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NT$
3460.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
編輯推薦: |
★ 全方位揭秘凡尔赛宫的兴衰:凡尔赛宫不但在法国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也是世界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凡尔赛宫仅仅是一座曾经的皇家园林、如今的历史遗迹吗?法国史专家科林·琼斯就为我们揭开凡尔赛宫或辉煌或落魄的历史背后那一段段不为人知的秘事。
★ 由点及面,探索凡尔赛宫的生活:从行宫到宫廷,凡尔赛宫的角色转变也是生活其中的人的境遇变迁,上到王公大臣,下到仆从百姓,凡尔赛宫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 从宫殿到博物馆再到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凡尔赛宫几百年来的变化,不但折射出法国历史的变迁,更能为世界各国的古代宫殿保护提供一种借鉴和警示:无论是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还是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中国的故宫,古代宫殿的保护和角色转换,都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现代人该如何处理承载着诸多不光彩历史的古代宫殿?
|
內容簡介: |
1623年,路易十三着手在人烟稀少的凡尔赛修筑自己的狩猎行宫时,一定无法预想到这座仅有两层高的小楼,日后会被儿子路易十四扩建成欧洲宏伟、华丽、奢侈的宫殿建筑群。几百年来,这座风格独特的“法式园林”见证了
法国辉煌又动荡的历史,同时也引发了欧洲各国的竞相效仿。
在本书中,法国史专家科林·琼斯利用研究成果,为我们阐述了凡尔赛宫不同寻常的兴衰史,考察了它从建造、修缮到成为永恒历史遗产的过程,探讨了这颗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如何从彰显王权的景观建筑,逐渐获得如
今堪比神话的地位,并终成为法国历史记忆的象征。
|
關於作者: |
科林·琼斯(Colin Jones)
英国历史学家、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曾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耶稣学院、圣安东尼学院,现执教于伦敦玛丽王后大学历史系,专攻法国史。著有《剑桥插图法国史》《巴黎城市史》等。
|
目錄:
|
引言
1 肇始: 从纸牌屋到童话式宫殿
2 神化: 黄金岁月(1682—1715)
3 延续:波旁王朝的传承(1715—1789)
4 日常:凡尔赛宫的生活风格
5 走向共和:探寻新角色
6 保护:策展、遗产与陈列
7 结语
附录
注释
扩展阅读
图片来源
译名对照表
|
內容試閱:
|
引言
国王刚说完那里应该有一座宫殿,一座非凡的宫殿就出现了……
这听起来像个童话,而且这句话确实来自《小红帽》《灰姑娘》《穿靴子的猫》(以及其他许多经典童话故事)的作者夏尔·佩罗。他提到的凡尔赛宫的建造过程,并非像童话故事中那样一蹴而就,但也相去不远。1660年后的几年里,一座不起眼的狩猎小屋摇身一变,成了庞大、恢宏的建筑群,威风凛凛地矗立在华丽的园林之中。在当时及日后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凡尔赛宫都重新定义了一座皇家宫殿应有的模样。
若说所有这一切都出自一个人(其实就是佩罗的主人)之手有些言过其实,但这也并非一个阿谀奉承之人的溢美之词。作为专制君主、拥有神赐王权的统治者,波旁王朝的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在位)选择了这处(其父路易十三喜欢的)地点,将他想要修建的宫殿概念化,并在之后的数十年内投入自己全部的创造力将其变为现实,直到他离世。凡尔赛宫是一位国王的智慧结晶——他想要一座能够起到崇拜、纪念、鼓舞和统御作用的纪念碑。这座宫殿根据王室的命令建造,按照王室认可的设计进行修葺和装饰,整座宫殿依照一个人的标准迅速拔地而起,这个人在他的廷臣和子民面前自称为“路易大帝”。
正如童话作者暗示的那样,这个如同被施了魔法的地方令人彻底眼花缭乱。规模和美感相辅相成,让所有看到它的人——廷臣、贵族、外交官、旅行者、商人、工匠以及普通的法国民众——不得不肃然起敬、惊叹不已。法国历伟大的艺术家们受命创作出一件壮观的装饰性巨作。这项工程延伸到了宫殿围墙之外,因为路易十四还对园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座欣欣向荣的卫星城也在毗邻的小村庄上“变”了出来。凡尔赛宫不仅是一座权力建筑,还拥有一整套权力景观。它也体现出一种宇宙的维度:宫殿中主要的权力象征之一便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代表图案——宇宙围着他转,而他仁慈的恩典泽及万民。
1682年,路易十四将整个宫廷迁至凡尔赛,使其声望达到。他还将政府机构一并迁到这里,从事实上放弃了欧洲大陆上且负盛名的城市巴黎。从此以后,凡尔赛实际上成了法国王室的宫廷、首都及政府所在地。
在欧洲,只有伟大、富有的国王才可能构想如凡尔赛宫一般宏伟、野心勃勃且耗费资源甚巨的计划。随着18 世纪向前推进,凡尔赛宫的声望大增:欧洲其他各国君主竞相效仿;以其庭院为代表的“法式园林”风格席卷欧洲,甚至连实际由路易十四创造的道路宽阔笔直的凡尔赛镇,也为19世纪奥斯曼主持的巴黎大改造提供了样板;更直接的是,还给美国华盛顿的设计规划以及葡萄牙里斯本的震后重建提供了灵感。
然而,凡尔赛工程给路易十四的国库造成了沉重负担,也将其后继者路易十五(1715—1774在位)和路易十六(1774—1792在位)置于一种自相矛盾的处境。两人都不愿打乱看似成功的路易十四式伟大模式,因为这建立在向国内外展示实力的基础上。然而要达到前辈的标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两位君主都发现路易十四并不容易效仿。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能通过在某些方面背离路易十四的理想来做自己。对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来说尤其如此,她沉迷于凡尔赛宫的奢华,却希望这种奢华只聚焦于自己。公众与日俱增的不安情绪,有如围绕路易十四的破坏性战争与对新教徒的镇压而形成的黑色传说,凸显了宫廷之奢靡与民众之境况的鲜明对照。到1789 年,凡尔赛宫已经成为国家争论的焦点,而非波旁王朝统一的象征。
因此,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人们已经对凡尔赛宫在政治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了质疑,而当时法国的君主制已病入膏肓。共和国(1792—1804)建立后,有人质疑,一处为现代早期欧洲强大的君主政体量身打造的宫殿建筑群能否与一套现代化政治体系相兼容?凡尔赛宫能实现“去波旁化”吗?在后专制主义时代,凡尔赛宫应何去何从?后续历任政府——包括共和国瓦解后的拿破仑帝国(1804—1814)以及复辟的波旁王朝(1815—1830)——都曾努力解决这些难题,但在极度动荡的政治环境中,均未能提出可持续方案。
实质性的答案来自路易- 菲利普国王(1830—1848 在位),他是波旁家族奥尔良分支的成员。他希望将凡尔赛宫变成一处纪念法国整段历史的场所,上自远古,下至他自己的“七月王朝”,包括各个共和国、帝国及君主国。为此,他修建了内容丰富的历史画廊,以献给“法兰西的所有荣耀”。路易- 菲利普倒台后,画廊在第二共和国(1848—1852)和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1852—1870)期间得到保留和改造,直至今日。
第四章 日常:凡尔赛宫的生活方式
凡尔赛宫的居民常常提到他们生活在“这个国度”里——这种表达是一种相对私人化的、描述小圈子中社交生活的方式。外来者或许会将这些人视为“宫廷中人”,表明不论阶级如何,依附且频繁出入凡尔赛宫是其社会认同的基础。在“这个国度”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穿衣打扮的方式都与外面不同。例如,在宫廷社交中,人们不说“礼物”(dons),而说“馈赠”(cadeaux);喝“来自香槟的‘葡萄酒’”(vin de champagne)而非“香槟酒”(champagne);人们还会将某些单词结尾的“c”省去(意为“包”的“sac”因此被拼为“sa”),并在奇怪的地方插入一个拖长的“z”(意为“前天”的“avant hier”因此被拼为“avant z’hier”);每个人都了解十几种点头、鞠躬和表示尊重的方式;女士们拖着一种特殊的步伐,双脚不离凡尔赛宫的镶木地板,以避免踩到其他宫廷女士。贵族出身的大主教塔列朗(后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及拿破仑帝国时期担任外交部长)的名言精辟地总结了这种被纵容的排他性和优越感:“没经历过1789年前后那段岁月的人完全无法理解生活的快乐。”
但凡尔赛宫里的生活也有两面性。塔列朗并没有提到,令人艳羡的生活之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人的付出。围绕着国王及其廷臣的是一个庞杂的服务阶层,他们构建了凡尔赛宫的物质环境,还确保了宫廷中各项活动能顺利进行。廷臣的生活和那些维持宫廷运转的人的生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凡尔赛宫不仅仅是一座宫殿、一组建筑,还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建立在服务和劳动的世界之上。此外,到1789年,这种快乐似乎受到了威胁。
做“这个国度”的王
作为国王和主人,路易十四制定了“宫廷中人”在“这个国度”里必须遵守的规则。或许是路易十三确定了凡尔赛宫初的选址,而且在构建凡尔赛宫的物质和社交环境中,路易十四从其他文化模式中汲取了大量灵感并进行了广泛合作,但从本质上讲,凡尔赛宫的物质和社交环境还是路易十四自己的作品。他发号施令——其继承者们也是如此。但在曾居于凡尔赛宫的六位君主中(事实上,其中五位都名叫路易),路易十四或许是全心全意沉醉其中的人。发现这块地方并建立了城堡雏形的路易十三,将这里视为远离宫廷的避难所,而非自己的家。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则走了另一个,他们接受了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并完全忠于其生活方式——但前提是需要定期逃避其要求,以尽力容忍这个地方。路易十六的继承人路易十七,于法国大革命期间死在监狱里,而后来的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路易十六的兄弟们,后革命时代、后拿破仑时代的王位继承人)曾分别以普罗旺斯伯爵和阿图瓦伯爵的身份生活在这里,直到1789年,但1815年后,他们都没有重新居住于此的政治愿景。
路易十四有意识地将宫廷打造成一篇关于政治和外交的宣言,以及在其统治初期的“投石党运动”结束后实现社会和谐的手段。从将凡尔赛宫作为宫廷和政府驻地的那时起,他的策略便是通过宫殿的恢宏壮丽来震慑其臣民和敌人,使他们屈从于他的威严。他坚信,凡尔赛宫人人可见的辉煌(通过向所有臣民开放的政策来实现)将有益于他的政权,并能使之更加稳固。凡尔赛宫展示的不光是“伟大”,更是法国的伟大。尽管从意大利的宫廷文化中汲取了一些灵感,但凡尔赛宫的艺术杰作大部分都源自法国本土。柯尔贝尔、勒沃、芒萨尔、勒诺特尔和勒布伦提供了基本框架,在这之中,法国的画家、雕塑家、装潢艺术家及其他能工巧匠得以尽情展示各自的作品,极大地提升了法国艺术在整个欧洲的地位。在旧制度的后150年里,几乎所有尚在人世的著名法国艺术家都以某种方式为凡尔赛宫作出了贡献,人数众多难以罗列。除此之外,一些默默无名的工匠也为凡尔赛宫的装潢艺术提供了精彩的范例,圣戈班的玻璃、萨弗纳里的地毯、高布兰的挂毯、出自全国各地采石场的大理石、巴黎的典雅家具、塞夫尔的瓷器,以及后来流行的壁纸和巴黎时装都出自他们之手。被自己委托制作的器具所环绕,这使国王更显荣耀。意大利大使普里米·维斯康蒂注意到,路易十四身上的演员天赋让他在进行自我展示时就“好像在舞台上”演出。 凡尔赛宫宛如一座剧院,展现着路易十四的王权和文化上的优越。
对造访凡尔赛宫的人来说,这座宫殿在艺术和建筑方面的光辉显而易见——在有路易十四及其官员参与的王室宣传中,也不断通过各种形式强调这一点。印刷媒介再现并传播了大量有关宫殿、园林、收藏的艺术品以及宫廷生活的图像。硬币和纪念章同样被当作国王和宫殿的宣传工具。因此,凡尔赛宫的理念及奇观深深吸引了那些从未接近过宫殿的普通法国民众。凡尔赛本身也发展成一处旅游景点,吸引了来自法兰西岛各处的参观者。
凡尔赛宫也是路易十四的私人住宅,但国王的私人生活总是被囊括在他的公共角色之中,而且,他确实将日常生活中一些私密细节变成了仪式化的公共表演。整个宫廷都要遵循他的日程安排,在其命令和监督下,廷臣要遵守无处不在的繁文缛节。在国王套房里,他起床和睡觉——早上8点左右的晨起仪式,晚上10点半或稍晚的就寝仪式——是有大批廷臣和仆从参加的繁复小型仪式的主题。上百人从前厅(1701年后的牛眼厅)进入国王的寝室,国王随后会走进与其寝室对称分布的议政厅,在这里,他会将上午的时间用在轮流与各部大臣及其他官员处理国务上。中午12点半或更早些,国王会经由镜厅(通常有许多人聚集在那里,边交谈边恭候国王驾临)前往礼拜堂做弥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