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1】畅销书《36岁,人生半熟》作者——宽宽的第二本生活散文集。 在经过《36岁,人生半熟》的转向后,续作《如花在野》进一步记录了转向后女性新生活的营造,为希望选择理想生活的现代人,尤其是新女性,提供进一步的行动参考。
【2】这是一个人的寂寞狂欢,也是能引起广泛共鸣的生命吟唱。不变的,是作者宽宽一贯袒露、毫不造作的文字。她展示了一个真正认真生活的成人,如何在选择了自己人生的路后,坚定地走下走。
【3】23篇生活哲学随笔,前半部“怀偿”,旨在探讨传统美学对今人生活之影响;后半部“惜今”,则偏重记录人生转瞬即逝的相遇、互动和体悟。
【4】全书内容兼具书、画、写作的创作方法论,以及实践“理想生活”细节的方方面面,将中年人生可能有的美好与失落,失意与新得,尽数展现在对人生境遇有所思考、有所好奇的读者眼前,坦诚、诗意的语言,足以激起阅读者的强烈共鸣。
【5】小巧的开本设计,随身携带,随时阅读;邀请著名艺术家、书画家、作家蒙中,为封面题字,配合充满自然野趣的美术设计,尽显传统美学的魅力。
|
內容簡介: |
如果说《36岁,人生半熟》是人生面临选择之际的“破”和迷茫,《如花在野》则是作者宽宽对人生新阶段的“立”的记录,书写的,是年近不惑、穿过迷雾后的笃定与从容。23篇生活哲学随笔,包含“怀偿”和“惜今”两部分,从对幼时生活碎片,到个人情感的回溯,及至友人的生死悲欢,更多的,却是在平凡的日常中挖掘出的美,以及对写作、对东方美学、对时代背景下个人之路的深入思考。这个“立”的过程,从有为到无为,从行动到感受,从外转向内,是一个人的狂欢,也是能引起广泛共鸣的生命吟唱。而一贯真诚,毫不造作的文字,延续了前作的优点与沉思,向读者展示了选定自己的路后,坚定地往下走,可能到达的方向——为精神丰盈所充实的人生,在远离都市的苍山洱海间,如花般绽放,展现生命的原初能量,欲望的自然姿态。
|
關於作者: |
宽宽,写作者。原名赵潇爽,中央财经大学文学学士,复旦大学新闻学硕士。曾于媒体专职人物报道,后创业。2016年由北京移居大理,潜心于东方美学与传统中医学的研究、实践与撰述。已出版散文集《36岁,人生半熟》。
|
目錄:
|
目 录:
自序 /// Ⅰ
之一:怀尝
01 此时情绪此时天 /// 2
02 是那样地旧而又这样地新 /// 11
03 万物历历,望峰息心 /// 20
04 开门雪满山 /// 30
05 道可致而不可求 /// 45
06 唯有功夫不负人 /// 57
07 人间世里,悲欣交集 /// 66
08 美,一半在时代,一半在个人 /// 76
09 写作,为散怀抱 /// 95
之二:惜今
10 容许阳光打在脸上,也容许阴影中的死寂 /// 126
11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 133
12 在月光下坐一会儿 /// 142
13 不知哪一眼,就成了后一眼 /// 151
14 人在旅途,隔岸观雾 /// 156
15 顽强生长,无论立于幽暗还是危岩 /// 164
16 生活先于书籍,生长先于追求 /// 172
17 拒绝自己成为谁 /// 181
18 无可奈何的小桥 /// 188
19 恒以哲学自坚其心 /// 194
20 没在深夜总结过人生,无以语明天 /// 201
21 深爱吧,像明知总有一天要离别 /// 216
22 二十年,茫茫在外有家 /// 224
23 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 /// 231
|
內容試閱:
|
自 序
书房窗外有两棵冬樱花树,每年都在冬月开花。
两株相距五六米,一年到头,晒着一样的日光,淋着同样的雨水,一株繁花簇簇,沉甸甸地压在枝头,大理冬日的狂风,也不能将它吹落多少。另一株却开得零零星星,午后风刚起,就见它下起了花瓣雨。一夜狂风卷过,早上坐在书桌前看,发现它更显秃了。
我不懂园艺,几年看下来,一直不知是何缘故。
前天出门,碰上小区负责剪枝的本地大姐,正将一夜过后满地的花瓣扫进草丛里。我向她请教,两棵树明明相同的生长条件,花开得怎么完全不同。
“根扎得深浅不一样呗,树大根深噻。”大姐头也不抬地说。我一时想起那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仔细想想,两者竟是同样的内核。
为树的“务本”,是蓄养深根。为人的“务本”,我以为是静水流深。这也正是近两年我的状态。人至中年,才思考、探寻立身之本,希望没有太晚。
这本书是探寻的开始。它起自一个斩断现实种种事务,抛弃已拥有的标签,回归书斋、深居简出的春天,三十六岁的春天。
书中“怀尝”部分,全部写于那个春天之后的独自思索。“惜今”来自偶然出现在生活中的人,他们来来去去,我不曾结交、维系,只是抓取他们流过时,带起的感受与留下的记忆。
我总是持守着这样的信念,出现在生命中的人和事,都自带某种启示,却又如从空中落下的、轻飘飘的羽毛,要在风吹来前接住。
入宝山,如何不空手归?我的心时刻被这根不知从何而来的鞭子抽打着,不敢懈怠。
因此,我对人生总是全力以赴,试图读懂隐含的义理。感受、思考、记录、修正……如此修剪自己,如环无端。这是我仰赖的过活方式,非如此,不能心安。这本书,也归属于这个试图读懂的过程。
记得次读到“如花在野”这个词,是在茶圣千利休的茶道七则里。那是我狂热地痴迷“侘寂”艺术哲学的几年。千利休的本意是说,茶室里的花,须插得如同在原野中绽放,不迎合,不招摇,有着宁静、朴实的意味,也隐含面对“天地不仁”时的坦荡与自得。
在从前忙迫得密不透风的日子,这个意味于我而言,像是藏在密室中的宝石,我看不见它,但知道它就在那里——如花在野般的宁静朴实,不刻意招摇,也不轻易萎靡。
我渴望靠近它,渴望在一日日修剪自己中,变化出宁静朴实的气质。这种渴求的心境,贯穿写这本书的始终。
像那个春天一样纯粹的日子,一晃就过了两年,我继续着深居简出的状态,想要“在两三种惯性中将一生相寄了”。两三种惯性里,有对时代与自我的冷眼旁观,有手上功夫的日日打磨,还有一日数省的克己修身,都是寂寞中的吉光片羽,进一寸便有一寸的欢喜,足够我取乐自得。
这寂寂的两年时光,值得说的,还有跟随两位恩师学习的光阴,一位教授医学,一位讲授哲学。两位都于大众无闻,却是我半生所见少有的宁静朴实,同时持敬笃行的人。能在翻覆变化的时代中坚定持守,养深积厚,是我想从老师身上学到的品行。
她们的悉心指引,使我对“静”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受。《说文》中段玉裁对“静”字的注里讲:
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考工记》言画缋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不鲜,是曰静。人心审度得宜,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繁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曰静。
静字中尚有一半是“争”,那是在绚烂与复杂中,对自审内省的全力以赴。人在静中的务本,是深明义理后的持守不移,是阴阳动静后的平衡,是老子的“冲气以为和”。
在跟随与探寻之中,我一日日体悟到为人的根本,不过顽强生长。像一棵树,无论立于危岩还是生于幽暗,只是生长。从前爱提许多“意义”,如今看来,大都是没有明白根本,如同漂亮的话之所以漂亮,大多由于没有凿实。
而生长之中,自有乐趣,是一种不停修剪自己的乐趣,是在密林中努力向上探取光线的乐趣,也是不断发现道之无涯而己之浅薄的乐趣——如果这也算乐趣的话。儒家讲“孔颜之乐”,是安于一箪食一瓢饮、处陋巷而不夺的乐趣,是静水流深,也是如花在野。
我不知此生脚力,能否尝到这种乐趣,但我愿意一日不停地,靠近它。
仰赖不断生长,得到日日新的果实。虽然一岁有一岁之功,却也容易使人在回看过去的自己时,想要掩面而去。
每次新书出版,都要重温不愿与旧我相认的体验。总想起阿兰·德波顿说,世上作家大致分两类,一类觉得自己作品太伟大,应该人手一本,另一类总诧异自己聊以自娱的东西,旁人竟能读出滋味。
我显然是后者,奢望终有一天,也能拥有些许前者的自信。
某日读许倬云老先生的《许倬云问学记》,他说起自己几十年前写的书,就要它们留在记录上,让自己汗颜,让人家晓得。这个人一辈子都在修正他的意见,他是一步步在改,一步步在修正。他要自己的书,存起本来面目,“以志少过也”。
我读得感慨,也因此生出许多勇气。既是继续修剪自己的勇气,也是面对从前鄙陋的勇气。
我希望多年后回看,也能磊落地写下:“把当年的错误印在白纸上给自己看。”
以志少过也。
宽宽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夜,大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