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65.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編輯推薦: |
○名震民国武林的武当剑技奥秘何在?
○太极与少林武术的动势有何对应关系?
○民初名士黄元秀专项集解太极拳连劲、推手、散手、对打
○并讲述与当时许多真手明家的交流心得
|
內容簡介: |
《武当剑法大要》为《黄元秀武学辑录》中的一本。本书将典籍转换为简体重新出版,对当代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图文并茂,言之有物,对练习者可以起到指导作用。搜集武术先贤之大成,阐明武者修炼、健身、保养、交战的综合理论,可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關於作者: |
黄元秀(1884—1964),浙江杭州人。辛亥革命元老,早年与黄兴、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章太炎等交游,集护国护法军人、北伐将领、抗日志士、书法家、佛学精修者、武学家等身份于一身。他的武学著作渊源得于李景林、杨澄甫等大师,反映出以为国为民、强国强族、复兴中华为目的的治学思想,融会大量真手明家的珍贵史料和交流心得,对武学贡献卓著。
崔虎刚,笔名胡刚,祖籍山西晋城,1963年生于山西太原,师承武学大家太原朱华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华武学的挖掘、抢救、校注、翻译、出版、推广等工作。
在民间武学发掘与考证方面取得许多成果,有大量相关文章发表于《武魂》《中华武术》《搏击》《少林与太极》等刊物。
抢救和搜集了大量民间珍贵武学抄本,已校注出版“武术古籍珍本文库(辑)”(包含十种民间抄本)和“民间武学藏本丛书”(包含《通背拳》《守洞尘技》《心一拳术》《少林论郭氏八翻拳》《拳谱志三》《少林秘诀》等)。
|
目錄:
|
出版人语
导读
《武当剑法大要》原书影印
《武当剑法大要》简体字版
|
內容試閱:
|
这一时期,在各自领域“独成一家”的许多武术人,之所以被称为“名人”,是因为他们的武学思想及实践,对当时及现世武术的影响深远,甚至成为近一百年来武学研究者辨识方向的坐标。这些人的“名”,名在有武术的真才实学,名在对后世武术传承永不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各种武学著作堪称“名著”,是中华传统武学文化极其珍贵的经典史料,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民国时期的太极拳著作,在整个太极拳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的太极拳著作,正处在从传统的手抄本形式向现代出版形式完成过渡的时期;同时也是传统太极拳向现代太极拳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太极拳著作,不仅忠实地记载了太极拳的衍变和终定型,还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太极拳技术和理论体系。“武学名家典籍丛书”收录了著名杨式太极拳家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代武学大家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拳意述真》,武学教育家陈微明先生的《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武术活动家许禹生先生的《太极拳势图解》《陈式太极拳第五路·少林十二式》,董英杰先生的《太极拳释义》,杜元化先生的《太极拳正宗》,以及陈鑫先生的《陈氏太极拳图说》。
此次出版的《黄元秀武学辑录》首次汇集了武术家黄元秀先生一生主要的武学著作:李景林先生亲授的部武当剑专著《武当剑法大要》;包含杨澄甫等太极大家高深功夫及拳谱、以及及黄元秀先生数十年拳学体悟的《太极要义》和《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太极要义》与《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的内容有重合之处,故将《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原文影印附录于《太极要义》之后,以便研究者考证);记录了杨澄甫先生所授拳剑刀枪各图及黄元秀平生武学阅历经验所得的《武术丛谈续编》。
黄元秀一生修武修佛,造诣极高。他的武学著作反映出以为国为民、强国强族、复兴中华为目的的治学思想。其著作中含有大量的珍贵史料和心得体会,对武学贡献卓著。但其著作流传却十分有限,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出版过黄元秀武学著作合集,更没有整理简体合集出版。因此,对黄元秀武学著作的首次合集出版,将会对传统武学及其相关文化的研究与继承、历史迷雾的澄清、传统武学的发扬与光大都有所帮助。无论初学者还是资深武学家,都会从这样一位独特人物的武学结晶中汲取到自己所需。这也是我们整理分享黄元秀前辈著作的初衷。
这些著作及其作者,在当时就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时隔近百年之后,它们对于现阶段的拳学研究依然具有指导作用,并被太极拳研究者、爱好者奉为宗师、奉为经典。对其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系统研究,是我们今天深入认识传统武学价值,更好地继承、发展、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丛书由国内外著名专家或原书作者的后人以规范的体例进行了简体化、点校和导读,尊重大师原作,力求经得起广大读者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再现经典。
黄元秀先生武学著作的着眼点独到。他认为即便是同一门弟子之间的拳法,各传人之间也是“各有特长,各尽其妙,不能从同,亦不能强同,其中并无轩轾可分,在学者更不得是此而非彼。要知此种艺术,能立千年而不废,博得一般人士之信仰,其中确有不可磨灭之精义,令人莫测之妙用存焉。”“无论系何师,一家所传,一人所传,其动作多少,皆不能同,亦不必尽同。不仅太极拳如此,即弹腿一门有练十路者,有练十二路者。此为回教门之艺,尚且有两种之分。又若少林门各拳,有岳家手法,有宋太祖拳,此传彼授,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惟情论总须一致,设或理论不同,则其宗派显然有别,不得谓为同门矣。”为后人纷争谁是正宗、如何辨别不同门派指点了迷津。高人高思,可见一斑。
由于黄元秀显要的社会地位,加上诸多便利因素,他可以向杨澄甫先生询问许多问题,涉及其他弟子与师父之间不便询问的事情。以其资深的武学修养、文学修养、修佛境界及军队高阶等身份,记录了杨澄甫等杨家太极高手的高深功夫,令人信服。如“杨老师顺势一扑,其手指并未沾着余之衣襟,而余胸中隐隐作痛”。为何弟子们各有特色,为何练太极者众多而成才者寥寥无几?他给出了自己的调查结果。此外诸如什么人适合什么拳,练太极重点何在,学拳慢与快的道理所在,太极与少林姿势的对应关系,以及太极拳练法、连劲、推手、散手、对打、技击,八打八不打,等等,都作了专项讲解。他还对一些门派(如零令门)加以介绍,对旧时拜师学艺仪式的流程、讲究,武林场上的各式规矩、礼范,一些门派的学艺特色,都给以详细描述,同时将历代剑侠名人悉数记载在册。黄元秀先生还在专著中述诸文字,大声呼吁:应当把概念笼统的国术称谓改为具体的武术称谓,唯此才能够准确厘清武术的专责与其他门类的分野……凡此种种,都使后人能够看到那个时代武术业清晰的样貌。
黄元秀在其武学专著中,还保存了许多武术史上的重要信息。记载了杨家传人对武家太极来历之不解;记载了杨露禅所学来自陈家沟的陈长兴,为太极拳史研究再次提供了来自杨家说法的旁证;记载了杨镜湖(杨健侯)的珍贵心得对张三丰(峰)与太极拳之关系,做了概述与探讨。
黄元秀还用生动的文笔,记载了河北一个别开生面的郝家太极拳派。其文如是说道:“太极拳,近年来风行南北,可谓国术界中普遍之拳术,遍观各处,各人所练,各不相同,可大别为三派:一为河北郝家派。此派不知始于何祖,闻系河北郝三爷(郝山野)所传,述者忘其名,世以郝三爷称之。三爷于清末走镖秦晋间,身兼绝技,善画戟,名震绿林,镖局争聘之,实为山陕道上之雄。余见天津蒋馨山、刘子善等,皆练此拳,南方习者不多,吾师李芳宸先生南来时,其家人及同来各员,皆善此。手法极复杂,其动作较杨陈二派增添一倍,约有二百余式,表演一周,时间冗长。据吾师云:此于拳式之外,加入推手各法,故较他派手法齐备,因太繁细,颇不易记,诸君既习杨家派,其理一贯,勿须更习。余怂恿朋侪学习之,计费六十余日,不能卒业,可见其繁细矣。孙禄堂先生云:‘此拳之长,极近柔顺之至。’尔时余忘索其拳谱,不知与陈杨两派之理论,有无异同也。”黄元秀的这一记载,学界并没有认识到,它为破解太极拳众多重大历史谜团,留下了一把钥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