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作家榜经典:伤心咖啡馆之歌

書城自編碼: 371193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外國小說
作者: 卡森·麦卡勒斯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33966508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3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化妆品学原理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03
《 作家榜经典:金阁寺 》
+

NT$ 287
《 老人与海 》
+

NT$ 299
《 作家榜经典:漫长的告别 》
+

NT$ 223
《 长眠不醒 》
+

NT$ 251
《 人间失格 》
+

NT$ 759
《 地下紫禁城 》
編輯推薦:
◆美国孤独小说家麦卡勒斯的口碑神作!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欧文·豪盛赞:“这是美国人曾写作的好的小说之一。”
◆《纽约客》《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南大西洋公报》……全美主流媒体重磅推荐。
◆2018一字未删插图典藏版,传奇译者小二全新译本,译文精准传神,完美再现麦卡勒斯作品文学之美、孤独之美。
◆俄罗斯当红插画师Miss Miledy、Alexandra首次为中文简体版创作7张手绘彩色插图,完美重现小说经典场景。
◆本书采用圆脊精装,精美手绘护封搭配典雅内封,全书选用无气味不反光的纸张,视觉柔和,版式清晰悦目,是典藏,送人也有很份量。
◆ 再也没有人,比她更懂你的孤独。
內容簡介:
美国孤独小说家麦卡勒斯七篇口碑神作一次收齐:一部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及她十九岁时发表的处女作《神童》等六篇短篇小说。
致力于表达:孤独是你我的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改变,甚至连爱也不能。以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为著名。
小镇首富——独居女人阿梅莉娅小姐长着一双斗鸡眼,如男人般高大强壮。却让人大跌眼镜地爱上了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瘦弱罗锅利蒙表哥,并用尽一切方法讨他欢心,还为他将杂货店改成咖啡馆打发寂寞时光。这幸福生活却因阿梅莉娅小姐的前夫——镇上英俊的恶棍马尔文·梅西出狱归来复仇而打破。可利蒙表哥眼看见马尔文·梅西便疯狂迷恋上了他。这段荒谬的三角关系剑拔弩张,终于在一个雪天迎来了阿梅莉娅小姐与马尔文·梅西的决斗……
關於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 1917-1967)
美国天才作家。被誉为“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优秀的小说家”。
生于美国南方小镇佐治亚州的哥伦布,是一个珠宝店主的女儿。15岁时从父亲处得到一台打字机,开始了写作生涯。23岁时出版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迅速登上畅销书榜首。34岁时出版经典代表作《伤心咖啡馆之歌》备受好评。
她一生坎坷,于29岁瘫痪并患抑郁症。又经历多次感情纠葛,爱而不得,心力交瘁。50岁时去世于纽约。
她才情宽广,任性而孤傲,将一生痛苦浇铸为天才的文字,阐释人类永恒的爱与孤独。主要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金色眼睛的映像》《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没有指针的钟》等。


译者简介
小二
本名汤伟,被主流媒体誉为传奇译者。
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台达能源公司电气工程研发总监。2006年开始翻译英文文学作品,已出版译作十余部。喜欢阅读、长跑和桥牌。1995年获得美国桥牌协会颁发的“Life Master”证书。
目錄
01 导读
她大步走向“我们”,并明知永远无法抵达
001
伤心咖啡馆之歌
075
神童
093
赛马骑师
103
泽伦斯基夫人和芬兰国王
115
旅居者
131
家庭困境
145
一棵树· 一块石· 一片云
157
译后记
內容試閱
她大步走向“我们”,并明知永远无法抵达
1.心之猎手

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我只遇到过很少的我们。
——《心是孤独的猎手》

这句话几乎是麦卡勒斯所有文本的起源:“精神上的隔离”,强烈到近乎偏执的爱,以及爱与被爱一同对等发生的不可能,便是她创作的永恒母题。但这对于敏感者通常纯然为痛苦的体验,在她身上竟如蚌壳含珠,终催生出一种巨大而绚烂的创造力。
而首先,麦卡勒斯是谁?
她被誉为“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秀的小说家”——也许,还应该在“小说家”前面加上“天才”二字。关于她年少成名的前半生,用张爱玲的《天才梦》形容恰当不过: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这是张爱玲十九岁时在《西风》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奖作品的一段话。同样,麦卡勒斯也在十九岁(1936年)完成了她早期重要的短篇《神童》(同样收入本书中),这通常被认为是麦卡勒斯进入文坛的篇小说,发表在《小说》杂志上,获得区区二十五美元——她日后一直为这笔稿费的菲薄耿耿于怀。而创作这篇小说的背景,是她第二次抵达纽约不久,刚开始向纽约大学商学院新闻系的西尔维娅·查特菲尔德·贝茨小姐学习写小说,仅两个星期便交出若干习作,而《神童》是贝茨小姐喜欢的一篇。里面大量运用麦卡勒斯熟谙的专业音乐知识——在十五岁终于决定当一个作家之前,她和小说中的主角一样,原本被世人尤其她的母亲期许成为一个钢琴神童,但是,“她是一个被捧得太高的明星,任何坠落都会是无法安慰的痛苦”(《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和张爱玲的《天才梦》一样,这篇作品也是麦卡勒斯的一次相当清醒的自我审视。
就在发表《神童》的那个夏天,她说有两件事是她需要做的:“一是完全靠自己的感觉去写作,二是避免浪费任何激情,把所有的激情都集中在写作上。”同时,“相信爱情,相信自己的创作力应该得到有价值的展现”。(《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
当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终于走在适合她的道路上,一切便势如破竹。麦卡勒斯在二十三岁就发表了她重要的长篇《心是孤独的猎手》,此后一举成为纽约文化圈的新宠。这路径也与张爱玲从港大回来第二年便风行海上相类。但她们也同样早婚,同样选择了被自己才华征服的崇拜者:张爱玲的情事众所周知,而麦卡勒斯则嫁给了来自家乡的同样有志于写作的利夫斯。明显区别在于胡兰成比张爱玲年长;而利夫斯和麦卡勒斯年纪相当,在她看来英俊,还是她吻过的个男孩。
嫁给年少所爱听上去罗曼蒂克,事实却远非如此美妙。麦卡勒斯本是夫姓,卡森自利夫斯那里得到这个姓的同时,也开始了和他长达十数年的婚恋纠葛。在短暂的蜜月期之后,麦卡勒斯便发现自己不够爱利夫斯——远处还有更多的、真正的“我们”值得她不断奔赴——而令这段关系得以长期维持的,不过是利夫斯对麦卡勒斯的俯首帖耳,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怜悯和惯性依赖。在离婚数年终于又决定和利夫斯复合时,当时已三十多岁的麦卡勒斯如是想:

那次飞行中我记得清楚的是空中的星星,还有我的困惑,不知拿利夫斯怎么办。我刚回到家里,利夫斯就又开始说结婚的事。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感觉亏欠了他的情谊。也许只是因为他是我吻过的男人,再加上我怜悯心的无限膨胀。我知道他对我不重视,但我觉得没什么,我自己也不是特别具有女性特点的人。像我前面说到的那样,我们做一般朋友也许会幸福得多。可现实并没有那样发展。
——《启与魅:卡森·麦卡勒斯自传》

这本自传写于麦卡勒斯临终前。终其一生,她也只活了五十岁,却比自杀身亡的利夫斯整整多活了十四年。他们之间的纠缠如此深刻激烈,终于发展到了十二万分悲惨的境地;然而,这段公案并不是我想说的重点。利夫斯的自杀给麦卡勒斯无疑带来了许多负面传闻,面对这桩于情于理都让她难逃干系的死亡,她的确也表现出了不合时宜的冷漠甚至残忍。共同好友和道听途说者都不再崇拜她、喜欢她,甚至用相当刻薄的言语形容她,说她越来越自我中心、装病博取注意力、日渐粗鲁而尖刻。这当然也导致了她与张爱玲晚年封神截然不同的口碑的两极分化。然而,借助《婚礼的成员》里十三岁的弗兰淇(也是麦卡勒斯认为像自己的小说主角)之口,她再次说出如下心声:

我的问题在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只是独来独往。所有的人都归属于一个“我们”,除了我以外。不归属于一个“我们”,会使你感到太过孤单。

她从不吝暴露自己的精神内核。问题在于,此处的“我们”其实只是彻头彻尾的“他们”,哥哥与其新婚妻子在婚礼进程中几乎完全无视妹妹的存在。这种对归属于一个“我们”的执念也因此并非真正融入他人的努力,而是硬生生插在中央再随时被连根拔起,除非设法让自己变成如磁石一般的存在,正如她成名后的万众瞩目——但一旦崩塌也随时可能众叛亲离。
在迄今详实的传记《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里,我们会发现早期的卡森就不是讨人喜欢的孩子,而引人注目的方式和成年后如出一辙:

露拉·卡森努力去被人认识,被人注意,并在所有她感兴趣并有竞争力的方面超过别人。就像在星期日学校比同学背诵更多的《圣经》章节,她现在要在体育方面获胜。如果是自行车比赛,她要比别人骑得快而且时间长;如果是游泳,她拼力要个游到终点。……实际上,露拉·卡森很少参与任何她没有把握赢的活动。

用时髦的话来说,这显然是一种学霸气质,和她母亲从她小时候就不断向之灌输的观点一致:卡森是天才、神童,不光是兄弟姐妹间出色的孩子,也将是享誉世界的名人——无论弹钢琴或者写作,都一样。受此鼓舞,卡森从小的自我要求和期许都非常高,十五岁之前废寝忘食地练琴,十五岁后通宵达旦地写作。

卡森跟同龄人相处很不自在,在哥伦布中学的同学眼里,她看起来孤独和不自信。许多人觉得她的冷淡是自卑的表现。……卡森的大多数中学同学都认为她性格古怪。她通常在人群中很显眼,因为她不怕与众不同。
——《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

但一个人既然选择特立独行,那么其实便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不自信,只是对不相干的人的看法不感兴趣;对喜欢的人,却会尽一切努力建立并巩固联系。即便对方对她关上大门,也不妨碍她一个人像一支军队似的向之开拔。也正因为此,她笔下的孤独者永远有一种癫狂的行动力,就像一只苍蝇在密闭的窗玻璃里打转,注定碰得头破血流。值得她自己,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庆幸的,是她终于找到了写作这种适合打开自己的方式:

新街区和新环境的限制很少,但露拉·卡森还是感觉到了她与周围人地位的差别并因此苦恼。比如,海伦·哈维和邻居的许多孩子有小马骑而她没有;……她家里似乎不如周围人家有钱……所有这些都以一种夸大了的痛苦的形式,提醒她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她是一个被隔离于任何团体之外的个体。伴随着这种感觉,她对外乡人、穷人和受压迫的人们的认同感很自然地衍生出来。尽管在露拉·卡森的心里这种感觉被夸大了,就像对她来说想象的东西永远比现实更真实,尽管这种自我定位对她的精神是一种摧残,但同时也造就了她后成为的那种作家。
——《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


2.孤独和爱,及其所创造的歌

她大概是这个世界上书写孤独感成功的作家之一——虽然每个作家都在或多或少地描写孤独,但她笔下的孤独比任何人笔下的更像一种看得见却无法被任何事物穿透的固体,横亘于不可去爱也不能被爱的人们之间。不爱,就不至于如此孤独,但是人又怎么能够不想方设法去爱另一个人,或者另一个什么?这对于麦卡勒斯来说更是不可想象的。

就本质而言,写作就是交流,并且,交流是通往爱的途径——通往爱,通往良知,通往自然,通往上帝,以及通往梦想。
——《创作笔录:开花的梦》

对于旁观者——业余的哲学家而言,在我们渴望与排斥的复杂跳跃流转之间,没有比个体意志对自我身份认同及归属感的索求更强有力和更持久的主题了。……在初的自我意识建立之后,便会迎来迫切的、打算抛弃掉此种新发现的、形单影只感觉的需要,相比虚弱、孤独的自己,更需要去从属于某些更大、更具有力量的东西。精神上的隔离,对于我们而言,是无法忍受的。
——《孤独,一种美国式疾病》

是的,难以忍受,但也必须忍耐下去,因为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存在。麦卡勒斯上述第二段话说明了人扬弃和超越旧我的过程:“我”一旦加入“我们”,貌似固若金汤,随着时间流逝,更随着“关注重点的不断改变”,终有一天失去平衡。这并非简单的喜新厌旧,在麦卡勒斯看来,不过是“渴望与排斥的复杂跳跃流转”。而她的激情和才华犹如旋风,可以迅速和她感兴趣的人建立关系,之后的走向大多也掌控在自己手中;也有一些时候,会被拒绝,需求被搁置。而她却因这短暂的受挫迸发出更巨大的热情来。单就这近乎自恋的鲁莽而言,比之张爱玲的疏离,麦卡勒斯其实更接近胡兰成,“所有该发生的关系都必须发生”(张爱玲《小团圆》)。
她喜欢人,尽管这种喜欢时常让人无福消受。用曾经是她和利夫斯共同的朋友,甚至是多年共同爱慕对象大卫·戴蒙德的话来说:“我只是为利夫斯感到难过,因为他一定还在忍受着她的胡说八道。”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她太自我,而新相知时的乐莫乐兮,渐行渐远就成了胡说八道。这是强情感模式势必遭遇的退潮,然而麦卡勒斯总有办法渡过这难关:不断去寻求新的“我们”,新的成长性关系。这也许是和利夫斯的不同:她看似孱弱肉身之下的“坚不可摧”,对真正的爱与关注永不知餍足的热望。
需索无度在生活中或许让人避而远之,却不妨碍天才麦卡勒斯成为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
在她的作品里,我们总是能像面对镜像一般辨认出所有不完美、自私、软弱和愚蠢的自己。关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关于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不可理喻的激情,迄今为止我也没有读过比《伤心咖啡馆之歌》更出色的作品。
作品开头就充满了压抑的隐喻。小镇的寂寞荒凉,气候的恶劣,的建筑物全被木板钉死,只剩下二楼窗户,“在傍晚炎热的时分……窗口会出现一张朝下方小镇张望的脸”,一张性别特征模糊,“只有在噩梦里才会见到的脸”。这就是我们的主角阿梅莉亚小姐。前几页介绍了她的富有,她的能干,她的孤僻,她喜欢和人打官司的特殊爱好,以及她短暂得像个冷笑话的婚姻——这场只持续了十天的“奇特而险象环生”的婚姻的结果,就是给她留下了一个仇家,她的前夫马尔文·梅西。这段前因埋下伏笔:这样一个英俊的不良少年,附近女子倾慕的对象,是怎么喜欢上阿梅莉亚这样一个古怪瘦高女孩的?而且,“他看中她完全是出于对她的爱,而不是因为她有钱”。
爱情改变了马尔文·梅西,却没对阿梅莉亚产生任何作用:即便终嫁给了马尔文,她也情窦未开。真正的柔情在驼子表哥利蒙来到小镇的那一刻,才如同宿命一般猛烈地迸发。
“小镇上来了一个陌生人”原本是叙事学两种经典模式之一,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某某来到了陌生的小镇上”,视角从本地居民切换到外来者。麦卡勒斯在这里看似采用全知上帝视角,但仍基本遵循了前一种叙事策略,以小镇其他人的眼光旁观这一段畸恋的发生。没人知道三个主角到底怎么想的,情节从外部看来却异常简单:阿梅莉亚为取悦利蒙表哥,开了镇上一家咖啡馆;马尔文出狱后重回小镇,利蒙表哥迅速迷上了他,在阿梅莉亚和他的决斗中,毫不犹豫地站在了他这边,后与之流亡天涯。结尾留白甚多:阿梅莉亚小姐即便孤独终老,利蒙表哥又会有什么好结果?他作为马尔文报复前妻的棋子使命也已完成,一个郎心似铁的前罪犯,又会怎么处置一个驼子?
故事和阿梅莉亚及麦卡勒斯本人一样古怪、神经质,难以一言概之,而终究和爱有关。为此麦卡勒斯不惜直接走到读者跟前现身说法:

……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
首先,爱是两个人之间的共同体验——不过并不因为是共同的体验,对涉及的两个人来说这个体验就是相同的。世界上存在着施爱和被爱这两种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通常,被爱的一方只是个触发剂,是对所有储存着的、长久以来安静蛰伏在施爱人体内的爱情的触发。每一个施爱的人多少都知道这一点。他从心里感到他的爱是一种孤独的东西。……他必须尽可能囚禁自己的爱;他必须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内心世界……稀奇古怪的人也可以成为爱情的触发剂。……一个平庸的人可能是一个疯狂、奢侈,像沼泽地里的毒百合一样美丽爱情的对象。……爱情的价值与质量仅仅取决于施爱者本身。
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人都想做施爱的人。……被爱的人害怕和憎恨付出爱的人,理由很充分:因为施爱的一方永远想要把他所爱的人剥得精光。

这便是麦卡勒斯本人的爱情观,在她所有其他作品里,也无不体现。听上去十分病态,但为什么《心是孤独的猎手》八十年长销不衰,《伤心咖啡馆之歌》直唱到如今?也许因为爱情本就有太多理性不能解释的部分,更时常表现为一种互相戕害的权力,权力不平衡则是亲密关系的常态。《伤心咖啡馆之歌》实际上竟是一个报应不爽的故事:马尔文爱阿梅莉亚,阿梅莉亚爱利蒙表哥,利蒙表哥爱马尔文。全书无人不冤,无情不孽。没人能互相安慰。
置之死地而后生,彻底不抱希望后,再决定大步走向“我们”,是不是会比被动接受命运播弄的阿梅莉亚运气要好一点?
至少麦卡勒斯做到了。她一生都在贯彻“施爱者”的主张,不但像阿梅莉亚小姐一样屈辱地爱,也像神童对艺术一样无望地爱;《赛马骑师》的骑师因物伤其类而与世界为敌;布鲁克先生包容撒谎的同事(《泽伦斯基夫人和芬兰国王》);马丁·梅多斯怜悯酗酒的妻子(《家庭困境》);《旅居者》的约翰·费里斯和《一棵树·一块石·一片云》的老人属于一类,虽仍对旧日念念不忘,却选择将无限爱意投向更广大的世界、更遥远的人群。
纪伯伦说:“爱在爱中满足了。”
麦卡勒斯后也说:爱,是联结“我”与“我们”之间的桥梁——在驱逐了恐惧后,我们会变得坦诚而宽容。
殊途同归,只能推演到如斯境地。
当一个清醒的爱者未必快乐,火一般的激情却可以感染所有人,麦卡勒斯真正希望表达的也许是一种“爱”力:如果爱一个不成,那就爱第二个,第三个,无数个。同时深知,墙内正欢聚的“我们”永远遥不可及。一生飞蛾扑火的她早就知道了,拖着病躯写到死,大概是想让我们也知道。
尽管她如此疯癫——我们仍然爱她,不过因为她的字里行间遍布我们自己渺小的身影。每个人都在爱不可及的路上,爱那不能爱的人。正如人人都是包法利夫人;所有孤独、矛盾而软弱的人,都是弗兰淇,都是米格,都是阿梅莉亚小姐:边走边爱,听死囚犯唱歌。
而如何把一个这么惨的故事写得这么美,我也想知道。
顺便说一句:我喜欢小二译的麦卡勒斯,甚至多于他译的卡佛。


文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