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卓越工程能力培养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系列规划教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同步发电机自动并列、励磁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频率及有功功率的自动调节,电力系统电压调节和无功功率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供配电自动化和安全自动装置。本书在内容上重视基本概念、原理的讲解,并附部分仿真实验和思考题,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成人(函授)高等教育的参考教材。
|
目錄:
|
序前言绪论1章同步发电机自动并列6节概述6第二节准同期并列的基本原理10第三节恒定越前时间并列装置14第四节数字式并列装置20第五节并列过程数值仿真27思考题29第二章同步发电机励磁自动控制系统30节概述30第二节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37第三节励磁系统中转子磁场的建立和灭磁41第四节励磁调节器46第五节励磁系统稳定器61第六节电力系统稳定器69第七节励磁控制系统仿真72思考题84第三章电力系统频率及有功功率的自动调节85节电力系统的频率特性85第二节调频与调频方程式92第三节电力系统的经济负荷分配100第四节电力系统低频减负荷108第五节电力系统频率控制技术体系116第六节频率控制系统虚拟实验与仿真124思考题135第四章电力系统电压调节和无功功率控制技术136节电力系统电压控制的意义136第二节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平衡与电压的关系137第三节自动电压控制149第四节电力系统电压的综合控制151第五节电力系统无功功率电源的控制152思考题154第五章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156节概述156第二节远方终端162第三节数据通信的通信规约167第四节调度中心的计算机系统180第五节自动发电控制184第六节EMS的网络分析功能189思考题206第六章电力系统供配电自动化207节配电管理系统概述207第二节馈线自动化212第三节负荷控制技术及需方用电管理218第四节配电图资地理信息系统222第五节远程自动抄表系统225第六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228第七节数字化变电站234第八节配电网故障诊断与定位247思考题260第七章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261节概述261第二节自动重合闸装置264第三节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282第四节自动解列装置297第五节故障录波装置307第六节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314思考题319参考文献321
|
內容試閱:
|
“电力系统自动化”这门课程是电力系统、控制理论、信息通信等多个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目标是讲解电力系统生产控制自动化的基本原理。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水平,本书主要讲述电力系统中已广泛使用的自动装置和自动化系统,这些装置和系统对保证电能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系统经济运行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教材,本书力求使学生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及其相关问题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因此,在编写过程中,本书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解,对具体的自动装置不做典型介绍,涉及原理的分析讨论时,保留部分电路。此外,书中内容注重与其他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和边界。本书所需的电力系统分析计算的基础知识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讨论,所需的自动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在“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中讨论,所需的优化决策方面的基础知识在“运筹学”课程中讨论,所需的通信和数据传输方面的基础知识则在“电力系统通信原理”课程中讨论。 本书注重仿真实验和练习,在讲述发电机并列过程、励磁控制系统、频率控制系统等内容时,均增加了关于建模和数值仿真的知识。为了密切跟踪电力系统中成熟的新技术、新原理,增加了配电网故障诊断与定位等内容。本书在编写中力求从整体上介绍电力系统的构成及基本功能,而有关能量管理系统(EMS)及配电管理系统(DMS)本身的设计和开发的内容则不做详细讨论,从而使读者对电力系统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便于将来在工作中能够尽快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共七章,由张恒旭、王葵、石访编写,张恒旭统稿。其中,、四章由石访编写,第二、五章由王葵编写,绪论和第三、六、七章由张恒旭编写。在本书编写的具体工作中,得到了孙莹教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研究生房田郁帮助做了大量的录入和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