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以汉语散文新思维建构女性诗学,是王虹艳对女性散文自然的期许,也是她自己的文学理想。针对女性散文批评与研究存在的“批评的表层化倾向”,“缺乏对具体作品的关注与细读”以及“批判精神弱化造成了思想的贫困”,她融合女性文学研究、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叙述学研究等,把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她建构的女性诗学。
作者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作家和文本的解读,都是构成对话性“知音”关系。她解读女作家笔下的故乡(乡愁),触摸父权制下女性没有故乡的精神漂泊的痛感,明证女作家只能在内心深处建构诗性故乡,从而得出“精神故乡:永恒的‘在路上’”的结论。她透过文本进入到作家的思想深处,揭示痛感的原点,彰示超越的起点,如此透彻,让我们感到如此悲凉,又如此温暖。她对杨绛散文“人的出场与物的退席”的抽炼,“隔世般的惆怅和荒凉,人事两忘与不能忘的心酸无奈”的概纳,以及对赵玫散文“隐含读者”的张力和“杜拉式”的表述方式的凝练,都是逼近文本的高妙解读。
|
內容簡介: |
本文将女性散文研究纳入到女性诗学的建构中进行观照,从散文文体、女性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主题学、叙述学等多个角度论述中国当代女性散文。探讨散文文体自身的特征以及它对于女性写作的价值,寻找女性写作的传统。对女性散文的诸种主题进行分析,并由此展开女性写作的母题以及原型研究。分析女性散文的话语方式与思维方式,并对其在形式与意义空间中的可能的理想状态进行描述,这是对一种女性“新散文”的展望。
|
關於作者: |
王虹艳,辽宁大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供职于北京文学杂志社,编审。在《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文艺报》《文艺研究》等报刊发表评论数十篇。出版有评论作品集《一个女人的百炼成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