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在工程热力学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制冷技术中常用的制冷循环工作原理、制冷系统组成、制冷设备性能和制冷技术应用等。从教学基本要求出发,本书较全面地论述了应用*广泛的蒸气压缩式制冷技术,介绍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对制冷技术用于热泵、冷库、蓄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做了简要介绍。为方便配合教学,从第2章开始每章都附有习题。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材,还可供从事暖通空调及制冷和建筑节能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本书配有ppt电子课件,免费提供给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授课教师,需要者请登录机械工业出版社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注册下载。
|
目錄:
|
编者前言第1章绪论11.1制冷概述11.2实现制冷的技术方法11.2.1蒸气压缩制冷11.2.2蒸气吸收式制冷21.2.3空气膨胀制冷21.2.4热电制冷21.2.5正在研发的制冷技术31.3制冷技术发展历史41.3.1世界制冷技术发展简史41.3.2我国制冷技术发展简史41.4制冷量的单位及换算5第2章制冷剂、载冷剂和润滑油62.1制冷剂62.1.1制冷剂的种类及其编号方法62.1.2对制冷剂的要求82.1.3CFCs及HCFCs的淘汰与替代122.1.4常用制冷剂的性能132.2载冷剂172.3润滑油182.3.1润滑油的作用182.3.2润滑油的种类182.3.3润滑油的选用19习题20第3章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213.1理想制冷循环213.2蒸气压缩制冷的理论循环及热力计算233.3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改善293.3.1膨胀阀前液态制冷剂再冷却293.3.2回收膨胀功303.3.3多级压缩制冷循环313.4蒸气压缩式制冷的实际循环363.4.1实际循环过程分析373.4.2实际循环的性能参数383.5跨临界制冷循环403.5.1CO2跨临界制冷循环403.5.2CO2跨临界循环的改善423.6双级压缩制冷循环453.7复叠式制冷循环463.7.1复叠式制冷机循环系统463.7.2复叠式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483.7.3复叠式制冷机的起动与膨胀容器48习题49第4章制冷压缩机514.1活塞式制冷压缩机514.1.1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514.1.2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的分类534.1.3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的主要零部件结构544.1.4能量的调节644.1.5压缩机的润滑664.1.6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的总体结构与机组694.1.7活塞式制冷机组714.1.8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的热力性能744.1.9性能曲线与工况844.2回转式制冷压缩机864.2.1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864.2.2涡旋式制冷压缩机904.2.3螺杆式制冷压缩机934.3离心式制冷压缩机1194.3.1离心式制冷压缩机概述1204.3.2空调用离心式制冷机组1284.3.3离心式制冷机组的特性曲线1294.4磁悬浮制冷压缩机1304.4.1磁悬浮轴承1304.4.2磁悬浮冷水机组与传统离心式冷水机组相比的特点1314.5压缩机的热力性能132习题138第5章制冷换热设备1405.1蒸发器的种类及特点1405.1.1冷却液体载冷剂的蒸发器1415.1.2冷却空气的蒸发器1475.2影响蒸发器传热效果的因素1515.3蒸发器的选择计算1555.3.1蒸发器的选型1565.3.2平均传热温度Δtm1575.3.3传热系数1595.4冷凝器的种类及特点1595.4.1水冷式冷凝器1595.4.2风冷式冷凝器1635.4.3蒸发式冷凝器1655.5影响冷凝器传热效果的因素1675.5.1制冷剂的冷凝传热1675.5.2冷却剂的对流传热1695.5.3油膜热阻1705.5.4污垢热阻1705.5.5管壁热阻和接触热阻1715.6冷凝器的选择计算1715.6.1冷凝器的选型1715.6.2冷凝器热负荷1725.6.3平均传热温差Δtm1725.6.4传热系数1745.7其他换热设备1755.7.1再冷却器1765.7.2回热器1765.7.3中间冷却器1775.7.4冷凝-蒸发器178习题179第6章节流装置和辅助设备1806.1节流装置1806.1.1手动膨胀阀1806.1.2浮球式膨胀阀1816.1.3热力膨胀阀1826.1.4电子膨胀阀1886.1.5毛细管1906.1.6节流短管1936.2辅助设备1936.2.1制冷系统流程1936.2.2油分离器1956.2.3中间冷却器1976.2.4贮液器1996.2.5气液分离器2016.2.6空气分离器2026.2.7过滤器2046.2.8集油器2046.2.9干燥器2056.2.10安全装置205制 冷 技 术目录6.3控制机构2076.3.1系统控制的主要环节2076.3.2控制传感器及其特性2076.4制冷剂管道系统设计212习题216第7章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2187.1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典型流程2187.1.1氟利昂制冷系统2187.1.2氨制冷系统2197.2空调用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2217.2.1冷(热)水机组2217.2.2冷(热)风机组2257.3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工作特性2297.3.1主要部件的工作特性2307.3.2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联合工作特性2327.3.3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联合工作特性2337.4蒸气压缩式制冷装置的性能调节2357.4.1制冷装置的容量调节2367.4.2制冷装置的自动保护247习题248第8章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2498.1溴化锂水溶液的特性2498.1.1溴化锂水溶液的饱和压力-温度图2498.1.2溴化锂水溶液的比焓-浓度图2508.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工作原理2528.3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及改善措施2538.3.1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性能特点2538.3.2改善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性能的措施2558.4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2588.4.1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2588.4.2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2638.4.3双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2678.5冷热电联供技术应用2688.5.1冷热电三联供的原理2688.5.2冷热电三联供的特点268习题269第9章热泵2709.1热泵技术概念2709.1.1热泵的工作原理2709.1.2热泵的热源2709.2空气源热泵2719.2.1空气源热泵的特点2719.2.2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2729.2.3空气源热泵多联机2739.2.4四通换向阀2759.2.5蒸发器的除霜方法2759.3地源热泵2779.3.1地源热泵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779.3.2地源热泵的分类278
|
內容試閱:
|
“制冷技术”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为适应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四所高等院校的教师联合编写了本书,并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作为本科专业技术入门教育的教材,与其他同名称教材相比较,本书在坚持重视阐述制冷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前提下,从加强制冷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出发,按照制冷技术领域的新规范和新标准,内容编排上力图能够反映制冷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新信息。考虑到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后还需参加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专业考试,书中除论述空调制冷外还编写了冷库、热泵、蓄冷等内容。“制冷技术”课程目前在教学计划中学时数一般为32学时,选用本书作为教材时教学学时分配建议参考下表。“制冷技术”课程教学学时分配(供参考)章号内容建议学时数1绪论12制冷剂、载冷剂和润滑油23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44制冷压缩机45制冷换热设备26节流装置和辅助设备37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28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49热泵210空调水系统与制冷机房211蓄冷技术312冷库设计基础3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广州大学方赵嵩、冀兆良,广东工业大学杨晚生,广东海洋大学江燕涛,仲恺机械工程学院丁力行。本书主审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树林,主编为方赵嵩,副主编为杨晚生、江燕涛。本书编写分工为:第1章和第3章由冀兆良编写,第2章和第5章由方赵嵩编写,第4章和第9章由方赵嵩、冀兆良编写,第6章和第7章由江燕涛编写,第8章和第10章由杨晚生编写,第11章由方赵嵩、丁力行编写,第12章由丁力行编写。附录由冀兆良整理。本书编写时参考了已出版的相关教材、与现行制冷技术有关的设计规范和产品标准等。在此,对各位作者表示衷心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广州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也表示衷心感谢!同时还要衷心感谢主审李树林老师对本书进行的严格审查和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由于编写人员的水平及经验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