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編輯推薦: |
配图诗集《期待一只有缘的手》有两大特点:
一是图片很优美,有名山大川如《人淡如菊》《祁连山印象》《弦月天窗》,有古镇、古桥、古遗址、古村落如《茗岙品雾》《石油小镇遗址》《烟火》《勾蓝水》《古桥剪影》,有日常生活如《泥孩子》《慢生活》《独坐阳台》《老茶馆》。
二是诗意很恢宏,如《祁连山印象》一诗以意象的延伸,从不同侧面,把祁连山雕塑成立体的多姿多彩的形象,从而展现出诗人的气度,让人在阅读中欣赏大好河山。文字很清新,如《数羊》父亲数羊:“一只、二只、三只……”,诺塔搂着一只小羊羔也数羊:“卓玛、顿珠、次仁、索朗……”,在孩子心中每只羊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
|
內容簡介: |
作者邓燕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著有长篇传记文学《骄阳泪》。近年来热衷于摄影,行走山水之间,拍摄出很多富有人生哲理的景致。静下心来读图写诗,记载行走的风景,行走的思考,行走的感悟,行走的心得。
她从天量图稿中选辑160多幅图片、100多首散文诗,辑成配图诗集《期待一只有缘的手》。诗集分为6辑:守望,人淡如菊,西窗,咸梦,心光乍现,期待一只有缘的手。体现摄影与文字的互动关系——摄影蕴含诗意,文字升华摄影,两者成为不可拆分的整体。
这里有名山大川,气势澎湃,也有一棵独立荒原、形单影只的大树,甚至路边一朵不起眼的小花,只需细致入微地观察,便能有一番收获——纵然天地万物,许许众生,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精神气质。倘若大家都施以一点点爱心,山色一定会更壮美,花朵一定会更鲜艳!
|
關於作者: |
邓燕,湖南长沙人,现居上海,大学本科学历。鲁迅文学院作家班进修。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著有长篇传记文学《骄阳泪》,散文诗《期待一只有缘的手》。
|
內容試閱:
|
邓燕的诗
邓燕的诗,恢宏、大气。在她这本诗集《期待一只有缘的手》中,尤以《天路》《路出纤道处》和《祁连山印象》,为突出。
《天路》,即通向天堂的路,以前人的身躯铺排,以灵魂的步履延伸,用一双鞋证明路有多远,用一顶帽子当一枚邮戳拍下,路的尽头,仍是路,没有抵达,只有开始。
在《路出行道处》中,绘出曾经的脊背拉走那个时代的生息与繁延。甚至在《废墟》(一)、(二)中描绘出的一切都已风化、远去,只有芨芨草在风沙中猛长的现实,无不展现出诗人以广阔的胸襟、哲理的思辨,展现出人生生生不息、历经坎坷而代代相传的历程,这也许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所在。
我之所以把《祁连山印象》一诗,看作诗人恢宏、大气的缩影,是因为我读过近半个世纪以来诗人们写祁连山的诗,与这首诗相比,都显得小气。而邓燕的这首诗,却以灵感所至,以意象的延伸,从不同侧面,把祁连山雕塑成立体的多姿多彩的形象,从而展现出诗人的气度。
诗邓燕的诗,发现她的诗行中常有李白的、陶渊明的等的诗句镶嵌其中,仿佛信手拈来、自然流泻。她创作的根,也深扎在古典诗词中。
邓燕是个旅人,又是个摄影家,对古镇、古桥、古遗址、古村有特殊的敏感,如行家里手,注入情,发于诗。
我不知邓燕是否是大家闺秀,但她的不少短诗,常以大家闺秀的眼光和心灵,倾吐爱和美,像荷、蕊、秋、春等等。
然而,作为诗人、当代诗人,邓燕对当今的疫情,对孩子的学习、考试、成长的关切,对农村的变化,也时时倾泻于她的诗行中。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诗歌和诗人。在当今时代,他们可以紧握诗的接力棒,写出具有独特个性和独特立意的诗来。
以上的文字,是老友王晨光让我为邓燕这本诗集的出版写个序而写出的,不当之处,请指正。
关登瀛
2021年10月17日写成
序2
诗与摄影的“约会”
邓燕的作品集,也许可以归类为“摄影文学”,又和定义中的“摄影文学”不同。因为关于摄影文学的定义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一幅或者多幅摄影画面表现的、运用文字说明或描述,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而邓燕的作品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文学散文诗,也就是以诗歌为核心的文学作品,辅之以摄影的视觉描述,提升艺术的表现力。对我而言,出于专业的摄影背景,却更想将其称之为摄影文学。因为十多年前,我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对当时新生的“摄影文学”进行了描述:摄影文学就是用光与影的纪实,结合文字的节奏和旋律,在时空之间寻找完美的“情人”,选择温柔的时刻,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完成一次认认真真的约会。
摄影文学的创作的确有其难度,它要求摄影艺术突破传统的纪实性,而且把文学的艺术语言变成直观形象,把文学想象的描写变成可视的画面,使它既有美的视觉形象,又有精致的语言艺术。所以我更看重的是,在照片和文字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复合审美价值,远非单独的命题照片或者单独的文学语言所能媲美。当然,邓燕的作品是以诗歌为核心的,她的诗非常具有年轻态,且不乏当代性。诗的节奏在穿透时空的过程中,含蓄且有力。转而看诗歌所配合的画面,也从不同的角度强化了这样的穿透力和想象空间:如《守望》中虚实相间的色彩和影调控制,《同行》中不断延伸的沙漠足迹,以及《相看两不厌》中自然与文化符号的对话等等,以藏而不露的视觉形态恰到好处地提升了文学的意境,强化了情感的力量。许多照片都配合得非常巧妙,或者反过来说,诗歌的含蓄表达借助摄影的视觉表现力,也从不同的面向引发了阅读者更多样化的思考。当然,其中的一些摄影作品相对而言稍显简单了些,或者说比较直白。整体的拍摄技法不错,画面本身也很美,但是因其直接的说明性,反而减弱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因而不利于诗歌意境的拓展。这也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当独立的摄影作品或者诗歌文学已经具备了不错的艺术底蕴,如何将其并置在一起产生更大化的艺术效果,正是前面我所说的“摄影文学”的特征也是难点所在——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完成一次认认真真的约会!
邓燕的作品很耐读,先读出这样的一点感悟,还可以继续深入。
林路
2021年11月于上海
序3
那红叶玉丝穿心
偶尔会想一个问题:假如那年秋天没去鲁院镀金,我会不会遇到邓燕呢?无从知晓。有趣的是,1998年的秋天我去上鲁院了,一根筋地。在搭上地气就有文学奇迹出现的以鲁迅冠名的学院,两年后的秋天,我与邓燕相遇。那天下午没课,我站在盥洗室池子边洗衣服。眼梢给什么惹了一下,扭头看,原来是一件红色丝质衬衣。那红红得正,不是大红不是粉红不是莓红,而是写意香山衔满忧郁的殷红。“你的衬衣很好看!”“你真有眼光。我也是一眼看中的。”镜子里的女生更清晰:肤白目慧,清纯甜美,面带被认同的惬意。“湖南的对不对?”“你怎么知道?”“好亲切的湖南口音。湘普!”写到这里,二十一年前盥洗室的笑声伴着浓郁的书香气噎得我心儿颤颤。
上完鲁院在北京成了北漂一族,漂了几年南漂到了上海,成了一名自由撰稿人。安居乐业的一天电话铃响。对方问我是不是马忠静。我说是。问她是谁。她让我猜。湘普,轻柔而亲和!不用猜。我说你是邓燕。笑声从电话那端传过来。这样的机缘巧合并不多,但它真真切切发生了。没曾想邓燕也在上海安营扎寨了。于是郊区的我与市区的她有一搭无一搭走动起来。
我说过,只要去鲁院搭点儿地气,一班(般)都会有文学奇迹发生。当然,没搭地气也发生文学奇迹的是二班(般)的。一般与二般英雄惜英雄彼此是敬重的。
湘女多情。邓燕除了多情也很重义。那些年生活节奏太快,每人每天都被什么赶着往前迅跑,许多人和许多事被快速地疏远着、遗忘着,我对此习以为常了。有一天,却突然收到一个包裹,寄出人写的是邓燕。打开一看,是一件波点连衣裙。这时电话来了,她是邓燕,问我收没收包裹。我说收到。她说这是她远在美国的闺蜜送给她的。裙子很漂亮但更适合我,让我随意穿不要客气。分明就是友情馈赠却用了这样的说辞,就像后来请我听一场音乐会硬要说成陪她听。与她相处很轻松、舒服,没有负重感,感觉不到丁点压力。我俩就这样断断续续地打个电话,发个微信,聊点生活,侈奢的时候,小聚一次,喝杯她自己现磨的重度烘焙的浓香咖啡。
她酷爱竹子,并非附庸风雅的爱,而是真爱。她爱竹子中的凤尾竹,喜欢“扶疏绿竹满盈窗”的境界,喜欢阳光透过玻璃窗将竹影映在地面的美感。不管住哪,她家总会有一盆竹子在窗外随风摇曳,而室内总是简洁中透着雅致,低调中散发墨香的古朴韵味,正如她为人为文的精神气质。每天上午收拾完房间,便是看书、写作,享受文字带来的美感。她喜欢划重点、做笔记,她阅读过的《花间集》,被她的蓝笔、红笔画满了重点线,后,整本书都是重点了。笔记本里,《花间集》从色彩到气味到听觉整整列了一大本。当今社会,将一本书读成这样,也是另类一枚了。
是的,扯了许多都没挨着文学的边。其实,文学正是在这些点滴里生发着。邓燕挟着自己钟爱的文学在这条貌似不起眼的市井烟火气的路上一路向阳。在容易被忽略的日常生活里滚雪球般地精进。她在鲁院搭完地气就悄然准备起飞。部试飞成功的作品就是30万字的长篇传记《骄阳泪》。我眼中的大部头。其实,善良而颇具慧根的人一般做事会相对顺遂。离开北京的第二年正赶上长沙板仓纪念馆(现改为杨开慧纪念馆)发起的纪念杨开慧诞辰100周年约稿活动。长沙市博物馆馆长得知邓燕从北京镀金归来,诚约她写一部杨开慧的长篇传记。当时她答应得并不爽快,因为没底气。到底写不写得成呢?仅仅是踏着烈士足迹采风就不容易,更别说写作要靠功力。但王立华馆长鼓励邓燕拿出杨开慧当年干革命的劲头,先把任务接下来,然后为她提供了杨开慧的所有素材和资料,这些原始资料加上邓燕多次奔赴烈士故居找灵感,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长篇传记。邓燕说,这辈子还要感恩戴德的人,是原福建莆田文学院院长黄玉石老师,当年正是他无私地帮助她进行文本架构,细致到每一章、节的情节安排,她终于用一个女人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笔完成了人生部文学作品——《骄阳泪》。
当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和长沙晚报这样评价本书:《骄阳泪》是国内外以文学形式全方位展示杨开慧烈士英勇悲壮的一生的长篇小说。该著极具人性化地描写了杨开慧丰富而博大的情感世界,揭示了她的伟大精神之所在。
她赠的这本书就放在我书架上较显眼的位置。我觉得这本书的可贵,在于把杨开慧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女人来写,写尽了一个女人的人性之美、情爱之美。革命不是标签,烈士不是符号,干革命的女人也是出色的妻、棒的妈。
近些年,邓燕一边研究出版有关佛教经卷方面的书籍,一边潜心在自己的文学苗圃耕耘。读小说、读历史、读诗歌、写专栏、写长篇、写美食……将她的苗圃打造得牢固厚实,满庭芳菲。
《期待一只有缘的手》更像是天赐神韵,水到渠成。
它是邓燕诗歌与摄影作品珠连璧合的一本集子,囊括了邓燕近几年完成的112首诗歌和从上万张图片中选择的100帧摄影图片。全书共分六个板块,写情爱的《守望》,写景色的《咸梦》,写人性的《人淡如菊》,写风物的《西窗》,写植物的《向一棵麦子道谢》,开卷就能粘住读者的迷走神经,可以边读诗边看美景;也可以盯着美景来读诗,更可以根据图片发挥读者自己的想像,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况味……不难从书中嗅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浪漫;读到“泪无痕 鬓满霜”的伤感;悟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闲愁……
读万卷书不忘行万里路。邓燕早就这么做了。山水还是那个山水,无论是魏巍青山还是壁立千刃,在邓燕的镜头里,山水成了另类山水,可悲可喜,也可不喜不悲。在她妖娆的五光十色的镜头里,无论是天高云淡,还是纤弱生灵,总能传递给读者别样的人生况味与哲思感悟。真担心影响看官们阅读的眼惊艳,在这里,略去摘抄的原文及大诗人的评论了。
文学的美妙在于能悟不能诉。穷尽笔墨终究不能说清端于眼前的各式美丽。生活在继续,文学无止歇。我们只看到她背着近十公斤的摄影器材在高原、沙漠、寺院、古镇忘情按着快门,不知她也会被突如其来的眼疾乱了阵脚;只知她笑颜明媚,不知她也曾泪枕长夜;只见她精致时尚,不知她穿着平底鞋粗布衣在云南高原,西藏寺院走着大女人的别样风彩。
期待在某个不确定的日子,邓燕发信息告诉我:马忠静,我的另一本书已经完成。我想,假以时日,一定会。
本文显然不是一篇中规矩中规的序。那又怎样?权当一个怀旧的契机也可以。一个向岁月向青春向文学向鲁院向友情向爱情感恩致敬的契机。在笔尖抵达这些的文字的时候,那些离我们远去的日子变得那么温婉粘人让人笑中带泪。这篇序一定程度唤醒了储存于记忆的东西。借用歌词感叹一下吧:“就算生活给我们无尽的苦痛折磨,我们还是感觉幸福更多。”
序,已然超越了序本身。
再多说一句。邓燕等待的那只有缘的手如若真实存在的话,那它一定是那根托住红叶的玉色丝线。它,悠然穿心、缠绕相依、彼此砥砺,弥漫在书里点点滴滴的小爱早已升华为大爱并凝结成一枚枚有着冰淳器质的淡水珍珠,就算搁置黑夜也掩抑不住绝尘的光晕。
马忠静
2021年11月于上海
都很好…… 每次回乡 父亲总是 用一天的时间 烤一只我早不爱吃的饼 盯着铁模 眼光闪亮 仿佛与我没有半点关系 母亲总是 用一天的时间 从厨房到卫生间到餐厅 说着陌生的人和事 像我小时候绕她脚边 寸步不离 父亲吃饭的时间越来越长了 母亲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了 原来 父亲的牙齿掉光了 母亲的耳朵失聪了 而他们在电话里总是笑 总是说 放心 放心 都很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