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本书有五大创新之处:视角新,从城市发展与管理视角探讨城市建设和运营全过程,丰富了人民城市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方法新,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方法,做到理论、政策、案例的有机结合;对策新,在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人民城市建设发展进路,实现不同治理主体的有效参与和协同治理;内容新,凝练蕞新进展的社区微基建实践,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2021年上海市优秀智库报告,由同济大学刘淑妍课题组完成。该书从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出发,聚焦上海及全国大城市社区“微基建”营造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新一轮城市社区“微基建”营造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从历史过程与现状趋势、规划导向和决策过程、公共参与与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案例访谈和参与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服务于“人民城市”的建设目标。
|
關於作者: |
刘淑妍,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文科办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上海市政治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代表性著作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代表性论文有《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基于利益相关分析视角》《参与城市治理:中国城市管理变革的新路径》。
|
目錄:
|
引 言 人民城市理念与超大城市社区营造微基建 / 1
章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微基建 / 5
节 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社区共治微基建 / 6
第二节 以微基建促进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有效生成 / 17
第三节 建构“一核多元”合作导向社区微基建治理体系 / 32
第二章 人民城市人民建:社区营造微基建典型案例剖析 / 51
节 殷行街道智能车库(棚)改造:BOT模式助力 / 52
第二节 NICE2035:空间—行动者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生态系统 / 75
第三节 上海市创智农园的经验:社会组织参与微基建营造 / 107
第四节 北京“清河实验”:社区微基建中的多方协作治理 / 135
第三章 社区共治实践之一:公共性强的微基建营造 / 153
节 智慧平台搭建:“耕·空间”的养老服务 / 153
第二节 政府资金统筹:新泾六村“AI 社区” / 158
第三节 党建引领共治:莱顿小城智慧安防建设 / 164
第四章 社区共治实践之二:社会性强的微基建营造 / 171
节 自治空间营造:上海市控江路“议木堂” / 171
第二节 社区达人培植:开鲁一村礼治楼组 / 177
第三节 社会资本激活:殷行“1 3 1”的加梯探索 / 181
第五章 社区共治实践之三:市场性强的微基建营造 / 186
节 市场资本撬动:“驿动微铁”助力通行 / 186
第二节 政企携手共营:殷行街道“智慧健康小.屋” / 194
第三节 企业赋能园区:长阳创谷创新创业街区 / 200
第六章 新时代社区微基建智慧共治之道 / 207
节 多元主体赋能共治社区微基建 / 208
第二节 规划智慧社区新基建中的敏捷治理 / 214
附 录 / 227
后 记 / 229
|
內容試閱:
|
引言 人民城市理念与超大城市社区营造微基建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实现了经济的飞跃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显著增长,迈上了新的大台阶。一直以来,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适应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超大城市发展与管理不断走向更贴心、更精细、更温暖。当前及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城市社区的生活,带来新的社会治理问题,如公共空间缺失、邻里隔离、社区认同感不足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城市治理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让城市宜业、宜居、宜乐、宜游,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有更多获得感,让社区成为人民共创美好生活的幸福空间,是本书倡导社区微基建的使命关.怀。
一、人民城市何谓?
人民城市概念的提出,脱胎于中国新时代从满足物质需要的高速度增长向满足美好生活高质量发展的转向,亦伴随着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顺势而为进入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美好愿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治理的范式转换呼应了城市治理精细化的需求,更透视出发挥公民积极参与城市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新旧技术革命衔接的巨变时代。面对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革新,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科技巨变的时代中探索如何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导下实现治理的现代化,并终推进社区治理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正当其时。,人民城市在价值维度上强调成果共享,将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感作为检验城市治理绩效的标尺。第二,人民城市在手段维度上强调主体协同,实现“一核多元”“有序协同”的整体性治理。第三,人民城市在过程维度上要实现全过程民主,注重决策的科学性、实效性与回应性。
二、人民城市何.为?
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战略更应该落实到富民、强民上,而聚焦到基层就需要以精细化的治理方式解决社区居民的有效需求,并推动人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
首先,人民城市特别需要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的转型,强调城市各种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发展,要有实质性的制度安排保证公众、企业、社会组织各种利益主体的参与发展。在政府代表人民利益的前提下,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是有国家引导的合作治理,是坚持全过程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其次,人民城市要科学化和民主化决策,需要有政府、专家、公众三位一体的治理硬核。科学化强社会化弱的事情主要通过专家咨询,科学化弱社会化强的事情主要通过公众参与,科学化弱社会化弱的事情政府可以决定,科学化强社会化强的事情要专家和公众一起参.与。
后,人民参与城市应该是全过程的,要从“单向告知型”和“论坛咨询型”转到“实质参与型”。对城市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如城市总体规划、五年发展规划等,要坚持没有人民群众从规划、建设、运营各个环节的参与就是不合理、不合法的。
社区“微基建”是落实“人民城市”的重要抓手,是从物本城市向人本城市转型的关键和抓手。从防止“重发展轻民生”上看,“微基建”是民生工程;从防止“重建设轻内涵”上看,“微基建”是内涵工程;从防止“重面子轻里子”上看,“微基建”是里子工程;从防止“重管理轻服务”上看,“微基建”是服务工程。
三、微基建何以营造?
从内涵看,社区营造微基建的覆盖范围,既区别于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也不同于现有的老旧小区改造和微更新。社区微更新主要是针对已有社区,特别是老旧社区,偏重硬件和空间更新。而微基建是将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整合起来,将现代化要求和数字化要求整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老基建和新基建都可能存在的“后一公里”问题。
如何推进社区“微基建”?从主体参与来看,要更加注重发挥居民主体作用,着力形成多元治理结构。现在的一些社区项目改造,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行政手段;新的社区“微基建”要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的合作治理模式,实现“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的有机统.一。
四、本书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上海及全国大城市社区“微基建”营造典型案例的经验总结和提炼,深入剖析新一轮城市社区“微基建”营造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从历史过程与现状趋势、规划导向和决策过程、公共参与和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案例访谈和参与式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服务于“人民城市”的建设目标。此外,本书重点剖析了上海老旧社区微更新优秀案例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归纳总结了社区多元主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成功经验,为建设“多姿多彩、其乐融融”美丽社区,乃至营造上海智慧社区示范区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1)“人民城市”论突破城市发展中的权力逻辑和资本逻辑,是服务于城市居民生活逻辑的城市治理范式,其深层的哲学基础就是人民本位观。(2)城市治理应将社区层面的微基建与“人民城市”相结合,将“人民城市”作为“微基建”的引领,以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3)在疫情和经济压力提出的挑战背景下,超大城市应围绕满足居民“后一公里”的公共诉求,通过挖掘具有新科技特色的社区“微基建”来激活城市治理新动能,以此推动新时代智慧社区共治模式的形成与推广。(4)在“人民城市”的引领下,社区通过营造“微基建”,可进一步通过技术赋权、机制赋权和主体赋权等维度提高居民的主体地位与意识。(5)社区以营造“微基建”为突破口,搭建与社区居民利益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可将多元主体有效地整合进社区治理之中。“微基建”的营造不再由政府全盘兜底,而是通过政府、居民和企业间多维交互以形成治理合力。按照社区既有的权力结构,可将“微基建”营造细分为偏政府性、偏企业性和偏社会性三种类型。(6)在社区“微基建”营造中,建立各级党组织主导,各方参与、多元合作的“一核多元”的治理结构,既是一种有效协调利益关系,限度减少利益冲突的有效实践,也丰富了中国治理语境下的合作治理理论的应用注脚,从而实现工具价值和目标价值的有机统一。(7)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是西方社会中心论式的此消彼长,而应实现两者的相互重叠与相互渗透。
本书的创新之处是:(1)视角创新。从城市发展与管理视角探讨城市建设和运营全过程问题,丰富人民城市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2)方法创新。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方法,努力做到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与案例研究的有机结合;(3)对策创新。基于对上海市人民城市建设实践的深入分析,在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人民城市建设的普遍经验,具有较好的对策适用性;(4)理念创新。针对“旧基建”“新基建”的城市发展进路,开创性地提出“微基建”的发展模式,旨在赋能城市治理,实现不同治理主体的有效参与和协同治理。(5)内容创新。凝练进展的社区“微基建”实践,总结出政府主导性、企业主营性和社会主动性三种“微基建”营造模式,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