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內容簡介: |
由我国知名公共管理学家陈振明教授领衔著述的《公共管理学》一书,是一部经典的公共管理导论性教材,全面系统、深入透彻地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本书认为,公共管理学科还远未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时常面临学科身份与合法性危机。因此,明晰学科边界,引入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形成规范的研究范式,加强理论建构,拓展和深化相关主题领域的研究,促进学科知识增长,就成为目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书首先梳理了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考察了西方公共管理学的范式变化和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并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学科主题范围、研究途径等不同角度为公共管理学科划界。在此基础上,本书分析了公共组织及其结构与体制、过程与行为、环境与变革,并依次对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间关系、政府作用、政府工具等四个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探讨,进而从公共政策、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预算与财政、第三部门管理、战略管理、绩效管理、公共管理伦理等角度论述了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分支领域。
与首版相比,本书对导论、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间关系、政府工具、公共预算与财政、第三部门管理等章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和更新,以更好地反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
關於作者: |
陈振明,哲学博士,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文化名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立法咨询专家等诸多社会职务。长期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及政治学理论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学术代表作品为《国家治理转型的逻辑》《理解公共事务》《竞争型政府》《政府改革与治理》《公共管理学》《政策科学》等;主编“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系列”“公共管理与政治学系列”“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丛书”“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文库”“厦门大学公共管理系列”“公共政策经典译丛”“公共管理名著译丛”等丛书。
|
目錄:
|
代序 网络化、数据化和智能化时代的政府治理变革
第1章 导论
1.1 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2 西方公共管理学的范式变化
1.3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现状
1.4 为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划界
1.5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前瞻
第2章 公共组织
2.1 了解公共组织
2.2 公共组织的结构与体制
2.3 公共组织的过程与行为
2.4 公共组织的环境与变革
第3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
3.1 治理理论
3.2 当代国外的政府改革
3.3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第4章 政府间关系
4.1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4.2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4.3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第5章 政府作用
5.1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
5.2 转型期我国政府的角色定位
5.3 政府失败及其防范
第6章 政府工具
6.1 政府工具研究概述
6.2 政府工具的理论脉络
6.3 当代政府治理的新工具
第7章 公共政策
7.1 公共管理学视野中的政策科学
7.2 公共政策的内容
7.3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
第8章 人力资源管理
8.1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
8.2 国家公务员制度
8.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
第9章 公共预算与财政
9.1 公共预算与财政的理论基础
9.2 公共财政管理
9.3 公共预算改革
第10章 第三部门管理
10.1 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10.2 全球第三部门的崛起
10.3 第三部门的地位与作用
10.4 事业单位改革
第11章 战略管理
11.1 私人部门的战略管理
11.2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
11.3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范围
第12章 绩效管理
12.1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概述
12.2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
12.3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和技术
12.4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改革与发展
第13章 公共管理伦理
13.1 公共管理伦理概述
13.2 公共责任与官员问责制
13.3 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10.3.3 第三部门与政府的伙伴关系
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之一,第三部门在公共领域(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社会服务、慈善活动)以及文化娱乐等社会领域提供服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日益成为公众参与社会发展、决策等事务的主要渠道之一。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第三部门和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补充与配合,公共服务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实现。乔治?理查森(George Richardson)从理论经济学的角度指出,资源互补的必要性是组织间合作的关键动力。公共部门与第三部门合作伙伴关系可被视为积聚公共部门和第三部门两者的资源和力量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创新性。
从实践上看,政府与第三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上的合作关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于当时适逢石油危机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美国政府在严重的财政短缺情况下,无法有效应对所有公共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开始重新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大力倡导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并允许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竞争。克雷默里(Kramery)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人群服务为主的非营利组织不断扩张的范畴里,出现了三种趋势:,非营利组织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类型上都出现快速的发展,这类组织广泛依赖政府经费,以落实它们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角色。第二,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开始在卫生照护、教育与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关系,同时也开始面临商业化的侵袭,与营利部门之间的竞争向白热化的方向发展。第三,这些非营利组织在数量增长的过程中,引发出一种新的社会趋势?D?D“混合社会经济”(mixed socialeconomy),导致部门间的界域产生聚合与模糊的现象。实际上,不仅在美国,在西方其他国家里,政府部门与第三部门合作提供公共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崭新而活跃的途径。在英国,政府与第三部门的伙伴关系不再局限于布莱尔政府所提倡的股份社会(stockholder society),而是发展为执行重要社会政策?D?D都市发展和提高青年就业率?D?D的一项根本工具;在匈牙利,政府与第三部门的伙伴关系是政府提供社会需求的公共服务和发展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途径;在欧盟,政府与第三部门的伙伴关系是对抗社会疏离(social exclusion),增进地方社区福利的整合性机制。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三部门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充分显示了其无与伦比的资源和效率优势,而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与第三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分工,代表了未来公共服务输送的新潮流趋势。
从提供公共服务的业务领域角度看,第三部门主要专注于工业化过程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如失业、老龄化、贫困群体、社会不平等、妇女问题、儿童问题等。例如,我国的“希望工程”、志愿者组织、社区服务机构及慈善团体等非营利组织,通过实施扶贫、助残、康复、再就业等活动,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减少贫富不均,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创造平等机会,缓和社会矛盾,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又如,一些企业为追求的利润,不惜以损害公共环境为代价,随意排放废气、废水、废渣,造成外部不经济,而自然(绿色)环保组织、社区自助团体、动物保护组织等非营利组织就能够协同政府职能部门及新闻媒体等机构,对这类企业实施监测、限制整改、舆论施压、受害索赔等行动,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过,第三部门的传统公共服务业务,固然主要以消极地收容、救济、医疗、兴学、社会服务等为主,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投入大量的人力、金钱,但仍难以根绝其病源。在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许多第三部门的志愿者觉察到,问题的根源是出在政治经济制度失衡、社会结构扭曲、资源分配不均等基本面上。要解决这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竞争问题,第三部门以慈善为主的传统功能,似已不足以因应。因此,第三部门除了应维持原有的功能外,更要积极走向参与公共事务和改造社会环境,而首要做法便是进行公共议题的倡导。例如,不少非营利组织积极扮演社会弱势群体代言人的角色。政府部门的决策,往往对受服务对象的需求缺少深入了解。因而,非营利组织的政策倡导,可以让社会大众及政府察知受服务对象的权利,以及他们应得的公平待遇。此外,非营利组织的倡导功能还可以制衡利益集团的过度垄断,使政府决策过程更能顾及公共利益。通过对公共利益法案的游说及倡导,可影响公共政策的立法和执行过程及成效。事实上,非营利组织的倡导本身,即具有反映及汇集民意的功能,这种功能也可说是非营利组织的“精华功能”(the quintessential function )。从政府与第三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关系构建上看,尽管第三部门的规模、人力、物力和公共权威性,都不足以与政府部门相比拟,但是它们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政府不得不与它们联手提供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