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NT$
500.0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NT$
281.0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6个案例深度解读日美贸易战,看清美国打击商业对手的惯用手段!美国制裁日本30年,前后发动6次贸易战——从纺织品到钢铁,再到汽车、半导体等,可谓横扫日本整个产业。本书从6个案例出发,深度解读日美两国的贸易竞争。
★驻美日本学者一手研究资料,日本国际关系高等学府指定用书之一。作者鹫尾友春历任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理事、海外研究所所长、世界和平研究所研究员。曾三次常驻美国,得以近距离观察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变迁。基于这几段经历,作者写作本书,目前本书是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国际学研究生院指定用书之一。
★历史看见未来——我们能从中借鉴什么?作者感言,在近些年的中日研究人员交流时,向日方请教经验的中方人士为数众多,而不少日本学者向他们推荐本书。更有中国某大型通信公司的高层表示:“得赶紧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才好!”正值中美矛盾升级之际,以本书介绍的日美贸易战为鉴,希望可以帮助读者对当前形势产生新的见解。
|
內容簡介: |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前期、90 年代中前期,以及 21 世纪初,作者常驻美国纽约和芝加哥的日本政府机构,得以近距离观察日美贸易战。基于这段经历,作者写成本书。目前,本书也是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国际学研究生院的指定用书之一。本书从商品、产业摩擦到结构协议,再到广域经济圈共同规则,6个案例解读日美两国的贸易竞争。正值中美矛盾不断升级之际,以本书介绍的日美贸易战为鉴,希望可以帮助读者对当前形势产生新的见解。
|
關於作者: |
鹫尾友春,1947年生于日本兵库县。关西学院大学商学院毕业,之后历任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JETRO)理事、海外研究所所长、世界和平研究所研究员。曾三次常驻美国(时任纽约研究所研究员、纽约研究所副所长、芝加哥研究所所长),得以近距离观察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变迁。代表著作有《日本的国际研发援助事业》《从 20个角度解读美国1492- 2010 年的历史》和《坏的打算、好的预期:东日本大地震与日本产业的未来》。
|
目錄:
|
01 纺织品之争:日美纺织品谈判及冲绳归还问题
02 日本钢铁自愿出口限制:主要国家之间如何分配权利与义务
03 日本汽车自愿出口限制:始于政治压力,终于政治压力
04 日本半导体行业的衰落:《日美半导体协议》及其影响
05 从行业之争到经济结构差异:《日美结构问题协议》与《日美综合经济协议》
06 打造贸易区:日美贸易谈判的变迁及 TPP 的成形
|
內容試閱: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日本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崛起,在七八十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九十年代步入“失落的二十年”,直到2014年“安倍经济学”全面实施。从经济复兴、逐渐衰落再到重新起航的这六十年风雨中,日本与美国之间产业倾轧不断、贸易谈判频繁,本书正是着眼于此。
初只是个别商品的贸易摩擦,后来恰逢日本经济腾飞,于是升级为行业之争。随着步入“日本”1的时代,产业及经济结构的差异逐渐成为日美贸易谈判的焦点。
在此情形之下,以自身价值观为先的美国,自然把日本社会的特性视为问题所在,矛头直指日本的社会结构乃至国民的劳动观念。换言之,在美国看来,日本之所以过度依赖出口、过量生产导致供大于求,日本人民的职业操守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是原因之一。
如今想来,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化”热潮,虽说源自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趋势,但美国强行输出自身价值观的做派其实早有先例。日本之所以让步,终究是出于依赖美国、寻求保护的“政治”考量。
从这个角度审视现代经济发展史,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贸易战带动了日本社会的变革,影响之深远足以令人惊叹。当时,基于社会各界呼吁给予人们更多的休闲时光,因为制定产业政策、干预经济发展而被西方各国称为“臭名昭著的‘通产省’”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教育方针。具体来说,即企业导入“无加班日”、议会增设节假日、明令禁止无薪加班、提倡“放慢节奏、留有余地”……这些举措究竟给日本社会的制度和价值观带来多大影响,研究成果想必足够社会学家写成一本书。虽然我从20世纪80年代贸易战的历史切入,剖析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但制度和价值观等并非本书涉及的内容。
无论如何,从纺织品、钢铁、汽车、半导体之争到经济结构问题,日美贸易谈判不断升级。而在迈入21世纪后更是迎来全新的局面——“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争相制定贸易准则”。
伴随冷战落幕,“只有直连发达市场,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论调也在原社会主义阵营及发达国家中诞生。出于对此论调的深信不疑,原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国家争先恐后地加入欧盟。当然,这番彻底的方针改变也是基于历史渊源以及安全保障层面的考虑。毕竟,苏联虽然解体,紧邻的俄罗斯依然虎视眈眈。北美大陆也呈相应的态势。美国与加拿大首先签订《美加自由贸易协定》,之后演变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鉴于20世纪80年代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热潮,日本也曾考虑与美国缔结协议,只是当时并未掀起波澜。一方面,日本坚信本国经济可以长盛不衰;另一方面,美国对日本产品大量涌入本国市场颇为忌惮。
然而,随着步入21世纪,以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ASEAN,即“东盟”)为轴心的贸易协定之争日趋激烈。先是日本一家独大,之后中国强势崛起,逐渐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尤其自2008年“雷曼事件”以来,全球金融危机频发,风景独好的亚洲自然被视为拯救世界经济的“希望之星”。
时过境迁,出于被亚洲联手排挤的担忧,美国反过来开放本国市场,热烈欢迎亚洲产品涌入。美国的“长袖善舞、老谋深算”由此可见一斑。如此一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1逐渐成为热门。随着日本完成谈判,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及韩国都表明有兴趣参与,全球迈入“大区域主义”(MEGA-FTA)时代。从某种程度来说,日美贸易谈判的历史极有可能重演,而且是在更广的范围内。或许我有些小题大做,换个角度来看,TPP的谈判过程也反映出遵循市场原理与打破国界束缚的矛盾。
在此简单回顾我的职业履历。在日美贸易摩擦的期,我担任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简称JETRO)纽约研究所的调查员。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前期,我两度常驻纽约。当时,美国国会相继颁布对日强硬的法案。观察纽约的反响和动态,并且向东京汇报,这也是我的职责所在。根据留存的记录显示,从1982年至1984年的3年间,我分别向JETRO总部发送大约100份、130份和100份调查报告。按照每周5个工作日计算,平均一周就要完成2~3份报告。这是一份吃青春饭的职业,在眼下的年纪根本无能为力。
20世纪90年代初,我第二次常驻纽约,彼时正值日美汽车贸易战,我为此多方搜集美方情报,为双边汽车贸易谈判略尽绵薄之力。
在1985年6月,在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期限截止前夕,我频频登上美国的电视及广播,即兴点评时事,主张无非三点:设立“目标值”属于“管理贸易”;日方希望美国做出让步;双方虽然拉锯,但基本可以谈成。
英语非我所长,何况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走进电视台的直播间,或是临时接到电台访谈节目的电话,紧张在所难免。然而,表现远超预期,真是神奇又有趣的几个星期。
21世纪初,我调离纽约,常驻芝加哥。
从结果来说,三次常驻美国的经历堪称个人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得以近距离观察美国社会、经济、政治、价值观等的变迁也是我的荣幸。因此,对于JETRO历任会长及人事部门的提携之恩,我至今感激不尽。
然而,我毕竟没有亲临贸易谈判的前线。如前文所述,我无非基于工作之便搜集信息,不过也确实因此接触了大量两国相关人士。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奔走于纽约、华盛顿和东京之间,我对日美贸易摩擦的“火药味”深有体会。因此,提笔之时,往事历历在目。与书中登场的几位人物或是聚餐,或是打听情况,这些都是属于我个人的美好经历。
平心而论,由于本人并未直接参与谈判,对政府和业界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完全掌握,因此无法直观地描述现场的情景,只能引用相关人士的回忆录、当时的新闻报道和杂志周刊上的文章等。我不能断言这些资料全部属实,但除此之外,也别无他法。因此,内容难免有失偏颇,而且自身浑然不知,才疏学浅之处还请见谅。
本书参考关西学院大学国际学研究生院的《日美贸易谈判史》课程讲义,执笔之时承蒙关西学院大学出版社田中直哉先生和松下道子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