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诗经》中涉及植物130余种、动物100余种!这些动植物清丽雅逸、唯美可爱,既有知识性,又具文艺色彩和美学价值。
▼本书是解读《诗经》名物解读的原创文学随笔集,全新解读这些动植物的“前世今生”,同时配以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中的手绘插画。
▼作者历史数年创作,以趣味故事等形式介绍了这些动植物相关人文趣事以及《毛传》《陆疏》《本草纲目》《品物图考》等典籍中的出处,名称、特性及用途。
▼诗无邪思三千载,物生尘缘世世情。万物有灵——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皆是生命美的馈赠!
▼知名插画师操刀,内封裸脊锁线装帧,外封进口艺术纸。图文四色印刷,是值得珍藏的经典之作!
|
內容簡介: |
《诗经》是千年经典,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博物志。其中涉及植物130余种、动物100余种,其中有的耳熟能详,也有的陌生新奇,更有的销声匿迹。
本书是解读《诗经》名物的原创随笔集,分为草、木、鸟、兽、虫、鱼六大主题,以文学角度深度解读它们的前世今生,同时配以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中的手绘插画,让读者了解《诗经》名物的习性、状态,并介绍了相关的人文趣事以及《毛传》《陆疏》《本草纲目》《品物图考》等典籍中的出处,既有知识性,又具文艺色彩和美感。
穿越数千年旖旎时光,领略来自上古的纯真意境和感动。
|
關於作者: |
吴玲,作家,自由撰稿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一个笃信人心敌得过岁月斑驳的女子。闲散的岁月中常执笔而立,蹙眉念心,笔端有温度,纸面有感情。著有《人间惆怅客此生不负卿:纳兰词传》《美不过诗经》《永不退色的优雅:杨绛传》《一生爱古诗词》等。
|
目錄:
|
目 录草卷 一岁一枯荣
舜华002
卷耳006
荇(xìng)菜009
葭013
芍药016
绿竹020
瓠023
麦026
黍030
稷033
荷花036
荼040
木卷 绿叶发华滋
甘棠046
桐049
梅052
柳055
柏059
松063
桑067
木瓜071
杨074
杞077
棘080
蒲083
鸟 卷 处处闻啼鸟
关鸠088
仓庚092
乌096
鸳鸯100
凤凰103
雁106
鹤110
燕子114
鸨117
雉120
鸡123
鹑126
鹭129
兽 卷 风吹草低见牛羊
麟134
鼠137
狐140
马143
猫147
鹿151
牛154
狼157
羊160
兔163
犬166
豝(bā)169
龟172
虎176
豹180
豺183
虫 卷 霜草苍苍虫切切
螽(zhōng)斯188
蜉蝣191
苍 蝇194
伊 威197
蚕200
蟋 蟀203
蜩(tiáo)螗(táng)207
宵 行211
蜾 蠃214
蟏(xiāo)蛸(shāo)217
蜮(yù)221
鱼 卷 常有羡鱼心
鲂226
鲿229
鲦232
鲤235
鳟238
鳣241
附录:毛诗序244
|
內容試閱:
|
序 纯真无限,美得令人窒息
《诗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唐诗宋词的初基因,数千年备受历代读书人的推崇。它热情浪漫,意境唯美,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其中许多光听听名字,就令人觉得很惊艳的动植物,让《诗经》变得更为灵动。
《诗经》共有30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涉及植物130多种、动物100多种。它是较早记录花鸟草木、虫鱼鸟兽的自然之书。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里的动植物,在字里行间无不透着淳朴与灵动。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经》便是如此,与自然万物浑然无间,“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诗经》中涉及的花鸟草木不但情貌俱全,也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一首诗都是那时人们生活场景的重现,一草一木间都带着朴素的感情。细心观察这些动植物,你会看到草木的蓬勃,听到走兽的嘶吼,感受到飞鸟的自在。虽时间久远,但亲近之感却又如此浓厚。
《诗经》之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明亮鲜活,让我们觉得既陌生又熟悉。它们有些历经数千年,大量名称已经发生改变,甚至彻底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当我们穿过千年迷雾回望过去,它们似乎又不单单是植物、动物那般简单。正如王国维所言:“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古老的诗行中,其背后所隐藏着的文学、文化、历史、地理、艺术等知识,也值得探究和玩味。
我们能够从《诗经》中,探寻那些我们常见的花花草草、虫鱼走兽的前世今生,畅游在完全不同的时空中,听它们诉说着自己特有的故事,或是被人们青睐,或是被人们所摒弃。尤其是那些已然销声匿迹的动植物,我们只能通过千年前遗留的珍贵文字来窥探它们的样貌。当我们通过一行行诗句,通过后来人一点一滴的探索积累,终于距离它们遥远的过去又近了一些。
我们热爱自然,但似乎又爱得不够浓烈。活在钢筋水泥的都市,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遗失了那些曾经的淳朴之美。花花草草没有变,变的是我们的心,匆匆间太久没有停下脚步,注视默默陪伴着我们的但愈发生疏的草木虫鱼……
古人与今人,同样有思念,有烦恼,有委屈,有不甘……唯独不同的是,他们似乎与自然离得更近些,他们熟知身边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只小动物。而我们,科技发达、经济发达,但欠缺与自然的亲密度。我们活在被自己改造好的环境中,却一不小心将自己与自然隔开。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拿出一些空闲时间,去听风、去看雨,去赏花、去观月……以及穿越时光的洪荒,去《诗经》里看看过去的草木虫鱼,它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故事,也有与今人剪不断的种种联系。在下一次外出时,我们或许就能有意识地抬头看看天空,目光锁定几只飞鸟,或是瞧瞧路边的花草树木,想起它们的曾经,会让人不禁莞尔一笑。
如果能从本书习得一些学识,是好的。如果能因为本书唤起对自然的爱与兴趣,让生活平添些许乐趣,是极好的。
越古老,越美好,因为它记录了生活的质朴,还原了先民的淳朴与率真。
绿 竹
《淇奥》是先秦时代卫地汉族的民歌,“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以绿竹起兴,赞美君子的高风亮节。据《毛诗序》记载,“《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
武公即卫国的武和,是周平王的卿士,哪怕在九十多岁时,仍坚持廉洁从政,积极接纳劝谏,从而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淇奥》便由此而来。自古以来,在歌颂能臣良将之中,都承载着百姓对安居乐业的期盼。
关于“绿竹”,时过境迁,其实很难确定到底是以“绿,王刍也。竹,萹竹也”为准,还是以“绿竹为竹”为准。不过,在淇川地区出土的文物可以说明,这里曾经有过竹林。而且,在当时的官职设置上,也有专门管理竹林的官职,可见,竹林并非虚无的幻想,而是真实地存在,只不过后来消失了。
竹子,可分为毛竹、麻竹、箭竹等,是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其生长速度在世界植物范围内堪称。挺拔,是大众对它的普遍印象,实际上,也有低矮如草的品种。它们的根茎成片生长,所以多见竹林。
从古至今,竹子都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它挺拔修长,耐严寒酷暑,与梅、兰、菊同为“花中四君子”,与梅、松同为“岁寒三友”。为它赋诗者数不胜数,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韧不屈,是竹子的风骨。唐朝刘禹锡诗云:“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如君子,在哪里都适宜生长。白居易诗云:“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吾师。”
竹子并不稀有,但却很稀奇,明明与水稻是近亲,但生长速度却无人能敌,在短短一夜之间,就可以长高一米。在静默中拔节,完成生命的蜕变。有人会误以为竹子是树,其实它是草,判断的依据就是是否有年轮,有则是树,没有则是草,而竹子中空,所以并不是树。
还有人认为竹子不会开花,这其实是个误会。竹子也会开花结籽,只不过是以60年为一个周期,并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开花意味着新生,也代表着死亡。一片气势磅礴的竹林,或许只是同一株竹子,根茎在地下相连,地上则不断迸发新的竹子,“同龄竹”久而久之形成竹林,在60年的循环之下,花开花落,繁衍生息。
淇 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biàn)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zé)。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瓠
瓠(hù),就是我们常见的葫芦,又叫壶卢、蒲卢、瓠、匏(páo)、壶、甘瓠,古时匏、瓠、壶名同物,是爬藤植物,喜欢温暖、避风的环境。
葫芦是世界上古老的作物之一,早在700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与“福禄”谐音,所以被中国人视为增寿、降瑞、除邪、保福、佑子孙的吉祥物。豪门望族都喜欢在中堂之上,供养几个葫芦,因为葫芦嘴小肚子大,古人认为能够化煞收邪、趋吉避凶。台湾就有“厝内一粒瓠,家风才会富”的说法。
葫芦的品种繁多,所以名字也就五花八门。北宋陆佃《碑雅》认为“长而唐上日瓠,短颈大腹曰匏”,“似匏而圆曰壶”,所以瓠(hù)、匏、壶是按照不同形状来区分的不同品种。李时珍则与陆佃相反,他认为匏是扁圆葫芦,壶才是瓢葫芦。
《毛诗陆疏广要》认为,葫芦按甘苦来分,瓠是甜的,匏是苦的;《本草纲目》则按照用途来区分,比如“茶酒瓠”“药壶卢”。《说文解字》解释说,“瓠字从瓜”,孔子也提到过“匏瓜”。现代植物学把各种“葫芦”都归属于葫芦科。
古人对某物的喜欢,往往源于对子孙繁衍的渴望,葫芦能蔓延、多果实的特点,正符合古人的期望,所以延续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在我国,有20多个民族崇拜葫芦。
女娲、伏羲被视作人类的始祖,而传说中,他们都是葫芦的化身。“开天辟地”盘古,他的名字更是与葫芦紧密相关,“‘盘’与‘奭(shì)瓠’之‘奭’古通用,‘古’与‘瓠’音近,‘盘古’即为‘奭瓠’,而‘奭瓠’就是葫芦”。得道成仙的神话人物,也总与葫芦有关系。
古时夫妻入洞房后,会饮一杯“合卺(jǐn)”酒,也就是交杯酒,彼此承诺永不分离。卺指的就是用葫芦做的瓢。
葫芦如同瓜果蔬菜,让古人吃出了许多花样,元代王祯《农书》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又说:“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为佳蔬。”不管是嫩叶还是果实,都是食材,叶子可以凉拌,果实可以做馅。
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弥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麦
麦是禾本科植物的一类,五谷的一种,分为小麦、大麦、燕麦和荞麦等种类。人们将麦子比作金黄色的希望,稻田之中自有一番安然的气息,这是因为麦子给了人们活着的底气。在闹饥荒的年代,小小的一根根麦穗,事关人们温饱,意义重大。南宋文学家姜夔“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诗句还在耳畔,中国是农业大国,麦子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之一。
一年四季中,一日三餐,一饭一蔬中,藏着中国人朴实的勤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是为了果腹,也是为了生活。
古人云“爰采麦矣?沬之北矣”,在麦田中,慢悠悠地采摘麦穗,也是一种乐趣。陆游云:“垦地播宿麦,饭牛临野池。未能贪佛日,正恐失农时。矻矻锄耰力,勤勤祝史辞。嘉平得三白,吾饱岂无期?”耕地、喂牛,每一个动作都生机涌动。
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麦子备受呵护,从初的播种到后的收割,中间还不忘浇水、施肥、除虫、除草,时刻牵挂着麦田。风调雨顺的年头,在精心照料下,从绿油油长到金黄色,麦子没有辜负人们的期许,准时献上一场丰收。
深秋初冬时,撒下种子,随后静待发芽。千辛万苦挣破泥土,又要忍耐凛冽的风、霜、雪,但是按照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来说,厚厚的雪是一种滋养和保护,正是在冰天雪地中,麦子一刻未停地生长。
冬去春来,麦子迎来了可以撒欢的时光,开出花、结出种子,每一粒都是沉甸甸的。麦子成熟后,田野间就会迎来一派忙碌的景象,割麦、打麦、扬场,老农黝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标准的北方人,但凡一顿饭没吃上面条、馒头之类的主食,就好像没吃饭一样。
《左传》用短短一句话记述了晋景公与麦子的一个故事:“将食,涨,如厕,陷而卒。”当时,晋景公重病,巫师预言他吃不上新收的麦子就会去世,但晋景公不服,一直坚持秋收,终于等来了麦饭,突然想去厕所,谁料一不小心栽进厕所,就此丧命。终,还是如巫师所言,没有吃上新麦。
在几十年前,青黄不接的时候,还没有成熟的麦穗就成了救命的粮食,用火蒸了、烤了,搓去糠皮,碾碎配上野菜,就能充饥。宋代典籍《尔雅翼》称:“麦者,接绝续乏之谷。方夏之时,旧谷已绝,新谷未登,民于此时乏食,而麦先熟,故以为重。”
这个味道对于丰衣足食的现代人而言,是遥远的,但也是熟悉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吃法,都是人间的烟火味儿,也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情怀。
载 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