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編輯推薦:
城市群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区域经济格局的过程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下,《中国城市群空间发展的理论与规划实践》基于城市群规划工作经验,聚焦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从城市群空间发展理论和城市群规划实践两条线索人手,探讨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空间网络的功能组织和动力机制、城市群空间本质特征、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微观机制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并整理分析了近期中国城市群规划的一批样本,研究提出城市群规划的技术方法。
《中国城市群空间发展的理论与规划实践》可供规划工作者、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人员以及制定区域政策的领导干部参考。
內容簡介:
本书紧紧针对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条线索入手,一方面进行理论性的归纳、总结和推演;另一方面系统收集整理了我国一个时期以来所有的城市群规划成果,围绕城市群的概念、空间实质、空间识别、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城市群发展阶段的评价与分类指标、城市群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就城市群规划编制技术给出了完整的建议。本书提出了许多不同以往的理论观点,对我国城市群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關於作者:
张兵,1968年生,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5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家级人选,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担任《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国际城市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等中文刊物编委。担任英国皇家规划学会(RTPI)主办《规划理论与实践》(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ETH)主办《规划评论》( disP )、国际规划历史学会(IPHS)会刊《规划展望》( Planning Perspectives )等学术刊物的国际编委。
1993年以来在国内规划核心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2015-2018年获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奖6项,全国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1项,2003-2018年获全国或省优秀规划设计奖的项目总计29项,覆盖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村镇规划以及实施类的规划设计项目。
目錄 :
序一
序二
前言
总论: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
导言
节 我国城市群规划实践总结与亟待突破的关键理论问题
第二节 城市群概念的多重属性与内核重构
第三节 城市群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制
第四节 城市群的集聚—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原理
第五节 城市群空间增长与演化的微观机制
第六节 城市群空间演化扩展的经济—生态—资源—交通影响机理
第七节 城市群的规划政策建议
第八节 结论与展望
部分 城市群空间发展理论研究
章 城市群相关研究综述
节 城市群概念研究综述
第二节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分散化与多中心研究综述
第三节 城市群规划中的空间组织模式研究简述
第二章 空间现象识别:我国城市群的空间形态特征
节 国内外城市群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第二节 国内外城市群空间形态比较研究
第三节 我国城市群的土地利用特征
第三章 我国城市群的空间实质:集聚、联系与多中心
节 城市群识别困境:集聚与联系之辩
第二节 多中心与城市群集聚的关系
第三节 多中心与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
第四节 总结:城市群的空间实质
第四章 形成多中心: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微观机制
节 城市群形成机制:基于政府破碎化的解释模型
第二节 城市群首位城市—二级城市中的多中心形成机制
第三节 城市群中心城市—边缘城市中的多中心形成机制
第四节 城市中心城区—周边乡镇中的多中心形成机制
第五节 主城区—新城区中的多中心形成机制
第六节 总结
第五章 基于微观动态的城市群网络结构演化模拟
节 城市群网络结构动态模型框架
第二节 城市群网络结构动态模拟——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第六章 多中心绩效评价与城市群协调机制
节 城市群空间结构绩效研究进展
第二节 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经济绩效实证分析
第三节 绩效评价视角下城市群规划协调机制
第二部分 城市群规划实践研究
第七章 我国城市群规划实践的整体情况
节 规划实践总结:历史回顾与本轮热潮
第二节 研究我国城市群规划实践的样本选择
第三节 城市群政策与城市群规划的政策意图
第四节 规划城市群的实际发展状况
第五节 本轮城市群规划热潮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第八章 我国城市群规划技术方法总结
节 城市群规划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
第二节 城市群规划中产业规划技术方法
第三节 城市群规划中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方法
第四节 城市群规划中的协调与运作机制
第五节 总结
第三部分 城市群规划编制几个重要问题
第九章 城市群规划编制方法研究
节 城市群规划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城市群规划的基础研究
第三节 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四节 空间布局与协同发展
第五节 城市群规划的实施管理
第六节 对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一节中首次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陈述中,进一步强调“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国家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区域经济格局的进程中,建设“城市群”在政策层面已成为重要措施。
在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下,本书基于城市群规划工作经验,聚焦规划实践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从城市群空间发展理论和城市群规划实践两条线索入手,探讨有关城市群空间发展的重大理论和规划技术。这里就本书中有关城市群概念、城市群功能网络、城市群规划方法的研究角度做些说明。
一、关于城市群的概念
回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开始在实际执行中有所松动。在珠三角城镇密集地区,广东省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推动城镇和区域协调发展为目的开启了珠三角城市群规划实践。过去十多年间,从中央到地方,推动城市群发展及其规划编制已形成一股热潮。截至2017年9月,我们整理发现在国家和省层面已经编制或明确提出启动城市群规划编制的不少于60个。如果把一些地方政府主动作为所组织编制的类似规划文件一并统计进来,这个数字恐怕会更惊人。
尽管“城市群”见诸规划文件已有多时,但什么是城市群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姚士谋等地理学家在《中国的城市群》一书中初次提出了“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在2006年修订再版的《中国城市群》中,姚士谋先生基本延续了1992年版的定义,即“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种集合体可称之为城市群”。作者指出,大都市地带、城镇密集区和城市连绵区都是与城市群、城市体系密切联系的基本载体,这五种地理概念内涵和外延上的比较在这部经典著作中虽未进一步展开,但是就城市群具有的发展动态性、空间网络结构性、区域内外的连接性和开放性以及内部城市之间吸引集聚和扩散辐射功能等特征的阐述,很好地丰富了城市群的定义。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城市群概念的应用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公开的重点城市群之间基本发展状况和地理特征相差悬殊。我们对《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和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所列出的城市群做基本情况整理,总量上讲,重点城市群覆盖的国土面积占到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0%,人口超过50%,第二产业从业人口与增加值都占到全国的2/3,国内生产总值占了80%,城市群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若观察和比较城市群个体情况(采用2007年数据),会发现这些重点城市群之间的人口规模,大小之间可以相差50多倍,人口密度可以差出30多倍。
其次,规划文件中使用的术语也还未完全统一。譬如在长江中游地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中提出了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镇群、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镇群和以南昌为中心的昌九城镇群。《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武汉、长沙、南昌所在地区圈定为主要城市化地区,统称为“长江中游地区”。2007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通知》中使用了武汉城市圈(即常提到的武汉“1 8”都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字眼。2015年3月26日,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所谓“特大型城市群”,覆盖国土面积32.61万平方千米(2017)。在同一地域空间单元上,城市圈、城镇群、城市群等概念交错使用,前后文件中用城市群同一概念来命名的地区从2.8万平方千米的长株潭,到5.78万平方千米的武汉及周边地区,再大到32.61万平方千米的长江中游地区,着实令人为城市群概念背后的学理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