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NT$
500.0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NT$
254.0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NT$
653.0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NT$
2540.0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NT$
387.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古籍善本
》
售價:NT$
2448.0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认同危机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本书从社会建构论和社会互构论视野探讨认同与现代性的联系。现代性在向外尺度上通过物质世界表现出来,在向内尺度上通过认同的不断建构来实现。现代性在发展中呈现出多元性,而多元现代性与集体认同的不同建构模式有关。农民工阶层的社会认同建构表现了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或现代性之“地方性”;女权认同建构则表明世界现代性具有共同性,西方现代性的地方性起源并不构成否定其发挥“世界性”影响的充分理由。
|
關於作者: |
姚德薇,1972年生,先后于安徽大学西方哲学专业、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安徽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领域:理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农村社会学等。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安徽省领导圈定课题以及安徽省教育厅科研课题等项目,为“安徽社会发展”系列蓝皮书撰稿人之一,曾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奖、优秀皮书报告奖等奖励。
|
目錄:
|
导论
章 现代性研究及其问题
节 社会理论中的现代性
第二节 第二节
现代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第三节
现代性研究的基本尺度
第二章 认同研究及其对现代性的影响
节 认同和它的浮现
第二节 社会认同理论
第三节 认同与现代性
第三章 集体认同的建构模式与多元现代性
节 现代性的多元性
第二节 集体认同的建构性
第三节 集体认同的建构模式与多元现代性
第四章 集体认同建构的例证之一:农民工阶层的社会认同
节 农民工阶层的出现
第二节 农民工阶层的自我认定
第三节 农民工阶层的他者认可
第五章 集体认同建构的例证之二:女权运动
节 女权的兴起:现代性对自由与解放的追求
第二节 女权运动:在男权世界里争取认同
第三节 中国的女权
第六章 中国现代性中的集体认同
节 中国现代性及其构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性中集体认同的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安东尼·吉登斯在 《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中对现代性与传统的 “断裂”、现代性的不确定性风险造成的 “沉重的自我” 的探测,查尔斯·泰勒在《现代性之隐忧》《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中对现代性 “气质”和前景的反思、对现代认同命运的逆溯,都使得认 同问题浮出思维的深渊。此后,如何应对社会认同的挑战、走向 “更有共识 的社会”成为学术界常议常新的话题。我的导师郑杭生先生主编的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特以社会认同为主题,把世界性的 “人类困境”与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的本土矛盾结合起来,赋予社会认同在多元 开放时代价值重塑的使命,这也启发了我进一步探究现代性与社会认同逻辑关联的思路。
本书梳理了社会理论中的现代性研究,反思了其中存在的二元思维和单向思维,提出现代性建构的内在尺度观;同时爬梳了认同概念在社会科学中的研究史,将社会认同危机在现代社会的全面出现视为现代性建构的必然结果。由于社会认同是一个具有较大概括性的词汇,出于避免歧义和具体研究的需要,本书使用了与之接近的 “集体认同”一词,以免除 “社会认同”中所含有的 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等专门领域的内涵,专心强调社会认同中较为抽象的 “集体性”一面。书中选择和分析了农民工阶层和女权运动,用农民 工阶层的认同建构说明现代性在中国的特殊性一面,用女权运动对性别认同的建构说明现代性的普遍性一面。后,本书对中国现代性建构及其中集体认同的多样化进行了探讨。
本书的基本框架是我的博士论文,是一位在社会学园地耕耘十多年的社会 学人对现代社会世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经验观察和理论思考。博士毕业 后,繁忙的工作使得书稿出版的计划一拖再拖,而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又源源 不断地提供可资充实的新经验、新思考。近十余年来,社会认同不仅在学术界 成为引人关注的议题,同时也成为公众和媒体讨论的主题之一。快速普及的互 联网更是推进了人们对社会认同危机的认识,一批基于互联网社会交往的认同研究纷纷涌现。尽管如此,本书所尝试的连接现代性与社会认同的理论研究似 乎还没有过时,其中主要的结论并没有单独发表过,这也是我鼓起勇气动念出版的原因。为保持原稿体系的完整性,本书仅小幅更新了资料数据、调整了格式规范。作者仍然愿意持书中主要立场与读者对话,欲使当初立下的议题保有生命力;又或者可以说,作者通过本书实现与过去对话、与自己对话。
认识到多元现代性与集体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也有利于接近“差异的和谐”之乌托邦理想。
中国现代性不同于西方现代性,也有别于亚洲其他国家的现代性,它就是它自身。
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过程,也是一个解决认同危机、确立新的认同的过程,在利益分化、自我认同多元化的时代条件下,仍须重视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以“意义共同性”化解各种歧见与矛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