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本书是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专题研究,聚焦于文学与故乡书写、现代主体的文化形塑、新工人与文学媒介、文学观念的转型等问题。
作为切近我们的历史,20 世纪虽然已经远去,但与我们的时代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经验是丰富复杂的,在“打开理解20世纪中国的文化空间”一章中,张慧瑜提出,对于这个时代的文学研究者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研究的“经典化”与“古典化”,或许正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在这样的视野下,文学正在重归某种既定的秩序,从而逐渐丧失了激情、疼痛感以及与时代生活血肉般的联系,而后者正是20世纪中国文学所留给我们的可宝贵的精神遗产。张慧瑜的文学研究、批评与实践,正是对当代文学“古典化”倾向的反叛,也是对 20 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继承。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关于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专题研究,聚焦于文学与故乡书写、现代主体的文化形塑、新工人与文学媒介、文学观念的转型等问题,主要研究 20 世纪历史中以文学为媒介构建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经验。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了新文学,这种新的文学媒介参与到 20 世纪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改造中。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文学故乡与乡土想像”,主要从故乡的文学书写来反思不同时代对乡土中国的表述;二是“现代主体与文化困境”,主要从启蒙者的文化位置来探索现代中国的主体焦虑;三是“以文学为媒介”,主要研究文学成为新工人表达的文化中介;四是“文学政治与文化转型”,主要对纯文学的观念、当代文化的形态演变进行反思。
|
關於作者: |
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领域为影视文化研究、基层传播、新闻社会史、非虚构写作等。出版专著《视觉现代性:20 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文化魅影: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主体魅影: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等。在《读书》《开放时代》《文艺研究》《Javnost :The Public》《The Lines: Asian Perspectives》《World Literature Today》《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二十一世纪》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若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