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徐燕婷将民国女性词人的创作放到晚清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注重从整体的视角客观评价个体词人的创作成就,展示她们的词集出版及创作、社集概貌。除了对重要词人、词集、词社作深入阐述外,充分兼顾了不同时期其他女词人的创作和作品结集情况。分别对这些之前鲜有人关注的词人生平、词集版本信息和集社情况作了介绍,对她们的词集内容、作品风格等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与评价,突显其创作特点和实际价值。通过对女性词人与词集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民国女性词在不同阶段发展流变过程的特征。
|
內容簡介: |
《民国女性词人与词集研究》将民国女性词人的创作放到晚清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注重于对民国女词人的整体性把握,并从整体的视角客观评价个体词人的创作成就。除了对重要词人词集作深入阐述外,充分兼顾了不同时期其他女词人的创作情况和作品结集情况,分别对这些之前少有人关注的词人生平和词集版本信息作了介绍,对她们的创作过程、词集内容、大致风格等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单个词人的考察也能放到民国女词人整体的创作背景下来进行,并通过前后比较,进一步突显其创作特点和实际价值,以求对其所作的历史评价相对公允。
|
關於作者: |
徐燕婷,1981年生,浙江杭州人。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党委副书记,兼任CSSCI来源集刊《词学》编委、编辑,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晚清民国词学与女性文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规划一般项目等课题多项。出版著作《月满西楼——李清照传》,合作出版《民国闺秀集》(全八册)、《纳兰词评注》等。并在《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个别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
目錄:
|
序1
前言1
章民国女性词人词集概况1
节民国女性词集不同阶段刊刻情况2
第二节民国女性词集作者的地域分布6
第三节民国女性词集作者的身份构成13
第四节词学教育与民国女性词创作略论16
第二章晚清闺秀词余风的笼罩与突围(1912—1926)24
节徘徊于低谷期的词集刊刻与群体分化24
第二节轗轲之境与传统闺秀的性情书写
——以许禧身《亭秋馆词钞》为例41
第三节才女遭际与不同阶段的创作历程
——以罗庄《初日楼稿》等集为例57
第四节闺秀名士化与词体的创作实践
——以陈翠娜《翠楼吟草》为例72
第三章新学教育背景中词体的新变与因循(1927—1937)89
节民国女性词集刊刻的井喷与新旧之变89
第二节闺秀“出走”与淮南三吕的创作殊途
——以吕氏姐妹词集为例113
第三节女性学人词与词体创作的现代转型
——以陈家庆《碧湘阁词》为例131
第四节交游唱酬与官宦闺秀的文学生活日常
——以吕凤《清声阁词四种》为例148
第四章抗战后词坛两极局面之转型与复归(1938—1949)158
节民国女性词集刊刻的凋零与两极走向158
第二节闺秀的“觉醒”与词中的“侠骨”
——以徐自华词集为例168
第三节时代亲历者与直己以陈的忧患书写
——以汤国梨《影观词稿》为例179
第四节易安才情与学者型闺秀的乱世词史
——以沈祖棻《涉江词》为例188
第五节“灵心写就新词”与融贯中西的探索
——以茅于美词集为例200
第五章群体创作与《寿香社词钞》215
节寿香社考及女词人概述215
第二节寿香社女词人的雅集与创作223
第三节寿香社女词人创作的传统范式与新变231
第四节诗心渐泯与书窗佳日的闺友唱酬
——以何曦《晴赏楼词》为例243
第五节至情至性与优裕之境的词体创作
——以刘蘅《蕙愔阁词》为例254
结语266
主要参考文献268
后记272
|
內容試閱:
|
序
徐燕婷从事民国女性词研究已经有好多年,发表了不少相关论文,现在集中反映她这一方面研究成果的专著《民国女性词人与词集研究》也即将出版,可喜可贺。民国词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比较冷门,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研究范围一般就到王国维,王国维之后则很少关注,而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则因民国词属于旧体文学,也不将之列入研究范围,因此民国词事实上成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研究两头都不管的研究盲区。进入新世纪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民国词慢慢进入学者的视野,相关的研究也开始多了起来。近几年的情况则又有些变化,由于唐宋词研究越来越难以突破,加上清词研究的不断推进,民国词因之前被关注少,研究空间大,反而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有一种变冷为热的趋势。无论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人数还是成果数量,都出现明显增长。但民国词研究毕竟积累少,文献方面的建设也刚刚起步,因此真正能深入、系统研究一个问题的优秀成果,或者有特色的成果还不是很多。相比之下,徐燕婷的这本书稿聚焦于民国女性词集,对其作系统的发掘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民国女性词人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在选题和研究思路上确有独到之处,特色比较鲜明。
细读徐燕婷的书稿,有三点印象比较深。其一,注重手文献的采集和使用,力求做到采铜于山。文献是研究的基础,缺少文献支撑的研究往往经不起推敲,这点在中国传统文学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民国词研究和唐宋词研究、明清词研究有所不同,整体上尚处于刚刚起步的草创阶段,加上民国距离当下比较近,文献的珍稀性比不上古代,因此大量的一手文献仍处于缺少关注的原始状态。近年虽然有学者开始搜集此方面的文献,整理并出版了一部分民国词资料,但与文献实际的存世数相比,整理与出版者只是其中冰山一角而已,这无疑为民国词研究带来不小的困难。徐燕婷的民国女性词人与词集研究同样面临这一难题,而且由于是女性词人与词集的专题研究,有一定特殊性,因此在文献收集和考辨方面就更加困难一些。在她之前,几乎没有人专门收集、梳理过民国女性词集。整个民国时期,总共有多少女性词集结集,刊刻了多少,留存了多少,保存在哪里,保存情况如何,这些都是未知数。也就是说,至今没有人排摸过民国女性词集的家底,一切都需要从头做起。徐燕婷在文献资料上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除了查找各类图书馆里收藏的词集,还从私人藏家、词人后代和旧书网等途径寻觅资料。收集到的每一种女性词集,她都做了初步的考辨与记录,写出简明、准确的词集提要。后来她和吴平老师合作,把这些文献资料整理后汇集起来,交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先行出版了厚厚八大册的《民国闺秀集》。这八册文献为她的民国女性词人与词集研究打下非常扎实的文献基础,也为其他研究民国词或者民国女性文学的学者提供了易得的资料。由于徐燕婷在一手文献上下了功夫,这部书稿的资料因而十分丰富、翔实,并为她书稿中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其二,注重于对民国女性词人的整体性把握,并从整体的视角客观评价个体词人的创作成就。民国词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女词人群体比较大,创作也比较活跃。如何全面展示这个群体的整体状貌,并给予相对客观的评价,是民国女性词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徐燕婷的研究对象虽然是民国时期的女性词集,但考虑到这一时期重要的女性词人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词集,因此对这些词集以及作者的考察,必然会牵涉到对民国女性词的整体性把握与评价问题。就目前的民国女性词研究情况看,大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吕碧城、沈祖棻、茅于美、丁宁等少数著名女词人身上,而其他一些重要的女词人,如许禧身、陈家庆、徐自华、吕凤等,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至于在民国时期参与创作并留有词集的众多女词人,如马汝邺、孙景谢、张默君、姚楚英、王兰馨、杨钟虞等,更是没有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因此,可以说目前对民国女词人的研究是点状的、不完整的。徐燕婷的研究是从词集的全面收集、整理入手,因而比较妥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她的书稿中,除了对重要词人词集作深入阐述外,也充分兼顾了不同时期其他女词人的创作情况和作品结集情况,分别对之前鲜有人关注的这些词人的生平和词集版本信息作了介绍,对她们的创作过程、词集内容、大致风格等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与评价。由此《民国女性词人与词集研究》一书基本上做到了点面结合,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民国时期女词人的整体风貌。正因为这样,书稿中对单个词人的考察也能放到民国女词人整体的创作背景下来进行,并通过前后比较,进一步突显其创作特点和实际价值,对其所作的历史评价也可以相对公允一些。另外,由于书稿力求展示民国女词人的整体风貌,体现其创作的多样性,也在客观上纠正了之前一些人只看到部分女词人词作,便以为民国女词人创作情况就是如此的片面印象。
其三,学术视野比较开阔,将民国女性词人的创作放到晚清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晚清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整个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征。民国女性词虽然属于旧体文学,但在此社会背景下产生,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无论是作者群体构成还是词所表现的内容、情感等,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在研究中关注到这种与以往唐宋词、明清词不一样的时代特性,并给予合理的阐释,也是民国女性词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徐燕婷书稿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能联系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历史背景,对社会变化与女性词创作的关系给予较多的关注。比如在谈到民国女性词的作者以及词集内容时,她关注到晚清民国时期教育制度变化对女性词创作带来的影响,认为由于身处从接受传统家庭教育或私塾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变革时期,民国女性从内言不出的传统闺秀逐渐向社会新女性转型,等等,是造成民国女性词演化的内在推力。她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女性词本身的发展,将民国女性词的创作划分为三个时期,通过对三个时期作者的梳理与词集内容的分析,勾画出整个民国时期女性词逐渐变化的过程和发展的方向。她认为,民国女性词从整体上看,承续了晚清闺秀词之余风。一则积极与时代融合,创新词体特质;另则又具有固守的一面,表现了对传统闺秀词的坚守。这种多元并存的局面造就了民国女性词的复杂性。这一判断可说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体现出作者比较开阔的视野与对民国女性词的总体把握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书稿结合民国女性生活和接受教育方式的变化,还关注到了女词人的群体性创作,对民国时期福州寿香社的创作活动作了比较细致深入的考察,颇有新意。
我与徐燕婷相识十余年,谊兼师友,现在又是同事。因这层关系,她书稿完成后请我作序,遂写就如上阅读体会,是为序。
朱惠国2021年4月18日于上海
前言
王国维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元戏曲考·序》)。尽管词在民国已然不是主流的文学样式,然每一种文体必然有着其既定的发展轨迹,并不会随着社会的改朝换代而戛然而止。故继清词中兴后,词在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土壤中,仍继续向前发展,并逐渐发生裂变,于民国女性词亦然。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民国女性词并未受到学界太多关注。近年来,这一现状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但总的来讲,学界对民国女性词的研究,所涉及的词家相对集中,大量的女词人尚未进入研究者视野,对民国女性词集的系统研究则更寥寥。其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的观照。由于此前学界未有对民国女性词集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由此延伸到文学接受层面,很多读者难以窥见民国女性词的全貌,因此也就很难对当时的女性词创作给出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定位。很多时候我们常常由一位词人、一本词集而“一叶知秋”,以此来评判体量较大的一个群体的创作,显然有失公允。实际上,民国时期不仅存在数量较多的女性词集,这些女词人之间又有着程度不同的联系。同时,借由夫妻、师徒、父女、同门、同事、同社(词社)等社会关系,可进而搜集到更多的旁证材料,多方印证,则能较为全面地展现这个群体创作的作品结集与词作风貌。但此前由于对女性词集的“家底”尚未有清晰的把握,也使得尽管女性词是民国词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事实上长久以来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且由于对资料掌握不全面,民国女词人的群像尚未整体浮现于人们眼前,既有的研究中还存在着对个别女词人过分拔高,从而失去对其理性而客观地历史定位的情况。
其二,缺乏连续性和历史发展的视野。我们在观照民国女性词集时,往往是一种断点式的研究。实际上民国时期,很多词人间有错综复杂的联系,彼此影响,不同的阶段,各个词集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实上,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往往容易用片段式的成果来下定论。如以为民国女性词只是清代闺秀词的延续,后在时代的新潮中自然消亡;或认为传统闺秀词向当代词的过渡是一跃而成的,而忽略了其中缓慢的转型过程。所有的这些论断,实际上都是不严谨的。
本研究立足于民国女性词集基础性资料的搜集工作,由此展开系统研究,从这一点上而言,具有拓荒意义。尽管此前已有朱惠国、曹辛华等学者对民国时期的词集进行有意识地搜集和整理,但主要聚焦于男性作者,大部分的女性词集仍零落于各处图书馆或在私人藏家和词人后代手里,随时面临着散佚的风险,所以,梳理工作也便具有了资料抢救的意义。研究之初,笔者花费一年多的时间,通过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图书馆,及各高校图书馆、私人藏家、词人后代和旧书网等途径集中搜集,梳理出当前存世的大部分女词人别集,后续数年中又陆续补充了部分。这些女词人作品集终汇集成《民国闺秀集》(全八册),于2019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由此,本研究立足于对民国女性词集的细致文本阅读,由词集而考察词人本身,结合民国时期创作的社会外部环境如政治、经济、女性教育、结社情况等,并与女性文学史料研究结合,兼顾各阶段典型代表词人词集的个案研究,对民国女性词进行总体观照,考察民国女性词集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流变和相应特征、彼时女性的群体创作状态和文化生态等,尽可能再现民国女性词集的原貌和女性词创作的盛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称的民国女性词集,专指女词人作品初次结集或出版时间在1912年至1949年之间,且作者于民国年间尚在世的所有别集、合集,包括铅印本、油印本、稿本、抄本等。
本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
,立足于词集本身的研究能更好地揭示民国女性词的演进轨迹。作为民国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女性词的真实状况也是词学发展甚至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立足于女性词集本身展开研究,可以更客观、真实地还原彼时的社会背景、人物心理、社会生活、文学创作、女性词发展流变等,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民国词的真实状态,这对研究民国文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二,给女性文学研究者提供更宽广的研究空间和学术视野。从目前学界的现状来看,众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民国女性文学,但苦于资料匮乏。以民国女性词研究为例,近年来硕博士研究论文或单篇论文,基本上集中于对吕碧城、沈祖棻、丁宁、汤国梨等寥寥几位女词人的研究,大量的民国女词人和相关作品集尚未进入研究者视野。而随着民国女性词集的系统梳理,相信越来越多的女性词家将被关注,无论于女性词的个案研究还是宏观研究都将十分有益。因此,本研究更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助力民国词史的构建。
本书稿是在笔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其中近三分之二的内容同时也是笔者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民国词集专题研究”的成果之一。书稿共分为五章: 章对民国女性词人词集概况进行研究;第二章至第四章将以民国女性词集为载体的词人词作划分为三个阶断,对其发展流变进行探讨,重点立足于典型词人词集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以《寿香社词钞》为载体,探讨民国时期女性的群体创作。书稿虽定名为《民国女性词人与词集研究》,但这并不是一部文献研究类著作,而更偏重于基于女性词集为载体的词人词作研究。其中,部分章节经修改后,此前已陆续发表于一些学术刊物和《文汇报》的《文汇学人》专刊。根据本研究大量词人词集个案提炼出的词集提要,也已附于《民国闺秀集》每部词集之前付梓。如果说书稿《民国女性词人与词集研究》为“正文”的话,那么《民国闺秀集》(全八册)更像是“附录”,如此方才略显完整。
本书稿中引用自各别集的词作,统一采用“韵用句,句用逗,逗用顿,骈骊处用分”的传统标点格式予以处理。若引用自现代整理本,则参照整理本的标点直接录入,个别若有明显错误,则在旁注明。
书稿出版在即,但笔者的民国女性词研究依然在路上。确切地说,以词集梳理与个案研究为特色的《民国女性词人与词集研究》只是步,更像是上编。笔者承担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近代社会转型与民国女性词研究”则可视为下编,通过纵向与横向的延展,更偏重于女性词作为独特观照对象的共通性与异质性的中观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成果也能就正于方家。在此亦聊记数言,以此自勉。
后记
2016年初夏,我在博士论文后记中如此写道:“搁笔之际,我静静地倾听从卧室传来的小儿的酣睡声,竟莫名地感动。过往的无数个夜晚,这种声音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与前行的动力。也许潜意识中,我想告诉孩子: 无论生活多忙乱,只要你愿意,你都可以规划出一个井然有序的人生来,在鱼跃虫鸣的每一个日子,都可以过得充实而精彩。”五年过去了,当时的感动依旧清晰,只是时光如白驹过隙,一眨眼,犬子已小学毕业,9月将入读初中了。犹记得当年的动力是希望在小宝上小学之前,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博士学业,以便后续有更多的时间辅导孩子功课。当然,事实上后续也并没有花太多精力在孩子的学习上。但无论如何,当时这样一种朴素的想法却促使我熬过了那一段万分辛苦但内心却十分充实的日子,而今回首,历历在目。
在一年多的文献资料搜集后,2015年3月15日夜,我“逼迫”着自己无论如何要动笔写作了。因为我是在职读博,繁重的行政工作让我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肆意挥霍。所以从那晚起,工作日的每天夜里处理完单位事务,晚9点后便是专属于我的“码字时光”。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只要不用加班,都成了我相对奢侈的思考与写作时间,如此持续近一年。2016年1月26日午夜,我在电脑上敲下博士论文初稿正文的后一个字,如释重负。我至今都有点难以置信那一年的不知疲倦,每天不足6小时的睡眠,近23万字的写作,白天还得应对接踵而来的行政工作,我想能够解释的应是“为母则刚”。2016年6月,我博士按期毕业,同年9月,小宝正式开启小学生涯。
当然,惭愧的是,尽管毕业之际,我希望尽快完成博士论文的修改并付梓,但也许是已缺乏足够的动力来促成这一工作,再假以行政事务忙碌为借口,虽惠国师曾旁敲侧击提醒过多次,此事终究还是延宕至今。
说到惠国师,也许再多的笔墨也不足以表达我的感谢。2004年9月,我以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笔试和面试分别的成绩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正式师从惠国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初见是在丽娃河畔文科大楼的六楼,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老师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印象中,惠国师从未有过疾言厉色的时候,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硕士三年,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为学之道,更多的是为人之道。2007年7月,我毕业留校工作,惠国师依旧对我十分关心,工作上颇多指点。承蒙不弃,在工作五年后,我再度拜入惠国师门下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能按照自己的学术兴趣,继续词学与女性文学相关的研究。惠国师与我父亲一般年纪,这十多年来,他在我心中,早已如师如父。我想,这部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书稿的出版,也可算是我向他递交的一份期中作业吧。
书稿出版在即,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太多。学校和中文系的同事、师叔师伯们给了我很多有关论文的指导与建议,有时他们翻检文献时看到与民国女性词相关的材料,会主动发送与我;师弟师妹们在我工作分身乏术时,常替我去各大图书馆核查相关文献资料;硕士研究生熊雪、詹斐然替我承担了书稿部分引文的校对工作……有时我常常感慨,此生何幸,一路走来,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关心与帮助。
身陷繁杂的行政事务,我同时也时常感叹,尘世碌碌,所缺方安静的书斋。在这个夏末的午夜,恍若我又置身于五年前那个初夏的夜晚,正在为一项阶段性的工作划上句号。这是一天中为清静的时光,耳畔依旧传来小宝均匀的呼吸声。“凡心所向,素履以往”,当我敲下如许文字,也算是向不惑之年的自己致敬。
徐燕婷2021年8月于嘉怡水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