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我国青少年一代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是让青少年正确认识、使用及发展互联网,成为网络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二是通过小手拉大手 ,带动全社会的网络文明建设。
|
內容簡介: |
我国青少年一代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是让青少年正确认识、使用及发展互联网,成为网络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二是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全社会的网络文明建设。
本丛书共五册,分别围绕五个主题展开。《以德治网与依法治网》从伦理道德与法律的概念谈起,分析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可能面临的伦理道德失范和违规违法行为,提出对青少年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并让他们了解我国网络法治思想,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青少年在网络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以德治网与依法治网的能力。
|
關於作者: |
吴玉兰,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财经新闻和媒介发展研究。已在《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
|
目錄:
|
总? 序 罗以澄
章? 一起来认识伦理道德与法律
节? 伦理道德与我们息息相关 3
一、道德和伦理有界限吗 4
二、伦理道德与社会处处关联 9
三、网络是展示伦理道德的镜子 12
四、“以德治国”的思想内涵 16
第二节? 法律与青少年成长 19
一、法的来源与作用 20
二、法律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22
三、网络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 25
四、“依法治国”的思想内涵 27
第三节? 伦理道德与法制相伴相随 29
一、伦理道德与法律是有界限的 30
二、伦理道德与法律共建美好社会家园 31
三、以德治网与依法治网相辅相成 33
第二章? 可能触碰的网络伦理道德失范
节? 网络信息搜索与信息异化 39
一、网络信息搜索的优势与危害 39
二、戴着“假面”的异化信息 41
第二节? 造成现实伤害的网络暴力 49
一、何为网络暴力 49
二、网络暴力的“小伎俩” 50
三、网络暴力影响青少年成长 59
第三节? 网络短视频的伦理问题 65
一、网络短视频的兴起与发展 66
二、网络短视频是公共领域与个人舞台的融合 67
三、网络短视频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68
第三章? 网络乱象之违规违法行为
节? 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 77
一、网络言论自由:特殊空间的表达与宣泄 77
二、言论自由并非情绪宣泄自由 81
三、张殊凡事件:言论自由与言论失范的界限 84
四、网络言论影响青少年价值观 86
第二节? 防不胜防的网络诈骗 87
一、网络游戏诈骗 89
二、网络中奖诈骗 90
三、网络购物诈骗 93
四、网络电信诈骗 95
第三节? 网络借贷的风险与防范 99
一、网络借贷的优势与风险 100
二、校园贷:互联网金融还是高利贷陷阱 100
三、新型校园贷层出不穷 104
第四节? 低俗的网络色情 107
一、网络色情的可怕现状 108
二、网络色情与青少年犯罪 109
第四章? 一起崇德向善净化网络
节? 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 115
一、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网络道德体系 115
二、网络诚信清朗,看我青年力量 120
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122
第二节? 加强网络伦理教育 128
一、晓之以理:普及网络伦理知识 128
二、动之以情:培养网络道德情感 134
三、道德“进化论”:立好网络世界“三观” 138
第三节? 发挥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主体作用 144
一、求知:提高网络伦理道德认知水平 144
二、慎独:道德需要内化于心 148
三、笃行:道德需要外化于行 152
第五章? 一起依法依规治理网络
节? 了解我国的网络法治思想 159
一、依法治国方略在我国的发展 159
二、习近平依法治国与网络治理的论述 164
第二节? 熟悉和了解网络法律法规 171
一、我国的互联网立法发展 172
二、欧美国家互联网治理法律与条例 174
三、新时代我国网络治理的创举 180
第三节? 青少年如何遵守和践行网络法律法规 186
一、青少年要学法守法 186
二、青少年要对违法行为说“不” 190
三、青少年要增强违法鉴别能力 191
参考文献 194
后? 记 196
|
內容試閱:
|
章 一起来认识伦理道德与法律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伦理主要指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生活中,伦理与道德常常联系在一起,甚至被表述为“伦理道德”,但它们也有不同。道德侧重于内在的价值理想,伦理重在外在的行为规范。可以说,伦理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由社会群体总结归纳,终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约定俗成的产物。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法律意味着公平、正义。
伦理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是什么呢?法律如何约束伦理道德所不能约束的事物?它们与社会、生活以及网络有何联系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翻开本章一起探索吧。
节? 伦理道德与我们息息相关
你知道吗?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德已成为世界讨论伦理相关问题时的热点议题。中国传统美德在许多方面提出了当代欧美伦理学所未涉及或涉及不深的观点、论证和论理方式。例如,家庭伦理共同体对美德教养所发挥的特殊作用、自然人伦关系和伦理身份对个体美德品质形成的复杂影响、儒家之修身养性的德教传统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美德品质的培育教化中的现实合理性等等。其实,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所以能引发热烈讨论,这与中国深厚璀璨的传统文化分不开。如果青少年能对传统文化美德有更多的了解,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伦理道德。
一、道德和伦理有界限吗
道德和伦理其实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组合,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它们携手共进,引导我们坚持真善美,反对假丑恶,让我们拥有更加健康的三观。“道”与“德”组合,始于春秋战国的《礼记》《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书,并且生成了确定的意义。《礼记》中“道德”与人类善的范畴“仁义”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子的“道德”主要是对自然之“道”的体悟;荀子的“道德”指人类对于社会法则与秩序的“化性”过程;韩非子的“道德”指圣贤之人的高尚品质。
简而言之,在中国文化中,道德指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和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它具有主观性、情感性等特点,同时具有浓郁的“顿悟”等人文取向,尤其偏重生命个体的内在心得和体悟。道德包含了生命主体对自然、社会、人类等大千世界中万事万物规律的理解与把握。“道”又可划分为天道、地道和人道等三类。“人道”更多关涉“善”与“仁”等情性内容。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伦理”一词只不过是道德范畴中一个下位概念或二级概念。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重视伦理道德。早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就有“伦理”这一概念。“伦”的本义是“辈”,后引申出群、类、比、序等含义,即“伦”就是指辈分。“理”则是“治玉”,由此引申出分、条理、精微、道理等含义。在西方,“伦理”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在荷马时代,它表示驻地或公共场所,后用于表示某种现象的实质或稳定的性质、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惯例,再后又逐渐演化为性格、品质、品格、德行等概念。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伦理”专门用以表示研究人类德行的科学,也是引导个人行为在特定情况下的道德准则或行为规范。伦理规范具有模糊性,体现在精神层面,更强调对义务的履行,不具有强制性,它的实施主要靠人们的自觉性。
伦理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首先,伦理与道德在进行道德选择或对问题作出判断时是“两种不同的状态(two different orders)”。从这个意义上,道德处于初级的实践状态,伦理处于高级的理论状态,即伦理比道德离生活实践的距离更远,它是对道德的研究,它是理性概念。道德蕴含着“某种文化中对与错的观念”,伦理是一种对法则(principles)进行文化反思的知识。道德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选择行动的规则,伦理是对这些选择的系统研究。道德更多地指向主观领域,具有“应然”旨趣,指向个人生活中内在的主观的品格,具有主观性、情境性、个体性等特征。伦理多运用于社会或公共生活中的职业语境,指向一种公共生活中外在的客观的理性规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习俗性等特征。道德作用的发挥与实施要从五个方面说起,也就是道德的五项功能。
一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它教会我们在纷繁的事务中认识到判断的功用,并指明正确的方向。 二是道德的调节功能。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行动或多或少都会有情绪化的表现。当遇到需要作出道德选择的问题时,我们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去调节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三是道德的教育功能。道德也是指引人们前进的明灯。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确立正义和幸福等价值观,受教育者会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四是道德的评价功能。道德在社会中也会扮演公正的法官。 中国有句古话:“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对于不公正的事,道德通过发挥它的评价功能而警醒人们。
五是道德的平衡功能。道德不仅可以调节人际关系,而且可以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要求我们抱持正确态度对待自然,调节自身的行为。
道德对于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的是认识和教育功能。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心智和身体快速成长但还未成熟的时期。道德的认识功能可以帮助青少年认知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道德的教育功能有助于青少年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1]
伦理规范通常是能被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也是引导个人行为在特定情况下的道德准则或行为规范。但伦理规范具有模糊性,体现在精神层面上更强调对义务的遵守,通常缺乏强制的力量。家庭是伦理作用的基本单位,“孝”成为处理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在这个基础上,儒家学者提出了以“六纪”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范畴。把以“孝”为本的家庭伦理关系扩展为以“六纪”为规范的家族式社会伦理关系。“伦理”一词在某种意义上则被直接阐述为中国传统的伦理,如天地君亲师是 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合法性的合理依据,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西方的伦理与道德是互通的,直到黑格尔伦理理论出现,才开始真正从两者关系上去研究伦理和道德,并加以区分。黑格尔认为,自由意志在内心中实现就是道德,自由意志既通过外物又通过内心得到充分实现就是伦理。伦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精神在客观精神阶段的真理性存在。作为个体主观操守的道德以客观伦理为内容,客观伦理是主观道德操守的内在规定。
在人们心中,伦理规范也与生活密切相关。一个社会如果失去规范,便会陷入无序的状态,让人无所适从,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存质量。由此可见,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发挥着协调统一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空间。
由此可见,道德与伦理在本义上不分彼此。伦理似乎带有更多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则蕴含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性情、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所以青少年应学会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区分对两者的不同理解。
二、伦理道德与社会处处关联
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这便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道德伴随着每个人社会活动的全过程。由于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冲击,我国伦理道德的发展越来越凸显出当下的困顿和“中国问题”。但伦理道德其实与青少年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说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有关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小到与你并排行走的路人不文明的吐痰行为,大到国家政府官员的贪污行为。有时,这些行为会触犯法律,但更多时候反映的是道德上的堕落。中国人自古以来十分讲究为人处世之道,其实它就是指人们的行为不能触碰到伦理道德的底线。
曾经有一则新闻,说的是某小区业主的狗主微信群里上传了一则长达十几分钟的视频。视频中,一男子在阳台上持硬物暴打一条银狐犬,还不时对其拳打脚踢。狗发出凄厉惨叫,在地上动弹不得。该男子还疑似用碗舀热水,浇到它头上。试想一下,如果被打的是幼童,我们肯定会报警,后续了解幼童的情况,执法机关也会依法对施暴男子进行抓捕并对其进行惩罚。但由于被打的是一条狗,目前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禁止对狗施暴。即使有视频为证,虐狗行为也很难用法律去制裁。虽然打狗不会为他招来牢狱之灾,但这种挑战“爱护动物”伦理道德的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大众的谴责。
社会是展示伦理道德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伦理道德。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共识、公共伦理秩序和现代公民道德,换句话来说,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体系,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史记》中写道:“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多少人都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一去不返,而顾不上伦理道德。现代经济伦理之父亚当·斯密编写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本书堪称现代经济伦理的元典。过去,我们仅仅停留于讨论“义利关系”,如今更多关于经济伦理道德的问题凸显出来。 例如,资本道德与道德资本问题,商业普遍诚信的制度化建构问题,现代经济制度本身的伦理学反思问题,贫穷、饥荒、经济救济和公益慈善问题等等。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伦理道德约束、只有现行法律的世界,社会也许就变成大卫·休谟所说的,“人们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其他任何事情,而这使得政府的自由政体必定终变成人们无法实现的构想,必定会堕落成为充满欺诈和腐败的普遍制度。”
孟子曾在《孟子·滕文公上》里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意指人如果完全凭借本能去生活,那么就与禽兽无异。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就是通过受“教”摆脱这种“禽兽”的状态,上升至一种普遍的状态。这种普遍状态就是儒家“仁”的境界。它是人具备了仁义礼智信等具体的德行品质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圣人“气象”。孟子强调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能够过一种合乎道德的生活。
见微知著,对于陌生人,人们可通过观察他们的言行看出其人品。伦理道德关乎的事,有时真的只是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恰能反映出其行为规范。
随着时代的变迁,道德标准也在发生改变。古代女子因溺水时被男子救下便砍掉整条手臂以示贞洁,那是当时伦理道德下的无奈选择。当今社会,伦理道德标准也更为多元,但不变的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正确价值观的追求。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更是要用真善美的道德标准来调整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