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編輯推薦: |
当前,关于文化资源的研究多分散在对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文化产业、旅游资源等不同领域,尚缺乏概括性、一般性的理论建构。文化资源学一书试图从精神产品性质和文化资源价值创造与转化的角度,建立文化资源学的基础理论。文化资源学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对从事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
內容簡介: |
文化资源学对文化资源学的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加以研究和梳理,建立了文化资源学的理论框架,包括文化资源的概念、类型、价值决定和价值评估等基础理论部分,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资源、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文化资源的理论应用部分,以及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及利用和文化资源公共管理等现实问题。文化资源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不同文化资源的特点,对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践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结合大量国内外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牢固把握文化资源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文化资源学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对从事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
目錄:
|
目 录
章 文化资源概述 1
学习目标 1
导言 1
节 什么是文化资源 1
一、文化和文化资源的关系及其概念界定 2
二、文化资源的概念 3
第二节 文化资源的类型 6
一、文化资源的分类标准 6
二、个体的文化资源与集体的文化资源 8
三、精神文化资源与物质文化资源 9
四、制度化的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 13
五、精神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物等概念辨析 14
六、混合型文化资源 15
第三节 文化资源的基本性质 16
一、文化资源的精神性 16
二、文化资源的时空性 16
三、文化资源的耗竭性 17
四、文化资源的再生性 18
五、文化资源的衍生性 19
六、文化资源的可交易性 20
本章小结 20
思考题 21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21
第二章 文化资源价值论 22
学习目标 22
导言 22
节 文化资源价值形成的基本条件 22
一、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资源形成的决定因素 22
二、文化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25
第二节 文化资源价值形成与积累的机理 31
一、精神劳动是文化资源形成的前提 31
二、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结合方式是文化资源形成的必要条件 32
三、文化资源价值形成与积累过程 34
第三节 不同类型文化资源形成的基本特点 39
一、精神文化资源的形成 39
二、物质文化资源的形成 43
本章小结 44
思考题 44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45
第三章 文化资源经济学原理 46
学习目标 46
导言 46
节 文化资源的经济属性 46
一、文化资源的稀缺性 47
二、文化资源的公共性 48
三、文化资源的成本属性 49
四、文化资源的外部性 50
五、文化资源的产权属性 51
第二节 文化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原理 53
一、文化资源的供给 53
二、文化资源的需求 58
三、国家文化管理对文化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影响 61
四、文化资源的垄断问题 62
第三节 文化资源的经济利用 63
一、文化资源经济利用的基本驱动力 64
二、文化资源经济利用的基本模式 65
三、文化市场培育促进文化资源利用 68
本章小结 70
思考题 70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71
第四章 精神文化资源:观念、民俗、公共知识和知识产权 72
学习目标 72
导言 72
节 观念的生产与价值转化 73
一、观念与文化资源的关系 73
二、观念转化为资源:个体与集体的观念生产 73
三、观念的物化 75
四、观念转化为精神文化资源的具体形式 76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资源化及其利用 77
一、民俗文化的类型 77
二、民俗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的区别和联系 78
三、民俗文化遗产的资源化 79
第三节 公共知识资源的利用 81
一、公共知识资源的类型 81
二、公共知识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81
第四节 知识产权资源 82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82
二、知识产权资源的价值特征 83
三、主要知识产权的特征 86
四、知识产权资源的保护和价值损害来源 92
五、知识产权资源的价值经营 95
本章小结 97
思考题 98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99
第五章 精神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00
学习目标 100
导言 100
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征 100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与界定 100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划分 102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 103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 105
一、作为文化基因的保护价值 105
二、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保护价值 105
三、基于世界文化多样性安全的保护价值 107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与客体 108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108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客体 110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式 110
一、行政性保护 110
二、法制性保护 111
三、生产性保护 113
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开发的主要模式与问题 114
一、商业化与产业化、工业化的概念辨析 114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开发的主要模式 114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18
本章小结 122
思考题 122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123
第六章 物质文化资源: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24
学习目标 124
导言 124
节 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124
一、文物与可移动文物的内涵 125
二、可移动文物早期收藏的历史实践 126
三、中国可移动文物的官方收藏与资源普查情况 129
四、可移动文物的海外流失与追索 131
第二节 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 134
一、文物古迹保护的国际经验 134
二、欧美国家文物古迹修复的主要理论 138
三、中国不可移动文物古迹保护的机制与原则 143
四、中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普查 146
第三节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48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价值与意义 148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录与分批公布制度 150
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与审定 152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与规范 152
第四节 历史村落的保护 155
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 155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规划制定 156
三、中国古镇、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57
第五节 文物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 161
一、文博产业开发 161
二、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开发 164
本章小结 166
思考题 167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167
第七章 物质文化资源:自然与人类共生的资源 169
学习目标 169
导言 169
节 自然与人类共生型资源的认定 169
一、自然与人类共生型资源的概念 169
二、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的区别 172
第二节 自然与人类共生型资源的保护现状 173
一、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 173
二、中国自然与人类共生型资源的保护现状 174
三、中国自然与人类共生型资源保护与发展中的问题 175
第三节 自然与文化共生型遗产资源的管理模式 176
一、自然与文化共生型遗产资源开发的基本要求 176
二、自然与文化共生型资源的主要保护模式 177
三、文化衍生开发 180
第四节 世界遗产的申报和审批 181
一、世界遗产的遴选标准 182
二、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的基本条件和程序 182
本章小结 184
思考题 184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185
第八章 文化资源数字化的保护与利用 186
学习目标 186
导言 186
节 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基本概念 186
一、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的内涵、意义和范围 186
二、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与开发的含义和研究内容 190
第二节 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现状 192
一、中国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现状 192
二、国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现状 194
第三节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原理 195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对象 196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策略 196
三、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本程序 199
四、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管理 202
第四节 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理 204
一、模式:平台思维 204
二、基础:数字版权是核心 206
三、产品:结构、创意和价值 206
四、营销:IP和流量经济 207
五、动力:人才、技术和资本 208
第五节 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技术 209
一、数字采集技术 209
二、数字建模与绘制技术 211
三、虚拟现实技术 212
四、内容检索技术 212
五、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技术 213
六、新的技术浪潮 213
本章小结 214
思考题 215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215
第九章 文化资源的公共管理政策 216
学习目标 216
导言 216
节 文化资源公共管理的概述 216
一、文化资源公共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216
二、文化资源公共管理的目标 218
三、文化资源公共管理的内容 220
第二节 文化资源公共管理的组织 220
一、文化资源公共管理的组织体系 220
二、国外文化资源公共管理的组织概况 222
第三节 文化资源的公共政策体系 224
一、文化资源公共政策的作用 225
二、文化资源管理的主要公共政策 226
本章小结 235
思考题 236
参考文献与推荐阅读 236
后记 238
|
內容試閱:
|
前 言
文化资源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的前沿学科。文化资源既具有资源的一般属性,也具有文化的特殊性:其一,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资源比一般的物质资源更为丰富。自然资源的性质是由其物质构成和功用决定的,文化资源的性质则由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的结合方式决定,不同类型文化资源的性质差异比较大,带来文化资源管理上的复杂性。其二,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表现为文化资源价值的多重性。文化资源既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也包括当代文化IP,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多重性,对文化资源的研究也必然面临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其三,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问题,使得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更多文化、法律方面的限制。
文化资源既是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基础禀赋条件,也是文化艺术交流、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要素对社会与经济的作用日益彰显,对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但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文化战略和国家文化安全政策的重要内容。因此,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文化事业管理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文化资源学”也应当是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或文化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编写本书的初衷,就是在把握文化资源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能够从理论上建立一个分析框架,把文化资源学价值形成和价值转化的基本原理讲清楚。
当前,关于文化资源的研究多分散在对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文化产业、旅游资源等不同领域,尚缺乏概括性、一般性的理论建构。本书试图从精神产品性质和文化资源价值创造与转化的角度,建立文化资源学的基础理论。本书的写作建立在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文化遗产学”“文化资源学”等课程教学和课题研究基础上。2014年,我就开始与南京艺术学院王媛老师、江苏开放大学章玳老师等合作开展“文化资源学”的课程建设与教材编撰工作。我先后与王媛老师合著了《文化遗产学》,与章玳等老师一起编著了《文化资源学》。前者着重对文化遗产类资源进行专门研究和梳理,后者是对文化资源有关教学研究材料的初步整理。
本次写作是由我和王媛老师将这几年的研究、教学所得进行总结提炼而成,写作期间与河北经贸大学杜瑾惠老师做了多次交流,受益匪浅,同时也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杜春杰编辑的认真负责和热心帮助。
本书还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我们对于文化资源学的学术探索不会因为本书的完稿而结束,我们还会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深入调查,不断地丰富文化资源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地完善文化资源的研究方法。
王晨
2021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