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新编新绎经久传诵、有高度文学价值的经典古文,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
为满足现代人的阅读需求,本书编者取前人行之有效的经验,精选上起初唐、下迄清末,以唐宋八大家为核心,经久传诵、有高度文学价值的经典古文二百篇,呈现了一部全新的《古文观止》,该版本风行台湾地区30年。相较于通行版本,在选文上对各个时期文化的呈现更为全面。
2.名家全新注译赏析,活泼生动,打造更适合现代人阅读的《古文观止》
本书对经典古文进行了全新注译赏析,就其立意、布局、字法、句法、章法、篇法以及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作深度和广度的探索,文字通俗而不失学术性,深浅适度而不失活泼性,难易得体而不失趣味性,取材广泛而不失精准性,是更适合现代人阅读的经典古文译注读本。
3.装帧素雅大方,双封面,收藏、馈赠佳品
本书采用双封面、圆脊精装锁线。外封采用特纸质印刷,书名烫金;内封采用2.5毫米厚纸板,外覆特种纸,书名烫银,整体呈现厚重典雅的效果,具有收藏价值,亦可作为馈赠亲朋的佳品。
4.钱文忠、唐翼明、戴建业、张大可、韩昇等名家鼎力推荐
|
內容簡介: |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浙江绍兴人吴楚材、吴调侯合编《古文观止》十二卷,上起二周,下迄明末,共收作品二百二十二篇。此书风行天下三百年,家喻户晓,至今不衰。
为了打造一部更适合现代人阅读的全新的古文读本,本书编者取前人行之有效的编辑经验,以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为核心,元明清各家的清新小品为羽翼,精选久经传诵、有高度文学价值文章二百篇,并对其进行题解、注译、赏析,纲举目张,体例明备。在内容上,理得事明,言之有物,起积极而正面的意义;在行文上,清新雅洁,韵味隽永,有相当的可读性;在体裁上,篇幅的长短、布局的严整,均可作为读者欣赏和写作的范式。
|
關於作者: |
高明,江苏高邮人,著名学者、教育家。抗战期间,先后在中央政治学校、西北大学、政治大学任教。后到台湾,主持政治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及中文研究所工作。1975年退休后,专心著述,兼从授业,为阐扬传统文化奉献毕生。著有《帛书老子校注》《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古陶文汇编》等。
王更生,河南省汝南县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并曾兼任“中央大学”、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客座教授。一生勤于研究,出版《中国文学的本源》《中国文学讲话》等专著50余种,涉及的学科主要有:教育学、文献学、古典文学、古典文论、文心雕龙学、文化学、历史学、经学、子学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在《文心雕龙》的研究和教学上,更是卓有贡献,著有《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导读》《重修增订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范注补正》等14种,发表“龙学”论文近50篇。王更生的“龙学”著述,涉及了《文心雕龙》研究的各个方面,而且对许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论述或见解,因此在两岸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
目錄:
|
卷一 · 唐文
上韩昌黎书
原 道
原 毁
师 说
杂说一
杂说四
获麟解
进学解
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
殿中少监马君墓志
送王秀才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画 记
蓝田县丞厅壁记
宫 市
答李翊书
讳 辩
祭鳄鱼文
祭田横墓文
送李愿归盘谷序
答吕毉山人书
敌 戒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段太尉逸事状
箕子碑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蝂传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潭记
钴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愚溪诗序
三戒并序
童区寄传
与微之书
庐山草堂记
荔枝图序
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记
鉴 药
陋室铭
杨烈妇传
命 解
题燕太子丹传后
野庙碑
原 谤
昌黎先生集序
韩文公墓志铭
长安雪下望月记
辨私论
阿房宫赋
李贺小传
辩 害
书褒城驿壁
卷二 · 宋文
送徐无党南归序
梅圣俞诗集序
江邻几文集序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新五代史宦者传论
祭石曼卿文
纵囚论
泷冈阡表
丰乐亭记
秋声赋
醉翁亭记
苏氏文集序
真州东园记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待漏院记
岳阳楼记
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
息 戍
辨 惑
沧浪亭记
六 国
辨奸论
送石昌言北使引
上欧阳内翰书
爱莲说
唐 论
宜黄县学记
寄欧阳舍人书
赠黎安二生序
战国策目录序
墨池记
谏院题名记
义田记
古 文
…… ……
|
內容試閱:
|
“古文”就是今天所谓的散文,“观止”即尽善尽美的意思。此次,为了因应各方的需求,发扬民族文化的精髓,特邀请国学大师高仲华先生任总编纂,并礼聘对古文素有研究的学者王国良、洪顺隆、叶国良、刘纪华及笔者共五位教授,负责注译和赏析工作。
其间在拟定体例、选配作品时,为了符合文字通俗而不失学术性、深浅适度而不失活泼性、难易得体而不失趣味性、取材广泛而不失精准性的理想要求,举凡聚材、排比、校勘、分析,无一不是经过殚精竭虑,斟酌至当而后定。所以寒暑两更,稿草数易。当此即将公开问世之际,特略抒所见,向海内外爱好古典散文者进一言。
在我国三千多年来的文学长河里,古典散文一直是风格独标,和韵文、骈文、小说、戏曲成并驾齐驱之势。但如就其应用的广泛、体裁的多样、内容的繁富、作家的众多、作品的数量而言,更戛戛乎凌越韵文、骈文以及小说、戏曲之上,为我国文学璀璨的一个明珠。
两汉以前,我国古典散文的发展已经登峰造极,譬如经典散文的雅丽黼黻、光景常新;诸子散文的各具形态、照耀千古;史传散文如《左传》《史记》,更是语若贯珠,气类长虹,千载以下,读他们的作品,还令人望文兴叹,有逸步难追之感。
魏晋六朝以迄隋初,三百八十四年的文坛,由于受到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影响,弥漫着华辞丽句、无病呻吟的颓废氛围。于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与“三苏”先后蜂起,力挽狂澜,以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之古为号召,把我国古典散文再次推向理想的。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浙江绍兴人吴楚材与吴调侯合编《古文观止》十二卷,上起二周,下迄明末,共收作品二百二十二篇。此书风行天下三百年,家喻户晓,至今不衰。现在时间即将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崭新时代,展望当前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脉动,知识的走向,三百年前编印的《古文观止》,虽然有它历久弥新的价值,但以今天的眼光看来, 不可讳言的,无论是其编辑的宗旨、选文的标准、篇幅的长短、注释的方式,已不能充分满足当前读者的需求,而需要改弦更张。
本书编者有鉴于此,特采取前人行之有效的编辑经验,改以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为核心,元明清各家的清新小品为羽翼,精选文章二百篇,并于正文之外,附列题解、注译、赏析以资参证。纲举目张,体例明备。
凡热爱古典散文的社会人士和在学青年,得此一编,信可不假外求,坐收游目骋怀的读书乐趣。不过,由于文多辞繁、事成众手,想要避免疏漏,实感不易。为此甚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作为再版修订的参考。
王更生
1992年10月
师 说
韩 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①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②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③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题解】
唐代学风浮华,文尚骈俪。韩愈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不仅想要振起衰敝的文风,更想要挽救沉沦的道德,李蟠已通晓“六经”,还能虚心从师问道,所以韩愈特别作了这篇《师说》给他;一方面嘉许李蟠, 一方面指陈时人观念的错误,并重申从师问学的重要。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云:“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可见韩愈提倡师道之不遗余力。
【注释】
① 传道、受业、解惑:传布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云:“传道谓修己治人之道,受业谓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解此二者之惑。韩公一生学道好文,二者兼营,故往往并言之。末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仍作双受。”受,与“授”通,受业即授业,指以学业教授给弟子。今“受”“授”二字义相反,受业乃学生对老师之自称。
② 夫庸:夫,发语词。庸:何、岂。
③ 句读:说话或作文时,表达出完整独立的语意,可以停止的叫句,语意未完但可稍停的,叫读。读:一作“逗”。古书没有标点,句读多由师长传授。
④ 不:同“否”。
⑤ 小学而大遗:学习小的而遗漏大的。小:指学习句读。大:指传道,解惑。
⑥ 巫:为人降神祈福消灾的人。
⑦ 乐师:演奏音乐、教导歌舞的人。
⑧ 百工:各种工匠。
⑨ 谀:阿谀、谄媚。
…… ……
【译文】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可以传布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 那么他的疑惑永远也不会解决了。
比我先出生的,他明白道术,当然比我早,我要向他请教学习。比我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明白道术也比我早,我也要向他请教学习。我要请教学习的是道术,何必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所以不管是富贵,是贫贱,是年纪大,是年纪小,只要道术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啊!
唉!尊师问道的风气,许久不流传了,想要人没有疑惑是很困难的了, 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过常人很多,还要追随老师,请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比圣人差得多,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明的人更圣明,愚笨的人更愚笨,圣明的人为什么会圣明,愚笨的人为什么会愚笨,恐怕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一个人疼爱他的孩子,会选择老师来教导他,可是他自己却以跟老师学习为羞耻。真是不明白道理啊!那些儿童的老师,都是教他们诵读书本,学习句读的人,不是我所说的传布道理,解释疑惑的人。句读不知道,会去请教老师,疑惑不能解决,却不知道请教老师,学习小的,遗漏大的,我真看不出他的聪明在哪里。
巫师、医生、乐师、工匠等人,不以拜师学习为可耻,士大夫这些人, 若是彼此称老师、称弟子的话,大家就围聚起来取笑他们。问他为什么要取笑,他就说:“他跟他年龄差不多,道术也差不多啊!”因此拜官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可耻,拜官位高的人为师,又觉得像谄媚。唉!尊师问道的风气, 不能恢复,由此可以明白了。巫师、医生、乐师、工匠等人,是那些有地位的读过书的人所瞧不起的,如今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真是奇怪啊!
圣明的人时时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就曾经尊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老师。其实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明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明。只是明白道理有早有晚。技术学业的研究有专门、不专门, 像这样罢了。
李蟠,今年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经传都能通晓熟习,不拘泥于时下的风气,来向我请教,我嘉许他能遵行古人所传的道理,所以作了《师说》这篇文章送给他。
【赏析】
韩愈提倡古文,排斥佛老,是个极力想转移社会风气的人,为了达到转移的目的,所以特别鼓励人谦虚求教,互相学习,写作这篇《师说》,就是希望人人能在积极的学习中,日新又新,不断地进步。全文共分七段。段说明老师的作用及从师的重要。第二段的重点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一句,也就是说,从师的目的在问道,不当介意地位的贵贱,年龄的大小。第三段说明圣愚之分,在是否能从师学习。第四段讥当世之人,只知为子择师,而不知自己从师。且所择之师,只授句读,也不能算真正的老师。第五段讥士大夫之耻于相师,其智反不如百工。第六段说圣人时时尊人为师以问道。举孔子为例,说明人若有一技之长,就当尊之为师以努力学习。第七段说明写作本篇的理由,他称李蟠能请学于他,正表示了他乐育英才的意愿。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给“老师”一词下了简要而深入的定义,成为千古名言。而他将学术与地位、金钱、年龄分论的主张,也使学术能超越政治及世俗的观念,而有其独立的价值,受到应有的尊重,难怪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称赞他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了。
杂说四
韩 愈
世有伯乐①,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秖②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③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④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⑥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⑦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题解】
本文亦是寓言,是《韩昌黎集》卷十一《杂说》四篇中的末篇。乃借千里马以喻贤才。千里马待伯乐之识拔,食者之善养,驭者之善策,否则只如常马。同理,人也赖识拔、培养、任用才能表现才能。韩愈怀才不遇,故此文有为而发。
【注释】
① 伯乐:本星名,掌天马。秦穆公时有孙阳者,善相马,因亦名伯乐。
② 秖:同“只”。
③ 骈死于槽枥之间:二马相连并曰“骈”。槽:养马之食器。枥:养马之处所。卷一·唐文 033
④ 食:同“饲”,喂养也。下同。
⑤ 见:显现也。
⑥ 策:马鞭也。此处作动词用,为驱策、驾驭之意。
⑦ 鸣之:鸣:嘶也。言马以嘶鸣表达意思。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马,也只能屈辱在奴隶的手中,相偕死于马槽边、马棚里,不会被称为千里马了。
能跑千里的马,有时一顿吃完一石谷子,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就以一般马的食量喂养它,那么这匹马呀,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够,美好的才干便不能表现出来。甚至想要使它跟常马一样都不可能,又怎么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以对待千里马该有的方法驱策它,不以使它饱足以发挥才能的食量养它,而当它鸣叫时又不能了解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真的没有好马吗?恐怕是真的不了解马吧!
【赏析】
此篇以千里马喻贤才,伯乐喻知己。谓英雄豪杰,必遇知己,始能展布才华。文中不仅为怀才不遇者叹,尤深讥于当政者之不能识拔人才也。全文共分两段:首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起笔二句从正面说有伯乐,始有千里马,为一篇主旨。其次七句从反面再说伯乐不常有,所以虽有千里马,也因无人能识,而埋没委曲,庸碌以死。第二段说千里马不同于凡马,食马者如不能善待、善食、善知之,则不足以表现才华以成千里马。故为政者亦应识拔真才并尊养善任之,不可谓天下无才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