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內容簡介: |
《德国史话》基于作者对德国史、西方史学史、西方文化史等研究方向的深厚积淀,讲述了德意志民族国家从中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历经“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起伏转折,从德意志民族的开端、中世纪德意志、近代德意志等不同阶段讲述了德意志民族国家艰辛坎坷的构建历程,不同时期德国呈现出的独有历史特点以及教育、科技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成就。阅读德国史无疑是一场学识与智慧的碰撞,并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一个人的质疑、辩证、批判、反思等诸多宝贵的思维能力。
|
關於作者: |
柏悦,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201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史、西方史学史、西方文化史等;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做访问学者;担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多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目錄:
|
目 录
前言 / 1
章 历史曙光初现:德意志民族的开端 / 1
一、日耳曼氏族部落及其大迁徙 / 3
二、法兰克帝国的兴衰 / 9
三、“Deutsch”的出现——德意志人与德意志国家 / 16
第二章 各方权力博弈下的中世纪德意志 / 21
一、皇权与教权的博弈 / 23
1. 卡诺莎之行 / 24
2. 弗里德里希一世与哈德良四世的斗争 / 28
二、皇帝与选侯共治的二元体制 / 30
1. 霍亨施陶芬王朝的危机与大空位时期 / 31
2.《金玺诏书》的确立 / 33
三、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城市与城市同盟 / 36
四、黑死病在德意志 / 42
五、中世纪德意志文化 / 44
第三章 宗教改革:宗教—政治运动的激荡51
一、宗教改革运动 / 54
1.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的开端 / 54
2. 宗教改革的兴起与高潮 / 58
3. 从激进派改革到平民起义 / 61
二、从《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到三十年战争 / 65
1. 加尔文派宗教改革 / 65
2. 反宗教改革运动与《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的签订 / 67
3. 三十年战争的开端——掷出窗外事件 / 69
4. 三十年战争的国际阶段——尼德兰战争 / 71
5. 三十年战争的国际阶段——瑞典战争 / 73
6. 三十年战争的尾声——法国的介入 / 74
7.《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 / 77
三、反思:宗教改革时代的得与失 / 79
第四章 普鲁士的逆袭:近代德意志新贵的征程 / 85
一、从骑士团国家到勃兰登堡- 普鲁士王国 / 88
1. 条顿骑士团与普鲁士地区 / 88
2. 霍亨索伦家族对勃兰登堡和骑士团国家的统治 / 90
二、普鲁士四代君主的丰功伟业 / 94
1. 大选侯——腓特烈·威廉 / 94
2.“在普鲁士的国王”——腓特烈一世 / 97
3. 士兵王——腓特烈·威廉一世 / 99
4. 腓特烈二世与开明君主专制 / 101
5. 无忧宫里的腓特烈二世与启蒙哲人 / 106
6. 普鲁士精神与普鲁士的崛起 / 109
三、普奥双雄之奥地利 / 111
1. 临危受命的奥地利女王特蕾西亚 / 111
2. 约瑟夫二世改革 / 114
第五章 德意志文化与德意志民族主义 / 119
一、德意志启蒙运动中的群星 / 121
1. 全能天才——莱布尼茨 / 122
2.“德意志的伏尔泰”——莱辛 / 124
3.“哲学界的哥白尼”——康德 / 127
二、文学与音乐:从狂飙突进运动到德意志古典主义 / 130
1. 文坛双杰:歌德与席勒 / 131
2. 奥地利古典乐的代表:海顿与莫扎特 / 134
三、德意志古典主义哲学高峰:费希特、谢林与黑格尔 / 136
四、拿破仑战争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瓦解 / 139
1. 德意志卷入拿破仑战争 / 139
2. 神圣罗马帝国的终结与普鲁士的失败 / 142
五、从浪漫主义到文化民族主义运动 / 145
1. 浪漫情怀与民族记忆:格林兄弟与格林童话 / 145
2. 文化民族主义运动中知识分子的纠结 / 147
3.“英雄交响曲”:贝多芬 / 150
六、焕然一新的普鲁士改革 / 153
1. 施泰因改革 / 153
2. 哈登贝格改革 / 155
3. 沙恩霍斯、格奈泽瑙和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改革 / 157
4. 洪堡的教育改革 / 159
第六章 德意志统一的降临 / 163
一、复辟时代的逆流:从民族主义运动到工业革命 / 165
1. 从解放战争到德意志邦联的形成 / 165
2. 澎湃的民族主义运动 / 169
3.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 / 172
4. 次工业革命、工人运动与《共产党宣言》 / 174
二、1848 年革命的失败 / 178
1. 危机四伏之下的三月革命 / 178
2.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成就与失败 / 181
三、普鲁士统一德意志 / 186
1. 普鲁士领导统一的优势 / 187
2. 俾斯麦的新型容克身份 / 190
3.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 193
4. 迈向统一的三次王朝战争 / 196
5. 德国的统一 / 202
第七章 德意志帝国:光荣与挫败 / 205
一、俾斯麦的苦心孤诣 / 207
1.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结构 / 207
2. 俾斯麦的对内政策 / 210
3.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与海外殖民 / 218
二、威廉二世的躁动与野心:走向次世界大战 / 225
1. 新君主威廉二世的上台 / 225
2. 威廉二世的对外政策 / 228
3. 德国与次世界大战 / 235
三、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制造”享誉世界 / 248
四、帝国的艺术与思想 / 252
1. 歌剧大师——瓦格纳 / 253
2. 哲学狂人——尼采 / 254
3.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斯·韦伯 / 257
第八章 魏玛共和国:短暂的民主泡沫 / 259
一、1918 年“十一月革命” / 262
1. 十一月革命的阶段 / 262
2. 十一月革命的第二阶段 / 265
二、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一个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 / 268
1. 魏玛宪法 / 268
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 271
3. 从卡普暴动到鲁尔危机 / 273
4. 德国外交层面的突破 / 276
三、魏玛文化奇观:德国社会的反光镜 / 278
1. 包豪斯建筑风格 / 278
2. 繁荣的电影文化 / 280
四、希特勒步入政坛 / 283
1. 从流浪汉到纳粹党魁 / 283
2. 从啤酒馆暴动中的阶下囚到“总统内阁” / 290
3. 纳粹当权:希特勒担任总理 / 294
第九章 第三帝国:纳粹统治下的德国 / 297
一、纳粹极权:对国家的一体化操控 / 299
1. 一党制的确立 / 300
2. 中央集权化与党国一体 / 304
3. 统制经济、人口政策与社会政策 / 306
二、犹太人的梦魇:从“水晶之夜”到奥斯维辛集中营 / 309
1. 制定排犹法案 / 309
2.“水晶之夜”与集中营的修建 / 310
三、纳粹的科教文体制:黑暗的畸形之花 / 313
1. 纳粹的宣传机构 / 313
2. 新闻报刊及广播宣传 / 315
3. 电影宣传 / 317
4. 纳粹与文化教育界 / 321
5. 中小学教育 / 323
四、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 / 325
1. 毁约扩军三步走 / 325
2. 与各国的外交周旋 / 327
3. 德奥合并 / 329
4.“慕尼黑阴谋”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332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 / 334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闪击波兰 / 334
2. 闪击西欧 / 336
3. 苏德战争与北非战场 / 338
4. 从北非战场到大西洋海战 / 341
5. 二战中的德国政治状态 / 343
6. 纳粹德国战败投降 / 345
第十章 从分裂到再统一:重返世界舞台 / 349
一、帝国的毁灭:回归“零年” / 351
1. 全面崩溃的德国 / 351
2. 分区占领与管治委员会的成立 / 354
3. 纽伦堡审判 / 356
二、德国分裂:冷战的牺牲品 / 359
1. 非纳粹化运动:军事、经济、政治全面改造 / 359
2. 政治生活的重塑 / 363
3. 次柏林危机与两个德国的产生 / 366
三、联邦德国:现代化经济强国的崛起 / 370
1.《基本法》与政治体制的保障 / 370
2. 联邦德国的政党政治 / 372
3. 艾哈德与“社会市场经济” / 375
4.“经济奇迹”的奥秘 / 378
5. 重新武装与回归世界政坛 / 381
6. 外交突破: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 / 383
7. 从法德和解到欧洲一体化 / 387
四、民主德国:社会主义国家亮的招牌 / 390
1. 苏联模式的翻版 / 390
2. 建设东欧社会主义经济强国 / 392
3. 从“一边倒外交政策”到“邦联计划”的提出 / 394
4.“柏林墙”的修建 /397
5. 20 世纪60 年代末到80 年代末对外关系的起伏 / 400
五、两德统一:新德国的未来 / 403
1. 统一的经过 / 403
2. 统一后的内政与外交 / 409
3. 统一后的经济与文化 / 414
参考文献与进阶阅读 / 416
|
內容試閱:
|
前言
“上帝一次亲吻了地球,刚好就是现在德国的位置”(Gotthat die Erde nur einmal geküsst. Genau an dieser Stelle, wo jetzt Deutschlandist.),这句世界人民耳熟能详的歌词来自德国著名乐队王子乐队(DiePrinzen)为2006 年足球世界杯创作的主题歌《德国》(Deutschland)。说起来,位于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欧洲心脏地带的德国,不仅经济发达,科技领先,而且文化昌盛,贤哲辈出,确实有着可以让德国人民骄傲地自诩为“上帝眷顾之地”的资格。然而,历史上的德国也有着好战的一面,即使在《德国》这首歌中作者对此也未加遮掩。德国人民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和面对历史的坦诚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德国人的双重特性,而这种双棱镜一般的双重性还反映在德国的现实和历史之中。
从地理角度看,德国虽然有阿尔卑斯山区作为南部的天然藩篱,但是北部多为平均海拔不及100 米的平原低地,且没有天然边界,缺少屏障,易攻难守。莱茵河、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尼斯河、多瑙河等流动的边界迎接着古往今来迁移的人群,也造成了德国历史上的战乱频仍。从中世纪到20 世纪90 年代,历经“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起伏转折,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构建历程艰辛坎坷,以至于如何定义德国人成为一个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答案的复杂问题。中世纪王室权力的转移开启了德意志王国从法兰克帝国脱胎而出的历史,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虚假“光环”之下痴迷于南征北战,以重建统治世界的梦,但帝国皇帝依靠选举产生,
王权并不牢靠。到了16 世纪初,当英、法等国开始向中央集权的近代民族国家转变时,德国还陷在大大小小的公国和领地离析着帝国的困局之中。此后,在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之后,原本就政治分裂的德国随之出现了新教和天主教的信仰分裂。17 世纪到19 世纪初,历经了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占领时期、开明专制时期的德国呈现出独有的历史特点,权力与民主、专制与自由、守旧与创新奇异地结合在一起。尤其
是1871 年德国统一之后,到19 世纪末德国知识分子更是将德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称为“特殊道路”(Sonderweg),这条不同于标榜普世主义的英、法等国的路径,让德国成为欧洲大国之中的异类。而在“自由主义悲剧”政治传统的背面则是灿烂辉煌的德意志文化。德国人在音乐与文学上成就斐然,在世界艺术史上闪耀着炫目的光彩,德国人的史才与哲思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瑰宝。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德国实现了对英、法等工业强国的反超。教育、科技和思想文化成为德国引以为傲的新优势。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风头无量的德国卷入次世界大战,叫嚣着要对世界格局重新洗牌,夺回本该属于自己而被英、法等国占据的“阳光下的地盘”。然而在这次声势浩大的帝国主义战争中德国以失败告终,实力遭到战胜国极大的削弱。1919 年,背负“国仇家恨”的德国建立起德意志历史上个共和国——魏玛共和国,一方面拥抱西方的民主体制,另一方面共和国又遭到很大一批人决绝的抵制。在现实的拉扯之下,伴随着从美国开始蔓延的特大经济危机,魏玛共和国终于崩溃。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党派——纳粹党异军突起,而党魁则是一个曾经流浪维也纳街头、在一战中表现勇猛的二等兵——阿道夫·希特勒。随着1933 年希特勒夺取政权,上台后实行独裁统治,对内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全面控制德国,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又一次陷入战争的泥潭。二战结束后,再次战败的德国分裂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德国分属于西方阵营和东方阵营。即便在冷战的裹挟之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依旧发展出符合自身的全新模式,尤其是联邦德国开始尝试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并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经济奇迹。1990 年,在东西方形势急剧变化的背景下,两个德国终于又实现了统一。再度统一的德国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
至此,我们在沉思德国走过的弯路的同时,也慨叹她为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阅读德国史无疑是一场学识与智慧的碰撞,并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质疑、辩证、批判、反思等诸多宝贵的思维能力。这本小书期望以德国著名的客观主义史学大师——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 年)的“秉笔直书”原则为学术导向,不虚美不隐恶,力图呈现出一部真实的同时具备可读性的德国史。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出现疏漏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1856 年,考古学家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河谷发现了一些13 万年前的头盖骨等遗骨,这些遗骨的所有者被认为是欧洲中部早的定居者,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aler),尼安德特人被视为现代人类的近亲。德国位于水草丰饶的欧洲十字路口,在史前时代这一地区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尼安德特人也只是其中的一支。现今德国西北部的下萨克森州的杜莫湖(Dümmersee)遗址可以证明,早在约公
元前4900 年至公元前3600 年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已经在这里种植庄稼,放牧牲畜。而在德国中部的图林根州埃尔福特附近的泽默达(S?mmerda)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约公元前1800 年至公元前1600 年左右青铜时代的一个埋葬点,其中包括由黄金制成的丰厚随葬品。
而在现今德国广为人知的史前人当属凯尔特人(Kelten),他们活跃于公元前1200 至公元前700 年的青铜器晚期直到古典时期。凯尔特人不仅拥有较为严密的社会体系,还拥有层级分明的战士等级制度,残暴好战的秉性甚至令古罗马军队都为之胆寒。公元前390 年,凯尔特人中的一支高卢人(Gallier)甚至洗劫了罗马城。公元前7 世纪后,高卢人在莱茵河与马恩河之间的地区定居下来。位于中欧的高卢人虽然给罗马帝国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几乎是同时期,北方的一支部落也开始了南下的步伐,这就是日耳曼人Germanen),他们成为日后中欧地区真正的主导者。
一、日耳曼氏族部落及其大迁徙
早在公元前2000 年,日耳曼人还生活在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日德兰半岛一带,还是居无定所的游牧氏族部落。日耳曼人金发、碧眼、高鼻、深目,体型高大,操着印欧语调,人类学家认定他们属于雅利安人
种西边的一支,语言学家认为他们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公元前6 世纪起,一些日耳曼人开始南下,散居在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直到公元前1 世纪,日耳曼人的生活方式开始逐渐从畜牧业阶段向农业阶段过渡,日耳曼部族社会的边界意识也在渐渐生成。日耳曼人定居中欧之初,以亲属关系较近的集团划分到一个地区,在这样一个地区中,一些包括若干家庭的氏族,以村的形式定居,邻近的几个村构成一个百户(古高地德意志语为Hutari),几个百户构成一个郜(Gau)
或者称为区,郜联合成为部族乃至部族联盟,发展出了恩格斯在1882 年写作的《马尔克》一文中所描述的“马尔克公社制度”(Markgenossenschaft),原则上土地归马尔克公社所有。公社将耕地分配给社员,社员可以有期限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以亲缘为纽带的链接越来越松散,日耳曼氏族开始解体,过渡到王国社会;此外,马尔克公社制的另一大特点是成员定期举行露天集会,事无巨细的马尔克公社事务均由大会决策,并奉行多数表决,除了日常事务之外,大会还要讨论对外征战,开始形成“军事民主制”。马尔克公社制度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与职业战争相结合的社会制度,充分体现了独特的二元所有制社会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选出的军事首领与自己的亲兵或扈从形成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武士、贵族阶层逐渐发展起来。马尔克公社形态逐渐解体,日耳曼人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
不论日耳曼人的社会形态如何变化,他们南下的步伐没有停止。凯尔特人受到罗马的影响,渐渐懂得奢侈享乐,曾经的军事优势在更加凶悍的日耳曼人面前败下阵来。为了抢劫财富,夺取更利于生存和繁衍的地区,
日耳曼人更是频频深入到古罗马帝国的境内,经常与罗马人发生军事冲突,令罗马人惶惶不可终日。终于,公元前58 年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前100—前44 年)麾师北上,渡过莱茵河,将日耳曼人击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凯撒发动了对凯尔特人和日耳曼部落的一系列残酷战争。这些战役终将罗马帝国扩展到了欧洲北海海岸。
凯撒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公元前52 年—公元前51 年左右,他把自己征战日耳曼人的经历都写进了《高卢战记》之中。因为日耳曼人在这一时期没有留下自己的文献,后人可以参考的相关文献就包括凯撒的《高卢战记》。凯撒明确地将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进行区分,他认为凯尔特人比日耳曼人文明程度更高,他对日耳曼人的尚武精神嗤之以鼻,在凯撒的笔下日耳曼人好战黩武,不学习、不经商、不赌博,没有宗教,没有文娱生活。凯撒代表了他所处时代罗马人的普遍观念。罗马人或高卢人创造了“日耳曼人”这一称谓,代表了“投枪者”“令人生畏的邻居”等含义,充满敌意和蔑视的意味。
然而活跃于公元1 世纪前后的古罗马著名历史学家塔西佗(PubliusCornelius Tacitus,55—120 年)笔下的日耳曼人却像是换了一副面孔,昔日的“野蛮与原始”在塔西佗看来则是“奋进、勇武、淳朴”等美德的体现,尤其是日耳曼人对婚姻的忠诚,更显得罗马人颓废、虚弱、淫乱。塔西佗还认为日耳曼部落内部政治生活平等,与罗马帝国的专制统治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书于公元98 年的《日耳曼尼亚志》与《高卢战记》已然相距约150 年,塔西佗借古喻今,更多的是叹惋罗马帝国已不复当年。但这部赞扬日耳曼人民族特性的著作15 世纪末在德意志甫一出版,立即备受追捧。到了19 世纪,一些狂热的民族主义史学家重新发掘《日耳曼尼亚志》,更借用塔西佗的赞誉渲染“种族纯洁性”,制造日耳曼人的神话。
回到公元前16 年,罗马奥古斯都政府北上,占领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日耳曼部族,公元5 年设立大日耳曼尼亚行省。公元6 年,奥古斯都派统帅普布利乌斯·瓦鲁斯(Publius Varus,约公元前47—公元9 年)到日耳曼行省,瓦鲁斯受命在被占地区引入罗马的法律和收税,但他横征暴敛,日耳曼人反而更加穷困,对罗马统治怨声载道。与此同时,大量的日耳曼贵族子弟被招入罗马军队服役,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纯正的罗马人,但其中有一位青年阿米尼乌斯(Arminius,公元前17—公元21 年)暗暗下定决心驱逐罗马势力,一直没有忘记作为日耳曼人的身份。
公元9 年, 日耳曼人反抗罗马人大规模起义的高潮在今德国西北部奥斯纳布吕克威悉河和埃姆斯河之间的条顿堡森林(Teutoburger Wald)揭开序幕,史称“条顿堡森林战役”。瓦鲁斯率领三个军团和一部分辅助部队,在密林中遭到阿米尼乌斯为首的日耳曼战士的伏击,结果全军覆灭,瓦鲁斯挥剑自刎,而阿米尼乌斯一战封神,还被冠以赫尔曼(Hermann)的称号,成了家喻户晓的日耳曼民族英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