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一种缩影的形式展示了作者的哲学之旅、出版之旅乃至人生之旅——读书、教书、写书、出书。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杨耕教授的自选随笔集,此版为最新修订版。具有哲学情怀的杨耕,对出版业发展提出了前瞻性思考,锐意改革、开拓创*,推动了大学出版业体制改革。在领导和经营管理、图书选题策划编辑、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方面长袖善舞,为北师大出版社、出版集团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即是作者多年来对于哲学学术与教育、出版理念与实务的所思所想汇集,分为“学术自述”“人物介绍”“思想评介”“理论对话”“哲学演讲”“出版实践”六个部分。
|
關於作者: |
杨耕,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0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等7项;先后获教学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8项。
|
目錄:
|
|学术自述|
从往事门前走过
我的学术自述/ 003
马克思的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方式
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017
|人物介绍|
名师剪影:杨 耕/ 031
哲学家:杨 耕/ 032
著名哲学家:杨 耕/ 036
出版企业家:杨 耕/ 041
学术名家:杨 耕/ 043
封面人物:杨 耕/ 055
当代学林:杨 耕/ 058
首席专家:杨 耕/ 060
学 者:杨 耕/ 062
杨 耕:“钟情”哲学 / 065
杨 耕:重读马克思/ 068
杨 耕:重读·重建·重生/ 070
杨 耕:学问人生/ 075
杨 耕:与哲学连成一体/ 081
杨 耕:哲学之 “旅”/ 092
杨 耕:把哲学融入生命活动之中/ 105
|思想评介|
用创造性思维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 111
以深入的学理把握现实中的时代
读 《杨耕作品系列》/ 115
实践、历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沉思
《杨耕作品系列》的意义和地位 / 123
需要勇气的对话性探索/ 146
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地
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148
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础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 151
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157
非体系化哲学的体系化建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的学术主题与理论意义 / 167
突破 “原著导读”的局限性 / 184
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群的全景展现及深层研究/ 187
让马克思哲学 “活”在当代 / 190
有为的价值取向
读 《理性与激情》/ 197
|理论对话|
建构哲学空间 雕塑思维个性/ 203
“光荣的路是狭窄的”
访杨耕教授/ 214
哲学对我足够 “深情”
访杨耕教授/ 228
马克思:从 “天上”回到 “人间”
杨耕教授谈 《马克思传》/ 243
马克思: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252
马克思历史观:本质特征和当代意义
访杨耕博士/ 255
马克思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访杨耕教授/ 263
今天马克思仍然 “在场”/ 274
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 281
哲学家的当代良心和使命
访杨耕教授/ 283 深化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 28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杨耕教授解读中共十六大报告的主线、灵魂和主题/ 295
|哲学溃讲|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
一一一在南京大学的演讲 / 311
哲学的位置在哪里
一一一在武汉大学的演讲 / 345
哲学的显著特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一一一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 368
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与理论空间的重新建构
一一一在日本一桥大学的演讲 / 391
历史规律研究中的三个重大问题 一一一在中山大学的演讲 / 405
“人的问题”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 一一一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 432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特征和缺陷
一一一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 462
后现代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背景 一一一在吉林大学的演讲 / 476
|出版实践|
杨 耕: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 493
在学术传播与市场运作之间/ 499
体制创新:开启出版产业发展之路/ 507
大学出版社:抓住机遇与破解困局/ 512
向现代出版企业迈进
一一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组建一周年纪实 / 518
创新激发出版活力/ 523
改出活力实力竞争力
写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成立一周年之际/ 529
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 549
京师样板:巨变与跨越/ 562
来自北师大出版集团的体制改革报告/ 584
复盘北师大出版集团变革系列/ 596 杨 耕:书缘人生皆风景/ 607 哲学的力量
评点 《杨耕:书缘人生皆风景》/ 623
|
內容試閱:
|
从往事门前走过
一一一我的学术自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往事。有的人的往事灿烂辉煌、波 澜壮阔,有的人的往事黯淡无光、平淡无奇;有的人的往 事彰显着伟大,然而,在伟大中又透显出令人扼腕叹息的 瑕疵;有的人的往事凸现着平凡,可是,在平凡中又透显 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 不管往事如何,往事并不如 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反思往事。 “深深地沉思往事的 意义,我们才能发现未来的意义。” (赫尔岑)于是,我从 往事 门 前 走 过, “深 深 地 沉 思 往 事 ”, 并 向 我 的 “上 帝” 读者呈上 “我的学术自述”。
1956年,我出生在一个普通教师家庭。我和我的同龄 人一样,经历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 “天灾人祸”……我 并不认为我 “生不逢时”,相反,我非常庆幸我有这样一 段特殊的经历。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使我对社会与人生有 了深刻的体认,并对我的哲学研究和学术生涯产生了极大 的影响。实际上, “经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当然,我 们这一代不同于老一代。老一代在战争年代,在血与火的 考验中度过,我们这一代在和平年代,在不断地精神磨炼中生存;老一代敢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这一代 “敢问路 在何方”。我们这一代有我们这一代人的苦苦追求。
感谢邓小平,正是他老人家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使 “九死 一生”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奇迹般地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地,并为我们 这一代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和地。1977年,在那个 “解冻”的年 代,我走进了安徽大学哲学系,成为高校招生改革后的届大学 生,并从此与哲学结下了 “不解之缘”。1986年,汪永祥教授把我领 进了我向往已久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从此,我进 入哲学研究的 “快车道”;1988年,陈先达教授把我留在中国人民大 学哲学系任教,同时,哲学系推荐我破格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从此,我走向哲学的深处;陈志良教授宽广的视野和无私的帮助, 使我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展开了哲学研究,从此,我在哲学研究中一 发而不可收。我忘不了我的两位导师和这位挚友。从他们那里,我 不仅看到了哲学家的文采,而且看到了哲学家的风采;不仅学到了 文品,而且学到了人品,由此,我想起了 《天真汉》中的天真汉对 博学老人高尔同的礼赞:“要是没有你,我在这里就陷入一片虚无。”
实际上,我初选择哲学实属 “误入歧途”。中学时期,我主要 的兴趣是在数理化方面,并且成绩优异;高考之前我担任过中学数 学老师。所以,我初志向是报考理科。然而,在高考前夕,一位 哲学先行者一一一陈 宗明老师告诉我:哲学是一个诱人的智慧王国, 中国需要哲学,而你的天赋更适合学哲学。就是这一次谈话,竟使 我 “鬼使神差”般地在高考前夕改变了初的志向,选 择了哲学。 从此,我踏上一块神奇的土地,至今仍无怨无悔。今天,我已与哲 学连成一体,或者说哲学已融入我的生命活动之中。哲学适合我, 我也适合哲学,离开哲学我不知如何生存。当然,我也深知,哲学 思维极其艰深,谁要选择哲学并想站在这一领域的制高点上,谁就 必然在精神上乃至物质上选择一条苦行僧的道路。 “光荣的路是狭窄 的。”(莎士比亚)
我之所以从 “误 入” 哲 学 到 “钟 情” 哲 学, 并 不 是 因 为 哲 学 “博学”,无所不知,实际上, “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 (赫拉克利 特),而无所不知的只能是神学,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以无所不知自 诩的思想体系,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 落;并不是因为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 或者说,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实际上,哲学并不等于科学,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使 “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成为 “多余” 的了 (恩格斯),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 “对哲学能力的本质做 这样的期望和要求未免过于奢求”;并不是因为哲学 “爱”智慧,实 际上,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它给人以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与勇气, 这是一种 “大智大勇”。如果说爱情是文学的主题,那么, “人生之 谜”就是哲学的主题。
从 “误入”哲学到 “钟情”哲学,我的这一心路历程的牵引线 就是,哲学与人和 “人生之谜”密切相关。无论哲学是把目光投向 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转向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关注的仍 是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人的价值和意义,显示的仍是人的自我形象。 哲学之所以使哲学家们不停思索、寝食难安,就是因为它在总体上 始终关注着人,而 “在某一意义上说,我 们之所以不能认识人类, 正是由于研究人类的缘故” (卢梭)。一幕没有主角的戏是无法上演 的。如果哲学甘愿把自己的主角一一一人让渡给其他学科,那么,它 就会像浮士德一样,把自己抵押给魔鬼墨菲斯特了。
“哲学关注人”并不是说它要研究人的方方面面。对哲学来说, 重要的是要解答 “人生之谜”。在我看来,人生观是个哲学问题,而 不是科学问题,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考古学等都 不可能解答 “人生之谜”,倍数再高的显微镜看不透这个问题,再好 的望远镜看不到这个问题,再先进的计算机算不出这个问题……人 生观也不仅仅是一个伦理学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对待人生的态度问 题,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
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这就是说,人生观也就是世界观,世界观 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人生观。在我看来,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人生 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高度统一,或者说,在哲学中,人生观和 世界观高度统一,已经融为一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