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NT$
500.0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NT$
500.0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NT$
305.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NT$
254.0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城市带来了大量的移民以及大规模的建设量,导致城市环境也在发生急剧的改变。规划师、开发商、政府习惯于从社会、环境、经济的层面去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城市气候因素总是被忽视,因此有必要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考虑气候因素,以改善城市气候。目前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较少,本书觉得有必要建立起城市气候与街区规划、城市设计之间的联系,将城市气候信息运用到城市规划中来。
|
內容簡介: |
本书选择武汉市汉口的一个沿江街区进行微气候实测,采集了湿度、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地表面温度、风速、风向等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全面了解街区环境的现状,然后分析现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江面冷空气对街区微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书绘制了街区的城市气候图,主要包括气候分析图、气候建议图。通过城市气候图的绘制,提出街区微环境改善的策略,并绘制规划建议图。通过设计手段优化街区规划,从而营造良好的街区环境,这对于改善城市气候及实现城市节能减排有着实际的应用意义。
|
關於作者: |
陈宏,2004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兼任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健康人居学术委员会理事、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绿色建筑设计、气候适应性城市与建筑设计、健康社区与建筑设计、低碳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与设计实践。韩梦涛 ,2019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及博士后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与城市微气候、大气污染物与防灾、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等。
|
目錄:
|
章 绪论
节 街区空间的空间尺度
第二节 街区微气候的研究尺度
第三节 本书构成
第二章 街区空间微气候的组成要素及影响因子
节 街区微气候环境的组成要素
第二节 街区微气候热舒适评价指标
第三节 街区微气候的影响因子分析
第三章 街区空间微气候的研究手法
节 微气候实测
第二节 缩尺模型风洞实验
第三节 微气候数值模拟
第四节 基于热舒适性的微气候调查研究及样本分析
第四章 基于城市气候图的滨江街区微气候营造策略——武汉市滨江街区改造
节 城市气候图系统
第二节 基于气候图的街区微气候营造案例:武汉市滨江街区改造
第五章 基于居民行为的居住区更新与热环境营造策略——武汉市居住区室外热舒适性改造
节 居民行为与人体对热环境的适应性调整
第二节 基于人员行为的室外热舒适分析手法
第三节 武汉市居住区夏季人员热适应行为与空间特征
第四节 热适应角度定义的公共空间类型及优化策略
第六章 基于微改造的传统街区空间更新与微气候营造策略——武汉市汉口租界区里份微改造
节 旧汉口租界区的里份空间环境现状及居民的行为活动
第二节 传统街区微气候营造策略
第三节 营造案例:旧汉口租界区某里份微改造与微气候营造
|
內容試閱:
|
前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快车道,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对城市的能源消耗与环境质量带来了巨大挑战。城市微气候恶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于,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增强。引起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一般被归结为城市空间内建筑物密集、城市下垫面人工化,以及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大量人为热排放。这些原因也与当前我国城市化的其他问题密切相关。在现有发展模式下,城市微气候将持续恶化,并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城市能源消耗也将不断增加,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为了减缓城市热岛,城市气候的调节与改善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城市—街区—建筑等不同尺度的空间为对象,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下垫面性质、城市通风与散热、绿地系统、人为热排放等涉及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的环境因素的控制与调节,分析各种城市微气候调节策略对于改善城市微气候的贡献率,以及在不同空间层面上的相互影响,探索在城市中有针对性及高效的城市微气候调节技术,从城市—街区—建筑的角度来实现城市与街区微气候的有效调节,提高城市环境品质,顺应了城市建设未来发展的要求。城市微气候的研究领域涵盖广泛,包括城市微气候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城市的热代谢等)、城市形态与城市微气候的相关性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及其位置(中尺度、局地尺度、建筑尺度、城市中心区、城市边缘区等)、数值模拟模型(中尺度模型、微尺度模型等),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设计的设计方法(优化设计方法、简化的模型等)等。本书的定位是街区与建筑微气候研究的入门书籍。近年来,随着绿色建筑发展进入快车道。在绿色建筑的环境性能目标导向下,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的环境性能受到广泛关注,也成为建筑创作中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被动式的建筑设计策略对于性能良好的街区与建筑微气候营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引起街区与建筑微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各不相同,街区的差异性导致微气候调节策略效率也有很大变化。在设计中如何合理选用街区与建筑的微气候调节策略给设计人员带来较大困惑。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面向国内一线的设计和工程技术人员、广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介绍街区的基础知识、街区微气候评价指标、研究方法、街区微气候调节策略等方面的内容。鉴于此,在本书的内容设置上,我们注重内容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衷心希望本书能为包括建筑师、工程师、绿色建筑咨询师在内的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广大学生的工作与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本书也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在相关课程中的教材加以使用。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部分章节源于作者的已毕业研究生韩干波、辛威、肖姣、潘莹莹、王剑文等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在此对几位同学通过辛苦努力所取得的优秀成果表示感谢。本书在策划与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由于街区微气候调节研究涉及范围广泛,我们的理论与知识水平有限,成书时间较为仓促,在本书中难免存在缺漏及欠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本书再版时进一步更新与完善。
在街区尺度内,城市微气候主要作为大气边界层中近地区域的粗糙子层(roughness sublayer)及城市冠层(urban canopy layer,也称城市覆盖层)被我们所了解。粗糙子层是大气边界层的底层区域,其高度定义为地面到大概五倍平均建筑高度。在这个区域中,街区要素及人类活动对微气候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城市冠层是从地表到建筑顶部的垂直区域,高度为建(构)筑物等的高度。城市冠层是人类活动频繁,能量、动量和水交换与转化的场所,也是街区微气候在垂直高度上的主要研究对象。
街区结构是一个具有不均一性且粗糙的表面,它导致了所有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微气候现象发生在这个有限的空间中。本书所研究的是街区空间微气候的营造策略。
街区空间微气候研究是城市室外环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室外空气及辐射、建筑及表皮、地面及植被、人工排热等为研究对象,涉及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下垫面温度、太阳辐射、气流速度等参数。城市街区空间微气候的研究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从理论上说,室外微气候有着自身的特点,它决定了微气候环境不能由单体建筑本身所决定,而是受到周围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实际意义上的室外热环境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建筑群及其附属构件。只有在建筑群中才能体现室外热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
为了提出针对街区空间微气候的有效营造策略,首先,需要了解有关街区尺度下微气候的组成及影响要素的基础知识。因此,作为基础理论部分,本章首先简要介绍街区微气候的研究内容和组成要素,包括微气候要素和环境要素。其次,本章将介绍几种适用于街区微气候的常用热舒适评价指标,包括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并介绍各种指标的优缺点及在街区微气候中的适用范围。后,本章将对城市中常见的两种建筑形式——点式建筑和板式建筑形成的理想街区进行分析,并利用室外热环境影响度指标对街区微环境进行分析,找出不同街区形态下各影响因子对微环境的作用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