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內容簡介: |
2020年,本书作者二人结婚四十周年。 该书为二人共同生活40年的纪念,包括他们各自早年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组成家庭后的日常生活故事、工作感悟、亲朋好友的趣闻轶事、孙辈的成长记录等。正如作者所说:“回望走过的人生历程,幸福多于困顿、满足多于失落、成就多于败绩,我们感激一路上帮助过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和领导,是他们的支持使我们坚定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是他们的鼓励使我们不断攀登更高的目标,是他们的评价成就了我们的梦想。希望通过这本书共同回忆我们逝去的年华,与亲友分享人生的喜怒哀乐,让后辈们产生‘我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的哲学思考,并为朋友们提供一些茶余饭后的消遣。”
|
關於作者: |
黄培,女,1952年出生于北京,高级统计师。大学就读北京经济学院统计系国民经济专业,曾任国家统计局调研员,《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编辑部主任,现已退休。 史简,男,1951年出生于北京,高级职称。1969年参加工作,1979年就读于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劳动经济专业,毕业后留校从事管理工作,曾任处长、总支书记。现已退休。
|
目錄:
|
章 我们的祖辈与父辈
庭树摇香——我与外公郑天挺先生 ……………………………… 3
外公郑天挺先生的北大红楼情怀 ………………………………… 27
寻找时光碾过的痕迹——爷爷黄仕强的故事 …………………… 34
父亲是我童年时期的偶像——我的父亲黄熊 …………………… 59
致敬我的母亲郑晏 ………………………………………………… 78
追忆岳母 …………………………………………………………… 92
清水人生事——我的三个舅舅 …………………………………… 96
爹爹在昆明,我们在北平——郑晏口述抗战时期的北平生活 …… 107
父亲留给我的人生指南——我的父亲史伯平 …………………… 129
“我只信我自己”——怀念母亲金云洞 ………………………… 137
与婆婆共同生活的日子 …………………………………………… 149
我的二舅 …………………………………………………………… 155
第二章 我们的少年时光
油坊胡同14 号的日子 ……………………………………………… 159
宣武门小学的日子 ………………………………………………… 169
北京第三十一中学的日子 ………………………………………… 176
在古月堂里,我们一起长大——1952 年至1959 年的清华幼儿园生活 ……………………………………… 185
接受“立人为本 成志于学”的教育
——1959 年至1965 年的清华附小生活……………………………… 192
我人生的关键时期在这里度过
——1965 年至1968 年的北大附中生活 …………………………………… 199
清华白楼的童年记忆 ……………………………………………… 205
第三章 我们的青春岁月
荆棘青春——追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岁月 ………………… 233
在海淀三角地当汽车修理工 ……………………………………… 263
在窦店砖瓦厂的十年 ……………………………………………… 268
第四章 成家立业之后
我在统计资料管理与编辑岗位的十八年 ………………………… 297
我为全国两会提供统计信息咨询服务 …………………………… 305
回忆学习西方统计学的经历 ……………………………………… 309
我的读书经历 ……………………………………………………… 318
有关儿子的记忆碎片 ……………………………………………… 327
关于老北大麒麟碑教授宿舍的记忆 ……………………………… 334
后 记 ……………………………………………………………………… 344
?
|
內容試閱:
|
弹指一挥间,我们已经迈入了古稀之年。回望走过的人生历程,幸福多于困顿,满足多于失落,成就多于败绩,我们感激一路上帮助过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和领导,是他们的支持坚定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是他们的鼓励使我们不断攀登更高的目标,终实现梦想。他们是我们的幸运之星。
退休前我们两人也算从事文字工作,但多数时候是按照上级指示行文。退休后我们有了随心所欲的写作自由,便陆陆续续把我们触摸父辈历史后的所思所想、我们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经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际遇……尽情付诸笔下,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
2020 年是我俩结婚四十周年,我们决定把这些文章整理结集出版,书名定为《试笔轩窗 漫道胡同岁月》,作为我们“红宝石婚”的纪念。
我俩都出生在曾为五朝帝都的皇城根儿下,我们的祖辈与父辈就居住在纵横如织的胡同之中。不同的四合院和胡同蕴藏着不同的人文气息,在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之外,近百年的社会动荡和时代变迁也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并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传承给子女,完成了对我们人之初的家庭教育。
我俩成长于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空间。我出生的那所大宅院曾经是老北大麒麟碑胡同教授宿舍,未满周岁我便随父母搬进了清华园,荷塘月色与水木清华的自然环境,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文化氛围,追求卓越与发奋图强的父辈精神,培养了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情怀。我先生家位于北京西城望江会馆。望江县隶属安庆市,自古就是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地方文化和乡土人情,这些通过乡曲之情融入望江会馆中。会馆四合院始终保留着那种浓厚淳朴的同乡情谊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院文化与胡同文化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特有的两种文化现象,它们各有自己的说头儿,各有各的趣闻掌故,给我们的青少年时代烙下了不同的生活印记。
在新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老三届”,我俩都属于这个群体。我们算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个人命运与共和国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经历过“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和历次政治运动,在回忆中常出现的三个字是“被折腾”。在风华正茂的年代,我们离开了安静的课堂,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或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或去工厂做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可谓经历坎坷、命运多舛。我们将自己十年的青春年华铺洒在社会劳动实践线,深入体会了解了中国农民与工人的现状与疾苦。我们的经历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记录,反映了我们这个阶层在改革开放前的处境,以后不会再有,具有很强的社会学意义和史料价值。
改革开放的大幕启动后,我们有了圆梦大学的机会,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我俩共同的母校。我们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正规的高校教育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校期间,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观看内部纪录片《第三次浪潮》,对比发达国家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就开始信息化,中国经济发展刚刚从工业化阶段起步,同学们无不感慨万分,许多同学激情澎湃地喊出了“振兴科学技术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大学毕业后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大发展的机遇,曾经的社会阅历和努力勤勉的奋斗精神,使我们很快成为经济建设和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工作期间经历了很多不平常的事情,使我们普通而平凡的人生融入了祖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腾飞阶段,也完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希望我们这本书,能让亲友们回忆起逝去的年华,能帮助后辈们了解社会变迁和历史沧桑,能引起“我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的生命思考,能为朋友们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消遣。此心足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