台、宁津电视台、腾讯网等电视、网络媒体播放,引起了强烈反响。
2020 年 10 月,为缅怀这位中国文坛人民作家,更好地呈现其文学创作历程,我撰写了《郭澄清赋》一文,展示于郭澄清纪念馆和郭澄清文学馆内。
2021 年,全国掀起了一股重读红色经典的热潮。6 月,我受邀撰写了《重读〈大刀记〉:英雄情怀的经典化之路》一文,刊登在《文艺报》文学评论版块。我始终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文学的“经典性”通常意味着典范性、超越性、传承性和独创性。在互联网时代,媒介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大刀记》依然能葆有青春活力,可见这部作品在时代中的主流化和精品化。
纵览郭澄清先生的作品,我非常喜欢他的短篇小说,我曾经不止一次地与郭洪志先生谈到郭澄清先生的短篇小说,其实就是他个人的经历啊!郭洪志先生表示赞同。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郭澄清先生在漫长的创作时间里,总是深入到乡村中去,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耕地、打井……正是如此,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
郭澄清的创作道路和文学精神,就是深入生活沃土、扎根人民的典型代表,因为他本身就是农民的代表,他笔下的农民形象不仅仅有着那个时代的缩影,更有着他个人生活经验的嵌入。也正因如此,郭澄清先生才创作出了一系列既有生活厚度又有历史深度的杰出文学作品,成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代表性的作家。
记忆是可以永存的。跟着郭澄清先生的足迹,重温那激昂岁月,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郭澄清,满怀对家乡人民的挚爱深情,日夜赶写他喜爱的小说。他要在作品中,把故乡亲人的爱与恨,难忘的革命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以此反映那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斗争。
如今看来,他已经成功了。
后,用杨绛先生翻译的 19 世纪英国诗人兰德的《生与死》一诗作为结束语: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