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医沉思录

書城自編碼: 370493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醫學中医
作者: 张晓彤
國際書號(ISBN): 9787571011987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80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收尸人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化妆品学原理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編輯推薦:
本书由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生前策划并组稿,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了冷静、深沉的总结和思考,所收文章或为政策意见,或为经验分享,或为专家建言。所有作者均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包括干祖望、邓铁涛、王绵之、余瀛鳌、陆广莘、朱良春、任继学、吉良晨、吕炳奎、何任、李今庸、周仲瑛、张灿玾、张学文、张琪、金世元、费开扬、焦树德、路志正、颜德馨等国医大师和中医大家。
內容簡介: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了冷静、深沉的总结和思考,主要内容分为“医事纵横”“理论探微”“战略思考”及“教育论谈”等版块,每类下收录多篇文章,或为政策意见,或为经验分享,或为专家建言。所有作者均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包括干祖望、邓铁涛、王绵之、余瀛鳌、陆广莘、朱良春、任继学、吉良晨、吕炳奎、何任、李今庸、周仲瑛、张灿玾、张学文、张琪、金世元、费开扬、焦树德、路志正、颜德馨等国医大师和中医大家。
關於作者:
张晓彤,男,1948年3月出生,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之子。现任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董事长。1998年起,遵从其父崔月犁遗愿,为了弘扬中医文化,筹办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一直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在涉及中医药政策、中医药发展战略等问题上具有独到的见解,并组织出版《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
內容試閱
我对发展中医事业的看法
崔月犁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8年中,中医事业的发展走过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长期以来,由于卫生行政部门在指导思想上把中医放在从属西医的地位,在发展规划和经费安排上,中医所占比例很小,事业发展缓慢。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医事业才有了转机。国家把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写入宪法。近年来为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尽可能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了加强对中医工作的统一领导,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直属国务院领导的国家中医管理局。可以这样说,近八九年中医事业的发展速度是过去30年从未有过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整个中医现状与它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应起的作用还不相称。中医事业必须振兴。中医事业还有待于更大的发展。
发展中医事业基础是人才,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现在全国中医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有34万,仅占总人口的0.34‰,远低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的比例。其中相当一大部分为中低级人员,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很小。中医队伍的这种现状与10亿人口,特别是8亿农民对医疗保健日益增长的要求极不相称。问题是这些年来,我们的眼光一直盯在正规教育上。正规教育当然是重要的,但我们中医院校规模有限,培训能力严重不足。就现有的26所高等中医院校和30所中等中医学校来看,年毕业生总数为8000人左右,不计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专业技术人员自然减员率,按这个速度发展,中医要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占总人口的1‰,至少需要70年。因此,发展中医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想一切办法、尽努力培训相当数量和质量的中医人才。要充分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10亿人口,而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国家目前还拿不出多少财力办中医院校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中央、地方、个人一起办学的方针。提倡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兴办中医教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继续施行中医带徒。中医带徒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保持中医特色的重要教育方法。这种历史形成的教育制度沿用很久,不仅是因为它和当时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因为中医这门学科实践性强,尤其是某些专科,一技之长的绝招,不同流派的医疗经验和手法更适合于口传心授。中医带徒在保持和发展中医特色方面有其独特性。学徒出身而且学有成就者,在理法方药各方面都师承了各代中医的医法、医风和流派特长,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独到的实践性。因此,中医带徒学习的办法并非一时性的权宜之计和应急之策,应该从长计议。
中医专业人员技术职务和待遇偏低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广大中医专业人员积极性的不利因素,妨碍了中医事业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现有中医药人员中70%以上无学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员长期处于“高岗位、低职务”的状态。岗位与职务不相符合。在技术职务评定中,我们有关部门往往对中医药人员的这种实际情况考虑不够,职务聘任限额基本是按不同学历段测算和下达的,致使相当一部分学徒或自学出身,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工作实践的优秀中医药人才,由于限额和学历等因素所限得不到应有的技术职务,极大地影响了广大中医药人员的积极性的调动。职务偏低,造成工资收入偏低。在我国目前知识分子普遍待遇不高的状况下,中医药人员低待遇的现象尤为突出。这有历史的原因,而且国家财政目前一时又难于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改革、搞活、放宽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挖掘潜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增加服务内容,增收节支来改善知识分子待遇偏低的状况。
(本文原载于《北京科技报》1987年6月第四版)

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
为实现中医药全面发展而共同奋斗
张文康
我结合中医药工作的实际,对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中西医结合方针,发展中医药的几个问题谈一些认识与思考,与同志们一起交流。
一、发展中医药是历史赋予的重托,是现实国情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首先,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医药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托。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对整个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在我国卫生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世界传统医药学领域独树一帜。对这样的优秀民族文化,我们应当很好地加以继承与弘扬。特别是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凭借其雄厚的财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加紧了对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应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紧迫感。因此,发展中医药,继续保持其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的领先地位,不仅对中医药自身的繁荣发展极为重要,而且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将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其次,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独具的特色与优势,发展中医药是现实国情的需要。在我国,自从一百多年前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以来,就历史地形成了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及其实践并存的格局。我国传统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共同承担着保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任务,已经成为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特色。而且,我们要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要解决一个拥有十二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卫生问题,也就是穷国办大卫生,这就必然要求限度地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卫生资源,并以较小的投入换来的效益。而中医药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卫生资源,恰恰在这方面又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诊疗技术简便,中药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对于解决高速增长的医药卫生费用与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的矛盾完全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医药(包括各民族医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利用一些适宜技术为农民服务,既受欢迎,群众又负担得起。另外,随着我国对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承诺和“复关”的临近,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将从仿制为主向以创制为主或仿制与创制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加强中药的研制开发必将成为一条重要途径。由此看来,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医药资源优势,发展中医药,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需要。
第三,中医药符合世界医药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中医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前,世界医学模式正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整体医学模式转换。这与中医药学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本质特征,以及历来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传统是相一致的。加之近年来,倍受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所困扰的人们,又面临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疾病谱改变、老龄化社会来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于是逐渐把希望寄托在传统医药的发展上,一个人类回归大自然、热衷于传统疗法、崇尚利用天然药物的潮流逐步形成,并成为当今时代医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以运用天然药物及其复方为主,并拥有针灸、推拿等众多独特疗法,在治疗某些疑难疾病以及康复、保健、养生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和优势的中医药,也就愈加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我们必须善于从这样一个世界医药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中,把握中医药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必须善于从国际上对传统医学和天然药物的强烈的需求中,看到中医药发展所能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潜在着的巨大产业优势。中医药的发展将不仅能进一步丰富世界医药学宝库、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再做新贡献,同时也将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发展中医药是历史赋予的重托,是现实国情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就是我们在世纪之交对发展中医药必然性、重要性的基本认识。
二、坚持中西医并重,为实现未来15年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共同奋斗
基于上述认识和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提出了未来5年、15年中医药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这就是: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精神,在继承与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吸收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推进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促进中医中药的紧密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到2000年,要使已经建立的中医药事业基础更加巩固和完善,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医药发展体系和中药生产流通体系,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继续保持我国传统医药的国际领先地位,实现中医药的发展。到2010年,要使中医药学术水平显著提高,在基础理论、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有较大进展,大幅度提高中药开发创新能力和中药产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中医药全面发展,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现在看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付出十分艰苦的劳动。这就需要全体中医药工作者的团结拼搏,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从目前的实际出发,我们考虑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主要的是需要我们大家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进一步做出努力:
1.认真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也是发展中医药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如何理解中西医并重?我们理解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政治上一视同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②思想认识上并重。要认识到发展中国的卫生事业、解决中国的卫生问题,必须紧紧依靠中医和西医的共同努力。③学术上平等。科学成果、技术职务评定、医疗事故鉴定等,应实行同行评议。④事业发展上并重。现代医药要发展,传统医药也要发展。当然并重不完全是数量上的对等、总体经费投入的平均,而是指中医药机构的基础设施、仪器装备等,要与其承担的任务、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以及中医药事业本身的发展相适应。⑤共同享受社会卫生总资源,共同承担社会人群医疗保健服务。那么,如何评价是否真正贯彻实施了中西医并重?我们的理解主要是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是否把中医药事业纳入政府社会发展规划、卫生区域规划和各类卫生机构的建设内容,在医疗制度改革、卫生资源配置、卫生行业结构调整、初级卫生保健等方面是否注意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作用,以及是否根据中医药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体现出了政策上的倾斜等。
2.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
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实行计划财政单列、补助中医专款、提供财税优惠、设立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等措施,逐步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投入,不少省(区、市)甚至保持了中医事业费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增长的速度。这些都对中医药机构的生存、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医药原有的基础十分薄弱,从总体上来看,投入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因此,中央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继续增加对中医药的投入,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同时,作为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我们也要不断总结和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做到更加合理、有效地充分利用好各项资金,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抓好“弘扬工程”的实施,重点建设一批骨干中医药机构
此项工程是我局按照同志“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展中医中药事业”的指示精神,决定于“九五”期间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实施的,是关系未来5年、15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措施。主要任务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中医药机构内涵建设。要通过“弘扬工程”的实施,将一批示范中医医院建设成为综合功能健全、中医特色突出、临床效益显著、医疗设施配套、能够承担本社区医疗保健、管理水平高、医德医风好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使每个省(区、市)都有一个以上全国农村中医工作试点县(市),并有一批省(区、市)的重点县(市),以带动乡、村两级中医药工作的发展和提高;培养一批中青年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中青年中医临床和中药技术专家,以及一大批县级中医医院的中医临床专科专病和中药技术骨干;在2~3个关系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大基础理论方面力争有所突破,确保10个中医药有明显优势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疗技术和水平取得较大进展;将现有基础较好的部分中药骨干企业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形成10个左右能调控全国中药商品流通的大型贸易集团;争取1~2个中药新药堂堂正正打入国际医药市场,不断扩大中药出口创汇。
4.加快中医药法制建设步伐,尽快出台《中医药发展条例》
虽然我国宪法已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依据,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中医药方面的综合性法律或国家行政法规,这不能不说是中医药发展中的一个缺憾。出台一部《中医药发展条例》,将中医药工作在国家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向、中医药工作的方针政策等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对于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中医药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极其重要。近年来,一些省相继出台了发展中医药的地方性法规,对本省的中医药工作产生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早日完成《中医药发展条例》的审定工作,尽快出台,以保证中医药工作有法可依,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
5.逐步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加大中医药管理力度
1988年,国务院决定在原国家中医管理局基础上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管理全国中医中药工作。几年来的实践初步证明,中医中药统一管理、统筹规划有利于形成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组织优势,有利于推动整个中医药行业的科技进步,有利于制定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标准,有利于中医中药的协调发展。当然,由于实行这一体制的时间毕竟不长,经验积累不多,特别是目前一些地方的中医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有许多问题还需要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加以解决。我们认为,为了保证政令统一、管理有力,今后逐步理顺和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是必要的。但是,强调中医中药统一管理并不是把中医药封闭起来、孤立起来,中医药决不能关起门来发展,而是应当在整个社会的大卫生中、大科技中、大生产中,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特色与优势,同时积极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个部门、各个学科(包括现代医药、生命科学等等)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医药,使中医药不断地吸取各家之长,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这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说来,我们认为,面临世纪之交,中医药的发展又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其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困难很多,但希望更大。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有各有关部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有全国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团结拼搏和艰苦奋斗,中医药全面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本文为作者在1995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本书收录时略有删节。)

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邓铁涛

|编者按|
本文是作者三十多年前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信,他提的建议曾引起重视。老中医的“危机感”今天不仅还存在,而且愈加紧迫。这值得每一位中医工作者深思。

近百多年来,中医受尽摧残,新中国成立后仍长期处于从属地位。
在这一段时期中,只有西学中和少数中医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广大的中医,特别是有较深造诣之老中医,对科研无从插手,有人也不相信他们能干些什么。于是不少名老中医把积数十年之学术与经验带走了!有人反过来说中医搞不出什么科研成果。这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医科技工作的轮廓。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之后,中医的科研工作才开了一扇门,吹进了一股温暖的东风,近年来评出了一大批重大成果与进步成果。以中医自己前后对比十年的成就是喜人的,但从世界科技发展角度看,中医药科技工作仍然十分落后,不能不使我们有危机感。
一、人才问题
近四十年来,大批有学术理论与临床经验的老中医自然减员,喊了几十年抢救老中医之经验,收效甚微。到中医能收研究生了,的确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做了些继承与发扬中医的工作,成绩应该肯定,但毕业之后能继续搞科研者恐怕仍属少数。研究生教育是中医教育工作的新事物,免不了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今后总结提高。但这是一个培养人才的重要措施,由于多种原因,研究生的招生、报考,正在走向低谷!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使用,是中医科技发展的根基,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中医科技工作能理想地得到发展,是不可能的。
我建议:
(一)对历届研究生(硕士与博士)的水平、能力、工作安排进行一次抽样调查。
(二)对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与措施及其方向与效果,进行全面总结。
(三)研究培养研究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拟出对策。
(四)建议各研究生培养点,多招收在职研究生,对条件较好的院校是否可以招收七八年制的博士硕士生,从本科生中三四年级时来一次招考,择优录取,提前攻读,可以早出人才,也比较容易分配工作(据说已有此设想)。
(五)建议今后评估院校或科研机构之人才,除了计算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多少之外,加上统计获得博士、硕士学衔的比例数。
(六)今后培养研究生,除有重点地结合国家课题,进行较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之外,更多的研究生应属临床研究生,培养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家。切莫培养出既没有中医系统理论修养,又不能用中医中药为人民解除疾苦的所谓人才。
二、成果问题
过去科技成果的评估,多借用西医一套,自前年管理局召开了中医传统科研方法的讨论会之后,已有所改观,但仍值得进一步研究中医中药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开拓自己的道路。对成果的评估,应在今后不断实践中不断改革。因为中医药往往治本,而西药除抗菌素药外多立足于治标,如按西法双盲试验设对照组,有时实在为难,疗效往往不如人家,而有些病真正解决问题则是中医中药。我要辨证论治,你限一方一药;我长效根治费时,西药速效效短。全按西医的方法评估,目前难以显示出我们的优势来。我并不是说我们不采用科技进行中医药之研究,而是因为我们科研工作起点低,起步迟,存在问题多,必须借助于“软科学”对中医的科研工作,进行全面的探索与研究。设对照组之类我并不反对,问题是如何对照法。目前无法设对照组,而疗效可信,又符合中医之理论体系者,暂不宜限制过死。并力争国家教委或科委一级评成果时,要尊重中医、中西结合医专家之意见。不能只有一把尺码。常说中医疗效不能重复,不懂中医理论和诊法,按西医辨病用药,怎能重复呢?
三、成果的推广
近几年来科研成果已有一大批,成果推广的效益如何?我没有调查,不敢乱下断语。鉴于目前全国中医医院无论人才设备都非常薄弱,建议管理局抽出一点钱专门用于推广成果之用。让研究者有经费去传授,或在省一级开班同时传授几种成果,省一级再组织实践并往下传播,以迅速提高市县级中医院的临床水平。不想方设法提高县一级中医院的临床水平,我们将犯大错误。能否我们也搞个星火计划?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中药研究,使之成为可行的有效的诊疗常规。
县中医院还有个组织保证问题,目前很多县中医院是把原来县城卫生院换一块招牌而成,西医比中医多,有中医参加领导而无实权(我们广州市市属中医院的实权就在西医手中),不中用的人多,把编制名额占满了,中医学院毕业生分不进去,反过来说中医学院的毕业生没人要。这是一个要命的问题,不解决好,中医院再多,也等于零,只能起相反的作用。中医科技工作必须综合治理,搞好这一工作本身也是一个科研大课题,值得研究。
四、剂型改革
目前临床家都认为,用成药总不如汤剂见效。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找不到出路,势必影响中医中药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剂型改革应是八五攻关项目之一。组织攻关,不妨东西南北中都有单位中标,分工合作搞。近十年来新的中成药会少,但真正能如原来报批时之疗效者几何?我有怀疑。我有这样的体会,有些成药是由一些同志按各单味药的研究有某种作用于是凑合成方,对这种成药要按中医理论写好方解,实在不易!而一些中医常用之方剂如四君子汤、八珍汤、四物汤、四逆汤……则没有厂家肯干。如果我们的药房,不用饮片,而选出常用方剂改变了剂型,又有单味已提制之药,于辨证时,可以加味,病人不用煎药拿回去一冲便可服用,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认为这是可以做得到的。日本人已这样做了,不过他们太呆板耳。大量提制单味药,以后不再出口原药。这还关系国计民生。广东近有个统计,进口中成药比我们出口中成药总值大得多。我们应关死这个太不合理的口子,我们要出成品,而不应大量出口原料。因此,剂型改革已刻不容缓了。
(本文原载于1990年8月《中医药工作通讯》)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