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1.本书为十次环境史讲座实录,收录的演讲反映了演讲者在世界环境史研究方面的Z新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研究精华。全书题材丰富、观点新颖,是一本了解国际环境史理论和相关前沿问题的重要参考书,同时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2.本书是国内环境史Z新研究成果的反映,还囊括Z新的国际环境史研究动态与新的理论方法,是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
內容簡介: |
为推动国内世界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欧美近现代史学科于2018—2020年先后邀请九位环境史专家,围绕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十次专题讲座。本书就是这些专题讲座的实录。演讲者都是国内世界环境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教授包茂红、清华大学教授梅雪芹、南开大学教授付成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王华、中山大学教授费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侯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再荣、高国荣、张红菊。本书还收录了美国《环境史》主编莉莎?布雷迪在南开大学的讲座实录。
本书包括两大部分:部分主要从学术史的角度分析国际环境史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路径、太平洋环境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农业史与环境史的联系与区别;第二部分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世界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涉及的题材包括全球史视野下的环境现代化、全球变暖问题的演变及其影响、英帝国的环境文化遗产、南太平洋地区环境问题、美国工业化时期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以及美国作为一个环境治理国家的演化。
|
關於作者: |
徐再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历史》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9—2000),美国东西方中心富布赖特访问学者(2010—2011),主要从事北美史和世界环境史研究,著有《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回应》、《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作者)等。
张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问学者(2009—2010)、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2014)、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访问学者(2019),主要从事欧美近现代科技人才和文化史研究,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科技人才流失到美国的历史考察》。
|
目錄:
|
理论部分
从全球视野看环境史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包茂红 003
世界环境史研究的新进展 包茂红 029
开枝散叶:环境史研究的新路径 莉莎? 布雷迪 052
商业和商品改变“世界”
——太平洋环境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王华 070
农业史与环境史的联系与区别 高国荣 111
实践部分
全球史视野下的环境现代化 付成双 143
历史视野下的气候变化问题 徐再荣 172
英帝国的环境文化遗产 梅雪芹 209
南太平洋地区的中国资源边疆与生态资源变迁 费晟 242
美国工业化时期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张红菊 282
变动的环境 变动的国家
——美国作为一个环境治理国家的演化 侯深 317
|
內容試閱:
|
什么是环境史?现在大家基本上都接受的环境史定义是:研究人及社会与自然的其他部分的历史关系。在这里,我要强调两点:点就是环境史中的人,既是一个社会的人,同时还是一个自然的人。我们研究历史,通常都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而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人的自然特性往往会被忽略。我在给学生上课时经常会讲,传统历史学中的人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高尚的人,但实际上我们大家都是每天需要吃喝拉撒睡,都会有生老病死的俗人,这体现的正是人的部分自然属性。所以,环境史里面讲的人,既是一个社会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的人,或者说是作为环境一部分的人。对这样一个人,在认识上有一种倾向,认为他是一个跟其他生物一样的人,这是深度生态学( deepecology)的观点。这自然是不行的。因为人毕竟跟动物有所区别,人是有社会性的。所以在环境史中,我们强调人也是一个自然的人,但是不能走到另一个,把人等同于一般的动物、植物,人是具有社会性的自然人。
第二点是环境史中包含着整体论和有机论的思想。我想借助两个图式来解释这个理念。我们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自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与自然两分的观念,即人是人,自然是自然,人通过科学研究来征服、改造、利用自然;自然是一个被动的、客观的、被利用的对象,但是在情况下,它也会做出反应。人们通常把这种反应看作一个偶然事件而予以忽略,它们在历史书写中经常不被记载。这是传统历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史中,自然是一个整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个部分就是人;第二个部分是与人作用的自然的其他部分;第三个部分是没有与人作用过的自然,当然这一块现在是非常小的,在地球上没有与人作用过的自然是极小的一部分。在自然或者环境这样一个大范围中进行的,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在历史上的相互作用,就是环境史要研究的内容。这个图式体现的是整体论和有机论的思想。整体论是什么?简单来说,这里所说的整体论主要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者人是环境的一部分。在谈人的时候不能脱离环境整体来谈,在谈论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的时候也不能脱离自然这样一个整体来谈,实际上我们谈论的通常意义上的自然,只是自然整体中的与人作用的其他部分。简单来说,有机论主要是指人和自然的其他部分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的。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然或环境的质量不是由其中各个因素的平均状态决定的,而是由离好状态远的那个因素决定。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水桶原理”。水桶是用很多板箍起来的,水桶能盛多少水,不是取决于长的板,也不是平均高度,而是短的那一块板。有机论中还包含普遍联系的思想,或者可以称之为“蝴蝶效应”。假定一只蝴蝶在北京煽动它的翅膀,那么经过传导就可能在北美引起一场飓风。环境中各个因素之间具有如此复杂和有机的联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