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信守文学的追求,保持先锋的姿态,在虚无主义盛行的年代仍然执拗地追求一种建立在真实之上的唯美风范,徐小斌自喻为理想主义精神的后一颗棺材钉,其决绝和悲壮非比寻常。她会将笔墨推向两个极致,一端是个人心灵的隐秘深处、潜意识和梦境,一端却无法舍弃“五〇后”这一代人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视野。在当代文学的高原上,徐小斌也许不是醒目的,但她一定是独特的地标之一。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中国当代作家论”丛书之一。徐小斌被称作“另类女作家”,其作品充满想象力,其“叙事迷宫”令人无法轻视,是新时期以来的重要作家之一。作者将徐小斌作品按不同主题、类型,分门别类地归纳、比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对徐小斌四十年的创作道路及文学成就做出各个剖面的解析,互相勾连,终塑出一个立体的文理骨架,精准地概括出徐小斌天马行空的表象之下,自成一体的思与哲。作者对徐小斌文本中种种或自创或借鉴的隐晦意象,除以自身的文学研究经验剖析外,还找到了足够的理论支撑,如巴赫金的成长小说理论、戴维·哈维的时空压缩理论、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划分等,以此探寻徐小斌在生命和文学二者上共同的成长轨迹。
|
關於作者: |
张志忠,山东大学荣聘教授,山东大学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文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茅盾文学奖评委,鲁迅文学奖评委。著有《莫言论》《1993:世纪末的喧哗》《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华丽的转身: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迷茫的跋涉者: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心态录》等论著多部。
|
目錄:
|
前 言 /1
章 成长的烦恼
节 王子的唤醒:白雪公主获救之后 /2
第二节 丑小鸭之惑:成长与拒绝成长 /6
第三节 《前夜》与爱伦娜:真正的爱情何日到来 /8
第四节 斗篷男形象的重合:英沙罗夫、湿婆神与死神 /11
第五节 雌雄同体: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心象 /13
第六节 英雄变形计:《阿波罗死了》与《莎乐美》 /19
第七节 信使来告:革命时期的爱情 /23
第八节 如梦幻泡影:只是当时已惘然 /30
第九节 自我认同:青少年与危机 /32
节 医院的现代性与“人学”蕴含 /38
第二节 从边缘化的少女之恋走向变革时代的主场 /41
第三节 医患—施受关系的翻转 /43
第四节 一曲《弧光》,几人心事 /45
第五节 以“生命树”为中介的成熟与转型 /49
第六节 曲径通幽:从公共话语到个体心理分析 /52
节 金钱·犯罪·精神病患者 /58
第二节 8字图·平行线·医患恋情 /59
第三节 梦幻的解析·弗洛伊德·重新进入中国之后 /61
第四节 实证科学理性·东方神秘主义 /62
第五节 显示与证明·有解与无解 /66
第六节 形式逻辑与形象图景·功利理性与审美直感 /69
余论之一 通俗、媚俗与超俗 /71
余论之二 改编之难:从心灵独白到社会冲突 /75
节 女人四十:多歧路,今安在 /82
第二节 五重异象遮蔽下的欲念浮动 /85
第三节 在市场化时代遭遇重重混乱 /88
第四节 好男人的童年记忆与现实“报应” /91
第五节 一面是爱,一面就是伤害 /93
第六节 世界上亲密的关系莫过于血缘关系 /96
第七节 从“径直道来”到“背面敷粉” /100
节 “咱们都是海的孩子” /107
第二节 “我们的爱之舟触礁沉没” /109
第三节 “伴随着我的难道竟是我自己的影子?” /114
补论一 英雄·女神·母亲:三个三重奏 /117
补论二 生态女性主义的内在化 /124
节 众说纷纭话“遗梦” /131
第二节 难陀故事与天女绮梦 /133
第三节 女画家的不祥梦兆和直男的擦肩而过 /136
第四节 善恶之辨与爱欲之思 /141
第五节 辩难录:极权宗教与人文宗教 /143
第六节 “现在宁愿喜欢美善与丑恶互相渗透” /145
第七节 释家众佛的人间投影 /147
第八节 如来怎么样遭遇绿度母 /150
第九节 “我心即佛”与“印度梦寻” /154
附录 本刊组织座谈长篇小说《敦煌遗梦》 /159
节 母系家族“皇后群体”的悲情 /163
第二节 “对我来讲就是现实,对你来讲就是梦” /167
第三节 角色意识:“你得学会戴上面具” /170
第四节 五代女人一台戏:悲剧及其成因 /174
第五节 血缘混杂的奇葩与灵肉纠结的姐妹 /178
第六节 为爱而生,有羽难飞 /184
第七节 黑色巨蚌:意象是怎样炼成的 /189
第八节 神秘何以酿制:蓝色的星星纷纷坠落 /194
第九节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 /195
节 样本一:撕开美艳便发现一只只魔鬼般的怪兽 /201
第二节 样本二:都是她想象的、心灵和肉体的密码 /203
第三节 样本三:对于艺术家来说,表达要比构思难 /205
第四节 样本四:少女与死神 /207
第五节 样本五:烛龙与陆羽的生死纠葛 /209
第六节 样本六:羽蛇——脱离翅膀的羽毛不是飞翔 /211
第七节 样本七:画风溯源——达利、莫罗和雷尼·罗纳 /213
第八节 样本八:雪花飞飞,雪花飘飘 /216
第九节 样本九:亡魂·苦海·普度 /218
节 在清宫戏与女性历史题材写作中定位 /222
第二节 看与被看:外来人和他者的视线 /228
第三节 深宫禁苑中的渐进启蒙 /232
第四节 风雨飘摇中的天潢贵胄女性众生相 /239
第五节 女权、人权、国权,新政、改良、革命 /243
节 讲一个童话是需要勇气的 /251
第二节 上升的螺旋:从《海火》到《炼狱之花》 /253
第三节 面具、羊皮书与不可能完成的神圣使命 /259
第四节 曼陀罗与天仙子:三娘教子还是子教三娘 /263
第五节 曼陀罗之恋:古印度文明的暗影摇曳 /269
第六节 潘多拉打开魔盒之后 /275
第七节 闻道海上有仙山:摩里岛之旅及后来 /278
第八节 曼陀罗·月亮花·炼狱之花 /282
第九节 祖先、长辈与孩子们的未来世界 /285
节 从三种结局回望爱情:艺术的与现实的 /292
第二节 女主人公位置调整:引导者与被救助者 /295
第三节 各自疗伤:往世与今生的双重补偿 /298
第四节 “天国的孩子”走进大欢喜 /302
余论 本土化的女性“疫情文学” /305
节 书写大转型时代的使命自觉 /309
第二节 “崇拜英雄”的红小兵与知青生活书写的缺席 /314
第三节 时代大潮内外的众生相 /319
第四节 性别、历史与童话 /322
第五节 欲望醒觉与生命错位 /325
第六节 逃离就是永生,前行永不疲倦 /328
第七节 医院空间中的理性与疯狂 /333
第八节 神秘主义来源的千丝万缕 /335
第九节 神秘空间表现的千姿百态 /340
第十节 修正巴赫金:反成长、拒绝成长与时空压缩 /348
徐小斌文学年表 /353
后 记 /374
|
內容試閱:
|
前 言
一
徐小斌,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异数,也是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症候。
先让我们看看当下文坛的重量级评论家们对徐小斌的纷纭评说。
对于徐小斌的文坛定位之困难,戴锦华如是言:
徐小斌是当代文坛上以自己的(尤其是九十年代的)作品而拥有自己的读者群的作家。如果说,她对巴赫赋格曲 埃舍尔怪圈的迷恋,使她着力于营造作品的迷宫式结构;她的充满伤痛感的女性生命体验,使她一步步接近禁区;那么她对于生存的“普遍命题”着魔般的固执,青春故事表层结构,以及她广泛涉猎的知识领域和她的异地场景,则使她的作品具有流畅迷人的可读性。在笔者看来,这种流畅与可读,与作品中迷宫路径式的营造,是徐小斌作品所呈现的另一份张力。它同样在冒犯与妥协之间,构成了徐小斌独特而难于定位的文坛位置。
戴锦华要说的是,叙述迷宫,充满伤痛感的女性经验,对女性人生的极致描写导致的冒犯书写常规,与流畅的可读性对读者的妥协,构成其不同的侧面。
比戴锦华晚了一代的北京大学教授贺桂梅说:
徐小斌在当代文坛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局外人”的姿态。她以诡谲的想象力、超拔的智性与敏锐的感受力长久地构造着一个个由神秘的文化符码筑成的“别处”: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海火,到敦煌,中缅边境的佤寨,蓝毗尼城,我们从中读到的是体察社会历史文明与人性深层悲哀的别一种视角,她的小说如同美丽的珊瑚触角,向我们展示了当代写作“无限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她心爱的人物,则是具有透视人类灵魂的通灵性,勘破世情、揭示本真的“永远的精神流浪者”。她们的存在隐隐地构成与现代文明社会的紧张的对峙关系。对于徐小斌而言,写作既是一种“以血代墨”的生命需求,同时也是一次次以文化密码编织的智性游戏,她的小说由此成为智性与诗情、科学与神秘、象征与隐喻、回旋与变异、玄奥的形而上空间与深刻的女性经验等交织在一起的叙述怪圈和迷宫;犹如埃舍尔的绘画与巴赫的音乐,总是在不知不觉中由异域回到当下,由神秘转入现实,又从现实过渡到更高层次的未知。
贺桂梅说的是,徐小斌的作品昭示着生活在别处,异乡异域,神秘奇境,这与现代文明笼罩下的当下现实,两者间构成了一种对立关系。在现代进程和全球化大潮中,权力、金钱、欲望、贪腐等,都是社会现实中随处可见的,人心不古,人性堕落,都是作家批判现实时的。徐小斌的独特性在于,她在丑陋现实的另一边,建构一个神秘的空间,与现实形成执着的纠缠,在与现实的折冲之间,将其神秘性升腾而起,对现实产生一种超越性。
陈晓明是对徐小斌关注多的学者之一。他将徐小斌的创作概括为“梦想成精”:
徐小斌是一位个性显著的作家,她内心十分沉静,始终以自己的个人方式写作。她对文学的那种执着的态度和方式,是当今中国作家所少有的。她追求一种纯粹的文学,一种用汉语的纯美品性来书写的文学。她个性鲜明却又具有多面性: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徐小斌是一个玄奥的有神秘主义意味的作家;在另一些人看来,她是一个准女性主义者;一些人认为她的写作非常前卫,也有一些人会把她看成一个把传统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人。
对徐小斌来说,小说就是她的生存世界,她倾心于这个世界,把自己全部交付给这个世界。她以这种态度来写作小说,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徐小斌的小说充满着虚构的色彩,这个世界融瑰丽的想象、诗性、形而上的神秘意念于一体,在我们的面前无止境地伸展敞开。
陈晓明讲明徐小斌创作的三个要点,个性鲜明而又斑斓多姿,小说世界大于、优于其生活的世界,执着地追求纯美的语言纯粹的文学。
陈福民注重的是徐小斌作品中的精神指向及其困惑:
真正有意义的艺术表达不仅仅有赖于时代文化氛围的渲染烘托,还依赖于写作者对自身经验同历史关系有独到的生动的理解。如何在上帝之门轰然关闭之后保有人的灵净状态?如何在历史理性悍然推进之际为人求得后一点真实和尊严?如何使女性的情感、欲望、思想在现代人的含义上水落石出?这些都是一直困扰着徐小斌的“深度问题”。毫无疑问,徐小斌的“女性写作”色彩非常强烈,但是,作为一种独异的、批判的思想和艺术冲动,徐小斌的写作不能仅仅用“女性文学”加以简单的一揽子说明。
陈福民所言,作家能否超越普泛的时代意识而独辟蹊径,是其能否实现真正有意义的艺术表达的前提,徐小斌的“深度问题”亦不止于女性文学。
孙郁浸淫于鲁迅的世界年深日久,他的文字表述,语法、口吻与用词,都显得别有韵致:
我们说那是一条曲折的路,乃因为其精神一直面临的一种难度。阅读徐小斌,总觉得是一种苦涩的跋涉。但那艰辛里也总有神灵的召唤,在黑暗里还时时闪着奇光。她写女性,有点残酷,常常是本原的昭示,那些外在的光环一个个脱落了。作者经历过“文革”,见证过八十年代的文化变革,总能以旁观的角度去审视昨日的历史。在那些文本里,完全没有逃逸,乃是一种精神的面对,甚或一种搏击。这让我想起卡夫卡和鲁迅。其中不是模仿的问题,而是一种气质的联系,徐小斌在本质上,和这样的传统是有关的。……徐小斌有童话写作的天赋,却放弃掉那些逃逸现实的飘渺的梦。从童话中又穿入到冰冷的世界,于是真俗之变在明暗里波动不已。她绝不躲在安详之中,习惯于一种苦运的承担。而有时,又津津乐道于对残酷的凝视,在拷问里进入自审的快感中。
孙郁指出徐小斌与鲁迅和卡夫卡精神气质的关联,肯定其直面惨淡人生,在凝视残酷与拷问灵魂的痛苦中暗自滋生一抹奇光与快感。
还有孟繁华,他曾经和徐小斌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做过同事,对徐小斌的评价有独特的角度:
徐小斌的小说创作,于九十年代的文学来说,是一个相当独特的现象。她的独特不仅在于她奇丽的想象,对神秘与未然的情有独钟,也不仅表现在她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格外自觉,同时还表现在她意识与文本中的深刻矛盾。这些特点,使徐小斌的小说在整体上敏锐地传达了她对当下生活的深切体验;她既身陷其中又难以亲近,既向往逃离又宿命般地无力自拔。因此,她只能以想象的方式一次次地自我救赎,一次次地“生活在别处”,然后再重临起点,让她的乌托邦在想象中不断辉煌。另一方面,在这些特点中我们也明确地感到,她在努力超越自己八十年代创作的过程中,仍有依然可感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遗风流韵。……事实上,她已经找到了既表达个人倾向,又关怀人间现实的结合部。她有影响的一些作品,或者说九十年代以来的作品,她关注的焦点始终是现代人或者说是现代女性的精神焦虑和情感挫折。但小说并非人生指南,她所有人物的结局或出路,亦不等同于她为女性开出的十全大补药方。但我固执地认为,一个作家只要真诚地表达了他对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处境的关怀,表达了他哪怕深陷绝望但仍在抗争的努力和勇气,表达了他对人类基本价值维护的承诺,他的作品终会被人阅读并且热爱。
生存处境和精神处境,乌托邦,理想主义,浪漫情怀,是孟繁华解读徐小斌的关键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