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卫平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教授1963年,时年2 7 岁的英国美术设计师约翰? 伯宁罕( J o hnBurningham)尚不十分确定自己的艺术天分终会将他带向何方;就在这一年,他的图画书处女作《宝儿》(Borka)由伦敦乔纳森?凯普出版社出版。此前,这家老牌的文学出版社尚未接受出版过任何图画书作品。同年,作为英国图画书奖项的凯特?格林纳威大奖(KateGreenawayMedal)选择了《宝儿》,证明了出版社的眼光和这位艺术家的实力。从这一年开始,约翰?伯宁罕感到自己被推入了图画书的创作领域,他也因此寻找到了一生的艺术方向。作为伯宁罕创作的本图画书,《宝儿》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故事中这只没有羽毛的小雁宝儿,很容易令我们联想到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不过,如果说安徒生的丑小鸭必须等待自身的转变才能获得幸福,那么伯宁罕笔下的宝儿则是在对于自我的坚持和执着中,赢得了命运的眷顾的。没有羽毛的宝儿并不缺乏家庭的温暖,但她的与众不同还是令她离开了大雁群。寒冷的季节,宝儿独自登上一艘船。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与船长、大副和大狗福勒结为了朋友。后,特别的她在皇家植物园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了一只快乐的大雁。坦率地说,这则故事的情节并没有十分扣人心弦的地方;从叙事的角度来看,也没有太多抢眼的新意。然而它清晰的故事结构、恬淡而温暖的情感氛围和传统的叙述风格,加上富于幻想色彩的、具有伯宁罕特色的插图画面,的确使这本图画书成了一部特别适合幼儿欣赏的作品。据伯宁罕自己说,这只没有羽毛的大雁的故事在他胸中盘桓已久,这也奠定了其后伯宁罕所有图画书“故事成于先”的创作习惯。而他为这则故事绘制的插图,充分地诠释和丰富了故事中的每一个场景及其散发出的情感气息。伯宁罕那些奉献给儿童的图画书作品总是特别能够亲近孩子们的心灵;他不因读者年龄的低幼而降低质量或内涵的插图作品,也为他赢得了父母们的青睐。距离《宝儿》初版40多年后,一位上了年纪的美国读者在一封题为《约翰?伯宁罕——我的故事》的信中写道:“30多前,我曾经与我的孩子们一道快乐地分享过这部作品。三十多年后,我特地来到伦敦的皇家植物园,亲身体验故事中的宝儿后安居的这片天地。当我靠近一片栖息着大雁的湖边草坪时,听见一旁参观的孩子们也在唤着‘宝儿’的名字。我发现,时隔三十多年,故事中的宝儿依然拥有它独特的魅力。”伯宁罕是一位在图画书的文字和插图两方面都颇有造诣的艺术家。他的图画书故事特别注重语言方面的情趣,尤其是对低幼儿童来说十分重要的音韵趣味。有节奏的断句、句子内部以及不同句子之间形成的押韵关系,以及某些英语口语特有的游戏性质,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挥。《宝儿》也不例外。可惜的是,这种语言上特有的情趣,由于不同语言形态之间无法一一对应和转换,在中文译本中我们不能完全体会到其中的趣味。从《宝儿》到《和甘伯伯去游河》(Mr.Gumpys Outing),约翰?伯宁罕先后两次获得凯特?格林纳威大奖。此外,他还创作了《迟到大王》(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The Boy Who WasAlwaysLate)、《莎莉,离水远一点》(Come Away from theWater,Shirley)、《外公》(Granpa)等优秀图画书作品。他与同样因其出色的童书插图获得两次凯特?格林纳威大奖的妻子海伦?奥克森伯里(Hel e nOx e n b u ry)共同组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四枚凯特?格林纳威奖章的家庭,而在《宝儿》的初版扉页上也写着十分浪漫的一句题词:献给海伦。与众不同的“宝儿”让我们隐约看到了少年伯宁罕的影子,它神奇地展现给我们这位优秀图画书作家的创作之旅,和一份与图画书相伴的甜蜜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