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光孕育生命,光守护健康,光与建筑共生。
人类为了克服自然光的时空局限性,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人工光照明。从油灯发展到白炽灯、荧光灯、LED 灯,现代人在夜间延续使用建筑和城市空间的能力有了无限的扩展。但是这些人工光环境的亮度、颜色和变化规律符合人的视力需求和身心健康吗?不良的光和色彩会对人产生哪些负面影响甚至伤害呢?这是照明技术和照明设计人员面临的一个深层次问题。
本书作者关注这一课题,并与医务工作者合作,出色完成了许多研究项目,其成果收录于本书。此外,作者在书中对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动向也做了广泛介绍。
本书的问世将对提高我国照明产品研究开发和照明设计水平产生深远影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詹庆旋教授
光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在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探索中,对光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既研究了光的物理性质,它的光谱组成、测量方法、颜色显示,也研究了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光与健康”的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众所周知,光在医学上有很多应用。近年来,关于人居健康研究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本书系统介绍了光的基本物理性能,特别是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光的
|
內容簡介: |
人居健康的时代全面到来,光作为物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除了照亮空间,更具有“视觉—生理—心理”的多维度主动健康干预作用,是驱动人居健康发展的重要变革力量。本书立足国计民生、聚焦科学前沿、突出应用导向,解析了对人体视觉发育、视力健康、生物节律、情绪认知、新陈代谢、免疫调节等产生广泛影响的光照视觉与非视觉健康作用机制;围绕面向全龄与生命全周期的健康关键过程,以及住宅、办公、医养、地下、极地等各类建成环境的人居健康要求,阐述了光与健康研究、设计和应用实践的开展思路;立足于和谐、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对城市夜景照明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展望;介绍了开展光与健康研究实践的重要理念“循证研究与设计”和”医工交叉协作”的科学实践方法,并展示了作者团队近12年来在南极科考站、医院、养老机构等建筑环境完成的光健康示范应用工程。旨在为建筑与照明行业从业者与爱好者提供学习参考和创新引导,为行业发展提供富有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的视野和指导。
|
關於作者: |
郝洛西 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教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担任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副主席、中国照明学会特邀副理事长、上海照明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光、视觉、颜色、建筑与城市光环境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工作。近年来着重开展了人居健康光环境的循证研究和设计应用。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课题、国家863高技术课题、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重要科研工作。在城市照明规划与设计、建筑与室内照明设计中完成了以2010上海世博园区夜景照明规划设计为代表的诸多工程实践。开展了中国南极科考长城站和中山站、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导管手术室和CICU重症监护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等健康照明的循证研究与创新设计。
曹亦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技术科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自2014年起,作为骨干成员跟随郝洛西教授开展了面向全龄的光与健康研究、设计与应用工作,主要负责团队的人因健康实验设计以及主动式健康光照干预系统研发。曾获得第11届亚洲照明大会“设计论文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