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复原力
》
售價:NT$
345.0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NT$
440.0
《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售價:NT$
360.0
《
世界杂货店:罗伯特·谢克里科幻小说集(新版)
》
售價:NT$
340.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售價:NT$
275.0
|
編輯推薦: |
★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
你阅读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生活。”——福楼拜
穿越四百多年的人生智慧与生活哲学,细碎日常娓娓道来,如同与贴心知己好友闲谈
★ 一代大师,开随笔写作先河
开创随笔体裁,深刻影响培根、莎士比亚写作
备受伏尔泰、福楼拜、拜伦、爱默生、伍尔夫、T.S.艾略特、纪德等作家喜爱
★ 翻译家许渊冲推荐译本
资深法语翻译家强强联合,译文准确流畅,注释丰富详尽
首版出版于1996年12月,多年间反复修订打磨,绝版多年重新问世
★ 资料丰富,极具学术和阅读价值
特别收录珍贵历史图片,季羡林、周国平解读长文,蒙田研究专家皮埃尔·米歇尔详细导读,译者潘丽珍编译蒙田生平年表等丰富资料
★ 作家季羡林、周国平长文导读
作家季羡林讲述历史渊源,解读蒙田历史地位和文学影响
新版特约周国平作序,多方面剖析蒙田思想,突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
內容簡介: |
《蒙田随笔全集》共一百零七章,凡百万字左右,各章长短不一,结构疏朗自然。蒙田以特殊敏锐的感知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四百余年来,历史证明了蒙田与培根、莎士比亚等伟大作家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作品是十六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在法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随笔式作品之先河。
|
關於作者: |
作者: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也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一位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蒙田出身贵族,早年学习拉丁文,成年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1572年开始撰写其被称为“16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的《随笔集》。
译者:
潘丽珍(1943—),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家,译有《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屋顶上的轻骑兵》等。
王论跃(1964—),学者、教授。巴黎第八大学法国文学(符号学)博士、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汉学博士,高等人文社科院博导。现任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国思想史教授。
丁步洲(194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家,译有《孩子们的房间》《名演员之死》《古堡与红婴粟》以及电视连续剧“中国之路”等。另有法语版著作《法国国防战略》等。
徐和瑾(1940—2015),复旦大学法语系教授、学者、翻译家。曾任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译有四卷本《追忆似水年华》,以及《局外人 鼠疫》《长夜行》《梵蒂冈地窖》《伪币犯》等。
陆秉慧(1938—),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翻译家。译有《埃梅短篇小说集》《一个世纪儿的忏悔》《都德小说选》,参与翻译《追忆似水年华》(第六卷),翻译并审校“巴尔扎克全集”。
刘方(1932—),翻译家,曾任南京大学外语系助教、中央电视台编译、外文局。译有《鼠疫》《布罗岱克的报告》《小弗尔乐蒙和大里斯勒》《圣安东尼的诱惑》等,参与翻译《追忆似水年华》(第六卷)。
|
目錄:
|
新版序/ 平凡生活的智者(周国平)
旧版序(季羡林)
一个正直的人(皮埃尔·米歇尔)
致读者
一╱殊途同归
二╱论悲伤
三╱情感驱使我们操心未来
四╱当心灵缺乏真实目标时如何转移冲动的情绪
五╱要塞被围时将领要不要出来谈判
六╱谈判时刻充满危险
七╱根据意图评判我们的行动
八╱论无所事事
九╱论撒谎
十╱论说话的快与慢
十一╱论预言
十二╱论坚毅
十三╱国王待客礼节
十四╱对好坏的判断主要取决于我们的主观看法
十五╱没有理智地固守一城应受惩罚
十六╱论对怯懦行为的惩罚
十七╱几位大使的一个特征
十八╱论恐惧
十九╱幸福要等死后方可定论
二十╱研究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二十一╱论想象力
二十二╱一人得益,他人受损
二十三╱论习惯及不要轻易改变公认的法规
二十四╱相同决定,不同结果
二十五╱论学究气
二十六╱论儿童教育——致迪安娜·德·富瓦居松伯爵夫人
二十七╱凭个人判断力来辨别真假是愚蠢的
二十八╱论友谊
二十九╱艾蒂安·德·拉博埃西的二十九首十四行诗——?致格拉蒙—吉桑伯爵夫人
三十╱论节制
三十一╱论食人部落
三十二╱必须审慎看待神的旨意
三十三╱舍命逃避享乐
三十四╱命运的安排往往与理性不谋而合
三十五╱论我们治理方面的一项缺陷
三十六╱论衣着习惯
三十七╱论小加图
三十八╱我们因何为同一件事又哭又笑
三十九╱论隐退
四十╱论西塞罗
四十一╱论荣誉不可分享
四十二╱论人与人的差别
四十三╱论反奢侈法
四十四╱论睡眠
四十五╱论德勒战役
四十六╱论姓名
四十七╱论判断的不确定性
四十八╱论战马
四十九╱论古代习俗
五十╱论德谟克利特与赫拉克利特
五十一╱论说话之浮夸
五十二╱论古人的节俭
五十三╱论恺撒的一句话
五十四╱论无用的技巧
五十五╱论气味
五十六╱论祈祷
五十七╱论寿命
(……)
|
內容試閱:
|
平凡生活的智者
周国平
一
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哲学家,蒙田都在我的爱之列。译林出版社邀我为这个新版《蒙田随笔全集》(以下简称《随笔集》)写序,我很乐意来说一说我为什么如此喜欢他的作品,他的作品为什么在今天仍值得我们阅读。
蒙田(1533—1592)生活在文艺复兴的末期和近代的开端,是站在近代门槛上的位文化巨人。比他稍晚,还有两位文化巨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就是培根和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文豪,培根是哲学家,而蒙田在文学和哲学上都是开创新风气的先驱。
蒙田是法国波尔多人,一生主要的生活方式是隐居,用心做的事是写《随笔集》,生前三卷都已先后出版。在西方,随笔这个体裁发端于古罗马,普鲁塔克和塞涅卡是的高手。这两位正是蒙田喜欢的作家,他在著作中经常引证,文风也受其影响,但显得更加散漫,更像是家常闲谈。读他的随笔,我真正感觉到是在听一位智者谈话,他的心态平和而豁达,他的见解平实而深刻。
在《随笔集》中,蒙田对写作发表了许多中肯的见解,我认为重要的是两点,而这两点也正是他的文风的显著特征。是朴实。他说:“任何漂亮的描绘,都会在朴实无华的真实面前黯然失色。”写作要像平常说话那样,既明白易懂,不用生僻字,又平易近人,少讲大道理,蒙田说他只想用巴黎菜市场里说的语言。第二是自由。普鲁塔克的许多文章,东拉西扯,似乎忘记了主题,蒙田赞叹道:“哦,上帝,那天马行空式的离题,那莫测风云的变化真是美不胜收,越似漫不经心,信笔写来,意趣越浓!”实际上他自己更是如此,笔意纵横,没有固定的套路,仿佛经常跑题,整体看下来却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气势。这样的写法,形散神不散,不是大手笔是用不好的。
蒙田无疑是写随笔的流大师,他的文学成就举世公认。可是,他在哲学上的贡献好像遭到了忽视,在迄今出版的西方哲学史著作中,你几乎找不到他的名字。在我看来,毛病出在写哲学史的人狭隘的学术眼光。蒙田不属于学术界,不属于任何界,仿佛天地间突然生出了这样一个朴素又聪慧的人,撇开一切理论,用本真直接的方式探究人性和人生的问题。他把哲学带回到原初的状态,使之重获永恒的品格。他没有创立任何可以供后来的哲学家继承或批判的学说,却用人文主义精神熏染了近代哲学,给哲学注入了一股清流。
二
哲学家们研究宇宙、上帝、自然,而蒙田告诉我们,他研究的是他自己。在《随笔集》开头,他开宗明义宣布:“读者,我自己是这部书的材料。”他还说:“我研究别的课题不如研究自己多。这就是我的形而上学,这就是我的物理学。”整个三大卷《随笔集》,就是他研究自己的一个记录。
在蒙田之前,要往上追溯一千二百年,我们才能找到一个人,是曾经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的,就是奥古斯丁。不过,两人有根本的不同。奥古斯丁是为了忏悔,从自己身上认识人性的卑微,从而舍弃小我皈依上帝。蒙田是立足于以人为本,通过研究自己来研究人性,以一种非常健康的心态对自己和人性都予以肯定。《随笔集》的写法也和《忏悔录》不同,它不是自传,没有叙述自己的任何具体经历,而只是仔细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观察的收获写了出来。
蒙田自己说,人们总是把视线朝向别人,朝向外面,而他则对准自己,看自己的里面。如同一个充满好奇的游客,他在自己的内心转悠,看那里的各种风景。他把观察自己看作人生的要务,是基于两点认识。,在自己身上可以领悟人生的基本道理。一个人凭借自己的经验,而无须凭借书本,只要善于学习,就足以让自己变得聪明。你若肯反省自己过去暴跳如雷的样子,就比阅读亚里士多德更能够看清这种情绪的丑恶,从而把它克服。你若常回顾经受过的苦难和屈辱,就比阅读西塞罗更能够懂得命运的变幻莫测,从而有所准备。第二,在自己身上可以察知人性的真实样子。一个人只要具有光明磊落的判断力,就可以把自己作为人性的例子,给自己就像给第三者一样坦然做证。通过长期仔细观察自己,就训练得对别人也能够做出适当的判断。
蒙田从自己身上研究人性,态度诚实而坦然。在《随笔集》中,他把在自己心中观察到的一切如实地表达出来,力求保持其本来面貌。他说:“我是把自己全都展现出来。”他为他是个这样做的人而感到自豪。他指出,描述自己比描述别的事物更困难,但也更有意义。“倘若世人抱怨我过多地谈论自己,我则要抱怨他们竟然不思考自己。”的确如此,如果人们把耗费在交际和事务上的时间分一点给自己,多一些自我思考和认识,生活的品质就一定会变得好一些,这个世界也一定会变得好一些。
通过从自己身上研究人性,蒙田得出了两点主要结论。
,人皆有弱点,有弱点才是真实的人性,因此应该宽待人性的弱点。举例来说,人性的一个普遍弱点是变化无常,人难做到的是始终如一。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各个零件都在起作用,而作用的大小在不断发生变化,使得我们和自己不同,不亚于和别人不同。换一种说法,人心中有许多不同的冲动,有时这种冲动占据优势,有时另一种冲动占据优势,因此所有的人都像孩子一样天真地为同一件事时哭时笑。蒙田的这个看法包含了后来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行为是受无意识支配的,而不是由理性支配的。蒙田并不认为自己可以例外,承认自己的表现也经常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不过,他认为这符合人性之常理,如此打趣道:“谁要是看到我对我的妻子有时脸色冰冷,有时却充满了爱意,便以为其中一个是假装的,那他就是个笨伯。”
第二,人性原本是平凡的,因此应该以平凡的人性为楷模,把平凡的人生过好即是伟大。试图超越人性、拔高人性是可笑的,蒙田就此说出一串常人会认为不雅的大实话:“坐上世界的宝座也只能靠自己的屁股。”“帝王哲人大便,女士们也大便。”所以,要承认平凡,接受平凡,谁都不要装。伟大光辉的业绩是生活得和谐,而不是攻城略地、治国理政、攒积财富,那些多只能算是附属品。恺撒和亚历山大在日理万机之际,倘若也懂得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把战争和政治当作日常工作,而把平凡生活看作伟大事业,这样才是聪明人。
三
“我知道什么?”——这是蒙田的名言,他自己说,他把这句话作为格言,铭刻在一个天平上。如同对人性一样,他对人的认识能力也评价不高,确切地说,不做夸大的评价。他不相信人凭借理性能够洞察万物的真理,他自己处世做人也决不自以为正确,而他安于如此。智慧在于知道自己无知,这是苏格拉底的教导,而在他身上几乎成为了本能。他是一个温和的怀疑论者,这种怀疑论在他的全部言行中散发着温暖的气息。
蒙田认为,人的无知是必然的。大自然的奥秘永远认识不完,人对自己的精神和肉体也所知甚少。每样事物都有几百副面孔和几百条肢体,我们只能认识其中的一些,没有人能看到全貌。何况命运还把它的混乱多变带进我们对事物的判断里,使得我们的判断像我们的遭遇一样充满偶然性。
无知是人的认识的根本特征,所以不可独断。根据自己认为的可信与不可信,去判断可能与不可能,自己不会做或不愿做的事,就认为别人也不会做或不该做,把自己作为准绳去衡量一切人,这是多数人的通病。蒙田说,他确立了一个原则,生活有千百种不同的方式,决不要求别人按照和他一样的方式生活。因此,任何意见都不会让他吃惊,任何信仰都不会让他生气,不管与他多么格格不入,因为它们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根据。
然而,知道自己无知是难的,你必须走进知识的殿堂,去推那一扇扇门,才知道门对你是关闭的。还要勇于承认无知,蒙田说,世上一切弊端都产生于人们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我的理解是,害怕暴露无知,就会不懂装懂,把事情搞砸,或者强词夺理,把和平破坏。坦然承认无知的习惯要从小就培养,蒙田表示,他若教育孩子,就会这样做,让孩子习惯于用询问和疑惑的方式来回答问题,宁可他们六十岁时还保持学徒的模样,不要像现在这样十岁时就装出博士的派头。
四
蒙田主张过好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人生当然不是马马虎虎的人生,要真正过好是不容易的。怎样过好平凡的人生,他的论述十分广泛,我只说他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不要出租你自己。
一个人首先要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由此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做和应该做的事,那就好好做。对于每个人来说,把符合自己天性的事做好,就是幸福。蒙田自己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听从自己的天性做人做事,不勉强自己接受不喜欢的东西,觉得这样快活。世人认为再好的事,不符合他的天性,他就不做,决不会为此后悔。
你应该关心的不是人家怎样说你,而是你自己怎样对自己说。你懂得思考和掌握自己的人生,你就已经完成了一切事情中伟大的一件。只要你真实的自己完好无损,你就绝不会失掉什么。真实的自己是人生一切价值的承载者,丢失了这个承载者,一切价值都不复存在。一个人渴望把自己变成天使,他就是一个傻瓜,因为他自己已经不存在了,谁来对这个变化感到高兴和激动呢?
我们的某些部分得益于社会,我们的好部分得益于自己。因此,要善于独处,这是一种伟大的能力。真正的退隐是把心灵引回到自己,这在城市和王宫里也可以做到,但是独处时更容易做到。我们应该有妻子、孩子、财产,但是不要粘得那么紧,把幸福完全依赖于其上。我们必须给自己保留一个隐秘的后间,只属于自己,在那里和自己进行日常的对话,不为外人所知。在那里,和自己谈笑一若妻儿和财产都不存在,这样万一失去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好像天塌了一样。
人们表面上好像都很看重自己,可是实际上总是在出租自己。他们住在家里,但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房客。他们的天赋不是给自己用的,而是给奴役他们的人用的。他们到处抵押自己的自由,不管大事还是小事,相干的事还是不相干的事,他们都不加区别地掺合,只要不手忙脚乱,就觉得好像不是在活着。
要不出租自己,关键是摆脱事务和人际关系的控制,让自己享有自由和悠闲。蒙田说:“自由和悠闲,这是我的主要品质。”“我这一生的习惯是活得懒懒散散,轻轻松松,从不忙于事务。”人在社会中生活,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会让你不得安闲,还会让你痛苦。据我所见,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蒙田有两件法宝。
一是无求于人。他说在他的熟人中,从没见过有谁比他更少有求于人,他自己分析,原因在他的性格。一方面,天生有点傲气,受不了被人拒绝,欲望和计划也有限,不需要去求人。另一方面,特别喜欢懒散,对自己的休息权利和自主权利同样珍惜,憎恨一切控制,不论是控制别人还是被人控制。有求于人,无非是两种结果,一是遭到拒绝,二是被迫受惠于人,二者都难以忍受,所以干脆就无求于人。
二是少管闲事。首先是不要卷入别人的事务,“自己不赞成的事,让他(指子女)不要介入”。尤其在朋友之间,要防止不必要地介入对方的事务,或把对方拖入自己的事务,而这往往是难做到的。其次,要尽量少知道别人的秘密。蒙田说,交待他保密的事,他都深藏心底,但希望尽量少沾边。他告诫朋友们,不让他说出去的事就少对他说,因为他不善于做假,没有勇气矢口否认自己知道的事,他可以不说出来,但是予以否认,就会很为难,很不开心。
蒙田所讲的处世智慧,貌似消极,其实很实在。人生的烦恼,大半来自有求于人和多管闲事。这样的处世智慧与社会担当并非不相容,他自己做过两任波尔多市的市长,深受市民爱戴。
五
蒙田说,人生有三种美好的交往。一是知己的朋友,二是恩爱的女子,这两种都不是想要就能够有的。第三种是与书籍交往,它缺少前两种的优点,但有前两种不具备的长处,就是自己完全能够做主,只要愿意,就可以伴随一生,在孤独时给人莫大的安慰。他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关于阅读有许多精辟的见解,我在这里也略加阐述。
人为什么要读书?蒙田说:“我只是在书中寻找愉悦,以便有一种高雅的消遣。”他表示,他只想安闲地度过人生,没有一样东西是他愿意为它呕心沥血的,包括做学问,不管这是一桩多么光荣的事。因此,在阅读时,他注重的是愉快。对于食品,我们有时注重营养,有时只图好吃,精神食品也是如此,有时不一定有营养,有乐趣就行。他说他每天读书消遣,不分学科,博览群书。阅读时遇到困难,他不为之绞尽脑汁,经过一两次思考,得不到解答也就不了了之。
当然,读书注重愉快,并不是无所用心。蒙田反对的是死抠书本内容,他说,内容本身不重要,能够起到推动自己思考的作用就可以了。在谈论教育问题时,蒙田把他主张的读书方法讲得更清楚。他说,教师要把伟大的著作家和不同的学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选择或者就存疑。他必须吸收他们的思想精华,不是死背他们的警句,不要仅仅因为是权威之言就记在脑子里。如果他通过自己的理解真正接受了某种见解,这种见解就是他自己的了,他可以大胆忘记是从哪里学来的。真理属于每一个看到它的人,不在于谁先说谁后说,也不在于是柏拉图说的还是我说的。蜜蜂飞来飞去采花粉,后酿成的蜜属于蜜蜂自己,不管花粉是采自百里香还是牛至。可是,事实上,教育往往是灌输知识,而不是培养心灵。蒙田谈到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时说:“他本该让思想满载而归,却只带回来浮肿的心灵,不是变得充实,而是变得虚肿。”
蒙田特别强调,要警惕不被知识伤害。知识这个东西本身无所谓好坏,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看你天赋如何,还看你怎么用它。人不需要太多知识就能够活得自在,太多的知识会成为负担并造成混乱。植物吸水太多会烂死,灯灌油太多会灭掉,同样道理,书读得太多也会抑制思维活动。有一个词形容这样的人,叫作文殛,就是被文字之斧劈成了残疾。
总之,真正重要的是心灵的培养,自我的成长,阅读的意义即在于此。
《随感集》内容丰富,我在这个序里只能择要介绍,难免挂一漏万。请你翻开书,自己慢慢品读。读蒙田的书,他主张的读书方法是更适用的。闲暇之时,不妨随手翻开其中某一篇,怀着轻松的心情阅读。这样一篇篇读下来,你会发现,你结识了一位多么可爱的智者,而在不知不觉之中,你的心灵得到了滋养和提高。
二〇二一年七月
一╱殊途同归
当被我们触犯过的人握有我们的生死支配权时,感化他们心灵通用的办法是低三下四地乞求同情和怜悯。然而,与之相反的勇敢和顽强,有时也达到过同样的效果。
威尔士亲王爱德华曾长期摄政于居耶纳,此人的才华和命运有许多伟大之处。他曾经被列摩日人深深冒犯。当他用武力攻下列摩日城时,不为人民的呼救声,不为在残杀中被弃妇幼的求饶和下跪所打动,率部继续前进,直到看见三个法国贵族英勇无畏地同获胜的英军奋战之时,他才开始心软。他对这种非凡的勇气不胜敬佩,因而平息了愤怒,并且从这三位贵族开始赦免全城居民。
斯坎德培是伊庇鲁斯的君王,他追踪手下的一名士兵,想把后者处死。那士兵先是忍气吞声,苦苦哀求,试图让君王平息怒火,但却无济于事,后他决定孤注一掷,握起剑来等待决斗。这一毅然的决心顿时止住了主上的愤怒:君王见士兵做出如此令人尊敬的决定,便宽恕了他。那些不了解斯坎德培的神奇力量和骁勇的人,或许会对这一例子做出另一种解释。
康拉德三世包围巴伐利亚公爵后,对被围者提出的诱人条件和卑劣赔罪不屑一顾,只允许同公爵一起被围的贵妇们保全体面,徒步出城,并让她们把随身能带的都带走。这些心灵高尚的贵妇竟敢肩背她们的丈夫、孩子和公爵本人一起出城。康拉德皇帝见她们如此高尚勇敢,高兴得竟流下了眼泪,于是,他对公爵的刻骨仇恨烟消云散,并且不咎既往,仁慈地对待公爵及其臣民。
上述两种方法,无论是屈服,还是抵抗,都很容易把我征服。因为我向来富有同情心,为人宽容大度。不管怎样,我自以为我的本性更倾向于同情,而不是钦佩。然而,对斯多葛派来说,怜悯是一种罪恶。他们主张救助受苦受难者,但不要给予同情和怜悯。
然而,我觉得这些例子似乎比我的态度更恰当,因为从中我们能看到那些经受软硬两种方式考验的心灵,如何承受其中之一而不动摇,却屈就于另一种方式。大概可以说,恻隐之心是温和、宽容、柔弱的表现,妇女、儿童、俗人等天性较弱者更具有这种倾向;相反,蔑视眼泪和乞求,只崇敬勇敢的神圣形象,则出自强健、不屈不挠的心灵,他们只崇拜男性的坚韧与顽强。然而对于不大高贵之人,惊奇和敬佩有时也能产生同样的结果。以底比斯人民为证。他们将那些到了规定任期而不卸任的将领提交重罪法庭审判。派洛皮达在人民的控告压力下屈服,为保性命苦苦求饶,人民很不情愿地宽恕了他。相反,伊巴密浓达却把他自己做的事淋漓尽致地颂扬一遍,并自信而高傲地谴责人民忘恩负义,这使人民在表决时不敢投票,议会散会时,大家都称赞伊巴密浓达的大智大勇。
老狄奥尼修斯经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终于攻下卡拉布里亚雷焦城,并抓获曾负隅顽抗的统帅菲通,一位十足的君子。老狄奥尼修斯想对菲通进行报复,以示警诫。他首先告诉菲通他在前一天如何把菲通的儿子和所有亲族都淹死了。对此,菲通只淡然回答说,他们的这一天比他自己的更幸福。然后,老狄奥尼修斯叫人剥去菲通的衣服,并叫刽子手带他在全市游街示众,残忍地鞭打和羞辱他,并用恶言秽语谩骂他。然而,菲通态度自若,神色坚毅,大声提醒刽子手,他的死是为了伟大而崇高的事业,为了不使自己的祖国落入独裁者手中,并威胁对方将受到诸神的惩罚。老狄奥尼修斯从自己部队的目光中,看到了士兵们并没有被这位败将的顶撞激怒,相反,整个部队开始蔑视自己的将领及他们所取得的胜利,显然已被菲通非凡的勇敢所感动。他还从士兵的目光中预感到他们可能会反叛,甚至还可能将菲通从卫士的手里抢走。于是,他下令停止对菲通的这种残酷折磨,暗中遣人将他淹死于大海。
当然,人是极其虚荣、自相矛盾和反复无常的。对人很难做出固定不变和千篇一律的评价。庞培曾因一个叫芝诺的公民勇敢而高尚地愿意独自为马墨提奥人担罪受罚而宽恕了全城居民,尽管他曾被这些人深深激怒。而在佩鲁贾,曾款待过苏拉的那个人面对苏拉的屠城也表现出同样的勇气,却于己、于全城百姓没有好处。
亚历山大则与前述例子截然相反。这位勇敢、对战败者极其宽容的人,浴血奋战攻下加沙城后,碰上该城指挥官贝蒂斯。对于此人的英勇顽强,他在围城时早有领教:在这一战役中,贝蒂斯经受了可怕的考验,后在部队溃逃、武器折断、自己遍体鳞伤的情况下,依然孤身奋战于众多马其顿人之中。亚历山大为这次胜利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惨重的是他身中两箭,因而愤怒不已,对贝蒂斯说:“贝蒂斯,我不会如你所愿,让你死得痛快的,你会受到一个战俘可能受到的各种折磨。”而对方神色坚定,傲气凛然,面对威胁,一言不发。看到贝蒂斯傲慢而执着的沉默,亚历山大思忖:“他怎么不低头?他怎么不求饶?我一定要战胜你的沉默,即使不能让你说话,也要让你呻吟。”于是他由愤怒变成狂怒,命令士兵刺穿贝蒂斯的脚跟,将他活活地拖在一辆马车后面,把他撕得肢体不全。
或许他对勇敢习以为常,根本不欣赏这种品质,所以就不太看重它了?要不就是他太欣赏自己的勇敢,看到别人同样有胆量就会嫉妒、怨恨并难以忍受?也可能他一怒就容易暴躁,难容对抗?
的确,如果亚历山大能够抑制怒火,那么,在攻占和掠夺底比斯城时,看到那么多失去集体自卫能力的勇士惨遭杀戮,他就可以抑制怒火了。因为,在这场鏖战中,底比斯城有六千人惨遭杀戮,但没有人逃跑或求饶;相反,街上到处有人反击得胜的敌军,挑起决斗,让自己死得高尚。从没见过被打得遍体鳞伤的战士,在生命的后时刻,还在寻敌复仇,拿起绝望的武器再杀几个敌人,以求安慰。这一悲壮的场面没有得到亚历山大的丝毫怜悯,他用了一天的时间报仇雪恨,直至热血战士流尽后一滴血。只有手无寸铁的妇孺老幼才幸免一死,后成为三万奴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