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留声机》执唱片评论之牛耳,历百年而江湖地位屹立不倒,专业性一直是有力的保障。《留声机》的作者,要像指挥一样熟读总谱,对作品的背景纵深知之甚详,还要听多识广,能历数过往的代表性录音版本。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了这么多本领的加持,才能在听某个录音的时候,纵的方向对照作曲家的乐谱,横的方向比较前辈和同辈艺术家的解读,进而得出一个“透视”的印象。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在世界各地常演不衰,足以证明其已经超越了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我们通常说俄罗斯是战斗的民族,其实又何尝不是歌唱的民族。柴可夫斯基的旋律天赋里秉承着民族的歌唱基因。
|
內容簡介: |
书稿系“凤凰·留声机”丛书之一,以古典音乐大家柴可夫斯基为品鉴对象,以世界权威古典音乐刊物《留声机》杂志中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素材,精选数十篇精彩的深度乐评,自成体系。从当代作曲家、演奏者、评论者、听众等不同维度,对其音乐进行全方位解读,以专业性的解析和分享,为读者提供听懂、享受这些古典乐的路径。“凤凰·留声机”系列丛书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与英国《留声机》杂志的深度出版合作,着力打造“凤凰·留声机”这一古典音乐高端赏鉴读物品牌。
柴可夫斯基在俄罗斯音乐史上是个标志性的人物。在他之前,俄罗斯虽地跨欧亚,幅员辽阔,却是音乐上的边陲小国;在他之后,短短百年,涌现了一批的作曲家,演奏巨匠也是群星闪耀,迅速崛起成为音乐大国。本书收录了近十多年英国《留声机》杂志上柴可夫斯基音乐录音和唱片的评论,有当今世界一流演奏家、评论家的演绎和解读,有柴可夫斯基音乐的研究成果,有对过往近百年柴可夫斯基唱片版本的纵览。从乐谱、演奏、欣赏多个维度,走进这位俄罗斯大作曲家的音乐世界。
|
關於作者: |
《留声机》(GRAMOPHONE)
《留声机》杂志隶属于英国的媒体集团Haymarket,是当今世界权威性的古典音乐刊物之一。
创刊于1923年,正值世界唱片工业蓬勃发展的开端。
自创刊至今的近百年里,《留声机》见证并推动了世界唱片工业发展的整个进程,被公认为全球古典音乐及录音工业的媒体。
此外,每年一度的“留声机大奖”是全世界古典乐坛的盛事,成为与“奥斯卡”“格莱美”比肩而立的行业重要评奖。
译者 刘亚
美国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曾担任果壳网和《自然》杂志中英文稿件译者,译著有《如何在镜头前表演》、《表演训练手册》(合译)。
|
目錄:
|
柴可夫斯基生平
初遭冷遇,终成经典
——《钢琴协奏曲》
◎乐人乐谱 终于可以听到柴可夫斯基想让我们听到的音乐了
◎专辑赏析 马祖耶夫演奏《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
生命与灵魂
——《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
炫技与抒情并重的治愈之歌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把炸药
——《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录音纵览
“我们的交响曲”
——《第四交响曲》
◎版本收藏 《第四交响曲》录音纵览
“我不能这样活着”
——《第五交响曲》
一曲成谶
——《第六交响曲“悲怆”》
◎专辑赏析 特奥多尔·克雷提兹《第六交响曲“悲怆”》录音
芭蕾音乐的里程碑
——《天鹅湖》
一份老少同嗜的圣诞“甜食”
——《胡桃夹子》录音纵览
钟、炮齐鸣的节日景观
——《1812 序曲》
灵魂与世界欣喜地相遇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斯人已逝,歌以永志
——《a 小调钢琴三重奏》
伟大的50 张柴可夫斯基唱片
|
內容試閱:
|
特奥多尔·克雷提兹《第六交响曲“悲怆”》录音
彼得·匡特里尔聆听音乐永恒合奏团与特奥多尔· 克雷提兹(Teodor
Currentzis)对柴可夫斯基的《悲怆》势不可当的全新诠释,再度享受录音室艺术。
音乐永恒合奏团(MusicAeterna)
特奥多尔·克雷提兹(Teodor Currentzis)
Sony Classical 88985 40435-2(46 分 DDD)
你可能在开场时就倾向于调节音响,也应该如此:唱片需要用大音量播放,如果邻居都不在家;又或者,可以在一个不眠之夜用一副不错的耳机聆听。
克雷提兹与录音工程团队 [ 此处提名以示贡献:制作人达米安·坎塔尔(Damien Quintard),助理阿诺·默克林(Arnaud Merckling)和阿法纳西·丘平(Afanasy Chupin)] 打造了二十多年前就不再流行的一种录音室制造的体验。许多效果在音乐会现场不可能实现,虽然我希望看到音乐永恒合奏团的尝试。我们回到开头,假如一场被预言的死亡确实发生,它表现的是对这场死亡的记录的页。巴松独奏既不是三个互相关联却表现力不足的片段,也不是卡拉扬经常被错误诟病的无终止旋律(unending melody)(这些指控有时合理)。相反,它以连续的进行涌起又消退,极为敏感地体现着作曲家细致入微的标记,并回应着下方(极远处)如冰川般缓慢变化的弦乐和声。
然后是静默(silence):不是呼吸的静默,也不是期待的静默,而是一片漆黑;不是音响师术语中黑胶唱片结尾的死黑,而是如同碳纳米管黑体的黑,深不可测。这是一部关于静默的交响乐;克雷提兹已经按照品特或哈内克作品中严密的精度进行了校准。从他身上,你可以期待我行我素的做派和不落俗套地利用技术之间的碰撞(这种碰撞造就了参差不齐的莫扎特/ 达·彭特三联剧录音),但他并不回避,而是放任自己掉进炽热的唯我论火山口。也许,在《悲怆》中,克雷提兹棋逢对手。
令人欣喜的创新点是第二主题被塑造成问题与答题,演奏得仿佛芭蕾足尖舞一样精致微妙:一个幸福的神启带来了短暂但必要的缓解,对乐章高潮的程度造成重大影响。当久违的活泼的快板终于到来时,它带着原始的野性,就像动荡的二十年后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春之祭》中“春之预兆”的前奏(我发现克雷提兹的排练致敬了伯恩斯坦版)。中提琴如同豺狼啃食腐肉一般撕扯着乐句,麦克风近得可以听到(弦乐的)松香云雾飘散,这段音乐带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幽闭恐惧,是任何现场音乐厅的环境都无法与之相比拟的。然而,指挥家的耳朵控制住了歇斯底里的情绪:交响曲的和声框架闪耀着微弱且经常让人紧张的明晰。在乐章的悲剧性高潮,克雷提兹设计了悲痛的狂喜,甚至可以比肩伯恩斯坦在纽约漫长的告别 时产生的长久感染力,他表现了精致的感性,为尾声赋予木然而节奏稳健的尊严感。
中间乐章的处理,情绪较为舒缓;相比观众的期待,更为清醒,更具古典内涵,演奏履行了一个非常勃拉姆斯式的功能,而不是作为具有生动对比的间奏曲。大提琴的曼妙演奏为一首纯正的交响圆舞曲赋予了魅力与优雅。在进行曲的叠加对位(accumulating counterpoint)中,这版《悲怆》犹如马勒第九的先驱,而发出的声响被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力量,在整个录音场吵吵嚷嚷,就像上世纪70 年代卡拉扬的录音,甚至像Melodiya 唱片的特辑:随之而来的震颤和即将产生的混乱状态近在咫尺,就像艾夫斯(Ives)的《乡村乐队进行曲》(Country Band March )或莫扎特《唐乔万尼》(Don Giovanni )的幕高潮一样。
终曲以克雷提兹的呼气开场,被弦乐转化为重叠的叹息声组成的纪念碑,然后似乎不时被进行曲中的低音鼓所打断。这时,这间柏林录音室的音效维度扩张到巨大,用来容纳并埋葬这部交响曲终的仪式。更多演奏仿佛在火山边缘,例如弦乐的弓背奏和咆哮的加了弱音器的圆号,更多出色的巴松独奏,仿佛在调色板上从浑浊的棕色又来到黑色。
现在还为时过早,但它只能与出色的录音比肩:伯恩斯坦(DG,05/87)、坎泰利(Cantelli)(EMI,06/53)、卡拉扬(任意一版)或穆拉文斯基(DG,11/60)。所有这些录音都从不同的演奏传统塑造,同时又基于传统进行雕琢,尽管至今只有穆拉文斯基表现了一种出奇克制的凶猛。它与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的次尝试(Virgin Classics,01/92)有更密切相关的联系:一个亲手挑选的乐团,一位年轻、富于才智、成熟度超越自身年龄的音乐家形象,与一个准备好打破常规的录音团队通力合作。我还记得二十五年前那张唱片掀起的风暴。这是否也会打破传统风格?真是令人不安的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