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碧岩录·中国禅宗典籍丛刊

書城自編碼: 368689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者: 圜悟克勤 著,尚之煜 注
國際書號(ISBN): 9787534835179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2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瘦肝
《 瘦肝 》

售價:NT$ 454.0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民法典1000问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古罗马800年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121
《 临济录·中国禅宗典籍丛刊 》
+

NT$ 140
《 禅苑清规·中国禅宗典籍丛刊 》
+

NT$ 5642
《 犍陀罗文明史 》
+

NT$ 442
《 祖堂集·中国禅宗典籍丛刊 》
+

NT$ 266
《 入地眼全书 》
+

NT$ 284
《 箭术与禅心:禅宗大师铃木大拙推荐 》
編輯推薦:
《碧岩录》为“中国禅宗典籍丛刊”中的一种,属于“2011—2022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是一套关于中国禅宗系列的文献选编,收录了中国禅宗方面的重要史书、语录和清规等文献,邀请国内著名的学者,依据好的版本做了校勘、分段和标点,并且一律改用现在通用的简化字。该丛刊自2001年首次出版以来已陆续出版10余种图书,对于读者阅读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碧岩录》由雪窦重显禅师的百则颂古和圜悟的评唱组成。此书撰成后,在禅林享有盛誉,向有“禅门书”之称。雪窦大师的颂古百则,向来被认为是禅文学的典范之作。
內容簡介:
《碧岩录》十卷,又名《碧岩集》,全称《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是宋代宗门大德圜悟克勤禅师为解答弟子们的请益,而对其前辈禅宗大德雪窦重显禅师(980—1052)《颂古百则》的评唱,后由其弟子汇编而成。圜悟当时主持湖南澧州夹山灵泉禅院,其丈室建于碧岩之上,题额“碧岩”,书名源此。《碧岩录》历来被称为助参公案的“宗门书”,是禅宗研究的重要图书。
關於作者:
圜悟克勤(1063—1135),宋代高僧。俗姓骆,字无着。法名克勤。崇宁县(今成都郫县唐昌镇附近,北宋末年属彭州)人。先后弘法于四川、湖北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觉寺。声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圆悟”,去世后谥号“真觉禅师”。著有《碧岩录》《佛果击节录》《佛果禅师心要》等。
尚之煜,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师从现代著名佛教居士元音老人,有深入的修持实践,并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特别是佛典的研究,校注整理的著作有《碧岩录》《从容录》《老子道德经解》《人天眼目释读》等。
目錄
碧岩录序

卷一
一武帝问达磨
二赵州至道无难
三马大师不安
四德山挟复子
五雪峰尽大地
六云门十五日
七法眼答慧超
八翠岩夏末示徒
九赵州东西南北
一○睦州问僧甚处

卷二
一一黄檗酒糟汉
一二洞山麻三斤
一三巴陵银碗雪
一四云门对一说
一五云门倒一说
一六镜清草里汉
一七香林西来意
一八肃宗请塔样
一九俱胝指头禅
二○龙牙西来意

卷三
二一智门莲花
二二雪峰鳖鼻蛇
二三保福妙高峰
二四刘铁磨台山
二五莲花庵主不住
二六百丈奇特事
二七云门体露金风
二八涅槃和尚诸圣
二九大隋劫火洞然
三○赵州大萝卜

卷四
三一麻谷振锡绕床
三二临济佛法大意
三三陈尚书看资福
三四仰山问甚处来
三五文殊前三三
三六长沙一日游山
三七盘山垂语
三八风穴铁牛机
三九云门金毛狮子
四○南泉如梦相似

卷五
四一赵州大死底人
四二庞居士好雪片片
四三洞山寒暑回避
四四禾山解打鼓
四五赵州万法归一
四六镜清雨滴声
四七云门六不收
四八王太傅煎茶
四九三圣以何为食
五○云门尘尘三昧

卷六
五一雪峰是什么
五二赵州石桥略彴
五三马大师野鸭子
五四云门近离甚处
五五道吾渐源吊慰
五六钦山一镞破三关
五七赵州至道无难
五八赵州时人窠窟
五九赵州唯嫌拣择
六○云门拄杖子

卷七
六一风穴若立一尘
六二云门中有一宝
六三南泉两堂争猫
六四南泉问赵州
六五外道问佛有无
六六岩头什么处来
六七梁武帝请讲经
六八仰山问三圣
六九南泉拜忠国师
七○沩山侍立百丈

卷八
七一百丈并却咽喉
七二百丈问云岩
七三马大师四句百非
七四金牛和尚呵呵笑
七五乌臼问法道
七六丹霞问甚处来
七七云门答糊饼
七八十六开士入浴
七九投子一切声
八○赵州孩子六识

卷九
八一药山射麈中麈
八二大龙坚固法身
八三云门露柱相交
八四维摩不二法门
八五桐峰庵主大虫
八六云门有光明在
八七云门药病相治
八八玄沙接物利生
八九云岩问道吾手眼
九○智门般若体

卷十
九一盐官犀牛扇子
九二世尊一日升座
九三大光师作舞
九四楞严经若见不见
九五长庆有三毒
九六赵州三转语
九七金刚经轻贱
九八天平和尚两错
九九肃宗十身调御
一○○巴陵吹毛剑

后序
重刊圜悟禅师《碧岩集》疏
主要参考书目
內容試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佛教和道教鼎足而立,是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相互排斥的同时又相互吸收,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佛教本是从印度传来的外来宗教。然而它在中国这块辽阔丰饶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土上传播,经过漫长岁月,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密切结合,演变成中国的民族的主要的宗教。隋唐时期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基本结束,此后进入中国佛教的持续发展时期。在这些佛教宗派中,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在它们的蕴含深刻哲学思辨内容的教义理论中,有说色空、色心和体用相即的宇宙存在论,有论善恶、净染的心性论,有讲出世不离世间的修行解脱论,有用以沟通色空、色心和体用的“不二”的方法论……这些在中国历史文化领域,特别在哲学思想领域都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国哲学思想都离不开对佛教的考察和研究,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禅宗虽奉北魏时期来华的印度僧菩提达摩为初祖,但从历史真实情况考察,实际创立者应是被后世禅宗奉为四祖、五祖的道信(580~651)和弘忍(601~675)。在弘忍去世之后,他的门下形成以神秀(约606~706)及其弟子普寂(651~739)为代表的北宗,以惠能(638~713)及其弟子神会(668或686~760)、行思(671~740)、怀让(677~744)为代表的南宗。在“安史之乱”(755~763)之后,北宗逐渐衰微以至湮灭无闻,而南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日益昌盛,并在唐末五代形成禅门五宗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进入宋代,临济宗又分成杨岐、黄龙二派。两宋是禅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一跃而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主流派,在当时的社会各个阶层和文化思想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此后,中国儒、释、道三教日益会通融合,佛教内部各宗也互相融通,禅宗与净土念佛信仰的结合为密切,以至形成“念佛禅”。
禅宗虽标榜“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它的文字著述多,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禅法语录多。记录惠能生平事迹和言教的语录有《六祖坛经》,记录神会生平事迹和言教的语录有《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等,此后怀让、马祖、怀海、希运以及禅门五宗的创始人义玄、灵祐和慧寂、良价和本寂、文偃、文益,后世各宗著名禅师几乎都有语录行世。语录有别集,有合集。在语录集子中既有禅师在开堂、上堂、小参、普说等各种场合的说法记录,也有师徒间的答问,有对前人公案的评说拈古,有评述这些公案的偈颂颂古,有代前人回答质询的代语,有在前人答语之外另作答语的别语,还有书信、法语、序跋、碑铭、题赞、札记、遗表等。在语录中,有贴近当时民众的通俗白话,有含意清丽玄远的诗偈;在语录外,有卷帙浩繁的史传,包括以语录为主的灯史,以记事为主的传记,按编年记述的通史。此外,还有论议、杂著、清规等。这些数量庞大的禅宗文献,无疑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随着社会科学界对宗教研究的深入展开,在对佛教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出版方面也取得很大的成绩,为从事佛教研究的人员和社会上广大读者提供了不少经过校订注释的有价值的佛教参考资料。然而在大量佛教文献面前,为研究者和读者使用方便,有必要按类别选择其中重要的文献进行研究和整理,分阶段地作校勘、标点和注释出版。
现在奉献在诸位面前的《中国禅宗典籍丛刊》是一套中国禅宗系列的文献选编。其中收录了中国禅宗的部分重要史书、语录和清规等文献,皆请学者依据较好的版本作了校勘、分段和标点,并且一律改用现在通用的简化字体。虽然所收文献的数量不是很大,但在目前公开出版的禅宗著述较少的情况下,这一套丛书的出版一定会给从事佛教禅宗研究和中国哲学、文史研究的学者和广大读者以不少方便。我们深知做好此项工作并非易事,希望边工作边改进,谨望读者今后经常给我们提出建议,不吝赐教,以便把这一工作做得更好。

杨曾文
1998年2月9日

从菩提达摩至弘忍:中国禅宗发源和创立(代序)前言
前言
禅宗是我国佛教的中流砥柱,《碧岩录》历来被称为助参公案的“宗门书”。教内外有识之士,研讨佛教、佛学,不能不研讨禅宗、禅学;研讨禅宗、禅学,不能不研讨禅宗公案;研讨禅宗公案,不能不参究《碧岩录》。
《碧岩录》十卷,又名《碧岩集》,全称《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是宋代宗门大德圜悟克勤禅师(1063~1135)为解答弟子们的请益,而对其前辈禅宗大德雪窦重显禅师(980~1052)《颂古百则》的评唱,后由其弟子汇编而成(圜悟当时主持湖南澧州夹山灵泉禅院,其丈室建于碧岩之上,题额“碧岩”,书名源此)。这里的“百则”是指一百则“公案”。所谓“公案”,原指古代官府以律条断案的案例文牍,此指前人参禅悟道的范例,借以显示其断迷悟、决是非的威严性;所谓“颂古”,是指以偈颂的形式表达对公案中禅心的领悟;所谓“评唱”,是指对“公案”、“颂古”再进行较通俗细致的阐释、描述、评说,借以显示公案禅心的着落处。
《碧岩录》主要体现临济宗的“看话禅”特点。“看话禅”, 又称“公案禅”、“话头禅”,此禅风为看话头、参公案,先慧后定,与曹洞宗 “默照禅” 的默然观照、先定后慧的特点大异其趣,而又能相辅相成。虽然所参究公案的层次或有不同,侧重有异,而其目的无非是指引学人借参究公案反究内心,觅求心性,即由文字般若体悟禅的实相般若境界。后世所谓“参禅”的说法,大抵由此而来。
《碧岩录》于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问世就风行甚盛,甚至洛阳纸贵;借此书而悟入禅道者甚多,因称“宗门书”。而由此又发生过一个著名的公案:《碧岩录》风行不久,圜悟禅师的高徒大慧宗杲(1089~1163),为避免传之非人或流入口头禅之失,遂焚书毁版,致使其后二百年左右绝少流通。直至元代大德六年(1302),杭州嵎中居士张明远始发心会集、参校残篇,又予以重刊。
此书成、毁、复成,一波三折,当事者不同所为缘由何在呢?这正如三教老人在重刊《序》中所说:“圜悟顾子念孙之心多,故重拈雪窦颂;大慧救焚拯溺之心多,故立毁《碧岩集》。释氏说一《大藏经》,末后乃谓‘不曾说一字’,岂欺我哉?圜悟之心,释氏说经之心也;大慧之心,释氏讳说之心也。禹、稷、颜子易地皆然,推之挽之,主于车行而已。”由是可知,三者做法不同,而其心皆善,目的无非是为当时禅界纠偏差补不足:圜悟以慈悲婆心驱散迷雾,指引禅悟之路;大慧以严师之心救焚拯溺;张明远则为迷途禅者再架航梯。
七百年后的今天,海内外诸多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禅宗的特殊思维方式、修持方法及悟道的境界,对促进人文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展开对禅学多方面的研讨与探究,中国的禅学正在走向世界。作为禅学的故乡人,理应对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更多学习和探究,做出更多贡献。
提起本人对《碧岩录》的学习参究,不得不回顾学禅的行履,这是一段颇富传奇性的陈年往事。
曾记得20世纪60年代末,大学毕业不久,我就被分配到某中等学校,担任文科教师。当时我国正是“东风吹,战鼓擂”的年代,全社会处于“阶级斗争”的大旋涡中。是出于对主流风向的叛逆情绪,还是想在喧嚣之中寻找一块安静的所在?我说不清楚。反正却暗暗喜读一些蕴涵禅意的古典文学作品,而且暗许颇有心得。
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家政通人和,欣欣向荣,我已逾而立之年,才敢公开谈论这个话题。记得当时有同事问我:“什么是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禅意呢?”
我答道:“禅意即禅中之意。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禅意是作者对人生、对世界感悟的一种体现,具体应指蕴涵禅家某些思想特点,如淡泊超然,多言外之意的一种情趣、境界。”
同事说:“你这样说或许能让我们从口头上知道一点,但如何能让我们感受到呢?”
我诵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五。
“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也。[宋]苏轼《前赤壁赋》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同事说:“也真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从这些作品中,似可感知其‘有’,而不能指其即‘是’啊?”
我答道:“这或许是庄子所谓‘混沌’,只能意会,不能清晰展现。”
同事说:“如果禅意是花香,那么禅可能是花朵。花香来自花朵,看到花朵,能更真切地感受、辨识花香。能否给我们描述一下‘禅’在你心里的感受,让我们先看到什么是禅,从而感知什么是禅意呢?”
我茫然了,再无话可说。因为我虽然知道“禅”即“禅那”,是梵语的译音,意为寂静审虑,可是我并未能领悟“禅心”,更不能让人看到什么是“禅”、感知什么是“禅意”。到此时我才明白,原来自己喜读蕴涵禅意的古典文学作品的本领,竟是这样不堪一击。
于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开始了漫漫的学禅行履。
什么是禅?如何领悟禅心?当时情况并无公开的人可请教。因为我仅知道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于是就想到佛家典籍里去探寻。当时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新版典籍尚未出版,旧版典籍又奇缺,又到哪里去寻找呢?打听来打听去,得知北京法源寺有法物流通处,那里可以请购到一些旧版的典籍,于是我每隔一段时间就到那里取一次经。
有了些经书,我先是泛泛地硬读,渐渐地从《华严经》感知佛家思想的恢弘浩大,从《法华经》感知佛陀救世的苦心,从《楞严经》感知修持方法的殊胜,从《坛经》看到了中国禅修的光辉例证……其后又渐渐得知,禅的精蕴多在般若部经典里,于是又以《心经》、《金刚经》为纲,参读《大般若经》。如此泛泛读来,可是什么是禅,仍然心中茫然。
后来想到,既然禅宗六祖慧能由《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话而悟入禅道做佛做祖,我何不熟读《金刚经》!于是我准备了三本《金刚经》,大字本在家随时读,中字本在工作得闲时读,袖珍本外出时读。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经文几乎能背诵了。从文字上虽然知道,此经的大意是世尊对须菩提所启请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译音,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解答,谈的正是佛家心性、正是禅心,可是在心地上并未切实体悟到禅心。有时感觉禅就像唐代韩愈所描绘的早春景象 “草色遥看近却无”。遥感似有,近求却无……后来求之的结果反使自己又陷入道理和名相的思辨之中,非但不见禅心,连禅意的感觉也不见了。甚至感到语意反复,读起来味同嚼蜡,如“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等一类的句式,正像有人说的,“一桶水在两只桶里倒来倒去”,从哪里能体悟禅意呢?
这如何是好呢?于是我又泛读了一些禅宗灯录、公案等典籍,也未能感觉到其中禅师言行的奇妙处,而文中煞有介事的赞叹,却更使我如聋子听戏——莫名其妙。我想这文字的背后,或许另有一番景象,正像《红楼梦》中描写的“风月宝鉴”有另一面一样。可是如何才能翻转过去看到它的另一面呢?似隔窗纸,又好像远在天涯。此时身心疲惫、走投无路。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已逾不惑之年。改革开放形势大好,全国掀起旅游之风,我又萌生借旅游之便,参访佛教大德、亲领言传心授的愿望。于是我在假期中,朝五台、拜峨眉、礼普陀、敬九华……参拜之地不为不远,参访之人不为不多。所得不能说没有,但总觉于心难安。其间又读了一些近现代人的佛学、禅学、心理学及有关的哲学著作,在思考、在等待。
后来在参学中,有幸访到一位有学有证的居士,他听了我的苦衷后说:“你走的应该是借教悟宗(借助对佛教经论的理解与践行,渐悟禅宗的真谛)如来禅的路子。既然如此,应在阅读和理解经论的同时发菩提心(求正觉成佛,利乐有情),以戒定慧为纲如法修持。……”他还给我提示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某朝代,有位外域来的和尚晋见东土某皇帝,自称是开悟的圣者。皇帝让国师勘验来僧的悟境,于是在皇帝接见来者的大殿上,国师用铜火箸敲敲取暖用的铜火炉,问道:“这叫什么?”来僧答道:“是铜碰铜的声音。”于是国师暗示皇帝“送客”。……居士问:“这是为什么?”我答:“不应分别。”(我在沉寂中感觉到了这种状态)居士说:“对!日常观此心,如有机缘明心见性,或能进入顿悟的祖师禅境界。”
自此,我除读经论之外,又参照佛典的要求加强修养:平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心;还定时打坐,曾修习持明、数息、观心等法门。但感兴味的还是日常的观心。后来再读宗门大德如宋代大慧宗杲、无门慧开和近代虚云和尚等关于“参话头”、“看话头”、“起疑情”的开示,使我颇感亲切。我从中又领悟到:不管参看哪个话头或对哪个公案起疑情,无非是不同侧重的观心而已。“看话头”,观照心念未起时的状态,从而明见真心;“起疑情”参公案,是企望彻见佛性的潜意识相续。座上或日常以此观心,常现净寂灵明不分别的状态。但这是真心吗?这是佛性吗?只好再存疑求解。
其后在《五灯会元》中读到东土禅宗初祖达磨接引二祖慧可的故事: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非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此时,我顿感无念的状态,我想此即是定心。而清寂灵明的不分别心,也应是定心中的一种初步状态。后来参读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又得到启发:“有能有所,便是分别执著,我相我见仍在。”既能感知清寂灵明的不分别心,有能感与所感,能所双立,即不为明真心。
后来在静坐中忽然领悟:《楞严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意为真心本为觉明一体(觉即明,明即觉,无有能所)。此时定心略微上提,即时身心如触电,并与觉明融为一团,言断心灭,灵光独耀,清净本然。原来此心即在定心之中,又在定心之上,不属知与不知;又如静中所感的天籁之声,既在众声之中,又在众声之上,各不相掩,不属空与有。原来妄心本不可得(观照可知),在妄心不可得时可感受定心,在定心无住时可明悟真心……
至此之后,常常一念回光,即与空寂觉明之境相应,身心清虚愉悦不可言状。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能体现此时的心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自信此即是明真心。一方面祈盼真善知识能为印证,一方面继续参究如何是见佛性,如何能见佛性。
20世纪90年代初期,也许是机缘巧合,有一天在外地朋友家里,澄心静气聆听元音老人的《〈碧岩录〉讲座》录音。其中讲道:“庞婆说:‘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意思说,学佛修道没有难处,容易得很。‘百草’表示一切事物,在一切事物的‘头上’,意思即离开一切事物。即物而离物时还有什么东西呢?心空无住是西来大意啊!”听至此,忽感内心、外物相通明,心目似即物离物,又似相合相融……我如是者良久,朋友见状大声问道:“有何感触?”我笑答:“万卷万里寻不见,我不寻时他自现。”又问道:“是何相貌?”我答道:“睁眼醒着睡正香,面南能见北斗光。”朋友说:“不用卖关子了,直截说出你的真情实感,让我们明白不行吗?”我说:“这正是我能表述出来的真情实感,明白得很。这就像看三维图画,开始总看不出三维立体的形象,只好眼睛睁睁闭闭,瞄来瞄去,凑近或远离……忽然眼前一亮,看出来了!心里好高兴。可是如何表述这种感受,如何教别人必然看到,却无能为力。”
次的体验,正像《易经·系辞》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后这种感触很容易再现,而且似乎本来就能如此,只是此前没能察觉而已。此时似乎领略了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的妙意:“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此后,又参读过元音老人的《略论明心见性》等著作,更深感老人的禅法是参公案与直指相结合,相机点拨。“譬如新荔枝剥了壳,去了核,送在你口里,只要你咽一咽。”[宋]慧开《无门关》第二三则语。报着感激、求教、求证之心,急切想参拜元音老人,但苦不得其详址。后来多蒙河北佛协《禅》刊编辑部同仁告知,老人有一高徒在浙江温州,于是不辞辛劳南下温州讨教。此时方知,元音老人是上海著名的居士大德,年逾八旬,已不再收徒。随后奔赴上海,得睹老人尊颜,恳求之下忝列师门。灌顶后,老人授我无相密乘“心中心法”(以密为用,以禅为体,由密入禅),并教导:无为之心才能与无为之法相应。死心塌地,刻苦修法,不住所得。继续用《碧录岩》里的公案启迪心智,以期事理圆融,深入禅海。此后开始逐则学习参究《碧岩录》,自觉道眼渐明。
后来在我的修持汇报信中,老人曾为批示印证道:
“不枉你多年修行,证得理体,甚为难得。但你身心、世界未全化空,所证尚浅。因为明真心净裸裸,赤洒洒,一法不立,一尘不染,全体是一个妙觉,无物可得。因之真见性人,接人待物,毫无粘染,潇洒自如,无喜无忧。你今自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还执相否?还动情否?见境还生心否?如心有未稳,常随境转,是未彻见本性。(一)还须打坐,保养圣胎;(二)在事境上锻炼,将执相的习气除尽,须做到处顺境不喜,遇逆境不恼,毫无动摇,丝毫不粘,方为到家。斯时也,心无所求而神通智慧朗然现前,再毋询问人矣。但还须向上,不住在神通智慧边。宗下所谓:向上一着,千圣不传。到此地步,只合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再无言句向人说矣!……”
至20世纪90年代的末期,我已逾知天命之年。因为又在师友的指导之下修学数年,修持境界与再读经论的感受自是与前不同。再诵《金刚经》感到句句皆为妙谛,正像经中所说: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碧岩录前言·乃至四句偈四句偈:“偈”,佛家称经论中讲述佛理、悟境的有韵或无韵的短语;此处“四句偈”之所指,众说不一,笔者认为应指此经中的任何一个意义完整的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中出。” 经中所说“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等句式,正是在举例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正是在点明真空妙有的道体,为我们解粘去缚,启发我们一念相应、道在目前。六祖因之悟道的名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正是我们明悟的真心,而当下的“生其心”,正是我们能明见佛性的状态啊!经中的语意反复,反使我们备感亲切,仿佛我们正在聆听佛法,并看到了佛陀谆谆教人的神态。
再读六祖《坛经》,明白我们所求悟者,自识自性、自即自性而已。什么是“自性”?即我们真如佛性。六祖也已给我们表露无余:“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悟其一,则明其余。……庆幸或遗憾,关键是看我们自己是否能以之印心而已。
再读禅宗公案,似乎看到了文字背面的景象,不是远在千里,甚至也不隔窗纸,仅在一念之间即得。其中精彩纷呈,不但令人赞叹,甚至令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快然于心,乐不可支。如唐代雪峰义存禅师上堂语:“要说此事,如古镜相似,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原来“此事”即指体悟真如佛性的事,以“古镜”来暗喻真如佛性的万古长存,不生不灭;又以镜面光景来暗喻空寂无住的真如之体,以镜面能现胡人、现汉人的功能,暗喻佛性的无穷妙用。而所有这些又不过是暂借假名而已。另如明代密云圆悟禅师,临冬时命侍者送棉衣与一茅蓬老宿御寒。老宿云:“老僧自有娘生褂,不用寒衣。”圆悟嘱侍者再去勘问:“娘生前着何衣?”原来“娘生褂”暗喻明心见性后,诸用自足;“娘生前着何衣”,则是勘问明心时是何景象?若能证得其境,问答自易合拍;但在外人看来,无异梦语。
再如诸公案所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不与万法为侣者”、“无梦无想时”等,不正是当下可见的真如妙体吗?所谓棒喝之用,不正是要打破妄念纷飞或定中漆桶吗?又如所问“什么声响”、“什么飞过”、“珠得谁手”等,皆为试探其得体与否?看其心识在各种情况之下,流浪与否、住境分别与否?再如古德对“西来意”、“本来面目”等探问的种种应答,皆是启发学人返观体认自在心体;“喝茶去”、“柏树子”等,盖为警戒学人不可执言或心外求法,而启发学人净念与外境相映通明中亲见自性。……明乎此,即知其种种设局亦无非是勘验对方悟境,从而直指人心、助人见性或进一步助人进入事理圆融之境而已。
记得有同仁问我:“《碧岩录》开篇则‘垂示’:‘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有何意蕴?”我反问:“‘隔墙见角’,便知是什么?”答道:“便知是牛。”我说:“不对!”又答:“见牛角是牛,见羊角是羊,见鹿角……”我说:“更不对!”其反问:“如何才对?”我说:“请你问,让我来答。”问:“‘隔墙见角’,便知是什么?”我猛击桌案喝道:“是你!”同仁先愣后醒,喜形于色。
这种豁然通明的体验,常让我联想起读诗时,由不懂到懂的感受。记得多年前我读到过刘半农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写的一首诗:“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初读时感觉内容空虚、语言无味,简直是无病呻吟。可是当即又产生一个很大的疑问:这首诗为什么那样有名呢?为什么还有名人为之谱曲,并且久唱不衰呢?是人家都不懂,还是我自己不懂呢?后来因为某种机缘,我忽然读懂了:因“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使“我”想到了“她”的头发、他们的头发(爱人的头发、友人的头发、亲人的头发、中国人的黑头发……),从而触动了压抑在心底的深沉的思念爱恋之情。不想不行,说吧又说不尽道不完,而这一切又似乎用一句“教我如何不想她”表达已尽。明乎此,就感觉到这种情绪,已和“微云”、“微风”融为一体。这种情形与我学禅从茫然到有个入处的感受何其相似!
后来仍有人问起:“你现在如何理解古典文学中的禅意?”我也只好说:“此无非是表达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而有意或无意地与禅境、禅理相谐合而已。有些作者虽然尚未领悟禅道,但形象地表达了空净之理或某时某地清静灵明的直觉感受,此类似禅的境界,也能引起会禅或不会禅者的共鸣。这就是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所谓禅意。但对大多数作者或读者来说,可能是偶感禅之体或偶得禅之用,而尚未证悟禅道体用之全。证悟禅道者,理上明心,事上见性,无时不可即用见体,依体显用,心境相融,无处觅我,又无处非我。此佛家所谓一种现量境现量境:佛家因明学用语,概指根境相对时,不着分别意识而直觉亲得的境界。,如瞬间超越时空,感悟永恒,又如高天大海,本然如此。这或者就是祖师禅的境界。此时方知体用、禅道等概念亦不过是虚名假言而已。何必再刻舟求剑去寻求想象中的所谓禅花禅味呢!”
话说至此,太直朴的人往往还要问:“说来说去到底什么是禅呢?”我只好再答:“禅是佛法的精髓,禅是无漏的大智慧,禅是真空实相,禅是明心见性的境界,禅是祖师西来意……”但还应该说:“这仅是知见,这不是禅。禅是佛心,需要以心见心,以心印心,正像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有人说,“诗无定诂”,甚至说诗是不能讲的,讲出来的不是诗。我想禅更是无定诂,讲出来的不是禅,充其量是指月之指,或说是以有言显无言而已。六祖《坛经》里曾说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再有人问禅,我们只好学赵州和尚,请你“喝茶去”!
后又想起太务实的人常常问起的话:“得到这个,到底有什么用?”我也只好再应酬几句,虽然也可能是答如不答。如据理体答之,应该说无为而无不为,无用而有大用;识得常驻真心,其用渐明(既有亮眼,自可视物)。如就事用答之,应该说可以健身心、养德性、去烦恼、开智慧、利乐有情。但这些又体现在净念相继时的行住坐卧之中,如走路不觉腿动,似乎飘然而至;说话不觉心动,似乎自然流出;甚至有些事情不求而得,不思而知……如游戏三昧难以言表。
再试作比喻,愿能显其大意:我们中国人日常使用的一双筷子,在西洋人看来切不如刀、插不如叉、舀不如勺……但在我们认识它并掌握了它之后,却可以在无意之间因事而施,圆通无碍:代刀之切、代叉之插、代勺之舀、代锥之扎、代铲之铲、代夹之夹、代剪之剪、代刷之刷……以一驭众,以简驭繁,出神忘我,用而不住。但此中精妙也只有个中人能体味、能受用。
总之,我学禅的过程,就是读书、参禅的过程。由是越来越感知《碧岩录》等禅宗典籍所体现的禅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弘扬光大。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教内外有学有证的大德甚少,研习禅道者不得不更多地借助禅宗典籍来领悟禅道精髓;另一方面,因典籍年代久远,其特殊的表述方式、专用词、古词及古方言口语,皆成为今人研读的障碍。因此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对禅宗旧典籍加以整理出版,以满足现代人学习与研讨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学习参究《碧岩录》,出版《碧岩录》校注本的目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