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編輯推薦:
本书为“2021年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本书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结合田野调查,从五个方面对天门蓝印花布传统染织技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以期更加客观地展示荆楚地区的传统染织技艺和染织文化。内容包括:天门蓝印花布的基本概述(包含概念及地域分布变化、研究现状、历史渊源、行业变迁等),天门蓝印花布的技术工艺,天门蓝印花布的艺术内涵和文化特征,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的分析及保护技术,天门蓝印花布的创新及应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创新点),以全新视角解读和诠释了这一即将濒临消失的荆楚纺织非遗项目。
作者从学术思想、内容范围、结构体系、写作特点等方面,对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进行阐述。
(1)学术思想方面,笔者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工艺、艺术与文化传承、遗存保护和开发三个研究学术思想的创新。(2)内容范围方面,本书对天门蓝印花布作出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主要包括蓝染艺术起源、防染技法起源与发展、型版印花、雕版工艺、构图法则、文化渊源、保护技术、服饰创新等八个层次的内容。(3)结构体系方面,本书围绕“天门蓝印花布”这个中心主题,由5章
內容簡介:
本书是国内研究荆楚地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部专著。作为中国传统印染技艺研究领域的一部著作,本书对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门蓝印花布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深入分析。本书主要围绕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问题,从概述、技术工艺、艺术内涵与文化特征、遗存的分析及保护技术、创新应用与传承复兴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中国古代蓝染植物考证、蓝印花布发展脉络、型版印花起源、花版制作“断刀”技术、蓝印花布图案艺术、现代数字化保护技术、现代服饰创新等进行创新研究,以更加客观、真实的视角反映荆楚地区传统染织技艺和染织文化,这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统印染技艺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本书选题植根于民间,内容丰富,视角新颖,有利于广大民间艺术爱好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者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
關於作者:
张雷,男,博士。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研究员,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中国古代纺织工程、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武汉纺织大学校基金项目等10余项,在《Revista de la Facultad de Ingenier》《Chemic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錄 :
章天门蓝印花布概述/ 〇一三
节天门蓝印花布的概念及地域分布/ 〇一四
第二节天门蓝印花布的研究现状/ 〇二七
第三节天门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 〇三五
第四节天门蓝印花布的行业变迁/ 〇七一
第二章天门蓝印花布的技术工艺/ 〇七七
节天门蓝印花布的制造工具/ 〇七八
第二节天门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 〇八三
第三节天门蓝印花布的现代创新技术工艺/一〇〇
第三章天门蓝印花布的艺术内涵与文化特征/一〇三
节天门蓝印花布的色彩艺术/一〇四
第二节天门蓝印花布的图案艺术/一〇六
第三节天门蓝印花布艺术与其他地域民间工艺的比较分析/一四二
第四节天门蓝印花布艺术与荆楚地区其他民间工艺的比较分析/一五八
第五节天门蓝印花布的文化特征与故事传说/一七二
第四章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的分析及保护技术/一七九
节天门蓝印花布遗存概述/一八〇
第二节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的保护技术/一八一
第五章天门蓝印花布的创新应用与传承复兴/一九七
节天门蓝印花布的创新应用/一九八
第二节天门蓝印花布的传承复兴/二〇九
结论/二二五
参考文献/二二九
后记/二四〇
內容試閱 :
序言一
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印染技术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考工记》中就记有钟氏、筐人等与染色、印花有关的官方手工业管理者与工匠。这些技术在后世得到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历来重视服饰制度有关,其中五色杂彩占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中国古代纺织印染技术沿着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两条路线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平民路线由于受到纺织材料和染色的限制,长期以来并未登上大雅之堂,受到重视。这种状况大约在南宋以后才发生改变。到这个时期,传统的夹缬、蜡缬、绞缬、灰缬等技艺均已达到,并且沿丝绸之路传入日本、朝鲜半岛等地。湖北天门蓝印花布早的文献记录出现在宋代,此后,在上述四大印染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具一格的型版印花工艺,主要技术包括,纸型镂空花版的制作、防染和漏浆刮浆工艺、断刀技法、后整理技术等,它们的进一步改进为这一传统技艺的发展带来挑战与机遇。天门一带的民间艺人大胆吸收了湖北孝感雕花剪纸、刺绣、木版年画,以及荆楚风格纹样等其他艺术形式。天门蓝印花布的坯料是天门棉布,它是宋元以来引进棉花并在江汉平原大量种植的结果,其纤维细长,绒质柔软,用它生产的天门土布质细而白,保证了其工艺的质量。明清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加刺激了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加之天门一带蓝染原料蓝草的大量种植,相关辅料明矾、靛子、炼碱等的大量买卖,清代时蓝染工艺已达到了空前繁荣。可以说,天门蓝印花布是在劳动人民的审美与技术追求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带有地方风格的传统技艺。正因如此,蓝印花布在民间称呼众多,有“药斑布”、“浇花布”、“浆水缬”等俗称。
张雷博士在武汉生活多年,2013年他如愿考入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攻读古代纺织工程方向博士,是我在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招收的位博士生。这个选题表达了他对湖北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他注重走访基层,深入调研,到湖北省各大博物馆、美术馆调研,与湖北武汉及地方市县的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建立长期联系。他曾经以口述史的形式走访了竟陵“唐茂盛”染坊传承人孙蒲庆等人,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他热爱传统技艺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个人也收藏了一些印花版。经过努力,在这本书中他对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进行了完整的复原,对有关蓝印花布的纺织印染文献、考古文物,特别是防染印花技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天门蓝印花布的艺术内涵和文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天门蓝印花布工艺与周边其他省份的相关工艺和湖北省的其他相关技艺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其创新应用进行展望。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天门蓝印花布这一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境地。该书的完成是湖北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开端,为进一步发展与弘扬传统技艺与文化做出有益的尝试。荆楚大地在历史上书写了许多纺织技术诗篇,拥有众多的纺织考古文物,承前启后,在中国古代纺织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更好的纺织史著作问世。我们期待着。是为序。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教授 邓可卉
序言二
张雷博士系我院艺术学理论系骨干教师,为人耿直,治学严谨,深受学生喜欢。前不久拿来书稿,嘱我为之写序。这是一部关于天门蓝印花布技艺与文化研究的专著,它的出版将对湖北地区染缬技艺教学、研究与创作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辉煌的染织史,各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染缬技艺。从西周至春秋时代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纺织印染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从早期山顶洞人遍洒赤铁矿粉的神秘巫术形式,到当代代表中华民族图腾符号的“中国红”,染缬技艺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历时长、应用广、民俗功能多、民间性强的文化长链。天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传统染缬技艺标志性种类之一,2011年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门蓝印花布富有“地域性”,植根于荆楚大地,是荆楚人民劳动、生活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湖北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天门蓝印花布是以植物提取靛青作为染料,用黄豆粉和石灰粉为染浆,用桐油纸刻花为版,滤浆漏印,刮浆晾晒成形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天门蓝印花布历史悠久,曾经誉满天下,具有广泛的文化影响力。早在明清时期天门蓝印花布已遍及江汉平原各县市;天门蓝印花布获奖无数,代表了湖北传统印染技艺的水平;改革开放前天门蓝印花布更是斩获国内外多个奖项,成为海外华侨争相抢购的传统手工艺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类对美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对美的追求却是相通的。天门蓝印花布传统纹样表现出的雄浑与粗犷是湖北人民对“美”的理解与诠释,现代纹样创新则是中西方文化艺术思想碰撞的结晶,但无论何时像天门蓝印花布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不应被摒弃和遗忘。当社会文明发展到新阶段,传统手工艺不仅不能缺席,且以不可遏制的态势集结成手工文化的意识范畴,继而演变为一种现代的手工文化。这种文化不是对现代文明的悖逆,也不是让现代工业倒退到原始蒙昧状态,而是新的历史整合与发展。天门蓝印花布艺术正是在这种大趋势下,在传统织物基础上注入了新思潮、新设计、新手段,构架起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染缬技艺。这种现代染缬技艺是“美”的集中展现,是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探求,它强调的是民族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既包含人们的审美情趣,又体现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此书的出版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传承,二是活化。通过文字和图片,还原再现天门蓝印花布的历史风貌,让更多人知道,其不仅仅是一门传统民间工艺,它还承载着我们和先辈的共同记忆,是荆楚染缬技艺的缩影和“美”的渊源。
学校创办一流学科需要有才华、能实干的中青年人才,更需要一批优秀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这本《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与文化》为我们的艺术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期待我们在保护与传承中,不断丰富和提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期待更多的青年教师像张雷博士一样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实干精神,创造荆楚艺术锦绣明天!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教授 傅欣