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本书体例严谨,逻辑严密,在史料考证、文献梳理方面用功尤深,以体系化、结构化的视角进一步发掘阮章竞研究的可能性,是近年来关于阮章竞研究中学理性较强的一部著作。
|
內容簡介: |
阮章竞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型歌剧《赤叶河》,长篇叙事诗《漳河水》,长篇童话诗《金色的海螺》等。阮章竞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作出了努力和贡献,使当代研究者对“阮章竞研究”的工作不断深入,研究时间跨度大、研究成果数量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张立群教授在搜集整理阮章竞的作品、著述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阮章竞的文学创作活动及作品进行系统分类的研究综述,以此成稿。
|
關於作者: |
张立群,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具体包括中国新诗与新诗理论、现当代作家传记与现代文学史料学。另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2012—2013)、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已出版个人专著16部,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如《中国后现代文学现象研究》《阐释的笔记——30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1978—2008)》等。
|
目錄:
|
章 诗歌创作论
叙事诗论 / 002
童话诗论 /017
诗歌综论 /028
第二章 其他创作论
戏剧论 /042
小说论 /052
散文论 /061
回忆录论 / 069
第三章 现状与可能
阮章竞研究现状考察 /080
一种新”文献史料”及其认知 /093
现代诗书写的资源及其可能之型构 /105
阮章竞文学活动简谱 /117
主要参考义献 /176
后记 /178
|
內容試閱:
|
阮章竞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其诗歌创作数量大、涉及多个门类,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很难放在一起进行总体式的描述。在此前提下,本文主要围绕其叙事诗创作展开论述,是一次有针对性的尝试。
叙事诗是阮章竞诗歌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一种形式。闻名于世、奠定阮章竞文学史地位的《漳河水》便是一首叙事诗。结合已有的研究特别是诗集中的类型划分,阮章竞的叙事诗主要包括《圈套》《漳河水》《金色的海螺》《白云鄂博交响诗》四部代表作,此外还包括《柳叶儿青青》《草原风雪》以及《漫漫幽林路》《边关明月胡杨泪》等一些篇幅较长的作品。阅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了解阮章竞的文学之路、还可以总结其在叙事诗创作上取得的宝贵经验。
一、从“歌”与“曲”入诗开始
如果按照时间顺序,阮章竞的叙事诗可从写于1943年3月的《柳叶儿青青》谈起,而后是《圈套》(1947)和名篇《漳河水》(1949),再之后则是他写于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色的海螺》(1955)、《白云鄂博交响诗》(1960),以及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漫漫幽林路》(1988)、《边关明月胡杨泪》(1988),如此长的创作跨度必然会涉及一种“历史的叙述”和相应的逻辑起点。为此,从“歌”和“曲”改编的角度介入阮章竞的叙事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讲述方式。
回顾阮章竞的创作历史、尽管他在 1935年春夏时期漂泊上海时就开始了创作生涯,但有意从事职业创作显然是在参加革命工作之后。1938年4月,“会搞文艺”的阮章竞被调至刚在晋城组建的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晋冀豫边区太行山剧团(简称太行山剧团),任指导员,生活上“揭开了新的一页”。是年夏,因为工作需要,阮章竞“开始学写剧本”。抗日战争时期是阮章竞“写作勤,作品多的时期”。怀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创作热情,阮章竞不仅编写了大量的剧作,还尝试了多样的艺术手法。比如,在 1938年 10月创作的三幕话剧《保卫抗日根据地》中,阮章竞就次采用了当地民歌《卖扁食》的曲调,填了一首《秋风曲》,获得成功,这是诗人保存下来的一首诗。“这次尝试的初步成功,使阮章竞开始对民歌发生了兴趣。”又如,在 1940年9月于清漳河畔创作的短诗《牧羊儿》,则是话剧《和尚岭》的一个插曲,至于《柳叶儿青青》,本就是一首适合演唱的长诗,它在后来被相继改编为歌剧和街头秧歌剧《比赛》,更证明了阮章竞的叙事诗与“曲”和“歌”甚至是“剧”之间的“同源关系”。
叙事诗与“曲”和“歌”之间的自由融合与转换,就结果来看是共同丰富了两种文体创作。当然,作为一个发展过程,从编剧逐渐走上诗歌道路也自有其相应的历史;在太行山剧团演出过程中,阮章竞同意演出的《上前线》和由其编导的《和尚岭》(两部剧演出的时间分别为 1938年1月和 1940年春,后均已遗失)等剧因“政治不强”被下令停演,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写作者的积极性,阮章竞的创作由此从戏剧转向了诗歌。但作为一种传承,“曲”和“歌”甚至是“剧”经验被保留了下来,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着阮章竞的诗歌创作。
正如一些研究者在文章中指出的∶“在阮章竞从编剧走向诗人的创作道路上,《柳叶儿青青》这首叙事诗的创作过程尤其值得关注。”《柳叶儿青青》作为阮章竞现存下来早的叙事诗,从其整理过程中就可以看到一些特别之处。1963 年阮章竞曾两次回太行山,“好不容易才从一些同时代的老同志那里,找到几个残缺不全的油印本子和哼哼回忆起来的小演唱”。根据这些资料,阮章竞不仅整理出《秋风曲》《民兵之歌》《姜四娘》,还整理出了《柳叶儿青青》。“《柳叶儿青青》是 1943年春以诗剧形式试写的一首演唱长诗,随后改编成小歌剧,更名《比赛》演出。这次我找到了1944年太行韬奋书店出版的这个小剧本。现在的《柳叶儿青青》就是根据一些上述的资料和参考《比赛》小剧本复原的。”叙事诗《柳叶儿青青》和歌剧、秧歌剧《比赛》是一个”底本”、多次创作,并可以在多年之后从“由诗到剧”还原为“由剧到诗”,恰恰说明二者之间可以融会贯通,具有不可分离的共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