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列教材之一,研究对象为国史学科体系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大背景出发,分八个时间段,讲述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20年70多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探索、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把握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体系中经济史研究的重点,科学客观地再现和解读了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奇迹的历史。
|
關於作者: |
郑有贵: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第六、七届副会长兼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工业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参与国家法律、政策等草拟和专家咨询。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七卷首席研究员。独著、主编《中国跨越发展历程和政策选择研究——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及其实践》等著作21部。所著《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主编的《一号文件与中国农村改革》入选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
目錄:
|
导 论……………………………………………………………………………………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主线与主题 ………………………………2
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意义和方法 …………………………4
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工业化的启动(1949—1957)………6
节 新中国的经济起点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6
一、新中国的经济起点 ……………………………………………………6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7
三、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12
第二节 国家工业化战略的确立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4
一、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战略 ……………………………………………14
二、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实现 ………………………………………………15
三、公私合营的全面推进 …………………………………………………17
四、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
五、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 ……………………………………………22
第三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23
一、以统购统销为核心的物资管理制度的形成 …………………………23
二、生产要素价格的集中管理 ……………………………………………25
三、国营企业行政性管理方式的形成 ……………………………………26
四、计划的编制与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 …………………………………28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显著变化 ……………………………………29
一、“一五”计划的启动与实施 …………………………………………30
二、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32
三、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33
思考题 ……………………………………………………………………………36
第二章 经济建设的“大跃进”与国民经济调整(1958—1965)……………… 37
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定与“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37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定 ………………………………………… 37
二、“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39
三、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 41
四、经济管理权的下放 …………………………………………………… 44
第二节 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 46
一、“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 …………………………………………… 46
二、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 ………………………………………… 48
三、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 50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 ……………………………………………………… 51
一、“八字方针”的初步实施及农村政策的调整 ……………………… 52
二、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 53
三、加强经济管理和组织制度新探索 …………………………………… 56
四、“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 …………………………………… 60
第四节 经济建设的进展和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 ………………………… 61
一、经济建设的进展 ……………………………………………………… 62
二、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 64
思考题 …………………………………………………………………………… 67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的波动发展(1966—1976)… ………… 68
节 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力的确定与经济发展计划的制订 …………… 68
一、试图把“文化大革命”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 68
二、在战备中安排生产布局和制定两个五年发展计划 ………………… 70
三、“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申与“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的形成 … 72
第二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动 ………………………………………………… 73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对经济体制的冲击 …………………………… 73
二、经济管理权的再次下放 ……………………………………………… 75
三、两次整顿中对经济体制的调整 ……………………………………… 79
第三节 经济建设的开展与成套设备的引进 ………………………………… 81
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 82
二、国防科技事业的新突破 ……………………………………………… 87
三、“四三方案”的实施与对外经济交往的拓展 ……………………… 88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波动与调整 ……………………………………………… 90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干扰和破坏 ……………… 90
二、1969 年至1973 年经济建设的“冒进”与调整 …………………… 92
三、“批林批孔”运动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与1975 年整顿……………… 93
四、1976 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国民经济再遭挫折 ……… 95
思考题 …………………………………………………………………………… 97
第四章 在徘徊中前进与改革开放的起航(1976—1984)……………………… 98
节 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 98
一、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政策的恢复调整 …………………………… 98
二、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 …………………………… 100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探 …………………………… 103
第二节 追求国民经济的过快增长与国民经济的调整 …………………… 104
一、超越国力的高指标和大规模引进计划 …………………………… 105
二、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 106
三、“六五”计划的制定与小康目标的提出 ………………………… 109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初步展开 ……………………………………………… 111
一、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 ……………………………………………… 111
二、经济特区的创立与对外开放的开拓 ……………………………… 115
三、开始城市改革试点 ………………………………………………… 119
第四节 经济增长方式与城乡关系的变化 ………………………………… 122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122
二、乡村治理结构的重新构建与城乡关系的初步调整 ……………… 124
思考题 ………………………………………………………………………… 127
第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与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1984—1991)… … 128
节 “三步走”战略的形成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 ……… 128
一、“三步走”战略的确立与“七五”计划的制定 ………………… 128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 ………………………………………… 13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经济改革发展指导思想 ………………… 132
第二节 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133
一、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 …………………… 134
二、全民所有制和多种成分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 137
三、扩大对外开放地域和对外贸易行业范围 ………………………… 140
四、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价格双轨制问题的显现 ……………………… 142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与改革的深化 ……………………………… 144
一、推进“价格闯关”改革 …………………………………………… 144
二、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 ………………………………………… 146
三、在治理整顿中推进改革的深化 …………………………………… 149
第四节 五年计划的完成与经济增长新因素 ……………………………… 150
一、“七五”计划的完成 ……………………………………………… 150
二、经济增长的新因素 ………………………………………………… 151
三、初步进入国际分工格局 …………………………………………… 152
四、“八五”计划的开局 ……………………………………………… 154
思考题 ………………………………………………………………………… 155
第六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扩大开放(1992—2002)…………… 156
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56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作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 ………… 156
二、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 158
三、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构建宏观调控体系 ……… 159
四、改革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161
五、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确立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63
第二节 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166
一、确立基本经济制度与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论断 ………… 166
二、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 …………………… 167
三、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 169
四、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 171
第三节 抓住经济发展机遇与“软着陆” ………………………………… 172
一、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 ………………………… 173
二、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经济“软着陆” ……………………………… 174
第四节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176
一、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 177
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178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加快民族地区建设 ……………………… 181
四、完善宏观调控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182
思考题 ………………………………………………………………………… 185
第七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2—2012)…………… 186
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和实施 ………………………………… 186
一、转型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 ……………………………………… 186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布局、发展目标与完成情况 ……………… 189
三、“十二五”时期主题主线、经济布局与发展目标 ……………… 191
第二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93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 194
二、健全市场体系 ……………………………………………………… 195
三、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 197
四、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 198
第三节 推进统筹协调发展 ………………………………………………… 201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201
二、统筹区域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 203
三、“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 …………………………………… 206
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 207
第四节 转型发展实现新跨越 ……………………………………………… 210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 210
二、工业经济全球影响力大幅提升 …………………………………… 211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新飞跃 ………………………………… 212
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 212
思考题 ………………………………………………………………………… 213
第八章 新时代的经济改革发展(2012—2020)… …………………………… 214
节 开启经济强起来的征程 …………………………………………… 214
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新的目标要求 ………………………… 214
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 215
三、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 ……………………… 216
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新发展格局 ……………………… 217
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219
第二节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220
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 220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 222
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223
第三节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积极推进 ……………………………………… 225
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 …………………………… 225
二、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 …………………………………………… 227
三、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 ………………………………………… 228
第四节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 231
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 231
二、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迅速成长 ………………………… 232
三、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 ……………………………………… 233
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 235
第五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237
一、提出和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237
二、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238
三、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 239
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240
五、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 241
第六节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 243
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 243
二、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 244
三、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 246
四、“十三五”规划的完成和“十四五”规划的制定 ……………… 246
思考题 ………………………………………………………………………… 247
阅读文献 …………………………………………………………………………… 249
后 记………………………………………………………………………………… 251
|
內容試閱:
|
导 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本教材的研究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体系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影响它的国家社会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还是本身的经济制度、科学技术、产业结构,所经历的变迁都是复杂而巨大的。这使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梳理概括和简要呈现较为困难。鉴于此,本教材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按照唯物史观要求,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出发,探讨制度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与这种关系对应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变迁。
第二,在厘清国史、党史、经济各学科体系下经济史研究重点和视角异同的基础上,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体系中经济史研究的重点。国史与党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上,相同之处是都研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决策、决策的实施及其绩效,不同之处是前者不仅把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活动纳入整个国家经济活动进行考察,还研究其他经济主体、社会各阶层、国家各区域的经济活动。国史研究与经济学研究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纳入研究对象,不同之处是前者较注重从国家行为视角研究,后者较注重从经济运行视角研究。
基于以上认识,并跟随实践和学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体系中的经济史研究对象,是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为上限,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及其对应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为基本问题,以政治经济史为主,同时纳入社会经济史、国民经济史的因素及其研究视角,并有机统一起来,兼顾党史研究偏重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决策活动,兼顾中央领导文献研究偏重人物的经济思想,兼顾经济学从经济效益和学理视角对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进行探讨。具体来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体系中的经济史研究对象,以基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为主线,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思想、国家的经济决策、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国家的经济方针、国家的经济制度、国家的经济政策、国民经济运行与绩效等国家的经济生活,同时也纳入影响国家经济生活的因素如国家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对外交往与合作及国际环境等。其中,还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基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的事实,在研究国家的经济决策时,要以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决策为重点,并研究国家经济决策与基层诉求与创新的互动,从而才可能全面和深刻地反映国家经济决策成因、形成过程、实施、绩效等;二是以人为中心,避免把经济生活作为冷冰冰的资源分配的选择逻辑,而是把经济生活还原成有情感、有道德的人创造财富的行为,以探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样才可能科学客观地再现和解读中国经济跨越发展奇迹的历史。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主线与主题
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探索、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这一主线,是本教材的重点。工业化乃至整个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发展目标,而体现各国差异的,是各国选择了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不同路径,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演变轨迹也就成了一国经济发展史主线的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主线,是从国情和在国际上所处位势及所面临的环境出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特有的内涵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国家工业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宏大目标,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方向,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接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克服因实践不足和认识偏差所产生的艰辛困惑,经历曲折而探索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回答了作为多方面发展不平衡的纷繁复杂的大国,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的情况下,如何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快发展,以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这样一个人类文明的重大历史性命题。在这条道路前行的过程中,中国还制定和运用计划或规划,以及价格、财税、金融、资本、劳动、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政策和法规对经济增长波动、经济结构进行调控,以实现发展目标。
厘清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的跨越发展这一主题是本教材承担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产业以农业为主。这种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要选择奋起直追,以实现赶超工业化、现代化先行国。中国在这一进程中实现的快速发展,呈现复杂的波浪式发展的特征。尽管如此,从自身纵向比较和国际横向比较,都不可否认中国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跨越发展这一客观事实。从中国经济总量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99.09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8.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1949年至1978年快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的条件下,1979年至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2.9%左右高出两倍多,成功实现了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居世界第11位,至2010年起居世界第2位的跃升,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也随之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20年的超过17%。中国还成为制造业大国、货物贸易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中华民族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质的飞跃:首先,中国作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功地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为主的转变,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跨越。其次,中国经济成功地突破在国际上的弱势窘境,向优势跨越发展反转,由低速增长到高速增长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实现在全球发展中的位势由跟跑追赶向世界经济增长大引擎转变的跨越,实现由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攀升。这是新中国71年跨越发展的内涵及其光耀的历史地位。新中国实现的历史性跨越发展,是对旧中国长久陷入徘徊的历史发展趋势、发展起点的现实困境、作为后发国家在国际体系中面临的弱势窘境对发展空间锁定等既有发展趋势的成功地突破。中国经济的优势跨越发展,使全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这就是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中国经济跨越发展辉煌成就的取得,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探索形成和不断完善所提供的根本保障和强大动力。坚定不移地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利益,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站在时代前沿谋划长远全局和制定发展战略,并付诸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是优势跨越发展的政治保障;构建起平等社会,避免社会的对抗,调动生产力中活跃的人的积极性,是优势跨越发展的社会基础;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调动各方面协同推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国家也可以通过公有制经济实现对经济命脉的控制来保障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化,是优势跨越发展的制度保障;政府从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及能够实施中长期发展战略、计划或规划,是资源配置更加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和人民利益根本实现的保障。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发挥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由此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形成快、活、稳统一的优势跨越发展路径,实现由弱势窘境向优势跨越发展转变,从而使中国能够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出优势跨越发展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成功的,而且越走越宽广。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历史逻辑。
中国经济发展也经历了曲折,对此要从全面系统的视域加以分析,而不能孤立地、碎片化地片面评断。首先,应当看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曲折,并非总体呈负增长态势,而是一种波浪式发展。其次,这种曲折,特别是改革开放前经济所经历的大幅波动,工作失误是重要因素,但总体而言是由于实施赶上世界工业化、现代化步伐的举措导致一些不协调,从而进行必要的调整。实践证明,这是作为后发国家突破弱势窘境的历史性命题所进行的一种试错中可能付出的成本。当然,这一赶超进程也付出了诸如民生改善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失衡、生态环境破坏等成本,其实也可以降低这些成本,但不能因为这种曲折和一些结构性问题的发生而否定在工业化、现代化赶超进程中实现综合国力快速提高的基本事实。后,改革开放之前近30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速度,但前一个历史时期经济在总体上也是发展的。前一个历史时期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后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积累了物质技术基础和丰富的经验教训,两个历史时期之间在实践和理论上没有断裂,而是内在统一的接续创新发展。
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对于完善知识结构,深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要方面。鉴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如果不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就很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有全面、深入的理解。第二,当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在逐渐上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对于学习世界经济史也十分有益。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路径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所处国际环境不断完善的过程,学习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对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是有帮助的。
学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课程,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是学习和研究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只有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的历史。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历史,首先必须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只有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社会实践为准绳,全面辩证地分析历史场景和历史逻辑,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认真学习历史文献和基础史料,包括重要的决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相关的档案资料等,是把握史实的重要方法。掌握和运用这些文献和史料,能够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三要借鉴相关历史知识和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要吸收和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体系中的其他分支学科、中共党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的知识,避免产生片面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还要了解和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尝试用它们来分析新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现象和问题,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学习更加深入。
本教材在注重梳理历史事件及其逻辑关系的同时,探索构建以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绩效互为演变条件的研究框架,努力做到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内在统一。具体框架是,每章阐述一个历史阶段,内容大体一致,主要包括:每个历史阶段国家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指导思想、理论创新、总体布局;为实现每个历史阶段发展目标而进行的制度和政策安排,突出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完善,突出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每个历史阶段制度和政策下的经济运行,重点描述经济运行的阶段特征和经济发展的动因;每章末尾简要概括和总结该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经验教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