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NT$
352.0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NT$
367.0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內容簡介: |
采取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视角,运用现代法治的基本理论,深入分析了公民文化对于法治国家的重大基石性作用,研究了公民文化的理论内涵、核心要素、多维功能和秩序构建上的重大价值,考察了民间治理中的公民性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和立法活动中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合法性供给中的公民性塑造、城市化进程中的公民文化建设等等,并提出了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培养公民精神的理论方案,从而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
|
關於作者: |
马长山,男,1964生,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华东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创建)、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法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
|
目錄:
|
目录
导 言
章 新时代的公民文化建设与法治秩序
一、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文化重塑
二、中国公民精神的理性成长与法治进步
三、公民文化重塑与“法治中国”建设
第二章 公民文化:法治国家建设的深层支撑
一、当下中国公民文化的“自发性生态”及其问题
二、公民文化的核心要素与内在结构
三、公民文化的多维法治功能
四、从主人意识走向公民意识
五、公民文化、合法性认同与法治秩序构建
第三章 “民间治理”中的公民性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与当代法治秩序
二、信任危机、社会失范与社会资本的异型发展
三、“民间治理”对社会资本的重建
四、“民间治理”中的公民性塑造
五、公民性社会资本重建的策略选择
第四章 社会组织中的公民参与
一、当代西方公民参与的困境与转向
二、社会组织中公民参与的“中国” 意义与取向
三、社会组织中公民参与的问题与对策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的公民立法参与
一、新媒体时代:公民立法参与的机遇与挑战
二、公民立法参与的时代价值
三、推进公民立法参与的机制化、法治化
第六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公民文化建设
一、粗放的城市化与“跛足”的发展模式
二、身体、权利与精神: 农业转移人口 “进城 “的分列式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问题
四、农业转移人口“公民化”的实现维度
五、公民角色建构与多元治理秩序
六、农业转移人口的公民化与法治秩序构建
第七章 青少年法治教育与公民精神培养
一、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
二、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公民法治教育与法治启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法治教育模式与机制
附 录 法律职业伦理重建与法治底线支撑
一、法律职业“软约束”的“硬支撑”
二、司法职业伦理的“中国问题”
三、重建法律职业伦理,构筑法治底线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法之界,思无疆
修身养性、吟诗作赋、四海远游、把酒临风,常常是对古代文人的生动写照。时至今日,这依然是诸多学者的一种生活理想。在分工日益精细的当代社会,学者日渐脱离了文人生活的浪漫传统,变成了一个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职业。也即学者只是一份谋生的工作,一种教书育人的职业选择;但这又是一份高尚的职业,难免代表着一种家国情怀,一份社会良心。因此,虽然不会有高官厚禄,也不能带来万贯家财,但还能够吸引很多人踏上学术之路,去闯荡“学术江湖”。
“学术江湖”自有它的“行规”。就其理想状态而言,一是自由性,学者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和判断来决定研究什么、发现什么问题、提出什么样的理论观点。二是独立性,学术研究并不受前见影响、不受立场约束,而是秉持客观、中立的独立风格。三是创新性,学术研究的成果不能是既有研究的重述或者阐释,而必须是创新的。也即要么是前人从未涉及的拓荒性研究,要么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向前推进的超越性研究。四是反思性,学术研究既有证成性的,也有反思性的,但其底色还是反思性的,是通过批判反思来构建更加理想的生活图景。五是责任性,纯粹的为研究而研究并不是没有,但带着一种情怀的研究才是主流,其实是通过知识生产和理论学说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过程,这也是社会分工赋予学者的一份职责。有了这份情怀,才能去寻真知讲实话,表达社会良心,促进社会进步。事实表明,从古到今,也正是学术自由才为人类创造并汇聚了一片璀璨的思想星海,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变革发展。可以说,学术自由和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本性,也是“学术江湖”的底线。
然而,学术研究在不同时代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则是大不相同的。每遇兴盛繁荣或者社会变革时期,都会引发巨大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创新,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如此,信息革命也如此。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眼中,人类历史在公元前 500年前后,经历了一次理性的觉醒,从此之后,每经历一次这样的理性洗礼,都会形成一次文明的飞越,并且影响至今,从而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轴心期”,中国、印度和西方等地区的文化突破也正是在这个“轴心时代”同时出现,“普世价值”便寓于其中。如今,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飞跃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迈进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数字时代,这似乎形成了一种可以与人类理性觉醒相类似的“历史界限”——从“物理时代”转向“数字时代”,人类文明实现了新的突破。这个数字化的新“轴心”,并不一定会孕育出更多的“普世价值”,但却能够实现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和颠覆性重塑,进而生成了空前的巨大创新空间。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中国、数字法治……这些无疑为学术自由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飞地”,“法之界,思无疆”也便成为法学繁荣的时代号角。
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期待,“黑骏马法律学术文丛”面世了。她作为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开放性法学随笔“黑骏马法学漫丛”的姊妹系列,是在庞从容编辑的组织策划下,以扶植新秀、鼓励创新、繁荣学术为宗旨:在选题上,侧重具有基石性的重大问题、新兴领域的重点问题;在作者上,关注中青年骨干学者和优秀博士、博士后;在学科上,鼓励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力图让本丛书成为法学天地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以期为新时代的法学研究做出些许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